清华大学周燕珉储藏空间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关键培训P
- 格式:pptx
- 大小:10.24 MB
- 文档页数:92
养老地产及养老建筑研究清华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主持人:各位学员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再次回到百年讲堂,今天下午三小时的授课主题是养老地产及养老建筑研究,我们有幸请到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住宅与社区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周燕珉周老师,周老师现在担任中国城市规划副主任委员,民政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老年人研究所研究员,周老师研究方向主要是住宅区规划与设计老年人,残疾人设计,周老师在日本工作学习青年回国后主持设计及顾问咨询住宅类地产项目,及老年人建筑设施30余项,周老师是中国养老地产研究领域的专家,现在我们接下来时间就交给周老师,跟着她一起学习。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
周燕珉:各位先生大家下午好,可能挺累的大家下午上课容易困,没关系中间我们加入两场休息要不然就这样,然后刚才也有提说,希望讨论一下,有的地方,我觉得也好,我们中间比如休息多一点,我讲的稍微快一点,或者有一些删掉点都没事,把重点的东西讲出来,大家喜欢听的地方,咱们多强调一点,也不是一次都得学会,我觉也没有这种必要,其实特别是一种理念能够想清楚,对我们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觉得这个非常灵活,我们讲课会灵活。
我今天讲的这些内容都是地产方面的,大家稍微看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挑点,虽然我准备了100多张,其实应该200多张也都在里头,我们准备讲100多张,但是这里头可能也还可以精选或者把重点突出出来,先看看大家的需要,首先是我们稍微讲一下就是老年发展政策,和国家世界的一些先进经验这类稍微有一点,然后我想突出地产这一块,我想大家也是地产,搞地产是不是挺多的,我一会儿问一下,完了我们把发达国家我去的比较多的地方,我了解的比较多的地方,我们给它讲的稍微仔细一点,就看看别的国家或者地区,像台湾地区人家在这方面是怎么处理的?举点实例稍微说一下。
然后呢分析一下国内现在的一个老年住宅的一个例子,包括我们做的一些例子,最后是一个建筑实践,就是我们做的实际的例子当中一些重要的要点稍微谈一下,我估计我比较主要突出是这个部分。
周燕珉:康养设施的空间环境设计周燕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全经联养老产业顾问周燕珉女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1978 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在日本学习和工作七年。
长期致力于住宅精细化、标准化设计研究及老年人、残疾人建筑设计研究。
参与完成多项国家住宅及老年建筑规范标准的编制和评审工作,承担多项国家及政府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主持设计、咨询、研发养老类、住宅类地产项目数十余项,出版相关书籍十余本。
本文整理自周燕珉老师在2019年5月11日第二届全经联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演讲《康养设施的空间环境设计》。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来到全经联康养产业创新发展研讨会,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康养设施的空间环境设计》。
如今,不管是老年社区还是CCRC (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持续照料退休社区),都会带有康复和养护的功能,所以今天我就围绕康养区域应该如何设计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主要包括:一,我国康养设施空间环境的问题;二,国外康养空间环境的经验总结;二,国内康养空间环境设计案例分析;一、我国康养设施空间环境的问题问题1:对康养空间的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设计师对老人的康养需求认识不足,设计出的康养空间千篇一律——布置有大量的健身器械,十分形式主义,就像左边图片中的那样。
现在,不论是公建还是私营的养老设施,都认为健身器械数量足够多才能体现出空间康养能力足够高,否则,很难向老人家属或参观者表现自己的康养水平。
然而,实际上,这些器械的使用率并不高,不是说它们没有用,而是不需要照片上的这种类型。
去老人院参观的时候,我们能够经常发现:老人喜欢坐在角落里或者器械旁边聊天,并不像青年人一样爱好健身,充分使用这些器械。
右边这张照片是日本常见的康养空间——老人们都坐在板凳上,有专人带着他们做康复活动,这种空间设计就是适宜老人的。
因为老人的身体状况本来就比较虚弱,常规的健身器械对于他们来说很难使用,而老人真正需要的是丰富的活动和相应的空间或设备,所以只有在设计过程中认识到这一问题,才能设计出真正满足老人康养需求的空间。
厨房设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师周燕珉各位嘉宾,各位设计师,大家好。
我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老师,我是搞住宅设计的,可能今天来,跟前面各位嘉宾有一点区别,我们是从建筑这个角度,从住宅这个角度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
因为建筑设计师肯定是做前面的,以后才是住宅设计师做,这里面有分工,但是也有很大的结合。
我估计在座的室内设计师,一定在很多的场合下特别想抱怨建筑设计师,因为给大家带来很多的麻烦。
所以我特别想一直做下去,做到室内设计师,最后还要很好的做好一个客户,能够体会整个住宅系统怎么样达到完美和完善。
过去建筑师到现在目前为止都认为现在太忙了,接到任务的时间太短了,所以没有时间考虑细节,特别是对后来装修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几乎都无暇顾及,但是房地产商要求对我们似乎过于苛刻,甚至要顾于方方面面的原因,会造成有一些地方设计还是很不到位的。
今天有一个机会我希望能够跟大家一块交流,特别想得到室内设计师对于建筑的一些看法或者是提一些意见,使我们建筑走在前面的时候能够创造一个很好的基础,给设计师来发挥。
我的题目今天也是让我讲餐厨,我们就把餐厨目前流行的情况说一下,当然我主要不是从色彩或者是材料这个角度来讲,我是从建筑设计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目前住宅已经发展到什么情况?我们主要做出来的户型是什么样的?包括今天重点是在餐厨,我就说这个地方的平面形式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流行什么形式。
和餐厨沾边的空间里面客户需求是什么样,存在的问题点是什么,都做了什么样的处理?今天主要是讲这些方面。
主流餐厨设计形式和设计指标。
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变化已经比较明确了,以前可以说98年有一个比较大的分界线,那个时候平面是比较老的,比较旧的一种观念。
后来由于商品化以后,住宅平面很快就进步了,餐厨的形式也比较清楚了,大家可以看一下。
餐厨现在有这么几种形式,厨房和餐厅靠近的形式,厨房在上面,因为咱们国家的法规是这样,餐厅在下面,这种形式是比较主流的,这样可以说比较节约面宽,节月面宽就是节地,节地就是节约钱,对于开发商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面宽都是一分一分扣出来的,不是想做多宽就做多宽。
老年住宅装修设计要点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使老年人生活的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群不同,老年人大部分日常生活往往都会在“家”中度过。
因此,对老年人而言,住宅室内布局和装修设计是否真正便于日常的生活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很多有老年成员的家庭纷纷购房和装修住宅,但是在选择住宅和装修设计中却常常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指导,而犯一些错误,为以后的使用带来诸多的不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老年人建筑设计研究课题组”通过国外考察、入户调研和问卷统计等方法得到一些第一手材料,在此总结出一些要点,希望能从建筑设计角度为有老年成员的家庭住宅装修提个醒。
人到老年,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均会出现退化的现象。
一般的住宅如果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就可能给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住宅装修时有针对性的改造和设计,使其更加方便于老年人的生活,从而减轻老年人及其护理者的生活、工作负担。
对于老人来说,室内装修最重要的不是豪华与美观,而是安全、方便和舒适,因此与普通家庭装修有很大区别。
以下分别从7个方面阐述装修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材料选择(1)室内避免采用反光性强的材料,如墙地面和桌面的用材,以减少眩光对老人眼睛的刺激。
(2)地面材料应注意防滑,以采用木质或塑胶材料为佳;局部铺地毯容易边缘翘起,常会给老人行走和轮椅行进造成的干扰。
使用有强烈凹凸花纹的地面材料时,往往会令老人产生视觉上的错觉,产生不安定感,应避免选用。
(3)对于痴呆老人来说,由于认知和判断能力严重退化,室内地面的材质或色彩在交界处的变化,往往造成其判断高低深浅方面的因难,如误认为地面上有高差,从而得小心试探,影响其正常行走,所以不仅要使地面在同一高度上还要使材料尽量统一。
而对盲人来说,不同性质空间的地面最好用不同质感的材料铺设,以使其可通过脚感和踏地的声音来帮助判断所处的空间。
老人住宅需精细化设计作者:李宁来源:《养生大世界》2015年第06期亲切的面容,得体的着装,平静和缓的语调……在周教授身上没有大众印象里“理工科”的那种刻板、乏味的影子。
相反在她那里我们看到了如静水流深般的宁谧与从容,这是岁月与知识沉淀的缩影。
成长过程专业与生活有机结合1977年,因为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多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次年,自幼热爱画画、勤奋好学的周燕珉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从此开始了她的建筑设计生涯。
在校期间,她专业成绩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
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的她发现中国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而与之相比,更为严峻的是国内一些养老设施及老年人的居住情况令人堪忧。
因缘际会,周教授在1988年赴日本学习和工作,并在日本著名的黑川纪章建筑事务所、日建设计等公司工作,同时也参与了多项建筑项目设计。
她孜孜以求地汲取着国外先进知识的滋养,而在日本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
“日本住宅的面积不大,但设计技术含量及人性化水平高,特别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小地方的设计尤其令人钦佩,且又贴合实际生活需要,所谓…面面俱到‟。
”深感于此,周教授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此设计精神带回中国。
在外学习,工作的这几年里她专业生活两不误。
在日期间生子育儿的经历让她更加深入地接触和了解了“日本生活”的点滴。
利用工作之余,周教授在日本当地一些养老机构做义工,对日本老年建筑进行了深入的调研,积累了很多经验。
可每每想到家乡,周教授始终不忘肩膀上所负的使命,养育她的母校,日益年迈的父母,让她牵挂的祖国,最终她决定归国。
决定回归是感恩也是责任回国以后,周教授发现国内老龄化问题逐步开始呈现,所带来的危机,也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大部分中年群体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自己忙于工作,家中的老人如何安排才能让自己放心?年老多病的父母能否照顾好自己?安排在养老院能不能得到安全可靠的照顾?……这一连串的问题让周教授深觉肩上责任重大,而她本身也深受“父母在,不远游”思想的影响,自己这几年在外学习,工作,对父母疏于照顾,让她感到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