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发展历程
- 格式:ppt
- 大小:28.77 MB
- 文档页数:79
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知识第一节概述我国---以木构架为主;外国---以石料为主。
一我国古建筑发展演变1 商代:木构架已形成2 秦汉阿房宫:屋顶、屋身、台基3 魏晋南北朝佛教传播:寺庙、塔、石窟建筑。
例如:河北赵县安济桥(605~617)隋李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15层密檐塔,现存最古老的塔(532)北魏4 唐代---五代十国---宋元:古建筑发展的成熟期例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现存最早的木构架(857)唐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现存最早的木塔,高66.6米(1056)辽代河南登封告成镇观象台,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5 明清:古建筑发展的高潮期例如:天坛,故宫,颐和园,明陵二特点民族风格1 南方:墙、屋面薄轻,木材用料细,建筑外观轻巧2 北方:墙厚,屋面重,用料粗壮,外观厚重3民族特点,等级制度:1)屋顶---- 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开间------11、9、7、5、33)色彩-----金、黄、赤、绿、青、兰、黑、灰、白宫殿民居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建筑外形1、屋顶----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2、屋身-----木构架,柱承重,墙不承重3、台基-----普通石台基,须弥座台基(做成多层雕刻丰富),栏杆,台阶二、建筑结构的特征1、木构架-----穿斗式:用穿枋把横向柱串联形成屋架;用斗枋把纵向柱联接形成框架台梁式:柱上搁梁,逐层缩短、加高,梁上搁柃条,柃条上排缘条,形成屋面举架做法2、斗拱------结构、装饰都起重要作用,是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将跳出的屋檐重量传给柱子,其组成为:升、斗、拱、昂、翘、坐斗3、单体建筑特点---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真实(暴露结构,有利于通风、维修)有机(室内空间可灵活分隔,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与环境融为一体)便于艺术加工如:收分-----柱身向上逐渐收小梭柱-----柱上下端有收缩如梭形卷杀----拱端切削成柔美曲线外形三、建筑群体布局特点-----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都面向院子。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几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自身的特征。
1.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生活场景塑像早在50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用来遮风挡雨和躲避野兽的追击。
2.新石器时期(约公元前8000—前2000)此期建筑基本可分南北两大系。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西安半坡遗址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人们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发展出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图为浙江河姆渡人生活场景。
3.先秦时期(公元前2070—公元前221)夏朝的城市遗址有距今4000多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庭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里头遗址,夏代宫殿复原模型二里头遗址商代城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已出现宫城、内城、外城的格局。
既有大型宫殿建筑,又有军事防御设施,具备了早期都城的规模和特点。
商城遗址平面图偃师商城遗址宫殿效果图周代各国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为城濠,辟高大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建筑遗址4.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势,促进了中原与吴楚建筑文化的交流。
此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组合多样。
屋顶很大,已出现了屋坡的折线"反字",大多以都城、宫殿、祭祀和陵墓为主。
汉代未央宫复原图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出现了佛教建筑。
祭祀建筑是汉代重要建筑类型,但其主体仍为春秋战国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取十字轴线对称组合,尺度巨大,形象突出,最大的特点是出现了木构楼阁。
樊敏阙(东汉古墓地面建筑石刻遗存)5.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2—公元589)这是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
中国古建筑发展简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古代建筑艺术也独具特色,发展出了多种建筑风格和类型。
本篇文档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包括原始社会建筑、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封建社会城市建筑以及明清园林建筑等方面。
一、原始社会建筑中国的原始社会建筑主要是在新石器时代和铜器时代。
这些建筑多以土木为材料,采用半地穴式或地面木架结构。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陕西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发掘出了大量土木结构的房屋、窖穴、墓葬等建筑遗迹。
此外,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中也发现了不少土木结构的大型建筑遗址。
二、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中国的古代宫殿和陵墓建筑在夏、商、周三代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木材结构为主,多采用梁柱式或穿斗式结构。
河南安阳的殷墟是商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建筑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陕西西安的秦始皇陵则是最具代表性的陵墓建筑,其气势恢弘,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特色。
三、封建社会城市建筑封建社会时期,中国的城市建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化,包括塔、楼、亭、阁、廊、殿等不同类型。
城市布局也逐渐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街道和坊市为骨架的城市格局。
其中,宋代《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城市建筑最具代表性,其建筑风格独特,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的魅力。
四、明清园林建筑明清时期,中国的园林建筑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意境和自然美,将自然景观和人工建筑巧妙地融为一体。
江南地区的园林最具代表性,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这些园林以水景为主,辅以假山、亭台、花木等元素,形成了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景致。
同时,北方地区的园林也有其独特之处,如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严谨的布局展现了皇家园林的韵味。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跨越了数千年,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都独具特色。
这些古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承中国古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演变与发展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壮丽历程。
古建筑不仅是建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更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顾与传承,下面我们将从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古建筑的历史演变古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原始社会,最早的古建筑是远古时期原始人类为了避难而生活的洞穴,逐渐发展为竖立木桩、架设树枝和建造茅草屋等简单的建筑形式。
直到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农耕社会,最早的城邑开始出现,人们开始建设较为复杂的建筑物,比如祭祀和居住用的建筑。
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是山西的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诸多遗址之一,留下了许多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考古文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古建筑开始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先秦时期,木结构成为古建筑主要的结构形式,例如我国第一座木结构建筑——嵩阳书院。
此后,汉代兴起的砖石结构逐渐成为主流形式,并在隋唐时期推向了顶峰,如洛阳白马寺、唐长安城墙等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宋代以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木结构再次成为主流,同时加入砖石结构和青砖琉璃的装饰,形成了中国古建筑的鼎盛时期,比如浙江的镇海楼、江西的岳州楼等享誉海内外的建筑。
近代以来,中国古建筑受到了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冲击,许多古建筑遭到了破坏和毁灭。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和专家学者们始终致力于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今许多古建筑得以保全或修复,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
二、古建筑的文化传承古建筑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物质形态上的建筑艺术,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和审美符号。
古建筑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念。
中国古建筑注重和谐统一的原则,通过其独特的格局和建筑比例,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天人合一的追求。
比如京杭大运河承载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水利文化,它在古代的历史演变中留下了许多古运河桥梁的建筑壮丽,如杭州的千岛湖大桥、扬州的瘦西湖古桥等。
一、中国古建筑概述⒈中国古建筑发展过程中国古建筑经过几千年的不断形成、发展、成熟、演变的过程,使之成为世界上独具风格的一门建筑科学,它是世界上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早从原始社会晚期(约五万年前)开始,原始氏族公社不断繁荣和发展,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逐步发展为地面上房屋,并为适应氏族公社生活的需要,出现了相当大的氏族聚居地。
这为中国建筑奠定了木构架建筑的发展雏型。
至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商朝已有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其后期建造了宫室、宗庙、陵墓及规模相当大的灌溉工程和防御工程,并已能建造规模较大的木构架建筑,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院落群体组合。
西周出现了瓦。
至春秋营建了很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城市,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建在夯土台上。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主要结构方式。
同时等级制明显出现。
战国时代进入封建社会,城市规模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建造多层木构架房屋,砖、彩画出现,建筑制度开始确立。
战国后期的秦朝,修建了规模空前的宫殿(阿房宫),陵墓(秦始皇陵)、万里长城、全国性公路(驰道)及水利工程。
秦亡汉兴,西汉及东汉先后建设了规模宏伟的首都长安和洛阳。
四百多年后为魏、蜀、吴三国所代替,汉末曹操营建了规制整齐的邺(yè)城。
考古说明,汉代已大量使用成组的斗拱,木构楼阁逐步代替了高台建筑。
同时砖石建筑亦发展起来,砖券结构出现,并采用各种瓦、下水管及墓葬中使用大块空心砖。
至此,中国建筑作为一个独特的体系,基本形成了。
晋朝建立和东晋南迁到南北朝结束,在局势较稳定的长江流域,都城规划布局原则在汉末邺城传统上进一步发展,作为都城中心之皇宫,位置北移,并设规制整齐的东西市。
佛教建筑繁荣发展,出现了大量宏伟华丽的寺、塔、石窟和精美雕塑。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首都大兴城规模宏巨、分区明确、街道整齐,超越前代。
到了唐朝,建筑等级更为详密。
陵墓、木构殿堂、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无论布局、造型均气魄雄伟,具有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是指中国自古代至近代期间,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规律。
中国的建筑体系源远流长,自远古至明清,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规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创始阶段:从远古至春秋战国时期,建筑处于起始阶段,主要类型是木结
构的茅屋和宫室,以及土结构的城垣建筑。
2.成熟阶段:秦汉时期,建筑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木结构和石结构的建
筑逐渐形成体系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宫殿、陵墓和长城等建筑。
3.兴盛阶段:唐宋时期,建筑艺术和工程技术达到了巅峰。
木结构和石结构
的建筑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大唐和宋朝皇宫为代表的建筑风格。
此外,随着佛教的传入,塔的建筑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4.转变阶段:明清时期,砖瓦的生产和应用技术取得了突破,建筑的风格和
技艺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明清故宫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规律”是指中国自古代至近代期间,建筑技术和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规律。
这些规律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魅力,以及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分期中国建筑自其源始至于今,未尝一时停止其活动,其蜕变为赓续的,故欲强为划分时期,本为一种不合理且不易为之事。
然因历朝之更替,文化活动潮平之起落,以及现存资料之多寡,姑分为下列各时期。
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
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简述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
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猿人居住的天然洞穴或者棚屋。
2.新石器时期:开始出现了较为简单的木构建筑。
3.商代:出现了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宫殿和墓葬建筑,同时也有以石灰、泥土为原材料的砖瓦建筑。
4.西周:出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形式“四合院”。
5.春秋战国:出现了“楼阁”、“亭台”、“角楼”、“城门楼”等多种新的建筑形式。
6.汉唐:盛行木结构古建筑,出现了大量的宫殿、佛寺和书院等公共建筑。
7.宋朝:出现了“建筑五流”之说,建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了诸如悬挂梁、飞檐翘角、夹层式结构的建筑形式。
8.明清:大规模的砖木结构和砖石结构建筑大量出现,建筑形式逐渐向高大、规整、华丽的方向发展。
同时,也出现了宫廷式和民居式两种建筑风格。
总之,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融合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也为现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文物古建筑工程师考试知识点一、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人教版相关历史部分知识点融合)1. 原始社会。
- 穴居和巢居是原始社会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
北方寒冷干燥,多采用穴居,从深穴到半穴居逐步发展;南方潮湿多雨,巢居以树木为依托搭建居住空间,是干栏式建筑的雏形。
- 这个时期建筑材料主要是天然的土、木、石等,建筑功能以遮风避雨、抵御野兽为主。
2. 奴隶社会(夏、商、周)- 夏朝:目前考古发现较少,但已出现夯土技术用于建造城墙和建筑基础。
- 商朝:建筑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 城市布局开始出现,如河南偃师商城,有明确的宫殿区、居民区等划分。
- 建筑结构上,木构架体系逐渐形成,采用榫卯技术连接木构件。
- 出现了高台建筑,以显示统治阶层的威严。
- 周朝:- 瓦的发明和使用是这一时期建筑的重要进步,改善了屋顶的防水性能。
3. 封建社会(秦 - 清)- 秦朝:- 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
秦始皇陵是规模巨大的建筑群,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工程技术。
- 阿房宫规模宏大,虽然未完全建成,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可推测其建筑的宏伟壮丽,采用了大量的木构架结构,且建筑布局规整。
- 长城的大规模修筑,在建筑工程技术上,如砖石砌筑、烽火台设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 汉朝:- 木构架建筑技术进一步成熟,斗拱开始广泛应用,它不仅起到结构支撑作用,还具有装饰性。
- 建筑类型丰富,除宫殿建筑外,还有住宅、陵墓、庙宇等。
例如,西汉长安城规模宏大,有长乐宫、未央宫等宫殿建筑群;东汉洛阳城布局也较为规整。
- 砖石建筑技术发展,如石阙、石墓等建筑形式,体现了当时的雕刻艺术和建筑工艺的结合。
- 魏晋南北朝:-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建筑兴起。
石窟寺大量开凿,如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这些石窟建筑融合了印度佛教建筑风格和中国本土建筑特色。
- 建筑风格上,由于民族融合,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元素和风格特点。
- 唐朝:- 建筑艺术达到鼎盛时期。
- 城市规划布局规整,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棋盘式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中国古建筑——发展史中国古建筑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千年来,建筑杰作不断涌现,彰显了中国古代⼈们的智慧是那么的强⼤!建筑,⽆疑是⼈类⽂明和⽂化的最早记忆,也是⼈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标志。
当历史退向时间帷幕的深处时,唯有建筑在那巨⼤的空间⾥闪烁这⼈类智慧最耀眼的光芒。
在那历史长河⾥,不断涌现的建筑,它们以独特的⽅式和风采向⼈类展⽰着它们独到的美。
穿越千年的哀愁,让我们⾛进古⽼的建筑发展史,去叩响那历史之门,回⾸千年沧桑!1、早在五⼗多万年前的旧⽯器时代,原始⼈就已经知道利⽤天然的洞⽳作为栖息之所。
北京、辽宁、贵州、⼴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原始⼈居住过得崖洞。
到了新⽯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族部落,就利⽤黄⼟层为墙壁,⽤⽊构架、草泥建造半⽳居住所,进⽽发展为地⾯上的建筑,并形成部落。
2、在西元前⼆⼗⼀世纪夏朝的建⽴,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在中国⼤地上先后建造了许多的都⾢,夯⼟技术已经⼴泛使⽤与筑墙造台,例如河南偃师⼆⾥头早商都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的夯⼟台,台上建有⼋间的殿堂,周围是廊坊!第⼀⾼潮期3、在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国⼒的强盛,中国古建筑在⾃⼰的历史上出现了第⼀次发展的⾼潮。
期结构主体的⽊构架以趋于成熟,主要建筑物上普遍使⽤⽃拱,屋顶形式的多样化,庑殿、歇⼭、悬⼭、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泛采⽤。
⽽且制砖以及砖⽯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秦朝的阿房宫就是典型的案例,只是可惜毁在了历史的尘埃⾥!第⼆个⾼潮期4、在隋唐时期时,建筑的发展继承了前代的成就,⼜融合了外来的⽂化,形成了⼀个独⽴且完成的建筑体系,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因此还影响到了朝鲜、⽇本。
最后的巅峰期5、元、明、清三朝统治中国长达六百多年,其间除了元末、明末短时割据战乱外,⼤体上都是保持着中国统⼀的局⾯。
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已接近尾声。
社会经济、⽂化发展缓慢,因此建筑的历史也只能是最后的发展⾼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