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备查
背景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 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 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 步而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精读细研
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 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二十余年如同做了一场梦,此身劫后虽存,但想起一切,就觉得魄悸魂 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往今来多少兴亡旧事 ,都寄托在这三更唱起的渔歌声中。
精读细研
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 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南宋初官至 参知政事。诗尊杜甫,也推重苏轼、黄庭坚 和陈师道,被元方回尊为江西诗派“三宗” 之一。宋室南渡时,经历了战乱生活,颇多感 怀时事的作品,诗风大变。又能词。有《简 斋集》《无住词》。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 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 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 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 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 地反映了出来。
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