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原子的结构课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_2
- 格式:pptx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46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本节课内容包括核外电子排布和离子形成两部分的内容。学生在课题1的学习中,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本节课介绍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离子。该知识是上节课原子的结构的延伸,也为其后第十单元及第十一单元的酸碱盐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可见本节课内容的重要性。
教材第一部分先从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引出电子层的概念并介绍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展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随后引入“相对稳定结构”概念,从而归纳非金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其得失最外层电子的趋势。第二部分以钠与氯气反应的实例加以拟人的卡通图说明离子是如何形成并通过静电作用形成化合物的,同时介绍离子符号的书写。最后以一个总结性的图表概括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可见,教材通过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方式介绍、分析离子的形成。
由此可知,离子的形成应该是本节课中教材强调的重点,前面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是为离子形成的讲解做铺垫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微观理论,虽然学生在物理课中了解了一些,但微观世界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学生形成不了表象认识,抽象的化学概念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只有通过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解释学生已有的现象,把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完成学生微观理论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形象的比喻,知道核外电子运动特点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离子形成过程的学习,知道离子符号的含义,学会书写离子符号;
(3)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通过本节课小结部分,能描述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类别和性质的密切关系;
(2)通过角色扮演NaCl的形成,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
第1页 共3页
化学学科 九年级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第二课时)
温故互查
我们生活的世界由丰富多彩的物质组成,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请你分别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一种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分子构成的物质 。
设问导读
阅读教材P51--- P52,回答以下问题
1.分子、原子的对比
分子 原子
概念 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相似点
质量、体积都很 ,都在 ,都有一定的 。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可再分,
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 。
联系
物质构成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等。分子是由 构成的, 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原子、物质之间的关系:
常温下,气态的物质一般是由 构成的,而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物质是由 构成的。例如:氮气是由 构成;金属汞是由 构成的;硫是由 构成的;氦气是由 构成。
3.从分子的观点理解有关概念(用微观的眼光看世界)
①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只是分子的 改变。例如:水变成水蒸气,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变成了新的 。例如: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水分子在通电后分成 和 ,每2个氢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 分子,每2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 分子。
②纯净物与混合物
从分子的观点看,纯净物是由 种分子构成。例如:二氧化碳只由 分子构成。混合物是由 种分子构成。例如:空气中含有 、 等多种分子。
自我检测
1.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上册 3.2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讲义(无答案)
1 / 8 知识点讲义——物质构成的奥妙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知识点1 原子的构成(重、难点)
1.原子的再分
很长时间以来,科学家都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简单的实心体。知道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才第一次揭开了原子的神秘面纱,原子中还含有更小的粒子——电子,说明原子还可以再分。
2.原子的结构
(1)原子尽管很小,用化学方法不能再分,但用其他方法仍可以再分,因为原子也有一定的结构。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的。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质子
每个质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1
原子核(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原子(不带电) 中子
每个中子的相对质量约等于1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电子(带负电)
电子质量很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
【注】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稀有气体、金属单质、金刚石、硅等,其化学性质由原子保持。如氦气的化学性质由氦原子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②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位于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2)原子中,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电荷由质子提供,所以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简称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3)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总数(即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总数相等,
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可概括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注】①每个原子只有一个原子核,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的多少决定了原子的种类,所以同一类原子,其核内质子数相同,不同类的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不同。
第三单元 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南宁市邕宁区那楼中学 吴美幼
一、教材分析和设计思路: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补课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主要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两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及课外知识都有限,对原子的构成内容的抽象思维和对教材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理解成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科学史料和宏观比喻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的结构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了解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2)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从对原子结构模型认识发展史切入,引导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提高学生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可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
(2)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 四、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
册PPT课件
目录•绪论与基本概念
•气体性质与实验技能
•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溶液组成与性质变化规律
•
有机化学基础知识
01
绪论与基本概念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的研究对象
推动社会进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科技发展
化学的意义化学研究对象及意义
元素和化合物是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
物质的组成
物质的结构
化学键
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是物质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0302
01物质组成与结构基础
化学反应:物质之间
发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
反应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正确书写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配平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从左向右读作“某物质和某物质反应
生成某物质和某物质”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表
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表示反应前
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种类不变。
02
气体性质与实验技能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
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气体摩尔体积定义
气体的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影响,温度越高,体积越大;压强越大,体积越小。影响因素
通过气体摩尔体积可以计算气体的物质的量、质量、密度等物理量。
应用气体摩尔体积概念及应用
包括氧气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实验等步骤,通过实验可以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氧气性质实验包括氢气的制取、收集、验纯、性质实验等步骤,通过实验可以了解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等化学性质。
氢气性质实验
包括二氧化碳的制取、收集、验满、性质实验等步骤,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与碱反应等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性质实验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同时可以通过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制取氧气。
通过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同时可
以使用启普发生器进行制取。实验室制取氧气和氢气方法
2024/1/261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套PPT课件2024/1/262目录•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2024/1/26301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2024/1/264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物质的微观结构、化学反应的机理和物质的性质等。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什么是化学
2024/1/265人们开始学会利用火,进而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知识,如燃烧、发酵等。古代化学时期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奠定了近代化学基础,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近代化学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化学已经成为一门中心科学。现代化学时期化学发展简史
2024/1/266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各种物质。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研究这些粒子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化学还研究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以及物质的制备和应用等。
2024/1/267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重视实验和观察学会归纳和总结多做练习和巩固化学学习方法学习化学首先要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和总结,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通过大量的练习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
2024/1/26802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2024/1/269123理解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掌握判断方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了解性质的定义及分类,学会描述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24/1/26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海口实验中学 杜晓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3、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会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原子结构的模型,初步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
2、通过对不同原子的构成的比较,培养学生从文字和表格、图形中获取信息,提高对比分析、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原子构成的发现史,形成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无可穷尽的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原子的构成及原子内部各微粒的特征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及其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2、难点:原子的构成及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理解
三、教学方法
讨论、启发、视频模拟、对比归纳
四、教学过程
【引入】自然界蕴藏着无数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浩瀚的星空,群星闪烁,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也有4.21光年。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人们还在探索着。
在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里,同样奥秘无穷,那里有细胞、病毒、分子、原子……
【教师展示】老师这里有一瓶水,构成水的微粒是水分子,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可以再分;(停顿)构成这把铁尺的微粒是铁原子。
【教师】还有比原子更小的微粒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讨的课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课题1 原子的构成
【教师】人类为了揭开物质世界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征途。让我们跟随科学家走过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认识原子的艰难而曲折的历程:
1803年,道尔顿最先向全世界提出: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恩格斯在评价道尔顿的原子论时说:“原子论的提出,是人类向未被征服的领域进攻的开始。”此后近一百年,关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没有大的变化。
大约100年以后,汤姆生在原子内发现了一种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叫什么呢?——叫电子,从此人们终于抛弃了原子不可分割的陈旧观念。同学们可以看着汤姆生的原子模型,电子就像西瓜籽一样均匀镶嵌在整个原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