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十《绝品》教学参考 长春版
- 格式:docx
- 大小:42.81 KB
- 文档页数:11
《绝品》第二课时一、导入提问:绝品的“绝”是什么意思?明确:“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
二、多角度理解“绝品”提问:这篇文章中的“绝品”指什么?明确:(一)一“绝”——画(唐代珍品)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明确:常先生说此画为无价之宝、唐代珍品。
王商人鉴定此画为宝中之宝。
对应语句:“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
唐代珍品。
……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
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善待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那幅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常先生将画交与三爷时的那份郑重与叮嘱也告诉我们此画非同一般。
(二)二“绝”——装裱技艺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这幅画倒揭三层后装裱,而见多识广的王商人也只听说过倒揭两层者的,这种技艺堪称一“绝”。
对应语句:“此画装裱实为绝技,天下一流。
论其装裱,更是绝品。
古人云,画赖装池以传。
果然是了。
”“若复原,怕是要有绝代高手才行。
我家三代做收藏生意,父辈只说过有倒揭两层者的绝技,不曾想还有倒揭三层者的。
今日算是开了眼界。
”补充:书画装裱知识三分画,七分裱!两幅湖北诗人画家鲁慕迅早期巨画完全风化、碎裂,一钱不值,经揭裱大师张再义近50天化腐朽为神奇的拼接,每幅画价值迅速飙升至2万元!一收藏爱好者慕名将一幅薄如蝉翼、几近破碎的清嘉庆朱砂画《钟馗》送到张再义手上,张再义用一周时间将残损部分一一拼合成形,据称,这幅画如果到市场上估值可高达5万元。
(三)三“绝”——人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明确: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绝品》教学设计优秀3篇沙与沫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沙与沫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
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
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
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1、背诵《沙与沫》。
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导入。
由背诵引入。
(每人一则,直至背完)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
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三、如果从这23则格言中选择一则送给自己,你选择哪一则?选择一则送给全班同学,你选择哪一则?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绝品》教学设计应用创新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材分析《绝品》是长春版的一篇小说,既有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义薄云天之举令人震撼,小说作者运用富含古典韵味的语言来写小说人物“义”和“绝”。
学习该小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品质、美好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学情分析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基本上能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对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由于学生的阅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肤浅,故还多需指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氛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理解课文1.文题“绝品”二字有何内涵?“绝品”二字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世上罕有,没人能赶得上”。
2.文中何为“绝品”?①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②装裱技艺,天下一流,可谓装裱技艺中的“绝品”;③常先生和刘三爷的为人,可谓人中“绝品”④两人之间肝胆相照的友情,可谓情中“绝品”。
三、品味咀嚼(一)一“绝”——画(宝中之宝)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明确:“我仔细看过,此画实为无价之宝。
唐代珍品。
……三爷不可错过机会。
”“三爷若收下此画,万不可示人。
若是有人开价,出多少也是不能卖的啊。
”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一幅画来。
宝,还望您悉心收好才是啊。
”3、王商人笑道:“那些画为宝中之宝,实为揭裱后倒装置了" 4、王商人正色道:“不敢。
祖上有训,饿死不卖收藏 。
”…………提问:王商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回答: 板块四:探究绝品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他们身上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板块五:总结绝品1、从全文看,“绝品”有几层意思?2、你认为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是什么?3、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思考: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概括马氏的人物形象。
绝品(课中板块)根据提示复述故事情节:保定富户 与裱画铺的 相识,互相佩服。
对 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
一天, 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ﻬ就消失了。
后来 得知 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
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 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
最后 遇到画商 ,知道了那幅古画的真正价值, “饿死不卖收藏”的承诺让 倍感欣慰,将全部收藏无偿赠送,为国宝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去处.板块二:走进绝品1、这个故事很明显是围绕一幅画展开的,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2、文中除了“画之绝品”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称得上绝品?33板块三:感悟绝品(一)常先生的言行1、常先生没有雇用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2、第二天,常先生携一布包,来到三爷家中.三爷屏去下人,又关门闭窗,常先生才打开布包,里边又是布,如此四五层,最后取出-幅画来。
打开,那纸已泛深黄,但托裱一新.常先生笑了笑,就把画卷好,重新包裹严密,双手交与三爷,郑重说一句:“三爷啊,善待此画,我不再多说,此画价值连城,悉心藏之啊。
”3、再一年,三爷店铺中的伙计到京城办货,回来后战战兢兢地告诉三爷,说亲眼见常先生在京城被砍了头,罪名是革命党。
九绝品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
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
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
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他是舍生取义、献身革命的常先生。
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党人,他有着装裱字画的非凡技能,与人交往豪爽大气,自知身份终会暴露,性命终将不保,便将国宝交与信任之人,随后义无反顾、从容就义,在他的身上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和坚定,更有大义凛然、坦对死神的勇气和从容。
毋庸置疑,常先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是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刘三爷。
一位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爱做收藏生意,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只因当年视常先生为自己的挚友,便信赖无疑,肝胆相照,即便他的字画和身份都遭到质疑,即便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常先生从事的事业,但三爷敬重他的为人,看重二人的情义,所以一切流言都在三爷面前不攻自破。
只因当年从常先生手中接过字画时的一句“刘某记下了”,便悉心藏之,在家境败落、疾病缠身之时,也不忘这句承诺。
他信守诺言的品质正是中国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
刘三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是舍利取义、不忘祖训的王商人。
“饿死不卖收藏”!何谓“收藏”?“收藏”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在动荡的年代里,国宝总会遭受流失海外,甚至毁于一旦的厄运,但在民国初年,却有这样的坚守正义,致力于保护国宝的商人。
他所从事的收藏事业并不是为了发家致富,而是完全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珍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绝品》教学参考文本解读一、整体感知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在《绝品》中,就有这样一群“民族的骄傲”。
他是舍生取义、献身革命的常先生。
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党人,他有着装裱字画的非凡技能,与人交往豪爽大气,自知身份终会暴露,性命终将不保,便将国宝交与信任之人,随后义无反顾、从容就义,在他的身上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迈和坚定,更有大义凛然、坦对死神的勇气和从容。
毋庸置疑,常先生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是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刘三爷。
一位保定富户,颇有些家财,爱做收藏生意,遇事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只因当年视常先生为自己的挚友,便信赖无疑,肝胆相照,即便他的字画和身份都遭到质疑,即便自己并不完全了解常先生从事的事业,但三爷敬重他的为人,看重二人的情义,所以一切流言都在三爷面前不攻自破.只因当年从常先生手中接过字画时的一句“刘某记下了”,便悉心藏之,在家境败落、疾病缠身之时,也不忘这句承诺。
他信守诺言的品质正是中国文人身上所固有的仁义道德。
刘三爷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是舍利取义、不忘祖训的王商人。
“饿死不卖收藏”!何谓“收藏”?“收藏”就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在动荡的年代里,国宝总会遭受流失海外,甚至毁于一旦的厄运,但在民国初年,却有这样的坚守正义,致力于保护国宝的商人。
他所从事的收藏事业并不是为了发家致富,而是完全出于对祖国文化的珍视,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王商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这些坚守正义,珍惜传统的精英人物,为我们传承下来的岂止是那幅唐代珍品,更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的民族道义。
如果说常先生、刘三爷和王商人实现了“铁肩担道义",那么谈歌则真正做到了“妙手著文章”。
文章精短含蓄,标题内涵丰富,构思绝妙奇特,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也可称为绝品。
二、问题探究1.文章围绕一幅唐代珍品刻画了三个可歌可泣的人物形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着墨不多的马氏,小说有哪些情节涉及马氏?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有关马氏的情节有如下几处:买画时,马氏问:“什么宝贝?值这么多?”三爷道:“常先生看中,断不会错的,你莫要再多言了。
”买画第二天,街上传闻常先生失踪,马氏终是放心不下,差下人到京城请来一位古董行家鉴定那幅画。
行家鉴定画为揭品,马氏忍不住心疼地骂起来:“姓常的黑心,坑了咱三千大洋啊。
”常先生最后一次回保定,来到三爷家中,马氏进来讥笑道:“常先生果真走了眼力,卖与我家老爷一张好画?”当听说常先生被砍头时,马氏一声冷笑:“真是报应,那次被他坑去了三千大洋。
”家境败落后,马氏为了度日,偷偷卖掉了三爷的收藏。
以上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马氏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但她所做的一切又都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
当画被鉴定是揭品时,心疼地发几句牢骚.当家境败落时,卖掉字画换钱来度日,这似乎都无可厚非。
但这个平常人却在小说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有了马氏的反衬,我们就会发现刘三爷对常先生的信任承诺、重情重义是远远高于马氏这样的普通人的,刘三爷的品质是出类拔萃、冠绝当世的。
2.“门外已经是满天大雪.王商人追出门来,呆呆地看刘三爷由下人搀扶着一路去了.雪,哑哑地落着。
四野一时无声。
"结尾寥寥数语的环境描写有何深意?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地间的是人间正道,是放大的道与义,是千古传承的浩然正气,刘三爷悲壮地走了,这道与义却不会磨灭。
思考与讨论一、课文的标题是“绝品”,读过课文后,想一想“绝品”指的是什么。
请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本文的内容.参考答案:此处的“绝",可以理解为独一无二,没人能赶得上。
本文中的画,价值连城,可谓画中绝品;本文中的装裱技艺,能将画揭为三层,后倒装裱,可谓技艺中的绝品;文中的人,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可谓人中的绝品;而两人之间的友情也可谓是友情中的绝品。
二、课文中的故事围绕着一幅唐代珍品展开。
从对待这幅画的态度上,你能看出文中的人物各有什么样的性格?设置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根据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参考答案:文中的刘三爷是保定富户,他对朋友十分信赖,毫不怀疑,并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常先生帮助买的字画,他悉心收藏,在自己多病、家境困难之时,把这些字画送给王商人,以求保护这些国宝。
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人所固有的“仁”和“义”。
常先生是一位以装裱店老板掩藏真实身份的革命党人,他与人交往豪放、大气,让人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
同时,他有着鉴赏、装裱字画的非凡技能,为了保护国宝,他选择了刘三爷,让他收藏,以保护这些国宝,刘三爷的所作所为也表明了他选择的正确。
王商人虽着墨不多,但从作为一位商人,他的语言、行动中我们仍可以看出他识大体、明是非的特点。
他不忘祖训,舍利取义,在动荡的年代里,保护了价值连城的国宝。
教学建议一、小说情节曲折动人,吸引读者.可以用一课时的时间引导学生读课文,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留下文间笔痕,写下独到理解。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字里行间的精言妙语,结合“思考与讨论”,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三、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民族精神。
四、着意体会和学习小说精短含蓄的语言风格。
相关资料一、关于作者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
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质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在谈歌的创作中有一类作品,如《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形成了他的笔记本“绝”字头小说系列。
这个系列的小说记录的都是发生在作者老家乡古城保定的故事。
开卷品读,会看到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个个惊天动地泣鬼神的故事;掩卷遐思,充盈脑海的是那些鲜活形象背后承袭慷慨悲歌之风的精神内蕴.这些作品虽然题材不同、写法各异,但其弘扬传统美德,展示人间正气,从道德层面上开掘生活真善美的审美追求,在情感上和理念上都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冲击。
二、写作风格谈歌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因而在其作品中,叙事主体很少直接发议论,而是借人物命运和人物语言来表明作品的倾向性.在处理人物命运的时候又往往对“好人”作悲剧性处理,这是因为“悲剧是人的苦难和死亡",“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崇高感,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三、创作体会谈歌有着二十多年创作经验,他的创作体会是:不能停笔,一旦停笔,就会懈怠下去。
他认为在创作当中不断地看书、学习、思考,同样能得到补充和积累,也只有这样才会避免写作上常常出现的厌倦感,唯恐发展到干一行恨一行的地步。
谈歌一向注重读者对作品的反映,在得奖和畅销两者中,他更希望自己的书能畅销.四、书画装裱中国书画是世界各国一致公认的东方艺术之瑰宝。
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而生发的书画装裱工艺,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工艺。
正由于有了装裱工艺,历代书画珍品才得以保藏久远。
后来传到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东方别具一格的特有工艺,同时受到世界各国的珍视。
那么,我国这一独特的民族工艺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如同其他事物一样,书画装裱也有一个从无到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为我们认识这个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极宝贵的原始资料.这件珍贵文物,“最上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
后来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上,又进一步发现:“丁形帛画的顶部裹有一根竹竿,并系以棕色的丝带,中部和下部的两个下角,均缀有青色细麻线织成的筒状绦带.”这些具体特征,展示了古人要求观赏绘画的最初动机,对于研究书画装裱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资料,完全可以将书画装裱的历史,推至距今二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若进一步推论,将盛产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国最早的绘画,并揭示了书画装裱症结的湖南一带,作为装裱工艺的发祥地,也不无道理。
书画装裱的历史虽长,但留下来的文字记载并不多,现存文书,最早记载装裱史料的当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其中提及:“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
”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后汉书》作者、著名史学家范晔,是我国装裱史上早期的装裱名家。
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搜集王羲之的书法和历代名画,指定王行直装裱,褚遂良、王知敬监领其事,足见唐代对裱画的重视。
其时,日本国奈良朝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技术,唐太宗亲命典仪张彦远面授技艺,从此我国的装裱技艺流传日本,在异国生根、开花、结果。
五代时,装裱技艺进一步发展。
到了北宋,宋徽宗设立画院,装裱家列入官职,成为文思院六种待招之一。
在皇家的倡导下,在书画家、装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础上,终于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
这标志着我国书画装裱技术遂传入民间,特别在明、清五百年间,装裱技艺成为设店裱画的专门行业,在苏州、扬州、北京、上海、广州、湖南、湖北、开封等地先后出现了许多驰名中外的书画装裱店铺。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装裱业一度衰落。
后来,一些文物、博物馆单位,设置了书画装裱机构,上个世纪70年代中后期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书画装裱如同被唤醒的春风,一改往日的沉寂,从业人员大幅度增长,在装裱工艺及用料方面,亦进行了许多探索与改革,正朝着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道路迈进。
五、装裱术语(1)立轴立轴亦称挂轴、挂幅、条幅、竖幅、条山、轴子;特别窄的有人称其为“琴条"。
悬挂在厅堂正中的大幅字画还称“中堂”.由于历史等原因,以及人们欣赏习惯的影响,立轴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
立轴常见的传统装式有:一色装、二色装、三色装、宋式(宣和)装、诗堂装、半绫装、纸镶绫边装、绫镶织边装、集锦装、锦眉装、间隔一色装、框二色装、轴背等.(2)屏屏亦称扇屏,以张挂的不同环境,称其为炕屏、臣屏、吊屏及御屏(指用于宫廷的屏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