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7.99 KB
- 文档页数:4
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长江丛刊》2019.08177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孙佳璇/黑龙江大学摘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70年代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福柯对现代人文进行了“考古学”探索,并辩证分析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本质的思考是在非总体化的、反人本主义的框架中进行的,从而考察了西方思想史的转变。
关键词:权力知识权力话语权力理论一、时代背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一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从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
尽管如此,福柯一生对马克思主义仍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愫,毕竟当初他确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道理的学说”,但是,他的著作表现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批判。
在一次访谈中,福柯曾谈到,他和前一代人距离已经非常遥远,这种疏远感不仅仅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感觉,它也传达出了法国知识界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那种错综而微妙的关系。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及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法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他们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尤其厌恶斯大林主义,知识分子纷纷脱离法共,疏远马克思主义,结果,知识界发生了脱离政治,转向学术的普遍趋势,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等表面上摆脱了过度意识形态的学科受到青睐。
因此,结构主义取代了人道主义,成为了50年代末学术界的主题。
福柯的思想尽管表现出了独特性,但是他并没有脱离法国思想界变迁这一背景。
从福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福柯对尼采的哲学并不感兴趣。
1975年,福柯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规训与惩罚》,一年半之后,《性史》第一部《求知意志》出版。
在这两部著作中,福柯讨论了权力及其运作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权力体系如何维系我们的社会《规训与惩罚》这部著作是福柯运用系谱学分析权力—知识机制的最重要成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福柯的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社会监狱历史和监狱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揭示权力体系是如何维系我们社会的。
马克思·福柯语录标题:马克思·福柯语录:剖析权力与抵抗的辩证关系引言:马克思·福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其对权力、知识与抵抗的深刻洞察而闻名于世。
福柯的语录不仅揭示了权力运行的机制,更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在权力结构中保持自主性与抵抗。
本文将以福柯的语录为引子,深入探讨权力与抵抗的辩证关系。
正文:1. “权力不是一种物品,也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种社会关系。
”福柯指出,权力并非某个个体或团体所拥有的特权,而是一种社会关系。
权力的存在和运行是由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所决定的。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权力看作是一种单一的实体,而应该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
2. “权力并非单向的,而是一种多维的、网状的关系。
”福柯认为,权力并不是从上而下的单向流动,而是一种多维的、网状的关系。
权力在社会中的存在是由各种复杂的关系构成的,不同个体和团体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这种多维的权力关系使得权力的运行变得更加复杂和隐蔽。
3. “权力并非只是压迫与统治,它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福柯认为,权力不仅仅是一种压迫和统治的工具,它也是一种生产关系。
权力通过规范和规则的建立,塑造了社会的秩序和行为准则。
权力的存在和运行不仅仅是为了维持统治,更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抵抗是权力的必然产物。
”福柯强调,权力和抵抗是密不可分的。
权力的存在必然引发抵抗的产生。
抵抗是个体或群体对权力关系的反抗和挑战,是一种自主性的表现。
福柯认为,抵抗的出现是对权力的一种反思和重新审视,它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 “抵抗并非单纯的反抗,而是一种对权力的重新塑造。
”福柯认为,抵抗并非单纯地反抗和对抗权力,而是一种对权力的重新塑造。
通过抵抗,个体和群体可以重新定义权力关系,寻找新的自主性和解放的可能性。
抵抗是对权力的反思和创造性的回应。
结论:马克思·福柯的语录揭示了权力与抵抗的辩证关系。
权力并非单一的实体,而是一种社会关系,它通过多维的关系和生产关系的建立来运行。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传播学当下是一个“建构话语体系”的时代,逢“话语”必谈福柯。
在以《话语与社会变迁》而闻名的英国话语分析学者诺曼•费尔克拉夫看来,福柯对话语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的普及做出了贡献,他“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话语'概念的流行,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的流行,可以部分地归因于这种影响。
”①不过,由于福柯的研究存在着阶段性一一前期的考古学更多强调话语形成的规则性与条件一一后期的系谱学更关注话语历史性中权力的作用,致使诸多对福柯话语理论的引用只关注话语的“话语实践”特征, 把话语看成一个生产主体和社会现实的机器,而无视“权力”对主体性和社会现实的微观建构。
本文将采用历史实证主义的方法,通过对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的文献分析,强调福柯的话语和权力是不可分离的,“话语和权力”的互动是理解现实秩序建构的关键。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是福柯的思维理路;第二是福柯话语的界定与分析;第三是福柯权力的界定与特征;第四是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最后是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传播学意义。
一、福柯的思维理路(一)哲学的作用康德的《什么是启蒙?》是福柯“当下哲学”的重要依据。
在康德看来,启蒙就是人类用自己的理智摆脱自己所加之于自身的不成熟状态。
福柯认为,“康德的作品是第一次一个哲学家从内部紧密地把自己作品的认识意义、对历史的反思与特殊时刻的特殊分析联系在一起。
对作为历史差异的‘今天’的反思以及把'今天'作为一种特殊哲学任务主旋律的思考是‘什么是启蒙’的新颖之处J②早在1967 年,福柯在尼采的影响下就指出,“哲学的作用是分析作用。
实际上,哲学已经不是去喜欢说永久存在的东西。
[现在],哲学拥有更艰难和难以捕获的任务:去说发生的事情。
”③于是在福柯处,哲学的任务不但是要分析过去被我们合理化的现实,而且还要超越这种合理化过程所带的限制,生产新的主体。
福柯所做的批判“不是去寻找具有普世价值的形式结构,而是对一些事件的历史研究,这些事件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成为我们的所做、所思与所说东西的主体。
从“知识—权力”解析福柯的主体理论福柯是法国现代思想界的重要人物,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对现代西方社会和人类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知识和权力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福柯主体理论的核心精髓。
在本文中,我将从“知识—权力”的角度出发,来解析福柯的主体理论,并通过举例来说明其思想的深刻性和实用性。
一、福柯主体理论的基本思想福柯主张,人类的历史不是一个逐渐解放的过程,反而是不断地被权力所统治和控制。
权力形成了社会中不同阶层间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关系构成了权力的实体。
但是福柯同时认为,权力的实体并不是不可变的,它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播和改变来改变和塑造。
知识和权力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福柯主体理论的核心思想。
福柯通过对权力和知识交互影响的深刻思考,分析了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福柯的理论体系中,主体是一个因知识和权力交互影响而产生的复杂性概念。
主体是社会中的一个构建性的概念,它被构建在了意识形态、身体、社会关系等方面。
福柯提出了以个体为中心的近代主体理论,主张人类社会不再是集中思想和权力的垂直体系,而应该是一种对等而开放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对权力和知识的重新思考和反省。
二、主体理论的具体内容1. 知识源于、支撑权力福柯强调,权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是跨越不同层级的嵌套关系。
在他看来,权力是通过知识的传播、流通和制造,让自己在社会中得到彰显。
知识本身的制造,掌握和流传,也是受到权力的约束和控制的。
因此,知识和权力之间不只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无法分割的合一。
2. 知识的生产和知识的权威性在主体理论中,福柯进一步论述了知识量产和权威的问题。
他认为知识并非由人们自然地获取的,相反,知识是社会和文化结构的特定产物。
福柯强调在现代科学的语境下,知识有着权威性和指导性,而这一权威性是建立在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内部的。
他主张通过对知识的反思和澄清,将知识从不稳定的现象中解放出来。
3. 主体的身体感受在福柯的主体理论中,身体感受也成为了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身体感受是人类认知方面的一项基本特征。
从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看文学话语话语和权力是福柯哲学体系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在前期的《知识考古学》中,福柯重在话语的自主分析,认为话语是“隶属于同一的形成系统的陈述整体。
”我们不要问“话语说了什么”,而应追问“话语何以存在?”,力求提供一种话语实现多元的策略。
在这样的哲学范畴内,所有的话语都有存在的权利,然而,为什么有的话语走入了历史,有的话语却永远消失在历史之外了呢?福柯后期将权力概念引入话语,提出话语的权力控制分析,其实依然执着于话语可能或者不可能的条件的探询。
作为著名的权力思想家,福柯的权力观有创新之处。
传统的权力观将权力看作一种实体,认为权力是夺得统治的阶级的“所有权”,看作是可以被某些人或者某些团体所占有的东西。
而福柯认为,权力并非一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
他说:“权力不是获得、取得的或分享的某个东西,也不是我们保护或回避的某个东西,它从数不清的角度出发在不平等的和变动的关系相互作用中运作着。
”这种权力作为一种关系作用于每一个人,无处不在,在社会的每一层之间,在男女之间,在家庭成员之间,在师生之间等等。
再有,传统的权力观经常将权力与限制、禁止、镇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是否定性的。
福柯提醒人们,权力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权力的效果不仅是否定性的,而是生产性的。
权力几乎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本体贯穿在福柯后期理论中,作为一种势力关系,权力既是压抑的力量,又是建设的力量,对于文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所有的文学话语都参与了权力的运作?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系统,究竟是否存在权力之争呢?在文学话语中,话语的控制原则将以何种面貌出现呢?在福柯看来,任何话语都是与权力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所以,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必然难以与权力脱离干系。
至于控制,无论在文学话语内部还是外部都存在。
对于权力在文学话语内部的运作可以分为不同文学话语之间和对单纯一个文学文本的控制分析。
对于不同的文学话语之间,福柯在《话语的秩序》中曾以荷马的《奥德赛》为例,在福柯看来,对它的串讲、注释、论述都是评论话语形式,相对《奥德赛》而言,都是次话语,即使对它的任何一种文学翻译,甚至象英国近代作家詹姆士?乔伊斯的巨著《尤里西斯》,同样也是次话语。
《长江丛刊》2019.08177浅析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孙佳璇/黑龙江大学摘 要:福柯是欧洲20世纪70年代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过渡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福柯对现代人文进行了“考古学”探索,并辩证分析了话语与权力的关系。
福柯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权力本质的思考是在非总体化的、反人本主义的框架中进行的,从而考察了西方思想史的转变。
关键词:权力 知识权力 话语权力理论一、时代背景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是一名具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从结构主义转向解构主义。
尽管如此,福柯一生对马克思主义仍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愫,毕竟当初他确信“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道理的学说”,但是,他的著作表现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与批判。
在一次访谈中,福柯曾谈到,他和前一代人距离已经非常遥远,这种疏远感不仅仅是一种代际之间的感觉,它也传达出了法国知识界与马克思主义之间那种错综而微妙的关系。
1956年赫鲁晓夫上台以及匈牙利事件的发生,严重打击了法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热情,他们反对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尤其厌恶斯大林主义,知识分子纷纷脱离法共,疏远马克思主义,结果,知识界发生了脱离政治,转向学术的普遍趋势,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语言学等表面上摆脱了过度意识形态的学科受到青睐。
因此,结构主义取代了人道主义,成为了50年代末学术界的主题。
福柯的思想尽管表现出了独特性,但是他并没有脱离法国思想界变迁这一背景。
从福柯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福柯对尼采的哲学并不感兴趣。
1975年,福柯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规训与惩罚》,一年半之后,《性史》第一部《求知意志》出版。
在这两部著作中,福柯讨论了权力及其运作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为人们观察和理解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权力体系如何维系我们的社会《规训与惩罚》这部著作是福柯运用系谱学分析权力—知识机制的最重要成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监狱的诞生”,福柯的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社会监狱历史和监狱制度发展的历史分析,揭示权力体系是如何维系我们社会的。
权力与知识福柯思想的哲学解读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与社会学家,他对权力、知识和社会结构等一系列复杂主题的深入探讨,极大地影响了现代哲学、人文科学及社会学等领域。
本文将从福柯的权力与知识关系出发,分析其思想的核心内容,并透视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在福柯的理论中,权力并非单一、线性的,而是一种分散且无处不在的网络。
他提出“知识就是权力”,意味着知识不仅仅是理解世界的工具,更是塑造权力关系的重要因素。
福柯认为,权力与知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
知识作为控制工具在现代社会中,知识被用作控制与监管的工具。
教育系统、科学研究、医疗机构等领域所产生的知识,有时候并非仅仅是中性的真理,它们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例如,在教育中所传播的价值观和知识体系,会通过不同形式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他们的思维方式。
福柯通过“生物权力”概念阐释了这一点。
生物权力是指国家对个体生命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能力,它通过对人口健康、出生、死亡等方面进行干预,实现对社会整体的控制。
而这种控制不仅仅依赖于法律和暴力,更依赖于知识——例如医学、统计学及生物科学等。
这说明了知识如何渗透到权力结构之中,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历史透视福柯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权力与知识关系的变迁。
从古代至今,知识产生和传播的方式随着权力结构的发展而演变。
古代社会中,斯多噶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强调理性和真理在道德中的重要性,但这些知识往往是在特定权力结构下形成并维持的。
进入近现代社会,随着科学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知识又被赋予了新的角色,它逐渐成为规范与标准化的重要依据。
福柯考察了如何通过“话语”的形式来理解这种变化。
他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决定了一种特定类型的知识如何被接纳和传播。
例如,在精神病学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疯癫”这一概念被重新定义,其背后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控制及其文化场域。
福柯的写作充满着激烈的申诉,他既是高亢的,也是绚丽的,既是热烈的,也是hi偏执的;但是他那烂漫的申诉散文并没有因为激情而失去分析的分量,福柯的哲学天衣无缝将抒情和分析融合起来,他既是澎湃的诗人,也是严谨的智士。
福柯的分析,他对对象的层层盘剥、出其不意的叩问、阴郁有力的描述,永远都是对常识的动摇,这几乎没有丝毫的陈词滥调,相反,他总是以一种奇特的目光把人们引向理性的断裂边界。
福柯的分析表现出一种神秘的穿透力,它不可思议的将对象置于死地,这是真正的艺术,是一种令人着迷的才华。
这确实是最伟大的现代哲学,它不仅构成一种美学,而且还产生巨大的震撼。
这是一种令人激动地哲学,贯穿于这种哲学始终的是权利问题和主体问题。
福柯堪称是最重要的权力理论家,起初,他将权力视作是否定、压制、禁闭性的,权力是一种让人窒息、让人收缩、让人丧尽自由的东西。
在疯癫的历史中,权力就扮演了这样一种暴君的角色,这样一种权力论在本质上同国家模式、集权模式、统治模式的权力观没有太大的差别,差别只是在于,福柯的权力更具有弥散性、更小型化、更隐蔽,他的实施对象更边缘化,权力和它捕捉的对象处于一般历史之外,这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禁闭权力。
后来,福柯采用了尼采的权力观,他不再将权力视作否定性的,而是将权力确定为积极、主动、生产性的,权力锻造和铸就了它的对象。
福柯也不再将权力视作是某个组织、集体或者个人的所有物、权力没有中心点,没有主题,没有机构,他不是单向性的,它永远存在于关系中,它是这些关系的依靠、较量、连接、分裂、斗争,权力来自四面八方,它无处不在,正是权力的结合或者纷争才构成了巨大、复杂而纷繁的形式本身,社会机制正式权力的战略形式,而身体和性,这些自然而然的东西,在福柯看来,都是权力的效应。
福柯关注的问题是,权力是以怎样的方式早就了形形色色的体形式的。
概括的说,我的观点是:福柯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大量经验描述构成,他的描述是关于权力的独特现代样式形成的早期阶段的。
福柯福柯的话语、权力概念01.福柯及其思想01.福柯1、福柯与他的研究兴趣米歇尔·福柯是法国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哲学家。
他秉承了尼采向传统挑战的反叛精神。
极力去研究被传统所排斥在外的如'疯癫”“性”等领域,探究它们之所以被“理性”所排斥的规则。
2、福柯对学术的贡献福柯的研究填补了以往学术历史上的空白,为人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提供了新的视角。
02.话语权力思想他的话语权力思想是其学术体系中的一部分。
主要体现在他的《性经验史》疯狂和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和《事物的秩序》等著作中。
1、话语定性福柯认为,话语是一种秩序,更是一种权力结构和结构性的权力。
2、话语、知识和权力的关系在福柯看来,话语、知识和权力三位一体:话语是载体、知识是表象、权力是实质,没有话语的生产就没有权力的实施。
3、贡献福柯对“话语”的研究,揭示了话语、知识和权力的有机统一性,以及“话语权力”的权力本质。
02.话语的含义01.话语概念是福柯哲学的核心概念话语是福柯哲学中的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福柯本人也并未从正面对此进行明确界定。
但话语概念却是福柯哲学方法中的核心概念。
要寻找打开福柯哲学的大门,话语概念却是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
关于话语概念,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02.含义一:话语是陈述的整体话语是一系列相关陈述的整体。
在《知识考古学》中,福柯说:“我们将把话语称为陈述的整体,因为它们隶属于同一个话语形成;……这是由有限的陈述构成的,我们能够为这些陈述确定存在条件的整体。
”1、对话语的理解即话语是由一系列相关的陈述所构成,是具体地同现代社会的文化制度及现代人的实际思想和生活方式紧密联系的那些话语体系及实践。
因此,福柯话语理论中的话语,主要指在特定社会文化条件下,为了一定目的而说出或写出的论证性话语,是伴随着说和写的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操作活动,是一系列事件。
2、并且,强调话语是一系列政治事件福柯明确指出:“必须将话语看作一系列事件,看作政治事件:通过这些政治事件,它运载着政权并由政权又反过来控制着话语本身。
福柯的权力概念及理性权力的运作批判与继承是真正的思想家面对思想史的基本立场,也是思想生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阐释中,这样一种立场不仅要被一般地提及,而且应该被本质地贯彻。
当代西方的许多思想家和思想流派都是在与马克思的批判性对话中发展起来的,显示出一种断裂与连续的辩证法。
虽然断裂与连续哪一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一致,但却共同表现了思想发展的开放性。
福柯对于马克思的忠诚就是一种令人震惊的背离,他并不只是停留于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是着眼于马克思提出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
按照莱姆克的说法,福柯非常忠实于马克思最初的直觉,他用一种政治理性的批判补充和扩大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1](P13)马克思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阐释了对于政治的理解,打破了现代思想在政治与经济之间建立的封闭线,而福柯则是对于政治理性本身展开批判,揭示了理性统治的本质。
做个简单的类比,在马克思那里,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权力成为核心的范畴,而权力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力量关系则构成了福柯思想的中心。
从资本批判到权力批判,从马克思到福柯之间的跨越到底有多大呢?通过实现这种跨越,福柯如何进入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氛围,这样一种进入如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视域中得到考察?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福柯的权力概念及福柯对理性的权力如何在话语和身体中的运作所展开的分析。
一在现代政治理论中,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化成为基本的分析框架。
围绕着政治国家和公共权力这对范畴,现代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确保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划定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
不论是通过选举实现政治权力的轮流更替,还是通过制度确立权力之间的分化与制衡,权力都是与国家和政权联系在一起的,指的是宏观的、制度化的公共权力。
现代政治解放就是确立了理性化、世俗化的政治权力概念和运行机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私人生活获得了相对的独立性和自由。
但是马克思认为,现代国家的统治恰好以现代资本主义的确立为前提,资本作为一种积累起来的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新型的统治关系,平等的交换原则使统治不再直接表现为政治暴力和政治强制。
论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展开,通过探讨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建构、语言学、传播学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文本和传播语境。
通过对新闻文本和传播语境的分析,可以深入探究新闻传播中的语言运用、意义建构、传播效果等问题。
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运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话语分析理论作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探究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建构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需求日益凸显。
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包括话语分析的定义、研究范围、基本理论框架等,是构建话语分析理论体系的基础。
话语分析与新闻传播学的关系:探究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如何运用话语分析理论深入探究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
话语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从具体的新闻传播实例出发,运用话语分析理论对其进行分析,探究话语分析揭示出的信息、话语策略、传播效果等问题。
话语分析的局限性:对话语分析理论的局限性进行深入认识,提出相应的方法论建议,以便更好地完善话语分析理论体系。
新闻传播学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新闻传播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在面对复杂的新闻传播环境和现象时,对话语分析理论的掌握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准确、更深刻地探究各种问题。
通过话语分析理论的建构及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而提高新闻传播学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
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未来研究可以对话语分析理论在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伦理、国际新闻传播等领域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福柯权力话语理论下《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一、引言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如何影响话语的生成和传播,以及话语如何反过来塑造和巩固权力关系。
本文以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为视角,对帕尔韦兹·伊克拉姆的长篇小说《砖巷》中纳兹奈恩这一人物的话语权进行深入分析。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印度与英国多元文化交汇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理论框架对于揭示作品中人物的权力和话语关系的相互作用有着独特的价值。
二、福柯权力话语理论简述福柯认为,权力和话语之间存在相互建构的关系。
一方面,话语通过语言的特定用法、习俗、制度等方式产生权力;另一方面,话语本身又是权力得以体现的媒介。
福柯进一步提出,权力不仅仅是外力对于人的压制和统治,而是包含了一种内在的社会机制,它以特定的语言游戏、知识体系和规则为基础。
在话语和权力的相互关系中,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常常被边缘化或忽略。
三、《砖巷》中纳兹奈恩的话语权分析《砖巷》以伦敦东区的一个移民社区为背景,讲述了一群人物的故事。
其中,纳兹奈恩作为来自印度贫困家庭的女性角色,其话语权在作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1. 边缘化的话语权纳兹奈恩由于自身家庭和社会地位的原因,其话语权在故事开始时显得边缘化。
这表现在她的言语在集体对话中经常被忽视或打断,她的观点和意见很少被重视。
这既是社会权力的体现,也是话语权力作用的结果。
2. 权力与话语的相互作用随着故事的发展,纳兹奈恩逐渐开始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逐渐改变了周围人对她的看法。
她的成功不仅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女性、移民等弱势群体话语权的肯定。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权力与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构建新的话语体系纳兹奈恩在争取话语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
她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塑造了一个与主流社会不同的、具有独特文化背景的话语体系。
这一新的话语体系不仅反映了她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印度移民群体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福柯说权利与话语一边读一边在想,福柯的这些想法在当时一定引起轰动。
比如有人会说福柯你好阴暗啊,怎么能这么悲观的看待世界?福柯一定大概会有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辛酸与众人沉浸于被操纵的话语却不知的无奈。
有人会说福柯你否定了当今人的存在,又提出了没有实践验证的生活美学,又有什么意义呢?福柯也许会说人们已经被当今的话语体系规训,而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权力与话语的建构,是做一个被驯养的家畜还是自由奔跑于田野的生灵?总之我赞同,如果质疑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那其实也就消解了人自身的存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摘录不同于古代通过酷刑对人类肉体进行疯狂施虐,到了现代,暴力开始变得温柔,肉体控制偏向于灵魂掌控,规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治制度、法律条文来对人进行规训、塑造和统治。
权力就是在这一套体系中逐渐运作起来,达到对人的掌控。
权力巧妙地蒙骗了被启蒙的大众,选择了大众喜欢的真理、知识等字眼将自身藏匿于其中,在大众建构出来的真理话语之中,权力再一次掌握了主动权,牢固地掌控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不同于以往的是,权力不再从总体性上对人们做出要求,不再如同专制时代一样设置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要求众人服从于他的权威,而是潜入到微观层面之中。
在说话的时候,看似是我们掌握着主动权,我们在主动地说些什么,但是因为人是在这个社会被各种权力和话语建构出来的,早已不是出生之时的天然的本真状态,而是社会各种规约、制度的产物,所以当我们在学习这个社会的语言之时,我们学习的根本不只是语言,而是语言背后隐含的各种规则制度。
知识越抽象,疯癫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知识和感官的联系过于薄弱,激发大脑的紧张感,人体就会失衡。
当来到规训社会,权力变得隐蔽和有效,权力的目的不是培养个性化的人,而是为了规训和监视。
所谓考古学是指这种批判并不算是要得出一个认知体系中的知识结构,而是要设法考察决定我们所思、所想和所为的话语结构。
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意义摘要:福柯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其研究领域涉猎广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福柯的“权力-话语”思想为学界称道,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两点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话语,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话语都是有意而为、有目的的建构,因而,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一是要高度警惕一些话语背后的意图,如历史虚无主义一些看似有意无意地歪说、戏说等,二是从正面宣传角度讲,必须精心构筑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第二,话语的背后潜藏着权力的影子,话语争夺的背后是权力的斗争。
因而,要巩固政权“必须控制”好话语。
关键词:福柯;话语权建构;意义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媒体场域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17BKS 136)及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网络空间治理与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SKL —2019—302)的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20-2-13作者简介:董金柱,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政治学。
(河南郑州,450044)中图分类号:B5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9(2020)02-0018-03一、福柯及其“话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法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
他研究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主要作品有《古典时代疯狂史》《精神病与心理学》《词与物》《知识考古学》《纪律与惩罚》和《性史》等。
他在哲学、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历史学、政治学、科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被称作“20世纪法兰西的尼采”“萨特之后法国最重要的思想家”;哈贝马斯说:“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论断的哲学家圈子里,福柯是对时代精神影响最持久的”;美国著名学者克利兹曼则评价他说:“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历史学、哲学、文学和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乃至医学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1]。
解读福柯“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本质文/王馥芳来自/阅读季“话语即权力”是法国哲学家、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就职演讲《话语的秩序》中贡献给世界的一个最强隐喻之一,也是最为有力的哲学命题之一。
这一命题不仅仅把话语看成是“纸上苍生”,而且看成是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性和役使性的强大社会力量。
福柯把这种力量定义为“权力”,并由此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话语即权力。
福柯所言的“权力”是指一种渗透于社会实践主体之中的、难以被人们感知,却又无所不在的“支配人体的政治技术”,是一种带有司法之立法功能的支配性社会力量。
这种支配性力量管约或者役使着社会实践主体,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人。
“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后期所提出的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
从语言的本体性出发,海德格尔提出了“语言即思”的哲学命题。
“语言即思”颠覆了传统的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说与被说”关系,而把说话者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一种“应合者与说”的关系。
“应合者与说”的关系不再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主客体对立关系,而是一种说话者主体和对象主体(语言)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两者相互对话、相互理解。
从本体论主体间性思想出发,福柯同样赋予话语以“主体间性”:“话语是真理、知识和权力的集中表现,是生活主体和对象能够相互交融的地方”。
所不同的是,因“思”是说话者本体自身的一部分,故海氏是在本体论的框架下探讨语言的主体间性。
而“权力”因是说话者本体之外的“他者”,是社会主体之中的一部分,福柯因此首次把话语从说话者主体之中剥离出去,使其成为一种制约、役使、支配或者界定社会实践主体的强大社会力量。
人类和话语之间的关系遂由海氏所定义的说话者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变身为社会实践主体间的共在关系。
把话语作为说话者主体自身的一部分延展到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一部分,福柯给话语赋予了社会主体性,从而使话语对社会实践主体具有支配意志。
福柯的哲学命题,奠定了话语作为社会主体的地位。
福柯的话语权————————————————————————————————作者:————————————————————————————————日期:傅柯的“话语理论”简述1、话语权概述“话语权”成为当代一个非常时髦的词,出现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在国内被人们频繁使用,在许多研究领域都运用傅柯的“话语权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上至学者,下至普通百姓,大家似乎都对“话语”和“话语权”的含义甚是了然。
不同的学者在他们不同的学术领域中都多次提到对相关“话语”和“话语权”的理解,有人论述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亚裔文学在国外的“话语权”,有人论述中国农民的“话语权”,有人论述民间文学的“话语权”,也有人研究建筑设计中的“话语权”,还有很多学者运用“话语权”这一较为复杂的概念来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比如利用话语权来阐述某些特殊翻译现象等等。
话语作为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作为人与人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作为与思想直接对应的关系,其存在初期仿佛被认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为人们所重视,但随后对话语的认识与研究却越来越丰富和深入,事物各式各样的存在激起人们的思考,而思考又需要一个中介来“想”和“表述”,思考的结果也需要一个承载体来表达和外化。
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话语是极其重要的中介,人类所知所晓的一切,人类所建构起来的所有文明,都是通过话语这个中介作为传递手段并最终完成的。
独特的话语由个体的出生、家庭背景、文化环境、时代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正是有了独特的话语,才由话语建构起了独特的个体。
国内外学界对于话语是有一番深入分析和研究的。
语言学界对话语做的界定是:“‘话语’通常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是与篇章相对,指口头说出来的一句句话;广义的理解指言语交际行为体现出来的由词句构成的言语表达形式,它既可以是口语体,也可以是书面体。
”这种广义的理解与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言语”概念较为接近。
2、傅柯的话语权法国思想家米歇尔·傅柯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学术研究广泛且深刻,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其影响渗入到社会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但修辞学只研究其著作中以话语为中心的观点。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及其传播学意义
福柯对“话语与权力”的思考本身体现一套不同于西方传统主体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
福柯思考的是西方社会的局部理性化过程,这不同于马克斯·韦伯以及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宏大理性化过程的反思。
在福柯那里,社会现实是被建构出来的,认识主体不是传统主体哲学中的超验主体,而是形式主体,因社会实践位置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主体性。
科学话语也不是先验的,而是实践的结果:与传统哲学的认识生产路径“意识-认识-科学”相比,福柯的考古学遵循的是“话语实践-知识-科学(话语)”,系谱学的介入进一步展示这种科学话语的产生过程。
在系谱学意义上,福柯是一个历史学家,不过福柯感兴趣的不是事物的历史,也不是理论的历史、意识形态的历史以及思想的历史,而是问题的历史,即事物成为问题的方法的历史:为何在某个既定时期出现了一个问题,为何是某种类型的问题,为何是某种问题化方式。
(58)借助这种“问题化”,通过话语实践和非话语实践解释了不同“知识领域”中主体性和社会现实建构的过程。
福柯的“话语与权力”思想使我们看到,在考虑人类社会乃至自身的建构时,不能把话语与权力分开。
在考古学-系谱学层面上,社会现实以及主体性的建构在微观权力层面上表现为对知识(或历史先验)的把握和对作为权力战术的程序的掌控。
要理解这种“建构”就要从了解社会实践入手,具体地了解实践领域中知识和话语形成的规则,同时思考权力技术(更多体现为非话语实践的设置、安排以及程序)的配置,不能依赖超验的主体想象,脱离现实社会实践。
最重要的是,通过对福柯话语与权力思想的分析,我们看到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对于“传播是建构”的传播学命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在不同的社会和既定时期,话语的生产不是随意的,是有条件的,受一定数量的程序和规则控制,其中话语的生成条件就构成了某个时代“象征秩序及其表达”的“阅读格栅”,而且话语不仅仅是一套功能符号和语言表征,
更重要的是在话语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权力关系。
这将丰富和深化我们对“知识社会学”的认识。
第二,福柯的“话语与权力”理论告诉我们,处于社会现实中的主体不是超验的,是形式功能主体,是个变量,身份因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
处于权力关系场域中的主体不是“无助地臣服于固定不变的权力体系”(59)之上,而是自由地存在于权力关系场域中,自由是权力发挥作用的前提,主体位置的改变取决于对知识和权力技术(或战术)的把握,这为新主体和新制度现实的产生提供了实践可能性。
第三,福柯的“话语与权力”不仅消除了传统的“统治者话语”与“被统治者话语”的二元对立区分,而且也破除了话语与权力的二元对立的僵化观点(即“话语拥有权力,权力拥有话语”),把二者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权力是内容、话语是形式”的特征,破除了单方面使用话语或权力来理解和改变现实秩序的神话。
第四,“话语与权力”理论为传播命题“传播是建构”提供了新的思路,修正了以往认识的不足。
“权力不是话语的意义”,话语是一系列运作于普遍权力机制中的元素,探讨这种元素的战术功能是对社会进行详细政治解剖的必由之路。
这些物质化操作摆脱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间的关系的抽象性描述,尤其是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体的权力施加。
在此意义上,福柯的话语、知识-权力观弥补了“符号学意义建构现实”观念的不足以及传播政治经济学“过程观”的粗糙,使我们看到主体身份与社会现实建构的微观动态机制,而不是仅仅看到一个变迁的结果或一个宏大的信息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流程及其所产生的中观与宏观效应。
这为新的社会秩序建构观提供了可能性。
注释:
①[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中文序),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②④⑧(13)(14)(16)(41)(42)(43)(45)(46)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IV,1980-
1988,Paris:Gallimard,1994,p.568,p.574,p.574,p.669,p.670,pp.675-676,p.237,p.236,p.237,p.237,p.238.
③⑥(26)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I,1954-1975,Paris:Gallimard,1994,p.612,pp.697-698,p.708.
⑤Pedro Cerruti,La “ontología histórica” de Michel Foucault.Apuntes de método para el análisis crítico socio-cultural.Sociedade e Cultura,vol.15,núm.2,julio-diciembre,2012,pp.393-403,p.395.
⑦Michel Foucault,Estética,ética y herméneutica,Obras esenciales,Volumen III,Barcelona:Paidos,1999,p.152.
⑨Michel Foucault,Les mots et les choses,Paris:Gallimard,1966,p.13.
⑩(17)(19)(20)(21)(24)(25)(34)(35)Michel
Foucault,L'archéologie du savoir,Paris:Gallimard,1969,p.255,p.153,p.115,p.130,p.131,pp.153 -154,p.173,pp.57-58,p.65.
(11)(18)(22)(56)Judith Revel,Le Vocabulaire de Foucault,Paris:Ellipses Edition Marketing S.A.,2002,p.37,p.22,p.30,p.22.
(12)Michel Foucault,Microfisica del poder,Madrid:Las Ediciones de La Piqueta,1980,p.15.
(15)(23)(27)(29)(30)(31)(37)(38)(40)(49)(53)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III,(1976-1979),Paris:Gallimard,1994,p.229,p.467,p.123,p.39,p.123,p.123,p. 87,p.302,p.473,p.465,p.114.
(28)(50)(52)(55)Michel Foucault,La 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 I,Paris:Gallimard,1976,p.133,p.134,p.196,pp.121-122.
(32)Michel Foucault,Saber y Verdad,Madrid:Las Ediciones de La Piqueta,1991,p.59.
(33)Michel Foucault,Sur l'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Réponse au Cercle d'épistémologie,Cahiers pour l'analyse,no 9:Généalogie des sciences,été,1968,pp.9-40.
(36)Michel Foucault,Power and Knowledge,New York:Pantheon Books,1988,p.236.
(39)(44)Michel Foucault,Hermenéutica del sujeto,Madrid:La Piqueta,1987,p.109,p.109.
(47)Michel Foucault,L'ordre du discours,Paris:Gallimard,1971,p.11.
(48)Michel Foucault,Surveiller et punir.Naissance de la prison,Paris:Gallimard,1975,p.32.
(51)Edgardo Castro,Vocabulário de Foucault.Um percurso pelos seus temas,conceitos e autores,Belo Horizonte:Autêntica Editora,2009,pp.123-124.
(54)Hector Ceballos Garibay,Foucault y el poder,México:Ediciones Coyoacan S.A.de C.V.,1994,p.50.
(57)(59)Norman Fairclough,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p.57.
(58)Berten André,Entretien avec Michel Foucault.In:Les Cahiers du GRIF,n°37-38,Le genre de l'histoire.1988,pp.8-20.p.18.
(原文刊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