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翻译中的“条、款、项、目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6
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一般来讲,一件(部)法律由章、节、条、款、项、目组成,个别重要的法典还分编。
编、章、节是对法条的归类,所以,在适用法律时只需引用到条、款、项、目即可,无需指出该条所在的编、章、节。
因此,弄懂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目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适用法律规范的条、款、项、目,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一、条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一件(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由50个法条组成,《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由47个法条组成。
法律规范的“条”,是法律规范对某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完整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五条是对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捕捞许可证核定的内容从事作业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规定:从事捕捞作业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捕捞许可证关于作业类型、场所、时限、渔具数量和捕捞限额的规定进行作业,并遵守国家有关保护渔业资源的规定,大中型渔船应当填写渔捞日志。
法律规范条文的适用,一个法条只有一款的,应当直接适用该法条(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二十五条)不应称作该条第一款;一个法条有两款或者两款以上的,应当适用到款。
如对禁渔期内从事拖网作业的违法行为的处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三十条第一款的规定。
关于条的数目的书写。
一般来讲,条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第十七条。
二、“款”“款”的适用。
款一般可以独立适用,如《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可以独立适用,但也有例外的,如《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三十二条的两款就不能各自独立适用。
该条第一款规定,严厉禁止下列行为:(一)赌博或者为赌博提供条件的;(二)制作、复制、出售、出租或者传播淫书、淫画、淫秽录像或者其他淫秽物品的。
第二款规定,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并处三千元以下罚款;或者依照规定实行劳动教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怎样正确引用刑事法律中的条款项P制作刑事法律文书是公安机关侦查人员在打击犯罪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制作刑事法律文书时,我们经常引用刑事法律条文,对“条”的引用不存在争议,但涉及款、项的引用时则出现一些混乱,很容易使人误解,影响了引用刑事法律的准确性。
一般来讲,一件(部)法律由章、节、条、款、项、目组成,个别重要的法典还分编。
编、章、节是对法条的归类,所以,在适用刑事法律时只需引用到条、款、项即可,无需指出该条所在的编、章、节。
因此,弄懂刑事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适用刑事法律规范的条、款、项,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P我们先来学习一下“条”的应用P1.条的概念刑事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刑事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一部刑事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
如《刑法》由452个法条组成。
刑事法律规范的“条”,是刑事法律规范对某一个具体刑事法律问题的完整规定,P如:《刑法》第四条P2.条的书写一般来讲,条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如刚举的《刑法》第四条,而不是第4条。
注意的是:在司法中,对一个涉法问题作出决定时,可能要适用多个法条。
P我们再来学习一下“款”的应用P1.款的概念。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款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或是对其前一款内容的补充表述。
P 如:《刑法》第七条分为两款,第二款就是对第一款的补充。
P2.款的表现形式。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
“款”前不冠以数字以排列其顺序。
P如《刑法》第一百二十六条上条第一段冒号下为:(一)以非法销售为目的,超过限额或者不按照规定的品种制造、配售枪支的。
该段文字虽然是另起一行,但因为上段结束符号是冒号,本段开始前有(一),因此,该段文字不视为是一个自然段,也不能认为其是一款。
P3.关于款的数目的书写。
款的数目的书写一般应当使用中文,不用阿拉伯数字。
如《刑法》第七条第二款,不写作《刑法》第七条第2款。
法律词汇翻译法律词汇翻译是法律领域的专业翻译,对于法律行业的工作非常重要。
下面是部分法律词汇的翻译,供参考:1. Law - 法律2. Legal - 法律的3. Regulation - 规定4. Statute - 法令5. Constitution - 宪法6. Court - 法庭7. Judge - 法官8. Lawyer - 律师9. Evidence - 证据10. Trial - 审判11. Jury - 陪审团12. Verdict - 裁决13. Appeal - 上诉14. Defendant - 被告15. Plaintiff - 原告16. Contract - 合同17. Tort - 侵权18. Criminal - 刑事的19. Civil - 民事的20. Liability - 责任21. Damages - 损害赔偿22. Breach - 违约23. Injunction - 禁令24. Mediation - 调解25. Arbitration - 仲裁26. Suspend - 中止27. Dispute - 争议28. Jurisdiction - 管辖权29. Evidence - 证据30. Appeal - 上诉31. Malpractice - 失职行为32. Patent - 专利33. Trademark - 商标34. Copyright - 版权35. Merger - 合并36. Acquisition - 收购37. Bankruptcy - 破产38. Litigation - 诉讼39. Discovery - 调查取证40. Liability - 责任41. Negligence - 疏忽42. Lien - 留置权43. Notary - 公证员44. Perjury - 伪证罪45. Witness - 证人46. Sworn statement - 宣誓陈述47. Defense - 辩护48. Prosecution - 起诉49. Settlement - 和解50. Legalize - 合法化以上仅是一部分法律词汇的翻译,法律翻译需要专业的背景知识和技能。
条款项如何分别推荐答案条:在成文法律中,标着第X条的就是一条即条;款:在条以下,能表示一种情形的拆为一个自然段,即一款(一般以自然段分);项:在款以下,能表示一种情形的即一顶(一般以括号加数项表示)。
比如《刑法》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以上是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是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是一项。
律条文中的条款项如何区分?最佳答案条不用说了,很好区分.款就是一条中的一段.假如一个法条有三个自然段,那么就有三款,第一自然段就是第一款.项就是每一款中标序号的句子,比如(一)(二)(三)之类的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在司法文书的引用和书写中,经常碰到法律法规中的条款项目,请那位高人指点一下,条款项目是如何区分的?请多指教。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一般来讲,一件(部)法律由章、节、条、款、项、目组成,个别重要的法典还分编。
编、章、节是对法条的归类,所以,在适用法律时只需引用到条、款、项、目即可,无需指出该条所在的编、章、节。
因此,弄懂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目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适用法律规范的条、款、项、目,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 56Jc©中警在线-- 拂去心灵的尘埃,展示睿智的自我!9!i<G.一、“条”zsIo_©中警在线-- 拂去心灵的尘埃,展示睿智的自我!$;47w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正确区分和使用“条”、“款”、“项”《中国工商报》去年12月30日A3版三审样《采矿权能否作为股东对公司的出资》一文在引用法规条文时,由于未能正确区分“款”与“项”,因而在使用中出现错误。
一部法律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如新近公布的《食品安全法》就是由104个法条组成的。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款应是一个独立的内容或是对其前一款内容的补充表述。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
如《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有三个自然段,该条就有三款。
“项”,一般来讲,是以列举的形式对前段文字的说明。
由此可见,项可以依附于条,也可以依附于款。
即条之下可以直接列项,条下若有款,款中也可以列项,这一点需要注意。
如《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一)用非法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二)……的食品;……(十一)……的食品。
(一)至(十一)就是该条的十一个项,该十一项便是对“下列食品”的列举式说明,这是“条”下直接列“项”的一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到,各“项”前都冠以(一)、(二)、(三)等数字,而且这些数字只能以中文数字加括号的形式出现。
《采矿权能否作为股东对公司的出资》一文在引用法规条文时便混淆了“款”与“项”的概念。
文中写道:“《探矿权采矿权转让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据查该《办法》原法规条文,第三条下无“款”,“项”直接依附于“条”,正确的写法应为“第三条第(二)项”。
凡写成“第三条第二款”或“第三条第一款第(二)项”的,皆为错误。
在引用法律法规条文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即一个法条只有一段文字的,应当直接称该法条。
因为该条既无“款”,也无“项”,因此,不称作该条第一款。
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 弄懂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目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适运用,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大有益处。本文以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为例,对法律规范中的条、款、项、目的含义、引用规则和注意事项作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条” 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一件(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如1989年12月26日颁布《环境保护局》由47个法条组成,2014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由70个法条组成。 法律规范的“条”,是法律规范对某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完整规定。如新《环境保护法》第一条阐述的是立法目的,第二条是环境的定义,第三条适用范围。 在一部法律中,法条的编号是连续的而不重复的。条的编号都采用汉字,前冠“第”字,后缀“条”字,如“第七条”、“第五十条”、“第一百三十一条”等等。 二、“款”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如新《环境保护法》第六条,是关于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共四款。 第六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其中第一款是环境保护义务主体的总体规定;第二款、第三款、第四款,是对人民政府、生产经营者、公民应当承担的环境保护义务的规定。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文字换行处是以冒号为结束,那么它和下面引用的内容都属于同一个自然段 ,也就都属于同一款。 三、“项” 一般来讲,“项”是以列举的形式对前段文字的说明。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建设项目概况; (二)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估; (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及其技术、经济论证; (五)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 (六)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七)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设项目,还必须有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环境影响报告表和环境影响登记表的内容和格式,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如上例所示,该条第一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当包括下列内容”后跟有冒号并换行,这句话连同下面七个项的内容都属于同一个自然段,都属于该条第一款。该条中的(一)至(七)就是该条的七个项。 含“项”的法条,通常是该款内容的列举式说明,款的主干文字中一般都有“下列”二字或相应的文字表述。 在我国法律中,“项”的编号都是带括号的中文数字。 除最后一项外,项的结尾都用分号。最后一项用句号,表示这是该条或该款列举内容结束。 根据立法技术的不同需要,“项”可以依附于条,也可以依附于款。例举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七条,共三款,其中第一款包括七个项,这就是“项”依附于“款”的典型例子。这种情况引用法条时,则表述为“第几条第几款第(某)项”,如“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三)项”。 引用“项”时,括号仍需保留。 第六十三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被责令停止建设,拒不执行的; (二)违反法律规定,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被责令停止排污,拒不执行的; (三)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产、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农药,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如上例,新《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该法条不分款,就是“项”直接依附于条的典型例子。这种情况引用法条时,则表述为“第几条第(几)项”,如“第六十三条第(三)项”。 四、“目” “目”隶属于项,是法律规范中最小的单位。如《行政诉讼法》第54条。 第二十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应当对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提出意见,经行政复议机关的负责人同意或者集体讨论通过后,按照下列规定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一)具体行政行为认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的,决定维持; (二)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三)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决定撤销、变更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撤销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1.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 2.适用依据错误的; 3.违反法定程序的; 4.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 5.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四)被申请人不按照本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提出书面答复、提交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的,视为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决定撤销该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申请人不得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在该法条中,“超越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引用的法条表述为“第二十八第一款第(三)项第4目”。 “目”的特性与作用与“项”相似,项是对条或款的列举式说明,而“目”是对项的列举式说明。“项”的前面冠以中文数字加括号,而“目”的前面则冠以阿拉伯数字,并在阿拉伯数字后加点(在具体引用法条的目时,只注明阿拉伯数字,无须加点)。 从立法技术来看,法条下面区分“款”和“项”足矣,再细分到“目”显得过于繁复。我国现行环境保护专门法中,没有任何一个法条存在“目”这一层次。随着法律的修订和完善,“目”也会逐渐退出法律体系。 五、法条引用的规则 此文为资阳市环境监察支队周刚撰写。概括起来,法条引用应遵循下列规则: (一)引用法条时不用指出法条所在编、章、节; (二)如果该法条不分款,引用时表述为“第多少条”,“如《环境保护法》第三条”; (三)如果该法条有款、项、目,引用时就必须层层引用直到“目”为止,如“《行政复议法》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第5目”; (四)如果该法条不分款但条下有项,引用时则为“第几条第(几)项”,不能再生加一个“第一款”在里面。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英语法律文件中表示条款概念的词语翻译摘要:在法律翻译中,保持原文的正式严谨一向是译者恪守的原则。
但是一篇规范的法律译本不仅应体现在其具体法条的翻译,还应反映在整部法律译本的细节之处,如原语的翻译与目标语法律文件用词习惯的一致性。
当译者遇到article, paragraph之类表示“条款”概念的词语翻译时,常感到难以区分。
本文主要探讨英语法律文本中的相关用词的汉译,以期为今后的法律文件翻译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英语法律文件;条款;翻译一、中文法律文件表示条款概念的词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第五十四条:“法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为编、章、节、条、款、项、目。
” 比如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共五编十九章二百四十七条。
二、英语法律文件中表示条款概念的词语。
英语法律文件中表示条款概念的词包括:part, chapter, article, section, subsection, paragraph, subparagraph, annex, appendix等。
三、中英文法律文件表示条款概念的单词对比与翻译。
1. “Part,” “Chapter”和“Section.”“编”主要是用于法典中几个相对独立部分的划分;“章”主要用于该法律规定中几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的划分;“节”是章的下一个层次的划分,但并不是每“章”都必须要有“节”,而是在某些章里,有多个层次的内容需要区分表述。
因此,从中英文表示条款概念大小的用词来看,一般情况下,“part”, “chapter”和“section”分别对应中国法律文本中的“编”、“章”和“节”,(“编”通常也称“部分。
”)但在英文法律文件里,“Section”有时也从属于"article", "section"的其它译法,笔者会在下面的内容专门讨论。
2. “Article.”“Article”一般译为“条”。
怎样正确引用法律中的条款项目在制作法律文书时,我们经常引用法律条文,对“条”的引用不存在争议,但涉及款、项、目的引用时则出现一些混乱,很容易使人误解,影响了引用法律的准确性。
一般来讲,一件(部)法律由章、节、条、款、项、目组成,个别重要的法典还分编。
编、章、节是对法条的归类,所以,在适用法律时只需引用到条、款、项、目即可,无需指出该条所在的编、章、节。
因此,弄懂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目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适用法律规范的条、款、项、目,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一、“条”1.条的概念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
一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
如《食品卫生法》由57个法条组成。
法律规范的“条”,是法律规范对某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完整规定,如:《食品卫生法》第七条专供婴幼儿的主、辅食品,必须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营养、卫生标准。
2.条的书写一般来讲,条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如《食品卫生法》第七条。
执法活动中,对一个涉法问题作出决定时,可能要适用多个法条。
二、“款”1.款的概念。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
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款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或是对其前一款内容的补充表述。
如:第二十七条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食品摊贩,必须先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食品生产经营者不得伪造、涂改、出借卫生许可证。
卫生许可证的发放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款的表现形式。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
“款”前不冠以数字以排列其顺序。
如《食品卫生法》第二十七条的两款,款前均无数字。
有数字排列的不称为款。
如:第三十三条食品卫生监督职责是:(一)进行食品卫生监测、检验和技术指导;(二)协助培训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监督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三)宣传食品卫生、营养知识,进行食品卫生评价,公布食品卫生情况;(四)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选址和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并参加工程验收;(五)对食物中毒和食品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并采取控制措施;(六)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巡回监督检查;(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追查责任,依法进行行政处罚;(八)负责其他食品卫生监督事项。
卷、编、章、节、条、款、项、目在文章中如何应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好解释总结,现提供一下参考材料.作为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单位,主要包括了:卷、编、章、节、条、款、项、目,这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其中,卷、编、章、节是标题结构单位,条、款、项、目是条文结构单位.从另一角度而言,卷、编、单、条是独立的结构单位,它们不以其他结构单位(主要指上位的结构单位)的存在为前提,节、款、项、目则是附属的结构单位,它们必须以其他结构单位(指上位的结构单位)的存在为前提.一般而言,卷作为最高层次的结构单位,只适用于一些巨型的、结构层次繁复的法典性规范文件,如外国的民法典、综合性法典等,在我国尚无以卷为单位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在此从略.至于仅次于卷的编,在我国立法实践中也仅仅在刑法、刑诉法、民诉法等较为大型、条文众多的法典中才适用,对于我们规范化建设而言,所制定的各项内部管理规范,需要运用编作为结构单位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在以后当我们将所有规范进行汇编时,或许会有适用的可能.因此,在这里我们也暂且忽略不提.以下我们主要探讨一下有章、节、条、款、项、目等结构单位的应用.(一)章的应用章是规范性文件中常见的结构单位,其格式为“第X章”在章的应用中应当注意的主要问题是:1、必须规范性文件内容较多,并且有划分层次的需要.内容繁多,才有应用章的可能性,而层次复杂,才有应用章的必要性.一般而言,规范中如果要应用章的,应当具备足以划分三到四章以上的条件.总则(一般性规定)、分则(具体性规定)和附则(补充性规定)是最基本的结构,此外,在具体性规定中还应当能进一步划分出一定的章才视为是有设章的需要.2、在内容上,各章之间应当既相对独立,也存在一定的逻辑联系.没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没有设章的必要.但在另一方面,各章还应当根据其所规范的内容于相互间形成一定的逻辑顺序,从而产生协调一致的整体性.3、各章的篇幅应当适当.应当尽可能保持规范整体体系上的均衡性,避免出现严重失衡的现象.作为章的篇幅的最低限,一章中应当有两条以上的内容,但特殊情况下,附则中仅包含一个规范条文的情形也是有的,这可视作例外.(二)节的应用节的应用频率相对章而言要较少,其应用格式为“第X节”.对节的应用应当注意以下的问题:1、作为附属性结构单位,节只能于章下设置,不能脱离于章而独立存在.2、节只应当在必要时才予设立,不应过滥.是否设置节应当取决于某章的篇幅长短及其中条文的复杂程度.而且各章之间在是否需要设节的问题上也并无关联性,仅就各章独立进行客观考察.因此,规范条文中,部分章下设节,部分章下不设节,这是十分常见的.我们不能为追求章与章之间体系结构的同一性,而强求于所有章下都设立节.3、与章的应用相同的是,各节本身的内容应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一章下的各节之间也应当有一定的逻辑联系.(三)条的应用条是规范性文件中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单位,在这一意义上而言,条可以说是规范性文件最具有根本性意义的独立结构单位.规范性文件中可以没有其他任何的结构单位,但却不可能没有条,条既可以完全独立于卷编章节款项目而存在,也可以在章下设置,还可以在节下设置.至于条的应用格式,一般而言是“第X条”,对于某些条文较少的规范,还可能以汉字序数的“一、二”的形式出现.在极个别情况下,如某些司法解释中,还可能会以阿拉伯数字的“1、2”这样的非常规形式出现,但对此,我们不提倡在制定内部规范时适用.至于前两种,根据规范的条文多少及结构类型来合理选择,较合适的还应当是应用“第X条”的格式.关于条的应用,应当注意的问题是:1、条的长度应当适宜.条的长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条文的语言文字的精练程度,因此一般要求规范语言尽可能简洁明确,杜绝废话套话.二是条文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多少.如果内容太多的,我们应当考虑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之分割为多个条文来表述.如果逻辑上不允许将条文内容割裂的,则尽可能考虑在同一条文中划分出若干款、项乃至目来处理.例如如果条文内容中有转折意思的,可以应用但书来处理,如果条文中有多重并列内容的,可以用多款、多项、多目列举的方式来表达,等等.2、条文的内容应当独立完整,特别是在逻辑上应当完整.不能将不同意思的条文内容掺杂于一个条文之中来表述,也不能将同一意思的条文内容生硬割裂于多个条文来表达.这道理一般不难理解,但我们在具体处理条文的适当长度与保持条文内容完整的关系时,往往就容易顾此失彼,这是需要注意的.3、条文之间也应当保持一定的逻辑顺序.应当根据条文所表述的事物的规律来合理排列条文的顺序,避免给人混乱无序、无所适从的感觉.当然,作为整体规范上的条文顺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章节本身的有序性来加以保障,但在各章节以下的条文之间,合理的排序仍然显得很有必要,这一点只能靠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加以认真而仔细的注意了.(四)款的应用款的应用频率可以说仅次于条,也是相当高的.款的应用格式是以自然段划分,无需序号,相互间仅以句号区分.作为附属的结构单位,款严格隶属于条,不能脱离于条而单独存在.款的作用就是为了解决条的逻辑结构问题,特别是在条的内容偏长且蕴含多重意思或多层结构时,可以通过款的设置使条显得内容更具有条理性,更清楚易懂.款的应用应当注意的问题是:1、款的设置如节一样,只应在必要时才予设置.通常而言,当条文含有两层以上的意思,而且不能割裂于两个以上的条文予以表述,以一段话来进行表达又显累赘时,多可考虑设置款.2、款的设置上有多种方式.一是并列式,一是递进式,还有的就是混合式.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表述的内容来具体选择表达的方式,对于混合式而言,一般应当先并列后递进.(五)项的应用项是次于款的结构单位,尽管同属于附属性结构单位,但是项在设置上却较款要更为灵活.即项并不严格隶属于款,我们既可以在款下设项,也可以在条下直接设项.而与项相同的是,项的使用同样是为了解决条的结构问题,使蕴含多重意思与多层结构的条的内容能够更清晰地得以表达.项的应用格式是以“(一)、(二)”方式,分段表述,相互间以“;”号相区分.在个别情况下、特别是各项内容较少的时候,也会不进行分段,而在一段内连续排列,但这较为罕见.项的应用应当注意以下的问题:1、项的应用应当有必要性(1)当条文只有一层完整的意思(因此无设款的余地),但这一层意思又包含多个部分时(因此有设项的必要),可以考虑设项,这属于在条下直接设项的情形;(2)条下已经设款,而款本身的内容也较多,结构也复杂时,有必要进一步设项,这是款下设项的情形.2、项不具有完全独立性与完整性.这是指项本身不足以表达条文的完整思想,而必须与同一条或同一款下的其余各项相联系,才能使条文的完整意思得以形成.因此,我们在设项时一定要注意各项之间的逻辑关系.3、项的数目应有限制.一般而言,设置的项不能少于两项,这一点是无用置疑的.但同时,项的数目也不宜过多,否则可以考虑将部分项合并成条或款来表述.当然,什么情况下才算过多,这没有定式,条文中列举10多项的情形也是有的,这还应根据各项的内容长短及条文整体的篇幅等诸多因素综合衡量.(六)目的应用目是项下的一个结构单位,也是目前规范性文件中所使用的最小的结构单位.作为附属性结构单位,目严格隶属于目,不能脱离于目而独立存在.目的应用格式是:用阿拉伯数字“1.、2.、3.”,分段表述,以“;”区分.目的应用规则与项基本相同,在此不赘.二、规范性文件的结构及其组成部分(一)规范性文件的结构类型关于规范性文件的结构,根据规范的条文内容多少及层次复杂程度,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简单型、间居型和复杂型.1、简单型简单型结构的规范性文件,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1)条文很少,一般在10条以下.(2)条文的格式较灵活,不一定使用“第X条”的形式,往往还会应用汉语序数的“一”、“二”的形式表述.2、居间型居间型是介于复杂型与简单型结构之间的一种居间结构,其特点主要有:(1)条文稍多,但一般在20条以内.(2)条文的应用格式较规范,基本应用“第X条”的形式表述.3、复杂型复杂型结构是规范性文件最为常见的结构类型,其主要特点是:(1)条文众多,格式规范.(2)层次复杂,一般有章、节等层次结构的划分.(二)规范性文件的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而言,规范性文件主要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规范的正文部分和规范的附属部分1、规范的附属部分(1)规范的名称规范的名称主要以下一些要素:①规范的适用范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省……,而作为我们的内部规范,往往为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民一庭、刑二庭等等.②规范的内容.如税收征管、道路交通安全,我们内部的如目标管理、案件质量评查等等.③规范的种类.规范的种类往往也表明了规范的效力等级,作为法律法规而言,其种类多样,包括法、条例、规定、办法、细则等等.作为我们内部的规范,较多使用的一般是规定、办法、规程等.此外,如果是试行性的规范,还应加上试行、暂行等字眼.规范名称的确定上,需要注意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名称不宜过长,应力求简练准确,能起到统领规范的点睛之效.此外,规范名称也应当规范,当然,由于我们只是制定内部规范,因此运用的名称不多,不会产生适用效力等级错误的规范种类的问题,但应当注意的是,在规范名称中一般不宜使用标点符号,作为例外的是书名号在适当情况下是允许使用的.(2)题注题注也就是在规范名称下以括号括起来的一些说明性内容.主要包括规范的制定机关(如审委会、院党组、部门等)、制定的时间、公布的时间、施行的时间,有的还包括修订的机关和时间,有会议的序号等.在我们内部规范中,一般应当包括制定的机关和时间,因顺序上先注明时,后写制定的机关.(3)目录目录一般只在较多章节的规范中才予以考虑设置,目前的立法实践中,行政法规以下的规范性文件都较少设置.我们所制定的内部规范,除确有必要外,一般无需设置目录.当然,在我们汇编所有的内部规范时,则可以考虑设置目录,以便于查阅.在此从略.(4)附件附件主要包括一些补充性规定,或附带的表格、清单、图表说明、其他的规范文件或条文等.附件也只在必要的情况下才应用,我们的内部管理规范上应用附件的情况不多,在此也从略.2、规范的正文部分规范的正文部分,我们可以具体划分为三大块来进行说明,包括:概括性或一般性规定(总则)、具体性规定(分则)、补充性规定(附则),以下分而述之:(1)概括性规定规范的概括性规定的内容多是统领全篇、带有原则性和根本性的,一般包括了规范的目的或宗旨、规范的适用范围、基本的原则和制度等一些内容.①规范的目的或宗旨一般在规范之初,会以首先明确规范的目的或宗旨.其格式为:为了……,制定本规则或办法.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是目的和宗旨的内容要简明切实,忌用一些空话套话.二是目的和宗旨一般只用一个条文,且在开篇的第一条.三是目的和宗旨如果包含多项内容的,要注意其间的逻辑性,避免杂乱无章.(如交通安全法第一条,略)当然,如果规范的条文确实太少,也可以不写目的或宗旨.②规范的依据一般包括法律根据和事实根据(所谓的事实根据往往就是:结合本院、本部门的工作实际,等等).这里应当注意的问题是:首先,一般而言,除个别条文较少的规范外,都应当列明制定规范的依据.其次,规范的根据不能太笼统,如不能简单地写成“根据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如果所制定的规范仅用于内部管理方面,确实没有或者无需法律依据的,也可以不写法律依据而单纯写事实根据.再次,被援引的规范依据应当高于规范本身,在我们的内部规范当中,这样的问题是较少出现的.再其次,援引的规范根据,特别是法律根据应当与规范本身有切实的联系,不能为文饰而援引,要杜绝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最后,援引的规范依据时要符合位阶顺序规则.如果有相邻的上位法律可供援引的,不宜跨越层阶援引.如果确实需要援引多项依据的,应当按照有关依据的位阶高低排列其顺序,避免出现把低位阶的依据引于高位阶的依据之前.③规范的适用范围这主要是便于人们清楚规范的效力范围.这往往包括规范适用的主体(如人员、部门),对象(如车辆、办公楼),某类行为或活动,某类事项、地域等等.实践中,更多的是多种范围的综合.④负责组织实施规范的主管机关的规定这一规定是否设立取决于现实需要,如果设置主管机关的,应当注意必要的层级关系.⑤基本制度这是指规范中具有统领性地位的一些主要制度,往往用于告诉人们本规范主要的、根本性的内容是什么.如法官助理制度、税收征管制度等.民诉法中的回避、管辖制度等⑥基本原则这是指规范所确定的具有根本指导地位的行为规则.在分则或具体规定部分所规定的都是一些较为具体细微的行为规则,而基本原则则是对这些具体行为规范从总体上具有指导意义的准则,如培训制度的原则,目标管理的实施原则等.应该说基本原则在立法技术、法律解释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相对于我们的内部管理规范而言,基本原则往往只是起到一种宣示价值取向的导向性作用.以上6项,往往就是总则性部分主要的条款内容,立法实践中也一般按照以上的顺序来排列有关条文.(2)具体性规定具体性规定是规范具体内容的展开,一般也习惯地称之为分则部分.分则的应用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明示性分则,就是直接以“分则”名称命名,这种格式一般只能适用于分则部分的所有内容都属于同一类型者.在我国,目前仅见于刑法第二编中.另一种是非明示性分则.由于大多规范中的分则部分内容分别涉及到有关的主体、客体、行为、程序、法律责任、执法监督等不同内容,因此直接冠以分则名称不足以明示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故立法实践中一般采用非明示性分则的形式规定.即在总则与附则两大块之间、属于分则的各部分,根据规范内容的不同具体确定相应的标题(可参见交通安全法的目录).在一些条文较少的规范中,虽然没有章节的区分,但我们也大致可以根据条文的内容具体哪些属于分则性的条文.在具体性规定部分,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具体性规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结构要合理,顺序应恰当.对于多章节的分则而言,各章节之的排列顺序是较重要的,特别是便于人们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律从整体上更清晰地了解规范的内容.一般而言,分则章节的排列顺序也可分为递进式与平行式两种.顾名思义,递进式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排列各章节的顺序,如案件流程管理,可以选择从立、审、执这样一个顺序.而平行式则是指各章节之间属于相互平行的一种关系,至于相互间的排列顺序也往往是有规可循的,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刑法分则各类罪之间的排列,就是根据所保护的法益的重要性或者说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来进行排列的.也有些规范分则各章节的排列顺序较为复杂,不那么容易掌握,这是值得注意的.包括那些没有明确区分章节的规范,其条文的排列顺序同样应该注意.至于分则的具体内容方面,由于各部门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无法在此作更详细的展开.。
法律翻译中的“条、款、项、目法律翻译同时涉足三个领域,即法律学界、语言学界和翻译界。
因此,法律翻译对译者要求十分苛刻。
例如,在英汉、汉英翻译中,译者除了要掌握一定程度的中国法律以及普通法知识之外,还要擅长法律英语这一特殊用途英语(ESP)。
与所有的翻译一样,法律翻译的译文要忠实原文的实质内容,还要尽量流畅通顺。
法律翻译通常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立法性文件的翻译,合同翻译,诉讼类文书翻译,法庭口译,法学论文翻译,涉外公证文书翻译,判例翻译等等。
法律翻译者在翻译立法条文、法学论文、法院判决等法律文件时,常常会碰到诸如“条”、“款”、“项”、“目”等词的翻译,参阅国内一些法律翻译(英汉、汉英)工具书,我们发现,各工具书对上述四个词的翻译或者没有涉及,或者十分混乱。
这些翻译之中,不乏十分正确的翻译,但是有些翻译则值得商榷。
本文作者旨在探讨这一组词的译法,为法律英语词典编纂及法律条文的翻译提供借鉴。
本文从英译汉、汉译英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英汉法律翻译中的“条”、“款”、“项”、“目”在英汉法律翻译中,上述词条的翻译不可一概而论。
我们知道,一般意义上而言,在英文中能够表达法律中“条款”之类的词汇大概有:article; section; subsection; paragraph; subparagraph; item; clause; rule; regulation; provis ion,以及stipulation等等。
(1)关于“article”一词的翻译。
将article一词译为“条”,争议不大。
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 S OF AMERICA,1789)共有“7条”(seven articles)。
再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Protocol on the Accession of People's Rep ublic of China)中文译本也将“article”译为“条”。
根据美国权威的《布莱克法律字典》(Black's Law Dictionary. Garner, 19 99:106),Article: A separate and distinct part (as a clause or stipulation)of a writing, esp. in a contract, statute, or constitution. (斜体字为作者所加)。
再如,美国《法律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Law. Clapp, 2000:36),Article: subdivision of a written instrument; particularly a. a subdivision of a statute or constitution, usually subdivided into sections. b. one of the items or clauses in a contract, treaty, or other agreement.从以上两本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对Article的释义来看,“Article”是宪法、制定法、或合同中“单独的,显著的部分”。
所以,将之译为我国法律条文中的“条”是合适的。
纵然有字典将“Article”译为“节”(李宗锷、潘慧仪,1999:23),或是其它不同翻译,笔者认为,“Article”一词在法律条文翻译中一般应该译为“条”。
读者不能混淆“Article”与“Articles”的意义、用法。
“Articles”应译为“条例”。
例如,在《美国宪法》之前颁布的《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Articl es of Confederation and Perpetual Union),这一宪法性文件直接称自己为“A rticles”,不过,这不妨碍我们仍将该“条例”中的具体的13个“Article”译为“条”。
(2)关于section一词的翻译,分歧比较大,主要有两种声音。
第一种观点:“section”应译为“条”或者“节”,而绝不可以译为“款”。
如陈忠诚先生在其力作《汉英-英汉法律用语辩证词典》中讲“以个人有限的认识而论,在英美有以'article'称'条'的,也有以'section'称'条'的。
以'article'译'条'为常,以'sec tion'译'节'为常。
……而未见有以'section'译'款'的”(陈忠诚,2000:604)。
第二种观点:“section”可译为“款”(薛波,2003:1234),此外,注释所言,余叔通主编《新汉英法学词典》中也认为“款”可以译为“section”。
依笔者看,section一词在英汉法律英语翻译中,通常译为“节”,也可以译为“条”,极少数情形下可译为“款”。
把Section译为“节”,是因为“section”这一概念有时很大,它比“artic le”(条)还大,若译为“款”、“项”、“目”过小,译为“章”、“编”则又过大。
例如,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Agreement on Trade-Rel 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简称Trips协议)中,第二部分《关于知识产权效力、范围和使用的标准》(Standards Concerning the Avail ability,Scope and Use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包括8个section,第三部分《知识产权的实施》(Enforcement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包括5个section,每个section又包括若干条article.此时,译为“节”最好。
事实也如此,例如,第二部分中的“SECTION 1: COPYRIGHT AND RELATED RI GHTS”,中文翻译便将之译为了“第一节:版权和相关权利”。
关于这点,读者可参看北大法律信息网,Trips协议相关中、英文内容。
把section译为“条”,这点很好理解。
当section译为“条”时,subsecti on则译为“款”。
根据A Dictionary of the Law (Clapp, 2000: 389),Secti on: a subdivision of a statute or document, represented by the symbol§(or§§for “section”). Most statutes and codes are divided into sectio ns.另外,subsection: A part within a section of an act .Each section in a Statute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ubsections…A subsection is denoted as a number with brackets. For example, s.78(1)of the Trade Practices Act would read as section 78 subsection 1.(陈忠诚,2000:605),上述解释说明,section可译为“条,”subsection则可译为“款”。
此外,经笔者检索,加拿大法《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英国货物买卖法》(SALE OF GOODS ACT 1979)等法律条文中均使用Section来表示“条”,s ubsection表示“款”。
由于人们常将上述《美国宪法》中第1-4条(article)中数目不等的“secti on”译为“款”,而很少有人将这里的“section”译为“节”,所以,将“section”译为“款”,已经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情形。
翻开今天的“外国法制史”类教材,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事实(何勤华,1998:55;由嵘,2000:355)。
总之,英汉法律翻译中的“section”是个相对的词,翻译的时候,译者需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对应词为好。
但是,同一篇法律条文中,必须遵循“译名同一律”,不可毫无规矩。
(3)关于paragraph, subparagraph的翻译。
笔者认为,应将paragraph, subparagraph分别译为“条”、“款”。
以往的翻译中,人们也大都将paragr aph,译为了“条”。
这点问题不大。
Trips 协议中,第3条、第64条中有这样的例子。
1. Any Member availing itself of the possibilities provided in Article 6 of the Berne Convention (1971)or paragraph 1 (b)of Article 16 of the Rome Convention shall make a notification as foreseen in those provi sions to the Council for TRIPS.任何利用《伯尔尼公约》第6条或《罗马公约》第16条第1款(b)项规定的可能性的成员,均应按这些条款中所预想的那样,向TRIPS理事会做出通知。
2. Subparagraph 1 (b)and 1 (c)of Article XXIII of GATT 1994 shall not apply to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under this Agreement for a period of five years from the date of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WTO Agree ment.自《WTO协定》生效之日起5年内,GATT 1994第23条第1款(b)项和(c)项不得适用于本协定项下的争端解决。
(4)其他词的翻译。
“Item”一词译做“目”非常合适。
因为“Item”常常是subparagraph(项)下的一个部分。
让我们来参考Black's Law Dictionary (Garner 1999: 837)中对此的解释,Item: In drafting, a subpart of a text that is next smaller th an a subparagraph. In federal drafting, for example, “(4)”is the ite m in following citation: Rule 19 (a)(1)(B)(4). Also termed cl ause in this sense.这个解释最后提到了“clause”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