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六 测量:教室有多长》 优质课导学案_0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以教室为背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应用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长度的感知主要来自于直观的物体,如桌子、椅子等,但对于长度单位的理解还需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些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室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运用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长度单位。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实践教学法: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尺子、教室模型、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文具等。
3.课件:教学课件、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教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尺子,介绍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并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标题:二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6.1 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能够识别和比较长度。
2. 培养学生运用工具(如直尺)测量长度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长度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介绍长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是表示物体延伸程度的量。
2. 长度的单位:介绍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让学生理解1米等于100厘米。
3. 测量长度的工具:介绍直尺,让学生掌握直尺的使用方法。
4. 测量长度的方法: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直尺测量长度,包括起点、终点和刻度线的读取。
5. 长度的比较:教授学生如何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比较和通过测量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长度的概念、单位、测量工具和方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桌、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分享测量结果。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长度的概念、单位和测量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相关的作业,如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家里的家具长度等。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如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如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描述是否清晰。
3. 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度概念和单位的掌握程度。
4. 收集学生和家长对本次课程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五、教学延伸1. 开展长度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制作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户外测量活动等。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尝试解决。
3.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测量活动,与家长共同完成,增强亲子互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长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课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
他们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不够清晰,同时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难点: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换算关系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互动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培养空间观念,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尺子、测量工具、教室场景图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教室,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教室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并提出问题:“教室有多长?”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测量方法,讨论测量结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练习。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不同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进行长度比较,并让学生举例说明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桌有多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课桌有多长》(“厘米”的识)。
教材分析:“厘米”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它将为以后学习“米”“分米”等长度单位做准备。
在测量中,教材安排了丰富的测量活动,如自选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估测物体的长度、实际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形成估测意识,学习测量的技能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Smart课件、直尺、小方块。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瞧!孩子们坐的真端正!我们教室的课桌也摆得多整齐呀!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每天陪伴我们学习的课桌到底有多长呢?(想)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桌有多长”。
(板书课题——课桌有多长)二、引导操作,探究新知。
1、估计课桌有多长。
(1)师:上节课我们在测量教室的时候想了很多方法!现在测量这一张课桌,你能想到用哪些工具来测量呢?谁愿意为大家分享一下!(出示课桌图片)生1:我用铅笔测。
生2:我用尺子测量。
生3:我用文具盒来测量生4:我用数学书来测量生5:我用本子来测量。
生6:我用手来测量。
师:现在同桌合作确定一种工具来测量你们课桌的长度,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在心里,好吗?学生生测量。
生汇报,(谁来汇报一下,——————你是用什么工具测的?)生1:我是用数学书测量的。
生2:我是用本子来测量的。
生3:我是用文具盒测的。
生4:我是用手测的。
(师板书学生的汇报)。
(2)师:请孩子们观察这些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生:测量结果不同。
1 教室有多长
项目内容
1.用数学课本量一量,看教室有( )个数学课本的长度。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教室的长度:
(1)用尺子量,大约有50把尺子长。
(2)用书量,大约有40本书长。
(3)用脚量,不同的人量,由于脚的大小不一样,会得出( )的结果。
3.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选择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 )。
4.我还有( )不明白。
5.数一数,填一填。
6.量一量。
(1)数学课本的长边大约有( )块橡皮长,大约有( )把小刀长。
(2)课桌的长边大约有( )个文具盒长,大约有( )个数学课本的短边长。
温馨
提示学具准备:尺子,书。
参考答案
1.略
2.(1)略(2)略(3)不同
3.不同
4.略
5.9 3 8 6
6.略。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测量第1课时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六单元测量第1课时教室有多长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六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是“教室有多长”。
我们将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们将使用尺子作为测量工具,学习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了解测量长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2. 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3. 能够将测量结果用数字和单位进行表达;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2. 能够将测量结果用数字和单位进行表达。
难点:1. 准确地使用尺子进行测量;2. 理解测量结果的数字和单位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1. 尺子;2. 教室模型或图片;3. 练习册。
学具:1. 尺子;2. 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教室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的长度。
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出测量长度的必要性。
2. 讲解测量方法(5分钟)讲解如何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示范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并解释测量结果的数字和单位表达。
3. 实践操作(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测量方法,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批改并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教室的长度 = __________ 米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尺子测量家中的床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床的长度 = __________ 米2. 题目:用尺子测量学校操场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答案:操场的长度 = __________ 米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了解测量长度的重要性。
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将测量结果用数字和单位进行表达。
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六测量《课桌有多长》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对尺子并不陌生,每个学生都见过尺子,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知道尺子是用来干什么的。
比如说,可以用尺子来画直线,也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但学生对1厘米有多长,怎样用厘米做单位来测量物体学生掌握的不多。
3重点难点
使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每天都坐在课桌旁认真地学习,你想知道课桌有多长吗?有两位小朋友测量了自己的课桌,看,他们分别是怎么测量的?测量结果是什么?
提问: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
(选择的工具不一样)测量的标准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课桌有多长
2【讲授】二、探究新知:
环节一:认识直尺
1、师:为了能够测量的结果一样,我们通常使用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观察自己手中的直尺找一找直尺上有什么?。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6.1《教室有多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教室有多长》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长度单位,并能够用长度单位来测量教室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长度单位有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测量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测量方法。
此外,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测量方法是十分合适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长度单位,准确测量教室的长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动手操作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如尺子)、教室地图。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一份教室地图。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教室有多长吗?”然后展示教室地图,让学生猜测教室的长度。
2.呈现(5分钟)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如米、分米、厘米,并通过模型演示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接着,教师展示测量工具(如尺子),讲解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组,每组选一个测量工具,按照指定的测量方法,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测量方法不当的地方。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在黑板上板书。
《教室有多长》
教材分析: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引出问题:怎么量教室的长度?帮助学生认
识要测量物体的长度,须借助一定物品作标准去测量。
例如:用一把尺子
作标准量,看有几把尺子长;用书量,看有几本书长;用脚印量,看看有
多少个脚印长。
最后,交流、讨论测量要注意的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积累了直接比较长、短的活动经验,对长和短有了
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作为正式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目的是通过用
自选单位测量教室长度的活动,在“量”中体会到“量”,并能够用一定
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测量的结果,积累测量活动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
础。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
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数
学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活动来帮助理解。
本节课以3个活动
贯穿始终,为学生创设了思考、操作的空间,提供了经历、体会、积累直
接经验的机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选用一定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教室长度的过程,体会测量方式、测量工具
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交流、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测量活动经验,学会用不同物体表示物体长度的方法,发展度量意
识和能力。
难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交流表达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测量工具、小正方体、易拉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再过一个月就是元旦了,元旦的时候我们各班要召开联欢会,老师想买些拉花布置教室,可是不知道教室有多长,你们能帮老师测量一下教室的长吗?(引出课题:教室有多长)
二、实践活动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
1、师:怎样量教室的长度?
(预设:用尺子量;用数学书量;用文具盒量;用脚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测量。
活动前提出要求:先想好你们小组选择什么测量工具,再实际测量,最后把所选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里。
学生活动时,教师巡视,对于学生度量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小组合作测出教室的长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小组汇报时,要说清楚本组的测量结果。
教师在黑板上呈现各组测量结果。
3、组织学生讨论:在量的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如何解决?要注意什么问题?(预设:要做好标记;一个挨着一个摆好;记住一共量了多少次…)
4、教师归纳:用一个工具可以测量出教室有多长,但是大家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因为大家使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
活动二:用易拉罐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1、教师提出活动规则:一个接着一个往上摆,不能倒,30秒时间,谁摆得最高,谁就获胜。
2、找2个小组到前面摆,其他小组当裁判。
3、各组学生都用小正方体摆一摆,规则同摆易拉罐,活动结束后,请每个小组说一说摆的小正方体个数,并评出获胜者。
老师归纳:摆得越多,摆得越高。
活动三:说一说哪根木条长?
1、淘气和笑笑分别用回形针测量两根木条的长。
2、说一说谁的木条长。
(预设:两根木条的长度都是3个回形针的总长,所以它们一样长;笑笑的木条比淘气的木条长;淘气的木条比笑笑的木条长)
3、讨论:谁说的对?
教师归纳:虽然都是3个,但是由于回形针的长短不同,回形针长的,木条肯定长。
活动四: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出示图片,观察、估计儿童、模特的身高大约是她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
2、观察、估计同伴和老师的身高大约是他们自己的几个头长?
(同伴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
)
3、通过观察、估计,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儿童身高大约是自己的6个头长,老师身高大约是自己的7个头长,模特身高大约是自己的8个头长。
三、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今天的这节数学课我们开展了什么样的数学活动?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