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中历史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9天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含解析)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01.00 KB
- 文档页数:5
一、选择题1.雅尔塔协定规定:“……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南满铁路应设立苏中合办的公司……”这说明雅尔塔会议()A.牺牲别国利益,是绥靖政策的继续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C.体现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D.美苏争夺中国,但维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解析:材料显示苏联对日作战是建立在严重侵害中国主权基础之上的,所以体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A说法错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早已失败;B、D均与材料内容不符。
答案:C2.二战后初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同盟C.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争夺霸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依据题干“二战后初期”的时间限制分析各项: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是战时同盟、和平共处,且两国也还未开始争夺霸权。
答案: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昔日的老牌殖民帝国迅速衰落。
从根本上动摇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A.战争破坏了英国的经济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等广大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从根本上动摇了英国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答案:C4.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
下列史实符合的是()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区给德国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解析:二者的相同点是牺牲他国利益以满足大国的条件。
慕尼黑阴谋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故选D。
A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B项只是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项材料并未涉及。
答案:D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民主力量不断壮大,其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
课时作业(二十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作业时间:月日1.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全世界自由的人民指望着我们支持他们维护他们的自由。
如果我们领导不力,我们就可能危及世界和平——而肯定会危及我们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反映了( )A.自由世界的人民渴求美援B.美国称霸世界的图谋C.美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D.杜鲁门挑起美苏冷战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企图。
杜鲁门以世界人民渴望自由和平为借口提出保卫世界的所谓责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故B项正确;杜鲁门提出美国责任的目的是称霸世界而非为了捍卫世界和平,故C项错误;美苏冷战是战后两国国家利益相左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
2.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绝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引起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强烈不满。
这表明当时( )A.美国的霸主地位动摇,需打开苏联市场B.苏联轻工业发达,须竭力保护本国市场C.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的意识形态对立D.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答案:C 解析:1959年美国的霸主地位并未动摇,故A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的轻工业长期落后,故B项错误;展览会本是经济交流,但却引起了赫鲁晓夫和尼克松的冲突,这说明两国的政治对立影响了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展览会并不能体现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对立,故D项错误。
3.1947年3月,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发表演说,明确宣布:“援助那些自由人民,他们正在抵御少数武装力量或者外部压力试图强加给他们的征服。
”这一演说( ) A.意味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B.有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C.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答案:D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组织成立,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冷战开始的标志,造成世界局势的紧张,不利于维护各地区之间的和平,故B项错误;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反映了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故D项正确。
两极格局的形成一、选择题1.雅尔塔协议规定:“ 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南满铁路应建立苏中合办的企业”这说明雅尔塔会议()A.牺牲别国利益,是绥靖政策的持续B.支持中国人民反对公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C.表现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严重伤害了中国的主权D.美苏抢夺中国,但保护中国对东北的主权分析:资料显示苏联对日作战是成立在严重伤害中国主权基础之上的,因此表现了大国强权的政治色彩。
A 说法错误,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早已失败;B、 D 均与资料内容不符。
答案: C2.二战后早期确定的雅尔塔系统的本质是()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联盟C.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抢夺霸权分析:此题考察学生的剖析、理解能力。
依照题干“二战后早期”的时间限制剖析各项:雅尔塔系统是战后早期开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是战时联盟、和平共处,且两国也还未开始抢夺霸权。
答案: 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这个往日的老牌殖民帝国快速衰败。
从根本上摇动英国殖民帝国基础的是()A.战争损坏了英国的经济B.美国实力的空前膨胀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D.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等广大英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拜,从根本上摇动了英国这一老牌殖民帝国的基础。
答案: C4.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外国交史》中曾说“雅尔塔本质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
以下史实切合的是()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B.强行割让苏台德地域给德国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D.赞同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克的利益,而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是保持外蒙古( 蒙先人民共和国) 现状,这牺牲了中国的利益,应选D。
A 项在九一八事变后做出的; B 项不过说了慕尼黑阴谋的内容;C 项资料并未波及。
答案: D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民主力量不停壮大,其突出表现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成立。
出现这一场面的重点要素是()A.东欧诸国推行社会主义制度B.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西欧帝国主义列强遇到严重削弱分析:在东欧、苏联、中国三股政治力量中,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倡议者、领导者,其原由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军事政治强国。
高考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例题1.(2019·黑龙江龙江模拟)1946年,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
”1972年,尼克松总统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
”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实力下降B.欧盟实力上升C.缓和美欧关系D.遏制苏联扩张【答案】A【解析】材料中说1946年,当时美国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1972年,美国用一种彬彬有礼的态度和北约搞好关系,说明美国实力明显下降,A项正确;70年代没有欧盟,欧盟是90年代成立,排除B项;美欧之间没有敌对,不需要缓和,排除C项;美国70年代实力明显下降,难以遏制苏联的扩张,排除D项。
2.所谓“雅尔塔体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
观察下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金钥匙B.和平秩序正受到军国主义的挑战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答案】B【解析】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有人拿着钥匙想要开启被雅尔塔体系锁住的军国主义,这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受到挑战,B项正确。
雅尔塔体系下,美苏“冷战”对峙,A项错误;C项与漫画主旨无关,D项与漫画主旨相反,排除C、D项。
3.“当柏林墙竖立之后,华盛顿感到‘舒了口气’。
虽然肯尼迪公开谴责这是对边界的野蛮封锁,但‘实际上认为柏林墙是结束柏林危机的转折点’。
”这是因为“柏林墙”的修建()A.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B.遏制了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C.便利了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D.为美国组建北约提供了借口【答案】A【解析】“柏林墙”的修建作为缓冲,减少了美苏直接冲突的可能,故A 项正确;“柏林墙”并没有遏制苏联势力在其他地区的进一步扩张,故B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柏林墙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1961年北约早已建立,故D项错误。
高一历史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
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A.双方合作多于对抗B.美苏双方势均力敌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
依据所学,二战后,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尤其是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日益严重。
但由于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从而使世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所以应选B。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形成·美苏对峙2.某条约有如下内容:“考虑到……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北大西洋公约》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C.《华沙条约》D.《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就是指联邦德国参加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针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才成立了C.《华沙条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华沙条约》3. 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讲演中说:“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吾国为本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
”这最能表明的是()A.美国不自量力、自吹自擂B.美国实力最为强大C.美国企图领导世界D.美国为反法西斯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的美国军事、经济实力空前强大,认为自己有能力领导世界,并以“世界领袖”自居,企图领导世界,故C项正确;AD两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与C项相比,C项更符合材料意图,故B项排除。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时间:25分钟分值:50分)强化训练强化训练达标(36分)1.二战后初期确立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
A.美苏两分天下B.美苏战时同盟.美苏和平共处D.美苏争夺霸权解析依据题干“二战后初期”的时间限制和强化训练本特征分析各项: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是战时同盟、和平共处,也还没有达到“争霸”的程度。
答案 A2.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
A.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B.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政治格局被打破.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势均力敌解析本题考查解问题的能力。
美苏依据实力两分天下,从而出现美苏两极格局。
答案 D3.以下内容与雅尔塔体系形成无关的是( )。
A.西欧各国的普遍衰落B.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西欧和日本的力量增强D.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解析日本是战败国,西欧在战后普遍衰弱。
答案4.下列表述能够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共同点的是( )。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B.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惩治了法西斯战犯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解析本题考查生对历史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
一战后,英法遭到削弱,但实力尚存,美日崛起,但仍不足以操纵世界事务,因而在英法美相互斗争妥协的强化训练强化训练上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西欧遭到普遍削弱,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经济军事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苏联也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于是近代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形成了雅尔塔体系。
答案 A5.这是雅尔塔会议会场,就是在这张会议桌上,战后的世界秩序被强化训练本确定下。
那么,雅尔塔体系是就哪些问题达成协议的结果( )。
①结束战争②处置法西斯③战后世界安排④组建军事集团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对强化训练强化训练知识的识记能力。
第19天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上学期高三毕业班历史调研试题)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参考答案】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
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说明美苏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解题必备】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形成条件(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苏实力均衡。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2.过程(1)奠定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②实质:是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③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最终确立: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美苏“冷战”1.“冷战”的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1)美国的“冷战”政策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其中心内容是遏制共产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基础题1.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2.1945年1月,美国国务院的一份文件中说:“我们建议由我国负起领导责任,帮助中国建设一个强大的、稳固的和统一的政府,以便他可以成为远东的主要稳定因素。
”材料表明美国帮助中国的根本目的是()A.压制战后的日本和欧洲殖民势力B.稳定远东局势建立世界霸权C.实施“冷战”对抗社会主义苏联的扩张D.扶植国民政府建立亲美政权3.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4.下图是1947年的美国漫画。
漫画中的人物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篮球筐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
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美国旨在欧洲复苏B.美苏冷战尚未开始C.苏联经济亟待恢复D.美苏关系有所缓和5.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三和路线”,其基本构想是: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在和平竞赛中超过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强调一致性并谋求美国的认可;对亚非拉地区鼓吹通过和平过渡走非资本主义道路。
据此,“三和路线”的提出() A.旨在谋求苏美合作主宰世界B.是苏联对西方国家作出妥协C.大大压缩了苏联的外交空间D.导致社会主义阵营走向瓦解6.西方一位历史学家曾对某一历史事件做出这样评价:“是美国政府想出来帮助欧洲树立信心用的,至少公开宣传中是这样说的,目的是使其不至于迫于苏联的压力在政治上屈服,走向绥靖和中立。
必修1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特点及影响雅尔塔体系是指1943年底至1946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战后初期雅尔塔会议前后,以美苏为主的大国间所达成的一系列有关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协议,由此形成的国际格局。
它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发展的产物,集中体现了在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方面的重大变化:英、法、德、日等国退居二线,美苏走上了前台。
一方面美国走上了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苏联的力量壮大,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形势。
1.形成(1)奠定基础:战后初期国际力量和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落,美苏势均力敌。
社会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阵营出现。
(2)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3)最终确立:到1949年美国开始实施全面冷战政策,美苏盟友关系彻底结束,转变为敌对关系。
1949年、1955年先后建立了北约、华约两大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2.演变: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告结束。
其特点:(1)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在美国一方是西方盟国,在苏联一方主要是东欧各国。
虽然每一方的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2)在两极格局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而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特有的历史现象,对战后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影响:“冷战”结束已十多年了,但它的影响仍多方面地不时显现。
第19天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7-2018学年河南省鹤壁市上学期高三毕业班历史调研试题)冷战时代,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这说明冷战时期美苏
A.共同承担世界和平任务
B.双方军力基本保持平衡
C.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
D.在对抗中以缓和为基调
【参考答案】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美苏关系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避免美苏战争。
学生可以正确理解这说明美苏努力避免直接军事冲突,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解题必备】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1.形成条件
(1)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西欧各国普遍衰落,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冲垮,为形成新的世界格局提供了先决条件。
(2)美苏实力均衡。
(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
2.过程
(1)奠定基础: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了雅尔塔体系。
①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美、英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②实质:是在美苏实力均衡的基础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③影响:改变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最终确立:美苏“冷战”加速了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2.表现
(1)美国的“冷战”政策
①舆论上: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②政治上:1947年美国以希腊、土耳其受到威胁为借口抛出“杜鲁门主义”,其中心内容是遏制共产主义,把目标直接指向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④军事上: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它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2)苏联的对策
①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为打破美、英等西方国家的封锁,1949年初,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六国在莫斯科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它对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起了重要作用,加剧了东西方经济领域之间的“冷战”。
②军事上: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为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1955年在苏联的主导下华约组织建立。
它的建立使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东西方“冷战”进一步加剧,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3.影响
(1)消极影响
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2)积极影响
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世界的整体发展;在两极格局下,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与利益,掀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建立。
“冷战”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下列标志美苏“冷战”开始的事件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C.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D.欧洲经济援助计划提出
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二战”后期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苏同盟关系破裂
B.美苏两大对立阵营已经形成
C.美苏争夺日趋激烈
D.美苏两国受法西斯势力影响
下面是1947年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冷战时期美国的遏制战略B.两极对峙格局在西欧形成C.美苏仍保持战时合作状态D.西欧社会制度正加速转型
1.【答案】A
3.【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