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冷战的表现,杜鲁门主义,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①二战后美国、苏联成为超级大国。
②双方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加剧,由战时同盟转为对抗。
2、冷战含义:指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冷战开始的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称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资本主义的利益受到威胁,就与美国的安全息息相关。
这种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的正式破裂,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3、冷战的具体表现:①军事上“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
②修筑“柏林墙”、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④美苏军备竞赛。
3、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55年,苏联和7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建立起抗衡北约的军事政治集团,简称“华约”。
从此,两大阵营的军事对抗进入新阶段。
4、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格局的终结。
两极格局结束,冷战结束。
★依法治国,公民的基本权利(1)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5)现阶段,我国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6)公民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监督权(批评、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等权利(7)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格局指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它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同时随着构成国际关系间重要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变化。
在这里,结合世界现代史有关内容,谈一下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剖析其变化特点以及由此引起的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助于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格局的发展脉络。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8年11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在世界特别是在欧洲、亚洲的秩序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这样就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1919年帝国主义召开巴黎和会,会议由英、法、美三国操控,先后与战败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
1921年至1922年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主要是调解在东亚、太平洋的矛盾,特别是美日之间的矛盾。
这次会议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文件,最终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的国际关系结构。
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它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极不巩固,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矛盾,而且导致许多新矛盾的产生,潜伏着深刻的危机。
随着二战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随之破裂。
二、两极格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失败而告终。
在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则成为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由于意识形态和不同的国家利益,美苏从战时盟友关系转变为战后敌对关系。
经过二战,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讲,表示援助希腊、土尔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公开打出了反共反苏旗号,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对西欧实施经济援助的“马歇尔计划”;建立了军事政治集团——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些构成了冷战政策的主要内容。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
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
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
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
1、1945年联合国成立。
2、审判战犯,包括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划分势力范围:如①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和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
②承认蒙古独立。
③以三八线为界,苏、美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
④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向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
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性的变化,使世界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的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盟友关系很快被一种对抗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对抗的反映就是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尖锐对
立。
1、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美国并不满足领导资本主义世界,还企图遏制、控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称霸世界。
为此,1947年,美国开始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
2、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开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很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这样,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包括苏联,东欧七国(东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和亚洲四国(中国、蒙古、越南和朝鲜)共十二个国家。
它的形成,壮大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为苏联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抗衡增强了力量。
3、两大阵营的对立和对抗:在两大阵营形成过程中双方的对立、对抗日益明显的公开化,其标志性的大事是1948年的柏林危机和1949年两个德国的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采取了积极的进攻的态势,首先挑起危机,随后策划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将其作为对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的前沿阵地。
面对美国的挑战,苏联也不甘示弱,积极回应,积极应战,从而导致1948年柏林危机加深,在危机中苏联占据优势。
针对西德的成立,苏联立即在其德国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而形成了东德和西德的对立、对抗。
两大阵营的形成,从政治上壮大了美苏两国实力,为双方的争斗添加了法码,同时也膨胀了他们争霸世界,建立世界霸权的野心。
两大阵营的对立、对抗,加深了世界二极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两极格局在政治形势上的反映。
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进一步形成和确立。
四、二极格局最终确立的标志:北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成立1949年美国拉拢西方国家成立起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并重新武装西德,而且于1955年将西德拉入北约。
北约成为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实行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苏联也采取了强硬的政策,同美国展开较量,组织、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也标志着世界两极格局的最终建立。
五、两极格局的动摇:两大阵营的解体和第三世界的崛起。
世界两极格局在50年代中期最终确立以后,50年代后期美苏争霸格局逐渐形成。
在长期争霸的形势下,经济力量相对弱的苏联消耗颇大,当然,长期的对抗,美国也付出了昂贵的费用,影响美国的财政状况、工业生产和国际经济地位,这种状况必然影响和动摇着两极格局的发展,同时孕育着动摇和瓦解两极格局的种种因素。
1、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和中苏关系的恶化,使社会主义阵营最后解体。
早在40年代末,在独立自主问题上,苏联同南斯拉夫就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最后苏联独断专行,将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
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思想很严重,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企图控制中国,引起双方国家利益的矛盾,1960年苏联单方面地撤走在华全部专家、废除双方经济科技合同、挑起中苏边境纠纷,中苏关系恶化。
这样,社会主义阵营内出现了对立和对抗,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矛盾激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1960年中苏关系的恶化,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
2、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开始逐渐解体。
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强了相互合作,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从而使西欧西欧抗衡美国的能力逐渐增强。
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冲击了资本主义阵营,使之开始逐渐解体。
随着资本
主义经济发展不平稳的加强,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发生动摇,反映在政治上日本、西欧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不再唯唯诺诺。
这样资本主义世界的格局就是由美国独霸的局面发展成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局面,这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立、矛盾、斗争越来越激烈,70年代资本主义阵营逐渐瓦解。
3、第三世界崛起,冲击着世界两极格局。
在东西方两大集团的对峙局面下,由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逐渐形成、发展和壮大,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
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有力地冲击着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
六、二极格局崩溃、瓦解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以及“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对峙格局中,苏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长期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随之而来的是,1991年“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两极因失去一极而告结束。
两极格局因失去一极而告结束,它是在没有发生新的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凭借综合国力通过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逐步实现。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一个超级大国,妄图建立一个“一霸独超”的单极世界,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世界走向多极化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我们相信,长期保持稳定的经济健康和谐发展的中国必将成为世界多极中的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