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哨:医疗并购引爆点
- 格式:pdf
- 大小:528.13 KB
- 文档页数:8
2024年头孢氨苄颗粒市场需求分析一、引言头孢氨苄颗粒是一种常见的抗生素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市场需求分析对于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头孢氨苄颗粒市场需求进行全面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状况,并为相关相关方提供决策参考。
二、市场概况1. 市场规模头孢氨苄颗粒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其规模庞大且不断增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近年来头孢氨苄颗粒市场年均增长率超过10%,预计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2. 市场结构头孢氨苄颗粒市场主要由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和药品销售渠道构成。
药品生产企业是头孢氨苄颗粒的主要生产者,医疗机构是药品的主要使用方,而药品销售渠道则是连接两者的桥梁。
1.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对于头孢氨苄颗粒的需求不断增长。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和常见疾病易感性增加,更容易受到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因此对头孢氨苄颗粒的需求较为旺盛。
2. 儿童疾病的高发性儿童感染性疾病的高发性也成为头孢氨苄颗粒需求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
由于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抵抗力较低,因此需要更多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头孢氨苄颗粒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药物。
3. 医疗水平提高带来的需求升级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要求也不断提高。
头孢氨苄颗粒作为一种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在医疗机构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4. 口服药物的便利性需求增长头孢氨苄颗粒是一种口服药物,相比于注射剂和静脉输液,具有便利性的特点,更受患者青睐。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服务质量和舒适度的要求提高,头孢氨苄颗粒的需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1. 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格局头孢氨苄颗粒市场存在多家药品生产企业,竞争格局激烈。
一方面,市场需求增长带来了更多参与者;另一方面,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进入壁垒较低。
因此,药品生产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研发创新上要加大投入,以保持竞争优势。
医药行业并购基金案例
医药行业并购基金案例:锦圣基金并购金城医药
锦圣基金是一家专注于医药行业的并购基金,其在医药行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寻找具有成长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标的,通过并购实现其价值的提升。
锦圣基金在医药行业的投资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其对金城医药的并购。
锦圣基金以亿元的价格成功将朗依制药注入金城医药。
此次并购完成后,锦圣基金持有金城医药%股份,成为其重要的股东之一。
并购的原因是朗依制药在2016年面临GMP认证停产问题,相比2015年锦圣基金取得的价格折价了6%。
尽管如此,锦圣基金仍然认为朗依制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成长空间,因此决定将其注入金城医药。
在并购完成后,金城医药的股价为元/股,其持有市值约亿元,相比锦圣基金取得朗依制药80%股份的并购对价16亿元,浮盈%。
这说明锦圣基金的并购决策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实现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此外,锦圣基金在并购过程中采用了分期支付的方式,通过多次增资募集到了对应的全部股权支付款,避免了资金压力,也降低了投资风险。
这种分期
支付的方式也有利于锦圣基金更好地控制并购后的整合风险,实现更好的投资效果。
综上所述,锦圣基金在医药行业的投资中,通过并购金城医药实现了良好的投资回报。
此次并购案例的顺利完成,不仅体现了锦圣基金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出色的投资策略,也为其在医药行业的投资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信誉。
2023公共危机案例摘要:一、引言1.2023年公共危机案例概述2.危机公关的重要性二、案例分析1.鱼跃医疗血氧仪涨价风波2.“蓝兔子”邮票争议3.网易与暴雪合作终止事件三、危机公关策略与启示1.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2.舆论监督的力量3.及时、透明的信息发布4.积极应对,勇于承担责任四、结论1.危机公关对企业的意义2.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建议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危机挑战。
2023年伊始,各类企业已经发生了不少公共危机事件。
这些事件不仅具有时效性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还呈现出延展性强的趋势。
在这种背景下,危机公关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将结合2023年公共危机案例,分析危机公关的应对策略,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
二、案例分析1.鱼跃医疗血氧仪涨价风波2023年年初,鱼跃医疗因血氧仪价格上涨引发舆论关注。
事件起源于疫情背景下,血氧仪市场需求激增,导致价格波动。
鱼跃医疗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此关键时刻未能有效平抑价格,反而引发消费者不满。
在面对舆论质疑时,企业积极配合舆论监督,主动解释涨价原因,并表示将加大生产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
最终,鱼跃医疗成功化解了这场涨价风波。
2.“蓝兔子”邮票争议2023年春节期间,我国发行了一套以“蓝兔子”为主题的邮票,引发广泛关注。
部分网友认为该设计寓意不佳,涉嫌丑化传统文化。
面对争议,邮票发行方保持沟通态度,积极回应网友关切,解释设计理念。
通过有效的舆论引导,逐渐平息了争议。
3.网易与暴雪合作终止事件2023年1月,网易宣布与暴雪终止合作,引发业界关注。
在官方声明中,网易表示双方在合同期满后未能达成续约共识。
事件发生后,网易和暴雪纷纷发表声明,就合作终止原因作出解释。
双方在回应中强调尊重彼此的选择,并表示将继续关注玩家需求,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通过积极的舆论引导,缓解了合作终止给玩家带来的担忧。
三、危机公关策略与启示1.企业应对危机的态度在面对公共危机时,企业应保持冷静,迅速了解事件状况,积极配合舆论监督,诚实面对问题。
IVD行业并购案例分析一、安图生物(一)现有业务模式安图生物是一家专业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95%以上的营业收入来自体外诊断试剂。
公司的境内销售主要采用“经销为主,直销为辅”的销售模式,大部分销售通过经销商来实现,少部分直接销售给各级医院、体检中心、第三方检测机构等终端客户。
(二)近期并购动态安图生物收购盛世君晖和百奥泰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直销的能力,但是更多的是为了公司在临床生化检测领域和临床实验室全自动化系统检验流水线领域的发展,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力。
从近期在资本市场运作的情况来看,安图生物并未在大陆内部的渠道商和第三方实验室两个重要战略层面上进行布局,依旧依靠着过往由经销商形成的覆盖全国的营销网络来进行销售。
二、迈克生物(一)现有业务模式迈克生物的主营业务为体外诊断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包括代理销售国外知名品牌的体外诊断产品,系安图生物的可比上市公司。
其中约40%营业收入来自自产试剂和仪器、约60%营业收入来自代理试剂和仪器。
公司的销售采用直销和经销并行的方式:一方面对三甲及部分二甲医院采取直销方式,另一方面为顺应国家医改、分级诊疗等举措,公司大力发展专注于体外诊断行业的经销商积极开拓基层医疗机构,并协助经销商为终端客户提供专业的产品和服务。
(二)近期并购、新设动态迈克生物收购广州瑞华贸易有限公司(并增资2,522.5万元),实现了在西南区域外投资设立销售公司的目的。
广州瑞华贸易有限公司多年从事IVD行业产品销售,在广东地区有优质医疗机构资源及多年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及良好的销售渠道资源。
迈克生物和班善忠、吕彦、杨帆先生、曹珩女士等人共同出资成立迈克生物(北京)有限公司,主要负责河北、天津、北京地区的IVD行业产品的销售。
本次合作对象班善忠、吕彦、杨帆先生、曹珩女士在IVD行业从业经验丰富,对行业、产品、客户和市场竞争有深刻的认识,在河北、天津市场有较为深厚的客户基础。
七个聚焦心得最近一段时间,“七个聚焦”这个词老是在我脑海里打转。
说起来,这还得从我的一次特别经历讲起。
前段时间,公司组织了一场大型的项目攻坚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
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寻常的工作任务,没想到却让我对“七个聚焦”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的项目是要在短时间内开发一款创新型的产品,并推向市场。
这可真是个艰巨的任务啊!一开始,大家都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忙得晕头转向,却没啥实质性的进展。
这时,领导站出来,给我们提到了“七个聚焦”。
说实话,当时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管用?”但没办法,死马当作活马医,试试呗!这第一个聚焦,是聚焦目标。
我们重新审视了项目的最终目标,不再是模糊地说要做出个好产品,而是明确了具体的产品性能指标、市场定位以及预期的销售数据。
就比如说,我们的产品要在某个特定功能上超越竞争对手 30%,要精准定位到某一类特定的消费群体,预计上市第一个月销售额达到多少多少。
这么一明确,大家心里好像一下子有了主心骨,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了。
接下来是聚焦问题。
我们不再对那些小毛病小问题视而不见,而是把所有已经出现的和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罗列了出来。
什么技术难题啦,团队协作的障碍啦,资源短缺的情况啦,统统摆在桌面上。
这一摆可不得了,发现问题多得吓人。
但奇怪的是,大家并没有被吓到,反而有种“终于找到你了”的感觉。
然后是聚焦关键环节。
我们对整个项目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找出了那些对项目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节。
比如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的策略制定,还有供应链的保障。
对于这些关键环节,我们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多的资源,确保万无一失。
说到这,我得跟您讲讲我们团队里的小王。
这小伙子平时看着不声不响的,可在这次项目中,负责核心技术研发的他那叫一个厉害!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愣是熬了几个通宵,眼睛都红得像兔子似的。
但每次我们问他咋样,他总是咧着嘴说:“没事,能搞定!”还真别说,最后还真让他给攻克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药行业以高于GDP的增速飞快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的存在,它们将影响医药企业的前进,将影响医药产品的供应,将影响广大居民的医疗质量。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行业的整合和企业的并购开展得如火如荼。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医药行业并购案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医药行业并购案例篇1案例1:福安药业收购天衡药业100%股权:收购对价57亿,天衡14年上半年净利润945万。
该项收购按14年预测净利润估算的PE约28倍。
案例2:楚天科技收购新华通100%股权:收购对价55亿。
新华通账面净资产16亿,14年上半年营收12亿,净利润1700万。
新华通原股东承诺14-16年净利润不低于3500万、4200万、5020万。
该项收购按14年预测净利润估算的PE约16倍。
案例3:乐普医疗收购新东港51%股权:新东港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主营心血管类、抗感染类及神经系统类新药,其中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享有盛誉,新东港14年净资产25亿,14年1-9月营收46亿,净利润4500万元,评估价值123亿,预计14-15年净利润7800万、12亿。
按14年净利润计算PE约16倍。
案例4:金陵药业收购安庆石化医院88%股权:收购对价136亿。
安庆医院总资产14亿,14年1-7月营收11亿,净利润390万元。
医药行业并购案例篇2案例一:誉衡药业收购上海华拓62%股权:以7亿元收购华拓62%股权累计99%,华拓主营产品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是国内市场中的龙头产品,已达行业领先水平。
14年上半年华拓营收21亿,净利润6700万。
华拓原股东承诺14-16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1、13、166亿。
该项收购按14年净利润计算的PE约10倍。
案例二:誉衡药业8亿收购南京万川100%股权:万川13年净利润6700万,13年一季度净利润1950万,万川总资产17亿,净资产8600万。
万川原股东承诺14年净利润不低于11亿。
医药行业并购整合的动因和趋势是什么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中,医药行业的并购整合活动日益频繁,成为了该领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现象背后有着多种复杂的动因,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些清晰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医药行业并购整合的动因。
市场竞争的压力是推动医药企业进行并购整合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医药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小型医药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往往面临着资源不足、成本高昂等问题,难以与大型企业抗衡。
通过并购整合,企业可以迅速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份额。
研发创新的需求也是关键动因之一。
研发新药是医药行业发展的核心,但研发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伴随着高风险和长周期。
并购整合可以让企业获得更多的研发资源、技术和人才,加快新药的研发进程,降低研发风险。
例如,一家拥有强大研发团队但资金有限的小型药企,可能会被一家资金雄厚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的大型药企收购,从而实现优势互补。
拓展产品线是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不同的医药企业可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独特的产品优势。
通过并购整合,企业可以快速丰富自己的产品线,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提高企业的综合盈利能力。
比如,一家主要生产心血管药物的企业,通过收购一家专注于抗肿瘤药物的企业,能够进入新的治疗领域,扩大市场覆盖范围。
应对政策法规的变化也是促使医药企业进行并购整合的原因之一。
医药行业受到严格的政策法规监管,政策的调整可能会对企业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
通过并购整合,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实现合规经营,并在政策的引导下优化产业布局。
此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是并购整合的重要驱动力。
在生产、采购、营销等环节,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可以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接下来,我们看看医药行业并购整合呈现出的一些趋势。
跨区域的并购整合趋势愈发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医药企业不再局限于本土市场,而是积极寻求国际市场的机会。
通过跨境并购,企业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广阔的市场渠道,实现全球化的布局和发展。
医疗行业并购案例医疗行业一直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增加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也逐渐增多。
在这里,我将为大家介绍三个医疗行业的典型并购案例。
1.强生收购波士顿科学公司强生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医疗设备制造商和生物技术公司,波士顿科学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医疗设备和器械的制造商。
两家公司于2024年宣布进行合并,这是医疗设备行业重要的并购案例之一、强生公司通过收购波士顿科学公司,进一步增强了在器械领域的实力,扩大了产品线,并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医疗设备的需求。
2.辉瑞收购怡生制药辉瑞是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怡生制药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制药企业。
这是2024年医疗行业的一宗重要并购案例。
辉瑞公司通过收购怡生制药,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市场。
怡生制药在中国有着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市场份额,辉瑞公司借此机会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3.美敦力收购科赫公司美敦力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医疗设备制造商之一,科赫公司是美国一家专注于眼科手术设备和产品的制造商。
这是一个典型的垂直整合的并购案例。
通过收购科赫公司,美敦力公司可以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眼科领域的地位并运用科赫公司的技术和专长来推出更多的创新产品。
此外,科赫公司的市场份额和销售渠道也将为美敦力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和收入。
综上所述,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
有些并购案例是为了加强公司实力、扩大产品线或进入新市场,有些则是为了实现垂直整合或获取更多的技术和专长。
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对双方公司的战略和业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以确保并购的成功。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整合和创新是一个常见的战略选择,未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的并购案例也将继续增加。
经典案例决策案例一:华人收购骑士队北京时间5月25日,华裔商人黄健华领导的中国投资集团收购克利夫兰骑士队15%股份。
黄健华,1963生于广州,1980年考入中山大学,1984年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是第一位进入纽约证交所工作的华人,是美国职棒纽约扬基队在华人区的推广人。
一、作为来自中国的投资收购:近亿美元买中国地区的话事权集团“骑士联盟”董事长兼总裁,黄健华本次收购骑士队15%的股份。
根据去年底《福布斯》公布的NBA球队财富排名榜,骑士队的市值为4.77亿美元。
根据收购惯例,谈成这笔协议,购买者至少要在原身价的基础上再增加10%到20%的价格。
照此计算,黄健华本次收购所付出的资金至少在7870万美元,有可能接近9000万甚至上亿美元。
黄健华说,他这次收购,不是一次性买球队的绝对控制权,而是买可以控制的一些权益,比如说中国地区的话事权、在球队收益方面的否决权、引入中国新秀等。
”也有消息指出,黄健华并非本次收购的惟一出资方,真正的大老板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商业集团,这个集团很可能就是中国香港新世界发展集团。
新世界集团总部位于香港,是一家多业务经营的庞大集团,业务包括酒店、百货公司、电信、基础建设和金融服务等。
根据新世界发展集团官方网站介绍,该集团创建于1970年,并于1972年在香港上市,是香港四大华资集团之一。
《克利夫兰正直人报》称新世界发展集团当前的资产总值达210亿美元,如果双方展开深度合作,骑士队将从新世界集团的投资中受益,并且成为NBA联盟中资金实力最雄厚的球队之一。
骑士队老板丹-吉尔伯特在几个月前开始与新世界集团接触,当时骑士队的一位合伙人大卫-卡茨曼希望出售自己的股份,而新世界集团表达了购买的兴趣。
在这笔交易中,黄健华不但是投资人,他还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过去两年里,黄健华一直在为骑士队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他在香港商业界比较知名,而且与一些大型企业有业务联系,所以当黄健华听说骑士队有小股东准备出售股票时,很快就开始了运作收购股份事宜。
医疗并购引爆点:体外诊断试剂
晨哨网分析师王雪露撰文
近年来,随着中国医疗不断的改革,人们对自身健康愈加关注都驱动了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的需求,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体外诊断试剂未来将成为并购高发的产业地带。
体外诊断试剂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监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的预测过程中,对人体样本进行体外检测的试剂,具体来说就是对人体的各种体液、细胞、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的试剂,和人们健康息息相关,例如人们去体检时候检测病原、抗体、查询血型、基因以及遗传疾病都需要体外诊断试剂进行检测。
行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规模和基础,正从产业导入期步入成长期,该市场的发展前景良好。
2007年到2014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增速显著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目前,进口试剂以及诊断仪器的垄断优势正在被民族产品打破和制约,中国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发展总体表现出的特点是市场大,市场潜力更大。
上图是2007-2014年中国体外试剂行业整体规模,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6%。
中国的体外诊断试剂行业规模相对较小,中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5以上,但是体外诊断试剂的份额却只占了全世界的4%,中国体外诊断产品的人均年使用量为1.5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使用量为25到30美元。
从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划分来看,最大的体外诊断试剂市场为北美地区,占了44%,而西欧市场占据了30%,亚洲的日本和中国分别占有11%和2%。
据统计分析,2/3的医疗决策依赖于诊断信息,然而诊断的收入仅
占医疗总费用的1%。
相信随着未来诊断技术的进步,将对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作用,尤其对新兴国家而言,诊断试剂还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行业发展空间非常大。
目前体外诊断试剂行业整体正处于周期景气的高点,未来中国体外诊断市场仍将保持15%到20%的增长,医药企业正面着良好的发展机会,医药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并购相关企业进一步的扩大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全球体外诊断市场竞争格局与细分市场
体外诊断试剂包含血液、生化、免疫、分子生物、细菌、POCT等几大方面。
从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按照诊断方式细分,免疫诊断,临床生化诊断以及分子诊断占据前三,发达国家的临床生化诊断和免疫诊断市场已经接近成熟,而POCT和分子诊断是诊断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中国的免疫诊断试剂,临床生化诊断试剂是最主要的两大体外诊断试剂市场。
目前国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是有罗氏、雅培、西门子以及强生形成竞争格局,由于强生剥离了Ortho临床诊断业务,使其在体外诊断试剂市场排名第四。
体外诊断试剂产业并购频频
目前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看好,医药公司纷纷进行并购,涉足体外诊断试剂领域。
而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占有一席位的医药公司也频频出手并购以扩展诊断试剂的产品线,增加公司在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4月罗氏制药斥资4.5亿美元收购IQuum公司,IQumm专注于开发即时护理产品,用于分子诊断市场。
此次收购使罗氏制药快速进入分子诊断的即时诊断的细分市场。
同时罗氏制药也获得了IQuum公司的Liat 系统,该系统能够以最少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在更接近患者的护理现场,开展快速的分子诊断测试。
罗氏将利用服务于POC细分市场的尖端技术和产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分子诊断部门。
7月,Illumina收购Myraqa,向临床市场进军。
Myraqa是家公司专注于体外诊断,特别是伴随诊断,并侧重于监管策略和应用支持,包括上市前审批、预提交、试验用器械豁免、510(k)、de novo 510(k)以及欧盟技术文件。
此次收购是Illumina为基因组学技术在监管市场的应用铺平道路,包括新一代测序,同时推动临床上使用的标准。
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占有一席位的医药公司也频频出手并购以扩展诊断试剂的产品线,增加公司在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9月,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德赛诊断系统以及德赛诊断产品的部分股权,交易完成后,利德曼将持有德赛系统以及德赛产品各25%、31%的股权。
德国德赛诊断系统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体外诊断产品的大型跨国公司。
德国德赛公司自1991年率先推出全液体、即用型、长效稳定的生化诊断试剂,在欧洲享有“液体生化试剂之父”的美誉,同时德国德赛公司也是欧洲首家获得CE认证的体外诊断试剂生产厂家。
此次收购是利德曼积极扩张其在生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据晨哨网观察免疫诊断和生化诊断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状态,而分子诊断将成为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的热点。
尽管目前分子诊断只是占5%,但是分子诊断将迎来高成长期。
分子诊断不仅在传统的传染病、遗传病的筛查与诊断、移植配型检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被大量用于肿瘤个体化诊疗、昂贵药物治疗监测、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研究等领域。
分子诊断是体外检测的一种,检测标的处于遗传物质水平,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继而作出诊断的技术。
与体外诊断的其他分支,生化诊断、免疫诊断相比,更具特异性和精密性。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个体化用药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界迫切需要快速、精确、特异性强的检测手段,分子诊断则发挥出独特的优势,使个性化诊断和靶向治疗成为可能。
随着基因检测的技术进步,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快速增长,2015年全球分子诊断产品销售额预计超过80亿美元。
近年来全球分子诊断市场发展速度达到10%,而中国分子诊断市场每年增速超过20%,为全球的两倍,分子诊断行业将长期处于高景气状态。
目前中国大大小小的分子诊断企业纷纷加入市场争夺战,深圳华大、达安基因、科华生物、上海之江、北京博奥、厦门艾德、湖南圣湘、福州泰普、广州安必平等众多企业纷纷抢占分子诊断市场。
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看好,全球医药公司纷纷进行并购,积极涉足体外诊断试剂领域,而在体外诊断试剂领域占有一席位的医药公司也频频出手并购以扩展诊断试剂的产品线,增加公司在体外诊断试剂的市场份额。
其中分子诊断试剂将成为体外诊断试剂市场的并购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