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重组案例分析: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
- 格式:docx
- 大小:272.04 KB
- 文档页数:16
医药行业并购案例#216;12月15日,瑞士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 AG, NVS)15日宣布,已同意与爱尔康医药有限公司(Alcon Inc, ACL)合并,对后者的收购价为每股168美元,总交易金额达129亿美元,由此将诞生一家全球领先的眼部护理业务公司。
#216;12月14日,上海医药宣布将出资14.87亿元,收购以新亚药业为核心的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和资产;同时,该公司出资23.28亿元收购China Health System Ltd.(简称CHS)65.24%控制性股权取得突破性进展,并签署正式股份购买协议。
#216;12月9日,国药集团将重组榆林市药材医药公司,共同合作组建新的国药控股榆林有限公司,以充分利用榆林在中药材方面的优势,有效发挥国药集团在医药产品和器械研制、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做大做强榆林的医药产业。
#216;12月3日,河南省第二大医药商业企业爱生医药物流有限公司正式加盟华润集团,成为北医股份的控股子公司。
拿下爱生医药后,华润未来还将继续兼并河南当地的其他医药企业,目前华润已与多家河南医药商业企业签订了重组协议。
华润的目标是,“十二五”末在河南省实现医药商业年销售额80亿~100亿元。
#216;11月27日,国药控股正式进驻黑龙江,成立了国药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
新公司是通过重组当地民营企业黑龙江龙卫同新医药有限公司而组建的第51个控股子公司。
与此同时,国药控股决定2011年将在黑龙江省13个地市完成网点布局,将其商业网络触角延伸至省内各县及乡镇。
#216;11月18日,华润医药在苏州宣布,与当地医药商业龙头企业苏州礼安医药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旗下的北医股份注资10亿元,从而控股苏州礼安65%股权。
华润北药方面表示,将在3年内使江苏礼安达到20%的年均递增,在苏南地区实现100亿元的商业规模。
#216;11月16日,山东北药中信医药有限公司在济南槐荫工业园区揭牌,同时,山东省内最大的现代医药物流中心也奠基开建。
医疗行业内部并购风险研究-以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为例一、引言在全球并购浪潮的冲击下,我国企业并购事件发生数量持续上升,并购涉及金额也在逐年增加。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居民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医疗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一些大型的医疗企业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速全产业链的布局,正在积极探索寻求并购机会,医疗行业正处于一个并购高潮期。
虽然并购具有扩大市场份额、调整战略布局、实现多元化经营等诸多好处,但是高收益常常伴随着高风险,无数的并购失败例子告诉我们并购是一项高风险且极为复杂的项目。
在我国,对医疗行业内部并购行为的研究,特别是在对行业内部的并购风险与控制方面的研究较为欠缺。
本文选取A股最大的并购案-蓝帆医疗“鲸吞”新加坡巨头柏盛国际为例,分析蓝帆医疗在并购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并购风险并提出应对措施。
蓝帆医疗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医用手套,药通过这次并购新加坡的柏盛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低值耗材和高值耗材全面布局的医疗企业龙头。
研究蓝帆医疗横向并购风险能为医疗行位内部并购活动,特别是对医疗器械企业进行横向并购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并购双方简介(一)并购方-蓝帆医疗蓝帆医疗股份有限公司(BLUE SAIL MEDICAL CO.,LTD,下文简称蓝帆医疗)是蓝帆集团下属的医疗产业板块,于2002年在山东省淄博市成立。
2010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它是本行业最早一批上市公司之一,也是淄博市临淄区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蓝帆医疗的原主营业务是生产销售医疗手套、健康防护手套、急救包、医用敷料等为主的医疗防护产品,主打产品PVC手套的全球市场份额22%。
它是中国一次性医用检查手套使用标准的起草单位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健康防护手套行业第一家上市的民营企业。
经过十几年的耕耘与努力,蓝帆医疗飞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次性PVC手套生产企业司。
(二)被并购方-柏盛国际柏盛国际集团有限公司(Biosensors International Group,下文简称柏盛国际)1990 年在新加坡成立,2005 年 5 月20 日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
作为中国电信集团深化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简称翼支付)旨在用科技创新让更多用户体验更便捷的支付服务,面向个人用户提供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服务、面向商户提供专业化的电子支付解决方案及金融科技能力。
“2020年行业面临两大挑战。
一是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行业龙头垄断优势明显,获得流量是一项挑战;二是严监管常态化,在合规基础上进一步业务创新是另一项挑战。
”翼支付总经理罗来峰在接受《英才》记者采访时表示,流量、监管的大环境变化,以及疫情的冲击,使得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将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行业龙头会进一步占领市场份额,行业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
罗来峰表示,翼支付要抓住这个机遇,中国电信万亿级产业生态为翼支付提供了广阔的业务空间,下半年公司将围绕业务创新和核心能力建设加速推进前进步伐。
在罗来峰看来,“快速反应、数字化和科技能力是企业转危为机的核心能力”。
他说,作为金融科技公司,翼支付一直很重视科技能力的打造。
基于大数据能力,翼支付进一步提升精准化模型水平和渠道分发能力,向用户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为推动行业发展,罗来峰认为,首先需要加大移动支付在多场景的布局。
疫情使得用户形成了更多场景的线上消费习惯,相关领域将会迎来发展机遇。
因此,移动支付需要进一步加快与短视频、金融、电商等行业构建合作,拓宽场景布局。
其次,加大技术投入,全面推广“无接触”支付场景。
疫情影响下,“无接触”成为了新的需求,超市、便利店、快递柜出现了无人零售、自助缴费的新形式,未来这一模式将会成为新机会。
罗来峰 翼支付夯实科技能力“快速反应、数字化和科技能力”是企业转危为机的核心能力”。
文|本刊记者 姚利磊罗来峰刘文静作为全球PVC 健康防护手套龙头企业,蓝帆医疗通过外延并购实现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早在2013年蓝帆医疗就确定了通过并购来实现由医疗器械低值耗材向开高值耗材拓展,开辟产业新蓝海的发展规划与战略。
付诸了强有力的实施之后,于2016年明确‘健康防护+医疗健康’的发展战略。
1035亿!2018跨境⼤并购,多家医械公司进⼊前10名来源:“赛柏蓝器械”经“晨哨并购”授权整理1035亿元!这是中资在2018年医疗健康领域跨境并购前⼗名的交易总额。
这其中,涉及多起医疗器械的并购案。
如在医疗器械领域投资战功显赫⿍晖投资联合远⼤医药收购澳洲肝癌治疗器械⽣产商Sirtex、引发⾏业关注的蓝帆医疗跨境收购柏盛国际、以及上海医药收购康德乐中国等。
2018 年,既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变⾰之年,也是2018医疗健康跨境并购⼤年。
回过头来看,中资的⼤⼿笔跨境收购可谓是惊⼼动魄。
⽽随着技术的发展,叠加上政策助推,中资企业在创新药、械的海外布局明显加强。
据晨哨医药研究部根据并购交易⾦额⼤⼩、并购决策⽅及标的在业界的影响⼒等综合因素,选取出2018年医药健康领域10宗有代表性的跨境并购案例(截⽌2018年12⽉21⽇,交易状态为交割、签约和宣布)。
注:由于汇率变动,换算成⼈民币可能与媒体公布有微⼩差距2018年,中资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最⼤并购为上海莱⼠50亿美元(约345亿元)收购西班⽛⾎浆检测公司GDS,其余⼤买⼿包括⿍晖投资、蓝帆医疗等,上榜⼗⼤案例的总交易额达1035亿元。
上海莱⼠ & 科瑞集团收购标的:GDS、天诚国际 & Biotest交易⾦额:391亿元 & 13亿欧元上海莱⼠(002252.SZ)在停牌近⼗个⽉后,抛出了近400亿的海外医药标的收购案,并勾勒出了⼀幅,通过⾏业整合实现⾎制品产业链全覆盖,带领中国⾎液制品⾛向世界的美好愿景。
11⽉,上海莱⼠称通过发⾏股份、⽀付现⾦或两者结合的⽅式,拟作价5.89亿欧元收购Biotest的母公司天诚德国,以及拟作价约50亿美元收购Grifols, S.A.(基⽴福)⼦公司Grifols Diagnostic Solutions Inc(GDS),两者合计价值约折为391亿元。
同时基⽴福在此次交易完成后,预计将成为上海莱⼠持股5%以上的股东,为上海莱⼠第⼆⼤股东。
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案例分析在当今日益竞争激烈的医疗保健行业中,企业通过并购来实现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的目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做法。
本文将分析两个医疗保健行业并购案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和影响。
案例一:强生公司收购康适公司作为全球知名的医疗保健公司,强生公司一直致力于通过收购等方式拓展自身业务。
2019年,强生公司宣布以总金额逾400亿美元收购康适公司,这一并购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首先,强生公司收购康适公司的目标是扩大其在消费者保健产品领域的份额。
这使得强生公司能够借助康适公司的强大销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推广和销售自身产品。
其次,这一并购案例还使得强生公司能够获得康适公司的技术和研发资源。
康适公司在医疗设备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深厚的实力,通过收购,强生公司能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从而为未来的产品创新提供更多机会。
最后,强生公司收购康适公司还能够实现成本效益。
通过整合资源和规模优势,强生公司能够实现生产成本的降低,并提高效率。
此外,强生公司还能够通过整合供应链和分销渠道,进一步提高运营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一并购案例的成功之处在于强生公司成功借助收购康适公司的渠道、品牌、技术和资源,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并提高了公司的竞争力。
同时,这一并购案例对于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推动了更多公司通过并购来实现战略目标。
案例二:泛生健康收购美国云健公司泛生健康作为中国领先的医疗保健公司,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定的份额,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2018年,泛生健康宣布以25亿美元收购美国云健公司,这一并购案例在国内外市场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并购案例的成功之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泛生健康通过收购云健公司进一步提升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云健公司作为美国知名的健康管理平台提供商,具有雄厚的技术和资源,通过收购,泛生健康得以借助云健公司的平台和品牌知名度,快速进入美国市场。
其次,泛生健康通过收购云健公司获得了先进的健康管理技术。
医药行业的并购与兼并成功案例和最佳实践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市场竞争的加速,医药行业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压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医药企业选择通过并购与兼并来实现快速发展。
本文将探讨医药行业中的并购与兼并成功案例,并总结相关的最佳实践。
一、并购与兼并案例1. 辉瑞与嘉能可的合并辉瑞是全球领先的制药公司,而嘉能可则是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在2015年,辉瑞与嘉能可宣布合并,创造了医药行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并案例。
通过这一合并,辉瑞拓展了其药物研发和创新能力,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优化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 拜耳收购默沙东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在2018年宣布以633亿美元收购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成为医药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收购交易之一。
拜耳通过这一收购增强了其在肿瘤领域、免疫学和癌症治疗方面的研发实力,并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地位。
3. 赛诺菲与艾美辉的合作法国制药公司赛诺菲与美国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公司艾美辉合作,旨在共同开发抗癌药物。
这一合作为两家公司提供了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共享的机会,实现了双方优势互补,提高了抗癌药物研发的效率。
二、并购与兼并的最佳实践1. 充分的尽职调查在进行并购与兼并前,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是至关重要的。
尽职调查可以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市场份额、研发实力等关键信息,减少交易风险。
同时,还应该注意调查目标公司的法律合规性和知识产权状况,以避免日后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
2. 灵活的整合策略并购与兼并后的整合策略是确保交易成功的关键。
企业应该根据目标公司的特点和文化,制定灵活的整合计划。
此外,及时沟通和面对面交流也是促进整合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消除不确定性和疑虑,增进员工之间的互信和合作。
3. 提供持续支持和领导并购与兼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企业高层提供持续的支持和领导。
高层应该明确并传达目标与战略,为整个并购兼并过程提供指导和决策,保证并购与兼并项目的顺利进行。
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及绩效研究——以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为例上市公司并购动因及绩效研究——以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为例一、引言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作为近年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典型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将以以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为例,分析上市公司并购的动因以及其绩效变化。
二、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上市公司进行并购重组通常有一些明确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战略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可以快速实现战略目标,如进入新的市场、拓展业务范围、提高市场份额等。
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也是基于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的,通过收购其他企业,上海医药得以拓展业务范围,在行业内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2.资源整合与优化: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可以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整合各自的生产、销售、研发等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
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也正是基于此目的进行的,通过整合各个环节的资源,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实现资源优化。
3.降低风险与提高抗风险能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抗风险能力。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多元化经营,降低对某个特定市场或产品的依赖,从而降低风险。
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也是希望通过收购其他医药企业,降低市场竞争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4.增强企业竞争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借助被收购企业的技术、品牌和市场等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上海医药并购重组也是出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考虑进行的,通过收购其他医药企业,提高自身在医药市场的竞争力。
三、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后,其绩效变化是衡量并购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
以下是一些绩效变化的可能情况:1.盈利能力提升:成功的并购重组通常能够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
并购重组可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市场份额增加等效应,从而带动企业盈利能力的增长。
上海医药并购重组后,该企业盈利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医疗器械企业跨境并购动因及绩效研究——以蓝帆医疗并购
柏盛国际为例
赵雪霏
【期刊名称】《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年(卷),期】2024()8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深入发展过程中,全球并购变得越来越频繁,很多中国企业进入并购重组的阶段。
在此过程中,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为医疗企业行业发展构建了良好环境。
但是由于我国中低值耗材市场饱和程度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开始朝着高值耗材市场发展,为了达成自身跨越式发展目标采取跨境并购的方式,以此推动医疗器械市场进入并购整合时代。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将以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的案例为例,分析医疗器械企业跨境并购的动因及绩效,希望以此为相关企业实施跨境并购工作提供支持。
【总页数】3页(P0170-0172)
【作者】赵雪霏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2
【相关文献】
1.蓝帆医疗并购整合柏盛国际分析:路径、效应与绩效
2.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协同效应研究
3.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绩效分析
4.中国医药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
研究——以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为例5.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的动因及风险防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蓝帆医疗并购整合柏盛国际分析:路径、效应与绩效刘齐齐摘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国家鼓励对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进行投资并购。
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集团响应了国家战略之外,更是基于企业战略布局,吸收新技术新模式,跨界并购突破行业增长瓶颈等因素考量,初步取得了良好的并购效果。
作为教科书式的“蛇吞象”经典并购案例,其并购整合路径、整合效应和成功经验,为类似并购优质企业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并购;整合;协同效应一、引言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剧、疾病谱系的转变,以及人们健康管理意识的加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
从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产品结构来看,低值耗材类占比13%,心血管设备植入物占6%。
由于医疗器械行业作为细分领域,既有其独特性,但也限制了其市场“赛道宽度”,行业内呈现“塔尖”竞赛特征,但同时受到行业“天花板”的限制———产品成长性高但生命周期短,容易呈现出同质化竞争。
在销售端,作为客户的医护群体精力有限,用户群体品牌粘性较强。
最后,行业竞争客观上淘汰了一批企业,加上国家政策导向与产业共振,让市场更加集中。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蓝帆医疗寻求行业高集中度,实现规模效应,寻求跨界发展,保证企业未来增长空间。
二、案例回顾蓝帆医疗是位于山东的一家低值耗材细分领域的国际龙头企业,其主要产品医疗级PVC 手套的产能和市场占有率均为全球第一,以其高比例持续稳定生产享誉业内,是医用手套领域无可置疑的“单品寡头”。
2012年左右,蓝帆医疗产能达到20亿,逼近已有细分行业的“天花板”———手套业务体量有限,业务结构单一,发展前景受到局限。
柏盛国际集团总部位于新加坡,是全球排名第四的心脏支架研发、生产及销售企业,并且在中国全资控股了中国三大支架品牌之一的吉威医疗,产品销往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长时间经营维护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累积了优质的客户资源和经销商网络。
对柏盛国际的并购,蓝帆医疗选择了两步走的方法,首先由蓝帆投资(蓝帆医疗控股股东)通过柏盛国际海外控股母公司CBCHII,获得柏盛国际30.98%的股份。
一、引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的健康管理意识不断提升,加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逐渐提升,我国政府为了推动医疗器械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医疗器械行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其企业数量及市场规模也呈现总体上升的态势。
2018年,我国已发展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医疗器械行业企业数量达1.87万家,同比增加了1,074家;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同比增长19.86%,复合增长率持续保持在15%左右,由于该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预计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在2020年或将突破7,000亿元。
蓝帆医疗并购柏盛国际协同效应研究□文/汪瑜琳(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成都)[提要]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上升,加之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具备产业整合能力和资本实力的企业对境外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进行投资并购,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促进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导致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逐渐提升,并购活跃度也因此增加。
本文对蓝帆医疗并购整合柏盛国际的协同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并购初步取得良好的效应释放;同时,试图为类似并购提供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企业并购;协同效应;医疗器械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1年3月15日作效率及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ERG理论认为员工情绪管理的综合因素基于三种核心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成长发展。
一方面管理者要积极学习相关情绪管理的理论知识,在加强自我情绪管理能力的同时,主动把握影响员工情绪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因人而异地了解员工的不同需求,找出不利于员工情绪变化及工作效率的因素,引导员工在生活工作中树立积极乐观情绪,科学有效地进行员工情绪管理,对症下药;另一方面根据领袖效应,上行下效,领导者的情绪对于基层员工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并购重组案例分析: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作者:日期:并贝购重组案例分析:蓝帆医疗收购柏盛国际2 01 8年3月28日,蓝帆医疗5 8 .9 5亿元间接收购心脏支架制造商柏盛国际93.37%股份的交易获得重组委审核无条件通过。
此次交易有两大看点。
一方面,本次交易又是典型的“蛇吞象”。
主营医疗手套制造业务的蓝帆医疗停牌时市值约为60. 26亿元,而标的10 0%股权作价63.14亿元。
柏盛国际的估值、净利润均超过蓝帆医疗。
另一方面,本次交易之前,中信产业基金旗下的投资基金北京中信等投资者联合将柏盛国际从新加坡交易所私有化。
由于私有化交易使用了杠杆资金,为杠杆收购(L BO)交易。
初步测算,按本次交易发行价,私有化交易投资者回报率为1 4 9.34 %。
蓝帆医疗的医疗器械龙头之路,为何选择收购柏盛国际作为收购扩张的第一步?LB O 交易通过A股并购退出,又有什么关键的合规问题?下面本文将对此案例进行详细分析。
、交易各方1、上市公司一一蓝帆医疗蓝帆医疗的主营业务为医疗手套和健康防护手套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医疗手套属于低值医疗耗材,是中国药监局医疗器械分类中的第一、第二类医疗器械。
目前蓝帆医疗已成为所在领域龙头。
蓝帆医疗实际控人为自然人李振平。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之间的股权结构关系如下图:一-一7「一_ 蓝帆医疗作为全球医疗手套龙头,在201 5年、2 016年、2 017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5.09亿元、12.8 9亿元、15.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 .70亿元、1.8 1亿元、2 .01亿元。
可以看出,蓝帆医疗仍保持不错的业绩,但主营业务增速已放缓。
实际上,蓝帆医疗手套产品附加值不高,毛利率较低。
蓝帆医疗毛利率在201 5年、2 016年、20 1 7年分别为2 5 .94%、27. 16%、31.40%。
而标的主营的心脏支架业务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较高的器械产品,毛利率较高。
标的在 20 1 5年、20 16年、20 17年1-10月的毛利率分别为75.7 8 %、73.7 7 %和75 .74%。
因此,通过此次收购,蓝帆医疗产品附加值增加,整体毛利率提升,从而可以成功实现产业升级。
2、标的公司一一CBCH II、C BC H V(实际上为柏盛国际)若本次交易顺利完成,上市公司将直接持有C B CH II 62 . 6 1%股份,并通过C B C H V 间接持有CBCH II 3 0 . 7 6%股份,合计持有CBCH I I 9 3.37%股份,并将通过CBCH I I 实现间接控股柏盛国际。
柏盛国际为本次交易标的公司的实际业务运营主体,专注于心脏支架及介入性心脏手术相关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新加坡、瑞士、中国及中国香港地区、法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均设有运营主体, 共销往全球9 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6年,柏盛国际生产和销售的心脏支架及球囊导管等相关产品超过85万支/条,其中心脏支架产品近60万支,是全球知名的心脏支架研发、制造及销售商。
在全球心脏支架及介入性心脏手术器械行业,根据Globa IDa ta、E uc om e d及2017欧洲心脏病学年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本次交易标的公司旗下的柏盛国际在药物洗脱支架的全球市场竞争中 2 01 3年排名第四,2 016年占欧洲、亚太(除日本、中国之外)及非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市场总额份额的11%左右,占中国市场份额的18.5%。
柏盛国际市场份额突出,在产品性能、技术储备、市场分布、战略布局、品牌影响力等方面具有独树一帜的影响力,是全球心脏支架及介入性心脏手术器械领域的稀缺标的。
上市公司通过本次交易将获得该稀缺标的是布局心血管科室医疗器械板块的宝贵机遇。
上市公司蓝帆医疗停牌时,市值约为60.26亿元,对应1 7年P E倍数为29 .98倍。
蓝帆医疗在201 5年、2 0 1 6年、201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5 .0 9亿元、12.89亿元、1 5.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0亿元、1.81亿元、2. 0 1亿元。
而本次实际标的柏盛国际,在2015年、2 016年、2017年1 —10月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4.66亿元、1 6 .31亿元、1 2. 8 1亿元; 净利润分别为1.86亿元、0.76亿元、2.67亿元。
可以看出,收购双方体量相当疗,,标的净利润常超过蓝帆医此次交易为典型“蛇吞象”类型的交易。
、交易方案此次交易涉及跨界L BO、大股东过桥收购、A股并购三大环节,交易整体历时较长,且交易过程复杂。
1、跨境LBO柏盛国际曾为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公司。
2 013年前后,北京中信开始在二级市场买入柏盛国际股份,成为柏盛国际大股东。
北京中信为有限合伙式的基金,GP北京宥德最终出资人为中信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北京中信规模为1 19亿元,合计有4 2位合伙人,LP包括中国人寿、社保基金理事会、日照钢铁、国华人寿、联想控股等知名机构。
此后,因为新加坡交易所交易量萎缩、柏盛国际资产减值导致业绩波动等原因,柏盛国际股价一路下滑。
于是,北京中信联合投资者成立并购基金CBCH II,并通过并购基金成功私有化柏盛国际。
在私有化交易时柏盛国际1 0 0%股权作价约为1 0. 31亿美元。
由于北京中信已持有柏盛国际部分股份,以及一部分柏盛国际中小股东选择接受股份对价的关系,私有化交易的资金需求量约为7.4 4亿美元。
北京中信等并购基金的投资者合计出资1.7 5亿美元,剩余资金全部来自商业银行并购贷款。
私有化交易使用了高比例杠杆资金,同时偿还并购贷款的资金压力已转移给柏盛国际,因此交易属于典型的L BO交易。
2、大股东“过桥收购”2017年7月后,即蓝帆医疗停牌后,并购基金进行了一系列的框架调整。
在并购基金股东相互转让股份的同时,蓝帆医疗大股东蓝帆投资向并购基金股东收购了并购基金30.12%股份,交易作价为2 .91亿美元。
对应转让价格,CB C H II退出,更好地获得收购机会;为上市公司锁定标的;有利于上市公司交易后大股东稳固控制权。
作价约为9.6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4.53亿元,与本次交易估值水平相当。
上市公司大股东提前入股标的,可以起到三大作用:实现并购基金原股东现金3、A股并购交易方案本次交易方案包括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和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两部分。
募集配套资金实施与否或配套资金是否足额募集不影响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实施。
(1)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上市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向蓝帆投资等17名交易对方购买其合计持有的C B C H II 62.61%股份,并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北京中信购买其所持有的C B C H V 1 00%股份。
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将直接持有C B C H II 62.61%股份,并将通过C BC H V间接持有CBCH II 3 0.76%股份,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CB C H I I 93. 37%股份。
C BCH II通过持股公司CBCH I持有柏盛国际1 00%股份,柏盛国际及其下属子公司为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业务运营实体。
此次交易作价合计58.95亿元,且为差异化定价。
其中,蓝帆投资持有的CB CH II 3 0.98%股份为1 9.34亿元,管理层股东持有的C B CH I I 1.4 1 %股份为0.9 4亿元,其余13名股东持有的C BCHII 30.22 %股份为18.15亿元;北京中信持有的C BCHV 1 00%股份为20.4 7亿元。
蓝帆投资与北京中信均获得股份支付,其余交易对手均获得现金支付,股份支付比例为68%。
股份发行价格为10. 7 5元/股,向蓝帆投资发行1 7 9,919,243股,向北京中信发行1 9 0,900,8 4 3股,共计3 7 0 ,820,0 86股。
(2)募集配套资金本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的发行方式为非公开发行,发行对象为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
本次拟募集配套资金总额预计不超过190 ,000.00万元,且不超过拟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 %。
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本次交易前公司总股本的2 0 %,即不超过9,8 8 7. 10万股。
本次拟募集配套资金总额所获得的募集资金净额扣除中介机构费用及相关税费后,将全部用于支付本次交易中的现金对价。
本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的生效和实施以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 资产的生效和实施为前提条件。
本次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实施与否或是否足额募集不影响本次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的实施。
(3)业绩承诺若C BCH II标的资产在2018年12月31日前(含当日)过户至甲方名下,则北京中信、蓝帆投资以及管理层股东Li B ing 丫un g、T h omas K en n et h G ra ham和Wan g Dan,承诺CBCH I I 201 8 年度、20 1 9 年度、20 20年度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8,000万元人民币、45,000 万元人民币、54,0 00万元人民币。
若CBCH I I标的资产未能于201 8 年12月3 1日前(含当日)过户至蓝帆医疗名下,则业绩承诺期为201 9年度、2020年度、20 2 1年度。
若CBC H II在业绩承诺期内截至任一承诺年度的累积实现净利润数总和低于累积承诺净利润数总和,蓝帆投资须向蓝帆医疗进行股份补偿,股份不足补偿,其应进一步以现金进行补偿;而管理层股东Li Bing Yung、Tho m as K e n n eth G r a h am和Wa n g Dan则以现金进行补偿。
若CB C H II在业绩承诺期的实现净利润数总和低于业绩承诺期的承诺净利润数总和的90%,则北京中信需优先以其通过本次交易取得的蓝帆医疗股份履行补偿义务,股份不足补偿,其应进一步以现金进行补偿。
(4)交易前后股权结构变化假设配融发行股份数为上限9 ,887.10万股,蓝帆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持股比例由29.72%上升至33.90%,第二大股东北京中信为1 9.8 0% ,双方差距较大。
上市公司实控人仍为李振平先生。
三、交易背景最近十年,全球医疗器械行业持续稳定增长。
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数字显示,2 0 04- 2 0 1 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从2,468亿美元上升至5,01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35%,约为同期G DP增速的2倍。
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巨大潜力正在逐渐显现。
根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发布的《2 016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统计,201 6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为 3 , 7 00亿元,相较2 0 15年增幅约为2 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