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西方建筑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各自表达不同思想和情感,也承载者不同的文化和体现不同的信念。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
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
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
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
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
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
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
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
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
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见证。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建筑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既体现在建筑风格、结构形式上,也体现在建筑观念、设计理念上。
本文将探讨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一些方面。
一、建筑风格与结构形式中西建筑在建筑风格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传统的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开敞,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
中国古建筑常常以园林为基础,注重园林景观的营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精细和细节。
西方建筑在材料使用上更加多样化,常常运用石材、玻璃等材料,注重建筑的结构稳定性和设计的精密度。
西方建筑也更加讲究对称美和几何形状的运用,建筑整体呈现出更加规整和严谨的特点。
二、建筑观念与设计理念中西建筑在建筑观念和设计理念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封闭性和内向性,强调保护和守护。
南方的传统建筑常常面向庭院,建筑与自然环境形成一种亲切的关系。
这种内向性的建筑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家是一方天地”的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建筑注重开放性和外向性。
西方建筑常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打造开放、透明的空间。
这种开放的建筑观念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个人和社群的自由和开放精神。
三、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中西建筑在文化符号和象征意义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古代建筑常常借助于建筑构件或装饰物来表达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古代宫殿常常使用屋顶上的脊兽来表达权势的象征,传统庭院建筑的建筑结构也蕴含着传统道家的哲学思想。
而在西方建筑中,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种象征。
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象征着法国的现代科技实力和人民的勇敢精神;希腊的帕特农神庙则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典范,代表着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结语中西建筑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建筑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中西建筑在风格、结构、观念和象征意义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特点与内涵。
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体现了某个地区和族群的生活方式、历史传承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特点。
建筑在人类生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的重要场地。
在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建筑之间有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对其中的一些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传承的差异西方地区的建筑与中西方地区的建筑相比,其历史沉淀较浅,西方的文明主要起源于希腊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化。
其建筑风格以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等为主,而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北京紫禁城、三峡古镇、长城、南京夫子庙等古建筑具有千年历史传承,充分体现了华夏文化的底蕴。
二、建筑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建筑风格上,中式建筑的特点是在材料色彩、造型、比例等方面强调平衡、和谐,注重“意境”和“意象”,强调以人为本,其主要的特色表现在建筑的结构和装饰上;而西方建筑的特点则是开阔、高大,注重对称、比例、几何美学,以功能为导向,重视技术,其主要的特点体现在材料使用、建筑造型和细节处理等方面。
三、建筑材料的差异中西方建筑在材料选择和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
传统中式建筑喜欢使用木材、砖瓦和灰泥等天然材料,视物理和气候因素选择材料,从而体现出地域文化特色;而西方建筑则更加注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例如混凝土、玻璃和钢铁等。
西方建筑使用材料不仅具有现代感,而且更耐久,花费更低,更适合工业化生产和快速建设的需求。
四、建筑功能的差异中西方建筑的功能也存在差异。
中式建筑内饰和布局关注故事情节和神话传说,突出的是文化上的价值,重视营造历史和文化气息;而西方建筑更多地突出功能性、实用性,室内装修注重个性化、深度定制,更注重人的服务性需求。
总之,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受到了文化、历史、环境等多种方面的影响。
中式建筑注重天人合一、景色宜人,视觉效果和联想上更容易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西方建筑更讲究简洁、现代化、实用性,这也是现代人所倡导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简述中西建筑的差异中西建筑风格的不同,从本质上看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体特征的差异中国崇尚“天人合一”,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强调顺其自然。
西方以人为中心,强调入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以此求得人类生存与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的修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中国历代建筑至关重要的不是对建筑物质形态的保存,而强调通过修葺传承、延续作为“祖宗之法”的建筑精神理念,只求神似而不重形似。
西方人重实轻虚,对于留存的古典建筑,均尽量保持其原始面貌,不人为加工和美化,即便修葺亦是以复原原貌为主。
(2)材料差异中国建筑木构传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建筑多采用木料,其式样以斗拱式为主。
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建筑体系,以古典柱式为主要造型特征,多采用质地坚硬的石料。
(3)外观差异中国建筑体现与自然和谐的态度,其建筑布局以内收的凹线依附于大地,横向铺开。
并且,中国建筑对远景效果十分重视,多从整体上予以规划,以与周围的环境、气氛融为一体为上,呈现优美、柔和的外轮廓线,其斗拱与屋顶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西方建筑则体现对大自然的征服与超越,在外厚瓦处理中有意强调建筑的几何体型,尤其是那些耸向天空的尖顶和巨大的穹顶,更是赋予向上和扩张的气势,与自然山水的柔美形成鲜明对比。
(4)装饰差异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平和,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并形成一定的规则,一些装饰色彩还因社会政治内容的渗透而成为标示等级观念的象征性符号。
西方建筑的色彩变幻,并无常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特点,盖因西方建筑装饰追求的不是中国传统强调的”祖宗之法”,而是注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的艺术创新。
(5)布局方式差异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
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是一种“集体”的美。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乖亩罾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从而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是一项复杂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建筑风格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同时,建筑文化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和思想。
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
一、历史与文化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始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因此建筑中把园林景观、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建筑文化。
而西方建筑文化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其建筑风格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注重逻辑、理性而忽视情感,因此西方建筑强调技术、简洁而精细的风格,建筑物大部分是实用的,几乎没有饰面的部分。
二、建筑构造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中庸平衡的思想,所以构造和布局上往往采用对称的方式,以取得平衡和协调。
例如古代的宫殿和庙宇,比如紫禁城和故宫等建筑都采用这种构造方式。
而西方建筑则注重实用性,往往采用对称和不对称混合的方式,使建筑物更加美观精简。
三、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是注重细节、富有情感和象征性,常常使用装饰性的石雕、木雕、壁画等元素来表达主题和意境。
古代的宫殿、园林、庙宇等建筑都有着特色性的装饰,如宫殿的金饰、壁画和雕刻等;园林的假山、池水和红墙等;庙宇的塔楼和动物雕塑等。
而西方建筑的艺术特点则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形式的简洁,建筑物通常采用不受束缚的形式,强调建筑的外在功能和内在结构。
作为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勃艮第风格建筑强调对称、均衡、富于构图美感,这是西方建筑的一大特色。
经过前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建筑文化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它们本身就有自己的特点和美学风格,是不可混合的。
尽管中西方建筑文化风格存在差异,但在当代建筑中,也有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性的提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世界六大古老建筑:1.古代中国建筑(影响亚洲)2.古代爱琴海建筑(影响欧洲)3.古代西亚建筑(影响伊斯兰国家)4.古代埃及建筑5.古代印度建筑6.古代美洲建筑影响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的因素:1. 自然环境;2. 社会形态;3. 思想文化;4. 审美观念一、建筑材料中国:以“木材”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
“斗拱”为主要建筑语言。
优点:取材方便、建设快缺点:容易受损、遭受火灾。
欧洲: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属于砖石结构系统。
“柱式”为主要建筑语言。
二、建筑结构中国:“框架式结构”体系,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
所以:门窗比较大、设置自由;抗震性能好。
追崇雕塑般的建筑美,尤其是神庙往往以柱廊与柱式的设立来欧洲:表现人体美,主要由墙来承重。
所以:门窗窄小,拱形。
三、建筑空间中国:封闭式群体空间格局,平面铺开。
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
欧洲: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
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
四、建筑方式中国:建造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欧洲:靠精确的逻辑、数学计算。
受古希腊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影响。
五、建筑发展中国:变化不大,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形式和材料3000年没有太大变化。
欧洲: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
经历了古典建筑、哥特建筑、文艺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等风格。
六、建筑文化中国:始终是以现世的君权为核心的,渗透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住宅布局上体现儒家上下、男女之礼的基本思想,从而构成了人际关系的建筑空间模式。
欧洲:宗教的、神权的,具有个体“崇高”的美学特征,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张扬个性、崇尚个体形象的表现。
中国传统民居突出的特点:1.地域性2.民族性中国传统民居主要类型:1.北方四合院2.徽派民居3.陕西窑洞4.云贵干阑式5.客家土楼6.蒙古包结语: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木结构为主,追求意境和含蓄,其外形、结构、装饰与自然和谐,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外建筑的异同点一、引言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载体。
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中中外建筑之间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本文将从建筑形态、材料、装饰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中外建筑的异同点。
二、建筑形态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宫殿式建筑为主要代表,常见于中国传统宫廷、园林等场所。
其特点是呈现出“重檐歇山顶”的屋顶形态,采用木构架结构,外墙常用灰瓦或琉璃瓦覆盖。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教堂、城堡等为代表,具有欧洲传统风格。
其特点是采用石材或砖块等坚实材料作为主要结构材料,呈现出高大壮观的立面形态。
三、材料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以木材、瓦片为主要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斗拱、榫卯等。
这些木质结构不仅具有优秀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适应中国气候的特点。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以石材、砖块等坚实材料为主要结构材料,常用的建筑技术有拱形、穹顶等。
这些结构具有很好的承重性能和耐久性。
四、装饰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在装饰方面,强调对称和精细雕刻。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龙凤图案、云纹等,色彩以红色为主要色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在装饰方面,注重对称和线条感。
常见的装饰元素有花卉图案、雕刻等,色彩以浅色系为主。
五、功能1. 中式建筑中式建筑通常用于宫殿、园林等场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2. 西式建筑西式建筑通常用于教堂、城堡等场所,强调对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六、结论中外建筑在形态、材料、装饰、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式建筑注重对称和精细雕刻,采用木质结构和瓦片覆盖;而西式建筑则注重线条感和承重性能,采用石材或砖块作为主要结构材料。
此外,中式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协调,而西式建筑则强调权利和宗教的象征意义。
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建筑风格的可能性。
中西建筑美学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
二、建筑形式
西方建筑注重建筑的结构和功能,追求理性和实用性。
建筑结构一般由钢筋混凝土或钢铁骨架构成,注重内外空间的合理布局和功能划分。
而中国建筑注重空间的流动和变化,采用木结构或砖石结构,更强调对景观的控制和呈现。
三、审美观念
西方建筑审美观念主要强调对称、线条、比例和立体感。
建筑师追求几何形式的完美和秩序感,追求形式和功能的统一、中国建筑审美观念注重自然和谐的美感,倡导“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四、材料和装饰
西方建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和金属等材料,追求现代感和科技感。
装饰多以简洁、干净为主,强调线条和立体感。
中国建筑则以木材、砖石等自然材料为主,追求自然质朴的感觉。
装饰多用彩绘、瓷砖和雕刻等手法,注重细节的精致和形象的象征意义。
五、精神追求
西方建筑追求现代化和功能性,注重实用性和效率。
建筑作品旨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
中国建筑追求精神修养和灵性体验,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筑作品旨在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
六、意义和象征
西方建筑强调建筑本身的功能和实用性,不太注重象征和意义。
中国建筑则注重建筑的象征意义和内涵,追求建筑与人文的对话和反思。
在当代,中西建筑美学逐渐融合与交流,互相借鉴,形成了新的建筑风格和理念。
无论是西方建筑还是中国建筑,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展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中西建筑文化比较——建筑文化差异摘要:古代世界建筑笼统地可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等。
其中有的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
而其余的三个体系,数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相对影响较大。
从建筑文化的角度上说,西方包括从古罗马分离出来的英、法、德、意大利一它们是西方建筑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还有东欧、北欧包括非洲北部沿岸(主要是埃及),它们也是西方建筑历史上的组成部分和不同风格的延续地。
西欧虽然由多个国家组成,却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元素。
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惟一存在的一个拥有连续文明的国家,同样在文明上保持了一贯的传统。
因此,“中西建筑”之间的对比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建筑文化的对比。
关键词:材料、用途、色彩、布局、发展正文: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材为主。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为主中国古代建筑很早就采用了木架结构的方式,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绝大部分也是木质结构,既使一些砖筑的佛塔和地下墓室,虽然用的是砖石结构,但他们的外表仍然模仿着木结构的形式,可见木结构在中国古建筑所占的统治地位。
木架结构,即采用木柱与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屋顶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立柱,再通过立柱传到地面。
墙在房屋的架构中不承担主要重量,只是隔断作用。
所以汉语中有“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之说。
从大量的木架构的古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木构架具有三种基本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抬梁式: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
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项房屋的空间骨架。
穿斗式: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
每檩下有一柱落地,是它的初步形式。
根据房屋的大小,可使用“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三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不同构架。
井干式:井干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西方古典建筑以石材为主作为西方古建筑代表的古希腊、罗马帝国,其建筑绝大多以石材为主要材料。
希腊早期的建筑,同中国一样,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少数用木材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
同时,西方建筑逐渐流行以墙体承重,由砖和石头砌成的巨大墙体可以达到更大的高度,屋顶采用半拱型结构,这是西方建筑的标志。
西方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
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
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柱式: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克林斯柱式、还有人像柱式:古罗马的多里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塔司干柱式和组合柱式。
西方建筑在墙体承重上采用“拱券”。
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
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征,而伊斯兰建筑的拱券则有马蹄形、弓形、三叶形等多种。
拱券利用半圆形的跨度和对压力的分散作用,房间几乎没有尺度匕的限制,使宫殿和教堂的内部更加壮观。
西方建筑文化的源头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为核心形成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主,古罗马建筑以教堂和竞技场为标志,这些建筑无一不是用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
巨大的石块使整个建筑看起来庞大、庄严,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神的居所。
现在不论中外都普遍使用的混凝土建筑实际上是西方建筑的延续。
中国传统建筑的多用途中国的古代建筑不论用来做什么,基本上都符合两个形制的要求:院院相连、中轴线对称。
从老百姓住的小院到辉煌的紫禁城,以及道观寺庙,都是院落组合,左右对称,区别仅在于大小和复杂的程度。
所以中国的建筑是一屋多用。
典型的如清朝的雍正皇帝没有登基前住的雍亲王府,在他即位之后就做了藏传佛教的寺庙——雍和宫。
这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随意性。
总体来说,中国建筑的模式比较固定,在单体上没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但是群体扩散特点明显。
西方古典建筑的单用途西方的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决定了它的用途:教堂上有“十”标志,而且教堂的平面结构也是模仿“十”字。
宫殿的内部设计比教堂的空间分割更细一些,是专门为居住设计的,两者不会混用。
古罗马时代所建造的大型浴室,内部功能复杂完备,流线清晰,其功能的单一性极为明确。
还有大斗兽场、剧场等等都是和其他建筑不可混淆的,更难以通用。
这就说明西方建筑在用途上是单一的。
西方建筑从柱式到哥特教堂,从罗马建筑到东正教堂,体现出对单体的重视,对个体的关注大于整体。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周礼》记载:“以玉做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皆有性币,各放其玉之色。
’色彩已用于政治礼仪之中。
在春秋时不仅宫殿建筑柱头、护栏、梁上和墙上有彩绘,并已使用朱红、青、淡绿、黄灰、白、黑等色。
秦代继承战国时礼仪,更重视黑色。
秦始皇统一后变服色与旗色为黑。
汉代,发展了周代阴阳五行理论,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建筑与结构设计具体。
青绿色象征青龙,代表东方,朱色象征朱雀,指南方,白象征白虎,代表西方,黑象征玄武,代表北方,黄象征龙,表示中央。
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末。
汉代除民间一般砖造泥木房的室内比较朴素外,宫殿楼台极为富丽堂皇。
天花一般为青绿色调,栋梁为黄、红、金、蓝色调,柱、墙为红色或大红色。
盛唐时色彩比以前更豪华,不但用大红、绿青、黄褐及各层晕染的问色,金银玉器是必用材料。
绿色、青色琉璃瓦流行,深青泛红的绀色琉璃瓦开始使用。
从汉至唐代,建筑木结构外露部分一律涂朱红,墙面用百粉,采取赤红与白色组合方式,红白衬托,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感是其特点。
宋代喜欢清淡高雅,重点表现品位,建筑彩作和室内装饰色调追求稳而单纯,是受宋代儒家和禅宗哲理思想影响。
这时期,往往将构件进行雕饰,色彩是青绿彩画,朱金装修,白石台基,红墙黄瓦综合运用。
元明清三代是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更迭时期,除吸收少数民族成就外,明代继承宋代清淡雅致传统,清代则走向华丽繁琐风格。
元代室内色彩丰富,装修彩画红、黄、蓝、绿等色均有。
明代色泽浓重明朗,用色于绚丽华贵中见清秀雅境。
清代油漆彩画流行,民宅色彩多为材料本色,北方灰色调为主,南方多粉墙、青瓦,梁柱用深棕色、褐色油漆,与南方常绿自然环境协调。
西方古典建筑的色彩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艳丽的色彩。
从现存遗留下来的大理石顶部残物色迹推测,那里有最早的红、黄、蓝、绿、紫、褐、黑和金等色彩,神庙檐口和山花及柱头上不但有精美的雕刻,也有艳丽的色彩。
如陶立克式柱头上涂有蓝与红色。
爱奥尼式建筑除蓝与红外,还用金色。
科林新式则对金的使用较盛行。
帕特农神庙(陶立克式)在纯白的柱石群雕上配有红、蓝原色的连续图案,还雕有金色银色花圈图样,色彩十分鲜艳。
希腊色彩是他们宗教观的反映,使用色彩已具有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火,青象征大地,绿象征水,紫象征空气。
通过色彩表现着他们的宗教信仰。
他们多运用红土为底色,黑色为图案或相反使用。
这种对比产生一种华贵感。
古罗马为了装饰宏大的公共建筑和华丽的宅邸、别墅等,各种装饰手段都予以运用。
室内喜用华丽耀眼的色彩,红、黑、绿、黄、金等,墙上有壁画,色彩运用十分亮丽,还通过色彩在墙面上模仿大理石效果,并在上面以细致的手法绘制窗口及户外风景,常常以假乱真。
艳丽奢华的装饰风格影响整个欧洲。
当时的建筑经典《建筑十书》介绍,那时建筑色彩非常丰富,有黄土色、灰黄、胭脂、淡红、红褐、鲜红、朱红、灰绿、蓝绿、深蓝、白、红白、黑、金等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的和谐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
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
以内封闭的内部空间组合,纡余委曲的建筑序列层次,婉转、舒缓的建筑节奏韵律和凝重、自然的建筑装饰设计,给人以亲切、温馨、安闲、舒适的审美心理感受。
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
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
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西方古典建筑的对抗之美西方古典建筑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征服。
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在建筑的形体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以夸张的造型和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以体现人之伟力。
那些精密的几何比例,那些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那些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亢奋、恐怖、等审美情绪。
就连以山水自然之美为题材的园林建筑,亦一反中国式的“天人合一”,而表现天人对立,人定胜天为主题。
在西方造园家眼里,自然景物不是模仿对象,而是改造的对象,因而西方古典园林的造景多以体现人工伟力的建筑为主,山水花木不过是建筑的陪衬。
并且这里的山水花木亦并非保持自然的生长之态,而被修剪成各式规整的图案。
园林的布局,亦按人的意志划分为规则的几何形,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
西方古建筑的空间序列采用向高空垂直发展,挺拔向上的形式。
同时,西方古典建筑突出建筑个体特性的张扬,横空出世的尖塔楼,孤傲独立的纪念柱处处可见。
每一座单位建筑,都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的风格魅力,绝少雷同。
这反映了西方传统文化中重视主体意识,强调个体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平稳缓慢在中国,我们一般按照朝代来划分建筑形式,如秦汉建筑(已经没有实物可供研究,只能从一些考古遗迹和绘画上去大致推测)、唐宋建筑、明清建筑等,而汉族的建筑文化一直占主流。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连续的文化传统,建筑的演变也是一个延续的过程。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进程平稳而缓慢,缺乏剧烈的变化。
木质框架结构自产生起至明清,一直都是我国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
尽管各个时代的构件和材料上有所变革,但总体结构并无多大的变化。
汉代定型的几种屋顶式样,也一直成为各个时代沿用的屋顶式样。
尤其是宋代以后,我国的传统建筑在技术、结构、外形部局等方面都日益程式化,其发展的进程就更加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