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
- 格式:ppt
- 大小:7.08 MB
- 文档页数:81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全文版)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transluminalcoronaryinterven tion, PCI)是指采用经皮穿刺技术送入球囊导管或其他相关器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或梗阻,重建冠状动脉血流的技术。
主要包括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支架置入术、定向性斑块旋切术(DCA)、斑块旋切吸引术(TEC)、斑块旋磨术及激光血管成形等。
本章重点介绍PCI的基本技术--PTCA 和支架置入术。
【适应证】确定PCI的适应证主要是权衡其收益和风险。
收益大于风险即可为相对适应证,反之则为相对禁忌证。
权衡收益和风险须考虑下列因素:①患者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操作;②心肌缺血严重程度;③病变形态、特征,手术操作成功的可能性;④处理并发症的能力;⑤远期效果;⑥费用。
1.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1)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并有缺血证据,狭窄≥50%、单支或多支病变患者。
(2)症状虽不严重或无明显症状,但负荷试验显示广泛心肌缺血,病变治疗成功把握性大,手术风险低。
(3)PCI后再狭窄病变。
(4)左主干病变不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者。
(5)CABG术后:CABG术后移植血管局限性狭窄,近远端吻合口病变或自身血管新发生的病变导致心绞痛或有客观缺血证据者。
(6)有外科手术禁忌或要经历大的非心脏手术的冠心病患者。
2.无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及非Q波心肌梗死)对高危以及经充分药物治疗后不能稳定的患者提倡早期介入治疗。
3.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MI)(1)直接PCI①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在12h内,能在就诊后90min内由有经验的术者开始球囊扩张者。
②ST段抬高或新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的AMI,发病36h内发生心源性休克,可在休克发生18h内由有经验的术者行PCI者。
③AMI发病12h内有严重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Killip3级)患者。
西医介入科术语英文翻译好的,以下是常见的西医介入科术语英文翻译:1.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2. 血管造影术:Angiography3. 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4. 腔内支架置入术:Endovascular Stenting5.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Angioplasty6. 溶栓治疗:Thrombolysis7. 栓塞治疗:Embolization Therapy8. 动脉瘤栓塞:Aneurysm Embolization9. 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10. 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Transarterial Catheter-directed Chemotherapy Infusion1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Atrial Septal Defect Closure12.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 Closure13. 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14.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Coronary Intervention15. 脑血管造影术:Cerebral Angiography16. 脑动脉瘤栓塞术:Cerebral Aneurysm Embolization17. 脊髓血管造影术:Spinal Angiography18. 下肢动脉造影术:Lower Extremity Angiography1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20.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Pacemaker Implantation21. 心脏射频消融术:Cardiac Radiofrequency Ablation22.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Coronary Stenting23.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Stenting24. 肝动脉栓塞术: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25. 脾动脉栓塞术:Splenic Artery Embolization26.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Catheter-Base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27. 经皮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Biliary Drainage28. 经皮肾盂引流术:Percutaneous Nephrostomy29. 经皮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Gastrostomy30. 动脉取栓术:Thrombectomy31. 介入神经放射学: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32. 经导管血管内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Embolotherapy33. 经皮穿刺活检术:Percutaneous Biopsy34. 经皮肾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Renal Artery Angioplasty35. 经导管肿瘤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Embolotherapy for Tumors36. 经导管溶栓治疗: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37. 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Repair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EVAR)38.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BAE)39. 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40. 肾动脉栓塞术:Renal Artery Embolization41. 经皮胆道引流及支架置入术:Percutaneous Biliary Drainage and Stenting42. 经皮胃造瘘及胃管置入术:Percutaneous Gastrostomy and Gastrotomy Tube Insertion43. 经导管肿瘤化疗灌注术:Transcatheter Chemotherapy Infusion for Tumors44. 经导管血栓清除术:Catheter-based Thrombectomy45. 血管内放射治疗:Endovascular Radiation Therapy46. 肿瘤消融治疗:Tumor Ablation Therapies47.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Radioactive Seed Implantation Therapy48. 肿瘤血管阻断治疗:Tumor Vascular Occlusion Therapy49. 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Transcatheter Drug Infusion Therapies50. 心腔及血管内异物取出术:Removal of Foreign Bodies from Cardiac and Vascular Structures。
遵循证据优化冠心病介入治疗正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发展日新月异,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发表后,又有不少重要的临床试验结果发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组,收集并系统分析了2011年以后的最新临床研究,尤其是我国人群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参考美国心脏病学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最新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我国情况及临床实践,系统复习了文献,对当前热点问题在认真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对2012年指南进行了更新,编写了'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 (以下简称2016年指南),在本期付梓发表[2]。
2016年指南的鲜明特点之一是采用了多项我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改变了过去指南主要翻译欧美指南的状况,体现了我国特点。
该指南在以下几方面值得读者关注。
一、首次在重要位置提出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我国PCI仍处于快速发展期,2014年已超过50万例,开展PCI 的医院已逾千家,在这样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质量控制是PCI在我国继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2016年指南第1条即将'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作为Ⅰ类推荐提出,并指出质量控制包括的具体内容,无疑对我国PCI 在高速发展的态势下注重质量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策略对稳定性冠心病血管重建的目的最重要的是改善预后,对左主干狭窄,前降支近端狭窄,多支病变伴左心室功能受损(左心室射血分数<40%),缺血面积>左心室10%及单支通畅的冠状动脉显著狭窄,血运重建治疗可改善预后,作为Ⅰ类推荐。
对药物治疗反应欠佳的任一冠状动脉的显著狭窄为缓解心肌缺血行血运重建也作为Ⅰ类推荐。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操作规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治疗方式,该治疗通过介入植入支架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以改善血液供应和心肌缺血所致的症状,并预防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PCI操作是一项高度技术性的治疗,要求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一系列器材和设备。
为确保PCI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有必要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操作标准,本文就此进行介绍。
一、PCI手术前的准备1、患者评估:在进行PCI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病情、体检、心电图(ECG)和心脏超声检查等,以确定该患者是否适合进行PCI手术。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资料,准确判断患者的药物治疗需要,包括抗凝、抗血小板、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ACE抑制剂等药物。
3、器材准备: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导管、支架、球囊等器材和设备,并对其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
二、PCI手术操作流程1、局麻醉和血管插管:手术前先对患者施行局麻醉,然后进行血管插管,一般以股动脉为主。
2、导管插入:将导管插入血管中,准确将导管引导到近端冠状动脉。
3、球囊扩张:在支架植入前,通过心脏导管将球囊输送到狭窄的部位,通过扩张球囊来扩大狭窄部位的狭窄。
4、支架植入:球囊扩张后,通过导管将支架腔输送到扩张的部位,在需要扩张的位置放置支架,并使支架与血管壁贴合。
5、药物输注:在支架植入后,需要输送药物来减少血管内血栓形成的发生。
一般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减少血栓的形成。
6、术后观察:手术结束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包括观察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患者出现的不适症状等。
三、PCI手术的注意事项1、手术时应保持手术操作区域清洁,保证手术无菌。
2、手术时应当考虑患者的肝肾功能、过敏体质等情况,对药物剂量进行准确的控制。
3、操作时应谨慎,保证操作技能熟练,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以防止手术操作错误。
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6)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44卷第5期第382页-第400页自"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12(简本)" [1]更新以来,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及其相关领域又积累了众多临床证据。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组,在2009和2012年中国PCI 指南[1,2]的基础上,根据最新临床研究成果、特别是结合中国人群的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参考最新美国心脏病学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以及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等组织发布的相关指南[3,4,5,6,7,8,9]、并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对PCI治疗领域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进行了全面讨论并达成一致共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了本指南。
为便于读者了解PCI对某一适应证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推荐类别的表述沿用国际通用的方式。
Ⅰ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和有效的操作或治疗,推荐使用。
Ⅱ类:指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操作或治疗。
Ⅱ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操作或治疗是合理的。
Ⅱ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被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Ⅲ类: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操作或治疗,不推荐使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
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
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
概述一、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对于每一个开展PCI的中心,应建立质量控制体系(Ⅰ,C),包括:(1)回顾分析整个中心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2)回顾分析每个术者的介入治疗结局和质量;(3)引入风险调控措施;(4)对复杂病例进行同行评议;(5)随机抽取病例作回顾分析。
pci医学术语一、PCI简介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心脏介入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冠状动脉疾病。
该技术通过在患者手臂或腿部的动脉穿刺,将特殊的导管、支架等器械送至冠状动脉病变部位,进行扩张、疏通,以改善血流,缓解心肌缺氧。
二、PCI的分类与含义1.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通过导管进入冠状动脉,注入造影剂,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狭窄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2.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PCA):利用球囊导管对狭窄的冠状动脉进行扩张,以恢复血流。
3.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Stent Implantation):在扩张后的冠状动脉内植入支架,以保持血管通畅。
4.逆行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通过移植患者自身的血管,绕过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实现血流重建。
三、PCI在医学领域的应用PCI技术在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PCI技术还在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防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四、PCI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1.优势: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并发症较少。
2.局限性:患者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防支架内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再狭窄、支架内血栓等并发症。
五、我国PCI发展现状及展望近年来,我国PCI技术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病例数量和手术质量逐年提高。
但在器械研发、技术创新、术后康复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国PCI领域将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为广大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PCI作为一种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在冠心病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
pci医学术语摘要:1.简介2.PCI 的发展历程3.PCI 的定义与分类4.PCI 的适应症与禁忌症5.PCI 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6.PCI 的优缺点与并发症7.我国PCI 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正文: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一种用于治疗冠心病的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在患者的心脏血管中进行扩张和支架植入,以改善心肌的血液供应。
自1977 年首例PCI 手术成功实施以来,PCI 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在我国,PCI 技术自上世纪90 年代开始逐渐推广应用,现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PCI 的定义是指在局部麻醉下,通过皮肤穿刺,将导管送入冠状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操作,以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
根据病变的部位和严重程度,PCI 可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球囊扩张、单纯支架植入、药物洗脱支架植入等。
PCI 手术的适应症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狭窄等。
禁忌症包括过敏体质、严重出血倾向、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近期有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病史等。
在进行PCI 手术前,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液检查、心脏超声等。
术后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按时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等。
PCI 手术的优点在于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然而,PCI 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血管损伤、支架内血栓形成等。
因此,患者在接受PCI 手术时,需权衡利弊,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目前,我国PCI 技术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已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存在地区差异和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既往称为经皮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是指经导管通过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治疗方法。
一、经皮冠状动脉球囊血管成形术既往PTCA是一种单纯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由Gruentzig于1977年首先施行。
采用股动脉途径或脑动脉途径,将指引导管送至待扩张的冠状动脉口,再将相应大小的球囊沿导引钢丝送至欲扩张的病变处,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选择不同的时间和压力进行扩张,可重复多次直到造影结果满意或辅以其他治疗措施。
由于单做PTCA发生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风险大和术后较高的再狭窄率(术后6个月30%-50%),目前已很少单独使用。
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986年Puel将第一枚冠状动脉支架应用于临床,改变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模式。
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能有效解决冠状动脉夹层,大大减少了PTCA术中急性血管闭塞的发生,并使术后6个月内再狭窄率降低到20%-30%,改善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效果。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在裸支架的金属表面增加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涂层和药物,支架上局部释放的药物能有效降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和靶血管重建(target vessel revascularization, TVR)率。
目前,绝大部分患者(90%左右)在球囊扩张后均需要支架植入。
三、高频旋磨术高频旋磨术(high frequency rotational atherectomy, HFRA)是采用超高速的钻头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磨成极细小的微粒,从而消除斑块,增大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