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英雄悲歌 9 垓下之战训练 鲁人版选修《史记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433.50 KB
- 文档页数:8
《史记选读》金典学案与精品测试第五单元英雄悲歌9垓下之战自主预习导航◎文本导读本篇在塑造项羽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最主要的是选择最能影响项羽命运发展的关键事件,同时也是最能体现他个性特征的事件来展开具体的描述,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与人物的性格特征。
《垓下之围》主要写了三个事件:垓下绝唱、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当项羽大军被围垓下,军情何等急迫!作者却以舒缓的笔调去写项羽夜起帐饮,慷慨悲歌,倾诉对虞姬与骏马的难舍之情,唯有如此描写,才能表现出项羽一腔怒愤与英雄失路托身无所的悲情。
东城突围,项羽兵剩无几,面对失败,他认输但不服气,为了证实此是天意而非自己的过失,他赌注似地为部下表演“快战”,斩将搴旗,再现当年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的英姿,然而描写已多是突出其徒有匹夫之勇而胸无良谋的特征了。
兵退乌江,本可渡江以期东山再起,但项羽因愧见江东父老而宁死不辱,体现了他知耻不苟活却又自暴自弃的性格特征。
至于以自己的坐骑赠亭长,将自己的首级送故人,则进一步突出了他慷慨豪爽重义气的风度。
本篇巧于构思,善于将复杂的事件安排得井然有序,丝毫没有杂乱之感。
作者在激烈的军事冲突中,突然插入情意缠绵的悲歌别姬一段,使情节发展急徐有致,节奏疏密相间成趣。
对突围、快战诸场面,描摹得异常精采。
各战事皆有高潮迭起,各情节之间连接紧密,过渡自然,整篇结构浑成,气势磅礴。
同时再辅以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言语、行动的生动描写,不同性格人物互相映衬等艺术手法,使所塑造的人物活灵活现,几乎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
篇末的“太史公曰”,热情歌颂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建立的丰功伟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评了他自矜武力以经营天下的错误,对他的失败寄予了惋惜与同情。
作者的评价公允深刻,而且寓有作者的身世感,使项羽这个悲剧人物形象具备了浓厚的抒情色彩。
◎相关资料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作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史学与文学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谋略家。
本为楚国人。
性刚强,青少年时,即好文习武,勇而多谋。
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吴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
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
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
阖闾死后,伍子胥继事吴王夫差。
二十六年,吴、越夫椒之战,越惨败几于亡国,夫差急于图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时,伍子胥预见到两国不能共存之势,又洞察勾践图谋东山再起之心,力谏不可养痈遗患,而应乘势灭越。
夫差不纳,坐视越国自大。
三十六年,及见夫差欲率大军攻齐,越王勾践率众朝贺,伍子胥再度劝夫差暂不攻齐而先灭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绝。
知夫差昧于大势而不可谏,吴国必为越国所破灭,伍子胥为避祸而托子于齐国鲍氏,反遭太宰伯嚭诬陷,被逼自杀。
死后仅十年,越灭吴,终应其言。
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
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一、字音伯嚭.(pǐ)夫湫.(jiǎo)会.稽(Kuài)子胥.(xū)劓殄.(tiǎn)俾.无遗育(bǐ)专愎.(bì)沮.毁(jǔ)微伺.之(sì)鞅.鞅(yànɡ)鸱.夷革(chī)二、通假字①无使易.种于兹邑易,通“施(yì)”,延续,延长②乃属.其子于齐鲍牧属,同“嘱”,嘱托,托付③详.病不行详,通“佯”,假装④常鞅.鞅怨望鞅,通“怏”,不满意⑤我顾.不敢望也顾,通“固”,本来,实在是⑥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县,同“悬”,悬挂三、一词多义(1)微⎩⎪⎨⎪⎧①且嚭使人微.伺之 副词,暗中②微.子之言 动词,没有(2)使⎩⎪⎨⎪⎧①其使.于齐也 动词,出使②且嚭使.人微伺之 动词,派③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 名词,使者 (3)用⎩⎪⎨⎪⎧①用.太宰嚭计 动词,采用②无所用.之 动词,使用(4)为⎩⎪⎨⎪⎧①夫差既立为.王 动词,做②以伯嚭为.太宰 动词,担任,任命③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动词,成为④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替(5)以⎩⎪⎨⎪⎧①以.伯嚭为太宰 介词,把②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动词,带领,率领③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④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连词,相当于“而”⑤必树吾墓上以.梓 介词,把 (6)之⎩⎪⎨⎪⎧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助词,的②吴王将许之.代词,代越国③今吴之.有越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而⎩⎪⎨⎪⎧①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连词,表承接关系②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 连词,表转折,可是(8)其⎩⎪⎨⎪⎧①其.后五年 代词,那②乃率其.众以助吴 代词,他的③其.爱信越殊甚 代词,他(9)于⎩⎪⎨⎪⎧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介词,在②日夜为言于.吴王 介词,向③乃属其子于.齐鲍牧 介词,给(10)若⎩⎪⎨⎪⎧①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我令若.父霸 代词,你的 四、古今异义 ①越王为人能辛苦.. 古义:经受艰苦困厄。
练习
本节课重在分析人物,所以导入之后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整体把握全文。
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哪几个场面描写来刻画项羽?因为对文章把握的能力有区别,大部分同学能找出三处场面描写,并能用简洁的语言给相关场面拟小标题。
然后提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问题:从文本中勾画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或性格的语句,反复诵读品味。
通过对语句的解读来分析项羽的人物形象。
学生能结合相关人物描写分析出享誉的主要性格,但只是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分析,这时,我会随着课堂生成的东西联系人生,联系当时的情景给学生二次引申,最终让学生在引导下,发现项羽的另一面。
最终全面的分析出项羽身上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后一个问题: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学生会分析很多,但最后发现都源于人物性格上的缺陷,最后让学生将自己从项羽身上的人生启示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有的写作人不能刚愎自用,有的写大丈夫应能屈能伸,还有的说做人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一节课下来,学生有了自己对人物的看法以及如何去看待人物的认知。
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 B.而广意气..自如C.还,赏不行..与士共之.. D.饮食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①并且;②将要;③④逃跑。
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英雄的最大悲剧就在于:英雄不但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别人鲜血的喂养,而且在其走上末路之际还会裹挟许多人成为殉葬品。
其实,每一个生活在现实中的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过程,英雄也不例外。
他们并非神话世界的神仙,他们也曾面对困境,面对利益的选择,也会做错事、傻事。
英雄往往会失去最有价值的东西——生命,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剧吗?然而,失去生命的人太多,但并非都是英雄,而他们之所以被认为是或能称得上是英雄,或是因为他们在毁灭自身生命时所表现出来的原始生命的强大的张力,或是因为其人性中那超于流俗的霸气、勇力或侠义刚性,或是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洁的品格和为了正义、为了大众而勇于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恰恰是他们死的价值所在,也正是他们的个体产生震撼力的根本所在。
9 垓下之战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
出身楚国贵族。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
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
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身亡。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事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
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一、字音垓.下(ɡāi)阳夏.(jiǎ)深堑.(qiàn)穀.城(Gǔ)乌骓.(zhuī)阕.(què)绐.曰(dài) 刈.旗(yì) 辟.易(bì) 舣.船(yǐ) 披靡.(mǐ) 瞋.目(ch ēn) 王翳.(yì) 二、通假字 ①楚兵罢.食尽 罢,通“疲”,疲惫 ②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傅,通“附”,附着,靠近 ③辟.易数里 辟,同“避”,退避 三、一词多义(1)乃⎩⎪⎨⎪⎧①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副词,于是,就②汉军乃.觉之 副词,才③乃.有二十八骑 副词,只,仅仅 (2)及⎩⎪⎨⎪⎧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连词,和,与②以故汉追及.之 动词,赶上,追上③及.其死,鲁最后下 介词,到,至 (3)为⎩⎪⎨⎪⎧①使各自为.战 介词,给、替②为.之奈何 介词,对③愿为.诸君快战 介词,替④期山东为.三处 动词,作为 (4)独⎩⎪⎨⎪⎧①今独.臣有船 副词,唯独,仅仅②籍独.不愧于心乎 副词,难道,表反问 (5)故⎩⎪⎨⎪⎧①若非吾故.人乎 形容词,旧,原来的②故.分其地为五 连词,所以 (6)固⎩⎪⎨⎪⎧①其不至固.宜 副词,固然②今日固.决死 副词,必定 (7)且⎩⎪⎨⎪⎧①楚兵且.破 副词,即将,将要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连词,况且 (8)与⎩⎪⎨⎪⎧①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介词,跟②尽与.韩信 动词,给 (9)自⎩⎪⎨⎪⎧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 介词,从②项王自.度不得脱 代词,自己(10)以⎩⎪⎨⎪⎧①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介词,用在方位词前,表空间上的界限②以.与彭越 介词,拿③以.舒屠六 介词,用④以.故汉追及之 介词,因为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介词,把四、古今异义①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自读文本飞将军李广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府省约文书籍事B.广暂腾而上胡儿马C.行十余里,广详死D.胡虏益解解析:选B。
A项,“莫”同“幕”。
C项,“详”通“佯”,假装。
D项,“解”同“懈”,松散,懈怠。
2.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吾相.不当侯邪相:命相B.行可.数百里可:约C.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谕:说明D.吏当.广所失亡多当:应当解析:选D。
当:判罪。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胡军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②鞭.马南驰数十里③匈奴日.以合战④络而盛卧.广⑤于是至汉,汉下.广吏⑥尝夜从.一骑出⑦士兵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③/②⑤/④⑥/⑦⑧C.①②③/⑤/④⑦/⑥⑧D.①②③⑤/④⑥⑦⑧解析:选B。
①③名词作状语;②⑤名词作动词;④⑥使动用法;⑦⑧意动用法。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广不为后人..自如.. B.而广意气C.还,赏不行..与士共之.. D.饮食解析:选D。
A.后人:古义,在别人之后;今义,后代的人。
B.意气:古义,神情意态;今义,意志和气概。
C.不行:古义,没有实行;今义,不被允许。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完成5~8题。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贵人将.骑数十将:带领B.杀其二人,生.得一人生:活C.吾去.大军数十里去:距离D.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之:的解析:选D。
之:到,往。
6.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②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③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④今如此以百骑走.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解析:选D。
第9课垓下之战同步测试◎同步训练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10 荆轲美得深沉,美得悲壮的易水壮士——荆轲有人说,你仅仅为了一个承诺,为了一种方式,为了燕太子丹设置的情感和信义的罗网而无法自拔,在身不由己地异化为一把刺秦的匕首中完成了个人的悲剧。
也有人说,你为了去兑现那个时代所崇尚的“士为知己者死”的信条而用生命拥抱信仰,这就注定了你完成的必定是个时代悲剧。
其实,在那个大悲大歌、风起云涌的时代,你也犹如一颗没有决定输赢勇气与权利的棋子,在那个时代,你的选择是二元对立的,同时,你的选择也是步履维艰的。
当楚国的宫殿在战火中坍塌的时候,当长平冤魂在地下悲号的时候,当诸侯国的王侯大臣成为降臣贱虏的时候,当不可一世的秦王虎视天下的时候,你,荆轲,燕地的热血男儿,需要做出抉择……于是,你成了别萧萧易水而去的壮士!你也留恋自己的家园故国,你也知道深入虎穴的险恶与危难,然而你义无反顾地去了,去得那样坚定,带着一腔对国君的忠诚和满怀对誓言的忠贞。
明知山有虎,却向虎山行。
你,荆轲,你这千古侠士,图藏七寸匕首,血溅秦朝王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一生的诀别,这是跨越生死的美,美得深沉,美得悲壮!易水壮士——荆轲荆轲(?~公元前227),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
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
后来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因失败而被杀。
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侵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9 垓下之战[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楚兵罢食尽B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C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D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解析】 A 项,“罢”通“疲”。
B 项,“傅”通“附”。
D 项,“辟”同“避”。
【答案】 C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何兴之暴.也 暴:暴虐 B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购:悬赏 C .然羽非有尺寸..尺寸:一点点凭借 或者资本D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纵:即使 【解析】 A 项,暴:突然。
【答案】 A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宁许以.负秦曲 B.⎩⎪⎨⎪⎧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不如因.而厚遇之 C.⎩⎪⎨⎪⎧ 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由此与.错有郤 D.⎩⎪⎨⎪⎧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徒慕君之.高义也【解析】 A 项,“以”前一个是介词,用;后一个是连词,来;B 项,“因”均是趁机的意思;C 项,“与”前一个是动词,赐予;后一个是连词,和、同;D 项,“之”前一个是主谓之间,取独;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期山东..为三处B.地方..千里C.吾知公长者..D.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解析】A项,“山东”古义是山的东面,今义是山东省;B项,“地方”古义是土地方圆,今义是与中央相对的地区;C项,“长者”古义是品德高尚的人,今义是年龄较大的人。
【答案】 D5.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B.吾闻汉购我头千金C.汉骑追者数千人D.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解析】B项是省略句,“千金”之前省略介词“以”。
其余各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B[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6~10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
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王军壁.垓下壁:修筑营垒B.期.山东为三处期:约定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D.吾为若德.德:感激【解析】D项,德:恩德。
【答案】 D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何.楚人之多也大王来何.操B.吾为.公取彼一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C.汉军不知项王所.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D.若.非吾故人乎天涯若.比邻【解析】A项,“何”前一是副词,怎么;后一是疑问代词,什么。
B项,“为”前一是介词,替;后一是介词,因为。
C项,“所”均是所字结构。
D项,“若”前一是代词,你;后一是介词,像。
【答案】 C8.下列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②项王瞋目而叱之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④复斩汉一都尉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④ D.②⑤⑥【解析】①写项羽逃跑,③写汉军情况,⑤写项羽的战果。
【答案】 B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大敌当前,四面楚歌。
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
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
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让自己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
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
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
于是赠马给亭长,宁死不辱。
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A项,“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错误,写虞姬是衬托项羽的勇猛。
【答案】 A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的了。
(2)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悬赏征求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份好处送给你吧!(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诸吏人皆案堵如故。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
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
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沛公然.其计,从之。
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
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
十二月中,遂至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欲以求封。
亚父劝项羽击沛公。
方飨士,旦日合战。
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
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归,立诛曹无伤。
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项羽使人还报怀王。
怀王曰:“如约。
”项羽怨怀王不肯令与沛公俱西入关,而北救赵,后天下约。
乃曰:“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籍也。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实不用其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
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楚将瑕丘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
赵将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
赵王歇徙王代。
赵相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
怀王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
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
故燕王韩广徙王辽东。
广不听,臧荼攻杀之无终。
封成安君陈馀河间三县,居南皮。
封梅钅肙十万户。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以秦王属.吏属:交付,托付B.稍.征关中兵以自益稍:稍微C.因以文谕.项羽谕:使明白,晓喻D.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详:通“佯”,假装、谎称【解析】稍:逐步。
【答案】 B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沛公然.其计不然.,籍何以至此C.系颈以.组固以.能宽容D.乃.以秦王属吏乃.详尊怀王为义帝【解析】D项,均为副词,于是,就;A项,假设连词,如果/承接连词,就;B项,动词,认为……对/指示代词,这样;C项,介词,用/动词,认为。
【答案】 D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元年十月,沛公先于其他诸侯到达霸上,俘获了秦王子婴,他没有诛杀子婴,而是把子婴贬为自己的下属。
B.沛公与秦国百姓约法三章:杀人的偿命,伤人、偷盗的抵罪,并全部除去了秦朝其余的法律,这一做法深得民心。
C.有人建议沛公在富裕的秦地称王,让他赶快派军队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进来,并且逐步征集关中的兵卒,加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
沛公依从了他的计策。
D.项羽入关后向西行进,一路屠杀,焚烧了咸阳城内的秦王朝宫室,然后又违背怀王和他们当初的约定,假意推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听从他的命令,大失人心。
【解析】“贬为自己的下属”有误。
【答案】 A14.请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