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50 KB
- 文档页数:2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字母”和“音素”的概念,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重点1.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练掌握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三年级上册;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3.物品图示、拼音卡片等图像工具。
教学内容活动一:引导学生认识“字母”和“音素”1.学生举手回答:知道什么是字母吗?(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
)2.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
3.教师解释“字母”是指书写语言的符号。
4.学生再次回忆英文字母表,教师顺便与学生复习英文一些常用单词。
活动二: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1.引导学生根据语音发声,感性理解汉语拼音概念。
2.点读汉字并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引导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活动三: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1.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2.教师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声调的理解。
3.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教学方案1.教师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并解释“字母”的概念。
2.教师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教师让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5.根据汉字的声调,教师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6.教师设计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声调的理解。
7.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首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语文主题学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主题金秋时节年级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备人张禄明审核人李长秀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教学内容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丛书《成长乐园》之《秋的踪迹》《秋日童话》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写秋描景的文章,多个侧面丰富了儿童对秋天的感受。
分别是《古诗三首》《秋天的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听听,秋的声音》。
这组教材的内容主题是:金秋时节。
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主题是: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丛书分析:本单元配套主题丛书《成长乐园》共选入18篇文章。
经典诵读中还选入四首与秋天这主题相符的四首古诗。
丛书分为三个版块,以人文主题为主,以素养主题为辅组织文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版块“秋的踪迹”主要选取了不同作家如严涛、苏联作家尼·斯米尔诺夫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第二版块“秋日童话”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写出了红叶、霜这些秋天的景物在秋天里经历的趣事。
第三版块“四季雨歌”写出了四季更迭,雨的不同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35个生字,会写39个字、31个词语。
2.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感受秋天的美丽。
5.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6.学习写日记。
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单元整体预习课,自学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精品讲读课,精讲《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的原野》。
单元主备人: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6.板书设计: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6.板书设计:
钢琴曲《月光》或另外一首轻缓抒情的钢琴曲)
1.指导背诵第2自然段。
点,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一切。
提升作业: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
6.板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1、听听,秋的声音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
授课时间第周年月日第节周节数: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
②语言运用:会认“抖、蟋、蟀、振、韵”等9个生字。
③思维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你听到了秋天的哪些声音?
④审美创造: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感悟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
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0篇)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重点指导“蔡”,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
3.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通过对话朗读的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明白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课前:出示阅读资料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十分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
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
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
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于今天的休克或假死)。
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
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
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肋下做药熨疗法。
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
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
他和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
一、揭题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齐读课题《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1、快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字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正音骨髓扎针(用针刺下去念“zhā”)男女生读骨髓肠胃皮肤(身体部位)扎针敷烫服汤药(治疗方法)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谁能用一句话更简炼地说)1+1 (蔡桓公生病了,扁鹊多次劝其治疗,他都不理睬,最后病死了)4、小结①故事中有两个人,一人是扁鹊,是个名医,板书:名医另一个是蔡桓公,板书:蔡桓公,分解范写“蔡”字,正“桓”音,讲的是蔡桓公生了小病,扁鹊医,结果蔡桓公病死了。
②听着听着,你有什么想问吗?三、认识名医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用横线划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图画阅读。
3. 学生能够积累和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相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画,能够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
3. 学生能够仿照例句,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学生能够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内容1.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朗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3. 观察图画,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
4. 积累和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仿照例句写句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图画阅读。
3. 积累和运用表示动作的词语,会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2. 观察图画,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表达。
3. 仿照例句,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写句子。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字卡片、课文插图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教学过程一、导入1.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大自然的课文。
二、学习生字词1.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生字词。
2.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词。
3.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学生理解并记忆。
三、朗读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 全班齐读课文,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四、观察图画,发挥想象1.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画。
2. 学生发挥想象,用语言描述图画中的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珍惜。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认读汉字。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调和语音语调朗读。
3. 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关于传统节日的想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2. PPT课件。
3. 小红花奖励系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老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讨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想法。
2. 展示PPT,介绍本单元的课文《春节》。
3. 指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通过课堂导读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4. 配合PPT,帮助学生逐句朗读课文,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正确的语调和语音语调。
5.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仿课文中的情境对话。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播放与春节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的传统俗和庆祝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了解多元文化。
4.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讨论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简短的写作练。
5. 通过小红花奖励系统,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认真完成写作练的学生。
第三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口头问答互动。
2. 配合PPT,帮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解析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特别强调语调和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4. 分组展示学生的写作作品,让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
5. 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简短的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课时:1.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通过阅读其他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扩展知识面。
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情感和体验。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
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忧考⼩编整理了⼩学三年级上册第⼆单元语⽂教案【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灰雀教材简析《灰雀》这篇课⽂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
全⽂共13个⾃然段。
第1⾃然段讲列宁在郊外养病期间,每天都到公园散步,他⾮常喜欢公园⾥那:只灰雀。
第2—10⾃然段讲有⼀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以为它冻死了,感到很惋惜。
⼩男孩不敢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只是坚定地说,灰雀会飞回来的。
第11~13⾃然段讲第⼆天,列宁果然⼜看见了那只灰雀,但他没有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课⽂以⼈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的教育过程,⼜写了⼩男孩⼼理认识过程。
⼈物的内⼼活动外化为语⾔,⼆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起。
1.理解课⽂内容,懂得为什么说⼩男孩是⼀个诚实的孩⼦,体会列宁对孩⼦的教育过程及⼩男孩的认识过程。
2.学会本课⽣字新词。
3.培养学⽣创造性思维能⼀.学习⽬标1、认识“桦、胸”等5个⽣字。
会写“郊、散”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联系上下⽂,读懂⽂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点: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物的语⾔及神态描写中,体会⼈物的⼼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1、联系上下⽂,读懂⽂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四、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法五、教学课时:两课时六、课前准备1、⽣字卡⽚。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能够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通过阅读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等。
1. 知识与能力识字写字: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笔画顺序正确书写汉字,掌握生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以及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词语积累: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鼓励学生积极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能够把握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通过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内容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能够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文明,学会倾听和表达。
阅读拓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期待。
回顾旧知:通过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全部教案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2课时)。
2. 词语学习:词语解释、词语运用、词语积累。
3. 句子学习: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句子类型。
4. 写作训练:仿写句子、写段落、写短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本课的词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
2. 教学难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句子的仿写与创作,段落的组织与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教学光盘。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 词语学习:教师讲解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学生进行词语积累和运用练习。
4. 句子学习:教师讲解句子的成分、结构和类型,学生进行句子仿写和创作练习。
5. 写作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句子、写段落、写短文等写作训练。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进行课堂反馈。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第2课时)2. 词语:词语解释、词语运用、词语积累3. 句子:句子成分、句子结构、句子类型4. 写作:仿写句子、写段落、写短文七、作业设计1. 朗读课文,熟记词语和句子。
2. 完成词语积累和运用练习。
3. 完成句子仿写和创作练习。
4. 写一篇关于本课主题的短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单元内的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2. 能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
2.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研究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
第二步:研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并由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2. 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课文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
第四步:词语研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研究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其意义。
2. 运用图片和例句,加深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第五步:练与巩固(15分钟)1. 设计口语练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和表演。
2.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编写关于传统节日的小故事,并进行表演。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理解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准备下节课的演讲稿。
2. 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预下一单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课教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练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 秋天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受秋天的美。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留意、颜料、凉爽、炎热”等词语造句。
(3)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知道课文是从秋天的缤纷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等几方面来写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秋天的美好,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感情。
(2)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秋天的雨》。
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
3.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课文的语言表达,感受秋天的美。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回忆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 理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色彩、丰收景象、动物植物的变化等。
4. 朗读体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好。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五、板书设计1. 秋天的雨2. 秋天的色彩3. 秋天的丰收4. 秋天的动物植物5. 秋天的美好六、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抄写生字、新词,并用它们造句。
2. 拓展作业:收集关于秋天的诗歌、故事,下节课分享。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