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8.18 KB
- 文档页数:2
刘长卿的诗选摘十一首其一:《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作者: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注解】:1、摇落:零落。
2、旧垒:指吴公台。
3、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韵译】:登上吴公台,观赏这零落的古迹,秋景秋意,勾起了我怀乡的心情。
荒山野寺,来此旅游的人太少了,因为山太高水太深,隔断了路程。
夕阳映着吴公台旧垒,依依不去,空荡的山林中,回响清冷的磬声。
南朝旧事早成陈迹,真叫人惆怅,唯独这长江,自古至今奔流不停。
【评析】: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
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
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
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其二:《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作者: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官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解】:1、独立句:意即威振三边。
三边:汉幽、并、凉三州。
2、江汉:泛指江水。
3、何之:何往。
【韵译】:你是老了流落的征南将军,当年曾经带领过十万雄师。
罢官返乡后没有任何产业,年老还留恋着贤明的圣主。
你曾独自镇守三边的疆土,舍生忘死只有宝剑才深知。
面对着汉水渺渺无边无垠,垂暮之年的你将要去何处?【评析】:这首诗是赠送退伍军人李中丞,赞扬他久经沙声,忠勇为国,感伤他老来流落的境遇。
首联先写李氏曾是十万大军将帅,而老来流落;三、四两联写他廉洁奉公和忠心耿耿;末联写江汉茫茫,年纪老迈,将“欲何之”?全诗对久经沙场,晚沦江汉的老将,寄予无限的同情。
其三:《饯别王十一南游》作者: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浑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解】:1、飞鸟:比喻远行的人。
2、没何处:侧写作者仍在凝望。
3、空向人:枉向人,意思是徒增相思。
《送sòn ɡ 李lǐ 中zhōnɡ 丞chén ɡ 归ɡuī 汉hàn 阳yán ɡ 别bié 业yè 》作zuò 者zhě :刘liú 长chán ɡ 卿qīnɡ流liú 落luò 征zhēnɡ 南nán 将ji ānɡ,曾cén ɡ 驱qū 十shí 万wàn 师shī 。
罢bà 官ɡuān 无wú 旧jiù 业yè ,老lǎo 去qù 恋liàn 明mín ɡ 时shí 。
独dú 立lì 三sān 边biān 静jìn ɡ ,轻qīnɡ 生shēnɡ 一yí 剑jiàn 知zhī ,茫mán ɡ 茫mán ɡ 江jiānɡ 汉hàn 上shàn ɡ,日rì 暮mù 欲yù 何hé 之zhī 。
【注zhù 解jiě 】:1、独dú 立lì 句jù :意yì 即jí 威wēi 振zhèn 三sān 边biān 。
三sān 边biān :汉hàn 幽yōu 、并bìn ɡ 、凉lián ɡ 三sān 州zhōu。
2、江jiānɡ 汉hàn:泛fàn 指zhǐ 江jiānɡ 水shuǐ 。
3、何hé 之zhī :何hé 往wǎnɡ 。
【韵yùn 译yì 】:你nǐ 是shì 老lǎo 了le 流liú 落luò 的de 征zhēnɡ 南nán 将jiānɡ 军jūn ,当dānɡ 年nián 曾cén ɡ 经jīnɡ 带dài 领lǐnɡ 过ɡuò 十shí 万wàn 雄xión ɡ 师shī。
刘长卿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 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 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 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 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1/6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 “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 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 如今却被 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 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 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 职显要, 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 下得有力。
“十万师” 而能驱遣自如, 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 足见其人的不凡。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译文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创作背景】《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
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
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
“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
刘长卿《送李中丞之襄州》赏析: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蕴含了对老将命运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此诗写于唐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边疆战事频繁之际。
李中丞作为一位征战沙场的老将,如今卸甲归田,被调任至襄州(今湖北襄阳)。
刘长卿以此诗为李中丞送行,既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也蕴含了对老将命运的感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一、作品原文送李中丞之襄州刘长卿〔唐代〕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2、注释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师:军队。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
轻生:不畏死亡。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三、创作背景《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四、文学赏析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1、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
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⑴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创作背景】《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
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
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
“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
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送李中丞之襄州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2)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
(4分)【参考答案】(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
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
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
(3分,每点1分)(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
(2分)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
(2分)(4分,每点2分)注释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创作背景《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送李中丞之襄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老将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
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答案本文是关于刘长卿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刘长卿的《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送李中丞之襄州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8.诗中主人公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9.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5分)答案:8.(6分)(1)忠诚英勇,视死如归。
“轻生一剑知”即看淡生死,效命疆场,忠心可鉴。
(2)戎马一生,屡树战功。
曾独镇“三边”,令敌寇生畏,使关塞晏然。
(3)困顿坎坷,眷恋朝廷。
“归无旧业”,家徒四壁,但仍眷恋朝廷。
(4)凄凉流落,老而无依。
“欲何之”道出老将军前途茫茫,不知所归。
(答出3点即可给满分,)9.(5分)对比(或虚实结合)(2分)。
将将军曾经的叱咤疆场、立下赫赫战功与眼前老而罢归、无所归依的境遇进行对比(2分),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惋惜和同情(1分)。
(答“感慨之情”或“对朝廷的不满”也可) 拓展阅读: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鉴赏送李中丞之襄州⑴流落征南将⑵,曾驱十万师⑶。
罢归无旧业⑷,老去恋明时⑸。
独立三边静⑹,轻生一剑知⑺。
茫茫江汉上⑻,日暮欲何之⑼。
【注释】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白话译文】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解读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解读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送李中丞之襄州》唐/刘长卿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首诗的作者中唐诗人刘长卿,大约是生活在(公元726 —公元786)之间,字文房,汉族,宣城(属于今安徽)人。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在唐朝诗人中,刘长卿擅长五言诗,自称为“五言长城”,是一位很牛的诗人。
下面,我们先来赏析一下这首诗。
对于本诗,赏析的相关文章比较多,百度百科上的讲解也很详细。
这首诗的诗意其实比较简明,比较容易理解。
我综合了一下这些资料,先简单的来串讲一下。
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第一句中,“征南将”就是指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李中丞,如今却在流落。
诗以“流落”二字起句,从眼前事写起,总领全篇感情基调。
第二句写这位将军曾统率“十万之师”,写出了这位将军当年的叱咤风云。
不过这些都是过去,一个“曾”字,融入了作者的那份感慨。
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这里的罢归,不是指退休了,而是指被罢免了,至于什么原因作者没有写明。
“无旧业”说这位将军的老家“襄州”,已无家业,他将无处安身,读后使人伤感。
第2句“老去恋明时”,戎马一生、屡立战功的将军,只能怀念过去的“明时”。
反过来理解,可以看出作者在讽刺现在朝廷的“不明”。
从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出这位将军的罢免,不是因为其没有战功,而是因为朝廷内部政治争斗、或奸佞谗言中伤等原因。
颈联“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这两句追忆将军昔日的风采。
当年,将军独镇“三边”,敌寇闻风丧胆,不敢前来,边关得以安宁。
第二句中的“轻生”,不是现在轻生自杀的意思,是看轻生死、打仗时奋不顾身的意思。
这些威名和战功,将军手中的那把剑是最知道的。
言外之意就是,朝廷瞎了眼,没看见。
尾联两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翻译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两人一个是遇赦,一个正遭贬,一欢一悲,心境也就自然不同。
两个唐朝诗坛上的顶尖人物,在这种境遇中谋面,让人倍感凄苦。
在赴潘州南巴路过长沙时,诗人有感于汉朝贾谊的被贬,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沙过贾谊宅》,借咏史之名,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发泄得淋漓尽致:三年谪宦比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大历五年(770),刘长卿以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担任鄂岳转运判官,不久又得罪了顶头上司鄂岳观察使吴仲孺。
吴仲孺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女婿,他又诬陷刘长卿贪公款20万缗。
结果刘长卿又被贬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
高仲武说他“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刘长卿在江浙任职时,有一次在乌程开元寺与诗人李嘉祐等名士畅谈诗文,女道士李季兰也在场。
李季兰也是当时享有盛名的才女诗人,她知道刘长卿有“阴重之疾”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阴囊,才可减少痛楚,于是跟刘长卿开玩笑,吟了一句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
”“山气”谐音“疝气”,刘长卿当即也回了一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于是举座大笑。
在刘长卿的一生中,这种快乐的日子屈指可数,他一生苍凉,曾经遭遇三次兵祸,据说在开元十四载(755)他可能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唐上元元年(760),西节度副使、宋州刺史刘展造反,朝廷命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出兵讨伐,刘展兵败被杀后,田神功在江淮大掠十天,本来繁华富庶的吴郡一带一下子变得破败萧条。
刘长卿有诗纪其事: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
空庭客至逢摇落,旧邑人稀经乱离。
湘路来过回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
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德宗建中二年(781),刘长卿受任随州刺史。
兴元元年(784)和贞元元年(785)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称王,与唐王朝军队在湖北一带激战,百姓苦不堪言。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阅读附答案及翻译赏析
送李中丞之襄州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
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
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
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
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
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
注释
⑴李中丞:生平不详。
中丞:官职名,御史中丞的简称,唐时为宰相以下的要职。
⑵流落:漂泊失所。
征南将:指李中丞。
⑶师:军队。
⑷旧业:在家乡的产业。
⑸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⑹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
此处泛指边疆。
⑺轻生:不畏死亡。
⑻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
⑼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
何之:何往,何处去。
译文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创作背景
《送李中丞之襄州》,又作《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大致为安史之乱平息不久后,刘长卿为李中丞被斥退罢归的不幸遭遇所感而作。
赏析:
《送李中丞之襄州》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
此诗以深挚的感情颂扬了李将军的英雄气概、忠勇精神和卓著功绩,对老将晚年罢归流落的遭遇表示了无限的同情。
诗的前六句,都是刻划老将形象的,用语豪壮,老将舍身为国、英勇奋战的神威形象表现得非常突出有力。
结尾一联,寓情于景,以景衬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
全诗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
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
“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
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
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
“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
“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
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
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
“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
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
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
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
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
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
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
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
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
“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
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
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
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
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
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
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
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
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