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思想与时间复杂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总结通常,对于一个给定的算法,我们要做两项分析。
第一是从数学上证明算法的正确性,这一步主要用到形式化证明的方法及相关推理模式,如循环不变式、数学归纳法等。
而在证明算法是正确的基础上,第二部就是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反映了程序执行时间随输入规模增长而增长的量级,在很大程度上能很好反映出算法的优劣与否。
因此,作为程序员,掌握基本的算法时间复杂度分析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算法执行时间需通过依据该算法编制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消耗的时间来度量。
而度量一个程序的执行时间通常有两种方法。
一、事后统计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行,但不是一个好的方法。
该方法有两个缺陷:一是要想对设计的算法的运行性能进行评测,必须先依据算法编制相应的程序并实际运行;二是所得时间的统计量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环境因素,有时容易掩盖算法本身的优势。
二、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因事后统计方法更多的依赖于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环境因素,有时容易掩盖算法本身的优劣。
因此人们常常采用事前分析估算的方法。
在编写程序前,依据统计方法对算法进行估算。
一个用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所消耗的时间取决于下列因素:(1). 算法采用的策略、方法;(2). 编译产生的代码质量;(3). 问题的输入规模;(4). 机器执行指令的速度。
一个算法是由控制结构(顺序、分支和循环3种)和原操作(指固有数据类型的操作)构成的,则算法时间取决于两者的综合效果。
为了便于比较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算法,通常的做法是,从算法中选取一种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或算法类型)来说是基本操作的原操作,以该基本操作的重复执行的次数作为算法的时间量度。
1、时间复杂度(1)时间频度一个算法执行所耗费的时间,从理论上是不能算出来的,必须上机运行测试才能知道。
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算法都上机测试,只需知道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多,哪个算法花费的时间少就可以了。
并且一个算法花费的时间与算法中语句的执行次数成正比例,哪个算法中语句执行次数多,它花费时间就多。
邻接表普里姆算法时间复杂度邻接表普里姆算法是一种用于解决最小生成树问题的算法。
在该算法中,我们需要给定一个带权无向图,然后找出一个包含所有顶点且边权值之和最小的树。
它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邻接表是一种常用的图的表示方法。
在邻接表中,每个顶点都对应一个链表,链表中存储了与该顶点相邻的顶点的信息。
而普里姆算法就是利用邻接表来实现的。
普里姆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一个顶点开始,逐步选择与当前树连接的具有最小权值的边的顶点,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加入到树中。
具体步骤如下:1. 初始化一个空的树和一个空的边集合。
2. 随机选择一个顶点作为起始顶点,并将其加入到树中。
3. 将与起始顶点相邻的边加入到边集合中。
4. 从边集合中选择权值最小的边,并将其连接的顶点加入到树中。
5. 将该边从边集合中移除。
6. 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加入到树中。
那么,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初始化树和边集合的时间复杂度是O(1)。
然后,在每一次选择最小权值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遍历整个边集合,找到权值最小的边。
对于一个包含V个顶点的图,边集合中最多有V-1条边,因为最小生成树是一个包含V-1条边的树。
所以,遍历边集合的时间复杂度是O(V-1)。
接下来,将连接的顶点加入到树中的操作需要遍历邻接表中的链表,找到与当前顶点相邻的顶点。
对于一个包含V个顶点的图,邻接表中最多有V个链表,每个链表中最多有V-1个顶点。
所以,遍历邻接表的时间复杂度是O(V^2)。
重复步骤4和步骤5,直到所有的顶点都被加入到树中。
由于每次选择最小权值边时,边集合中的边都会减少一条,所以重复的次数最多为V-1次。
因此,重复步骤4和步骤5的时间复杂度是O(V-1)。
邻接表普里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表示为:O(1) + O(V-1) + O(V^2) + O(V-1)其中,O(1)表示初始化的时间复杂度,O(V-1)表示选择最小权值边的时间复杂度,O(V^2)表示遍历邻接表的时间复杂度,O(V-1)表示重复步骤4和步骤5的时间复杂度。
算法实现与复杂度分析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算法的实现和复杂度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算法是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是计算机科学的核心内容。
而复杂度分析则是对算法运行效率和资源消耗进行评估的方法。
在这次实习中,我主要学习了算法的实现和复杂度分析,并通过实际编程实践了解了不同算法的运行效率和资源利用。
二、实习过程1. 算法实现在实习的第一阶段,我学习了常见的排序算法和查找算法,并进行了实现。
其中包括冒泡排序、插入排序、选择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等排序算法,以及顺序查找、二分查找等查找算法。
通过实现这些算法,我深入理解了它们的原理和思想,并通过编程实践加深了对算法的理解。
在实现算法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不同算法之间的差别。
例如,冒泡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而快速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这表明快速排序算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比冒泡排序算法更加高效。
同时,我还注意到了一些排序算法的稳定性,即算法在排序过程中是否能够保持相同元素的相对位置不变。
例如,冒泡排序是稳定的,而选择排序是不稳定的。
2. 复杂度分析在实现算法的基础上,我学习了如何对算法的复杂度进行分析。
复杂度分析主要关注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时间复杂度表示算法解决问题所需的时间随输入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通常使用大O记法来表示时间复杂度。
例如,O(n)表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输入规模成线性关系,O(n^2)表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输入规模成平方关系。
通过分析算法的循环次数、递归层数等特征,可以得出算法的时间复杂度。
空间复杂度表示算法解决问题所需的额外空间随输入规模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同样使用大O记法表示空间复杂度。
例如,O(n)表示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与输入规模成线性关系,O(1)表示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常数。
通过分析算法使用的额外数据结构、递归调用的深度等特征,可以得出算法的空间复杂度。
通过对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分析,可以评估算法的运行效率和资源消耗。
一、实验背景分治算法是一种常用的算法设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小问题,然后将小问题递归求解,最终将子问题的解合并为原问题的解。
分治算法具有高效性、可扩展性和易于实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分治算法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分治算法的设计思想,并分析其时间复杂度。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分治算法的基本思想;2. 掌握分治算法的递归实现方法;3. 分析分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4. 应用分治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选择两个分治算法:快速排序和合并排序。
1. 快速排序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序列分为两个子序列,其中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均小于另一个子序列的所有元素,然后递归地对两个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
(1)算法描述:① 选择一个基准值(pivot),通常取序列的第一个元素;② 将序列分为两个子序列,一个子序列包含所有小于基准值的元素,另一个子序列包含所有大于基准值的元素;③ 递归地对两个子序列进行快速排序。
(2)代码实现:```cvoid quickSort(int arr[], int left, int right) {if (left < right) {int pivot = arr[left];int i = left;int j = right;while (i < j) {while (i < j && arr[j] >= pivot) {j--;}arr[i] = arr[j];while (i < j && arr[i] <= pivot) {i++;}arr[j] = arr[i];}arr[i] = pivot;quickSort(arr, left, i - 1);quickSort(arr, i + 1, right);}}```2. 合并排序合并排序是一种稳定的排序算法,其基本思想是将待排序序列分为两个子序列,分别对两个子序列进行排序,然后将排序后的子序列合并为一个有序序列。
O(1)Temp=i;i=j;j=temp;以上三条单个语句的频度均为1,该程序段的执行时间是一个与问题规模n无关的常数。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常数阶,记作T(n)=O(1)。
如果算法的执行时间不随着问题规模n的增加而增长,即使算法中有上千条语句,其执行时间也不过是一个较大的常数。
此类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1)。
O(n^2)2.1. 交换i和j的内容sum=0;(一次)for(i=1;i<=n;i++) (n次)for(j=1;j<=n;j++) (n^2次)sum++;(n^2次)解:T(n)=2n^2+n+1 =O(n^2)2.2.for (i=1;i<n;i++){y=y+1; ①for (j=0;j<=(2*n);j++)x++; ②}解:语句1的频度是n-1语句2的频度是(n-1)*(2n+1)=2n^2-n-1f(n)=2n^2-n-1+(n-1)=2n^2-2该程序的时间复杂度T(n)=O(n^2). O(n)2.3.a=0;b=1; ①for (i=1;i<=n;i++) ②{s=a+b;③b=a;④a=s;⑤}解:语句1的频度:2,语句2的频度:n,语句3的频度:n-1,语句4的频度:n-1,语句5的频度:n-1,T(n)=2+n+3(n-1)=4n-1=O(n).O(log2n )2.4.i=1; ①while (i<=n)i=i*2; ②解:语句1的频度是1,设语句2的频度是f(n), 则:2^f(n)<=n;f(n)<=log2n取最大值f(n)= log2n,T(n)=O(log2n )O(n^3)2.5.for(i=0;i<n;i++){for(j=0;j<i;j++){for(k=0;k<j;k++)x=x+2;}}解:当i=m, j=k的时候,内层循环的次数为k当i=m时, j 可以取0,1,...,m-1 , 所以这里最内循环共进行了0+1+...+m-1=(m-1)m/2次所以,i从0取到n, 则循环共进行了: 0+(1-1)*1/2+...+(n-1)n/2=n(n+1)(n-1)/6所以时间复杂度为O(n^3).我们还应该区分算法的最坏情况的行为和期望行为。
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实现及复杂度分析深度优先遍历算法(Depth First Search, DFS)是一种常用的图遍历算法,用于查找或遍历图的节点。
本文将介绍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实现方法,并进行对应的复杂度分析。
一、算法实现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图的某个节点出发,沿着深度方向依次访问其相邻节点,直到无法继续下去,然后返回上一层节点继续遍历。
下面是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伪代码:```1. 初始化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将所有节点的访问标记置为false。
2. 从某个节点v开始遍历:- 标记节点v为已访问(visited[v] = true)。
- 访问节点v的相邻节点:- 若相邻节点w未被访问,则递归调用深度优先遍历算法(DFS(w))。
3. 遍历结束,所有节点都已访问。
```二、复杂度分析1. 时间复杂度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图的存储方式和规模。
假设图的节点数为V,边数为E。
- 邻接表存储方式:对于每个节点,需要访问其相邻节点。
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
- 邻接矩阵存储方式:需要检查每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通关系,即需要遍历整个邻接矩阵。
因此,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2)。
2. 空间复杂度深度优先遍历算法使用了一个辅助的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来记录每个节点的访问状态。
假设图的节点数为V。
- 邻接表存储方式: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的空间复杂度为O(V)。
- 邻接矩阵存储方式:访问标记数组visited[]的空间复杂度同样为O(V)。
综上所述,深度优先遍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V+E),空间复杂度为O(V)。
三、应用场景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在图的遍历和搜索问题中广泛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场景:1. 连通性问题:判断图中两个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路径。
2. 非连通图遍历:对于非连通图,深度优先遍历算法可以用于遍历所有连通分量。
3. 寻找路径:在图中寻找从起始节点到目标节点的路径。
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复杂性分析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影响力日益显著,而算法作为计算机科学的核心之一,其复杂性分析更是至关重要。
当我们使用各种软件、应用程序或者进行大规模的数据处理时,背后都离不开算法的支持。
而了解算法的复杂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其效率,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那么,什么是算法的复杂性呢?简单来说,算法的复杂性就是衡量一个算法在执行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源量,这些资源通常包括时间和空间。
时间复杂性关注的是算法运行所需的时间,而空间复杂性则关注的是算法在运行过程中所占用的内存空间。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算法的复杂性,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冒泡排序算法。
冒泡排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反复比较相邻的元素并交换它们的位置,将最大的元素逐步“浮”到数组的末尾。
对于一个包含 n个元素的数组,冒泡排序在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
这意味着,如果数组的元素数量增加一倍,算法运行的时间将增加大约四倍。
与冒泡排序相比,快速排序算法通常在平均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性能。
快速排序通过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将数组分为小于和大于基准元素的两部分,然后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排序。
在平均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log n)。
这种对数级的增长速度使得快速排序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更加高效。
算法复杂性的分析不仅仅局限于排序算法,在图论、搜索算法、动态规划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图的遍历中,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有着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复杂性。
深度优先搜索通常具有较低的空间复杂度,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较长的运行时间;而广度优先搜索则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能够更快地找到解,但可能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存储队列。
影响算法复杂性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是问题的规模,通常来说,问题的规模越大,算法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就越多。
其次是算法的设计和实现方式,一个巧妙的算法设计能够显著降低复杂性。
此外,硬件环境和编程语言的选择也可能对算法的实际性能产生影响。
Prim算法与穷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1、基本概念在一个连通网的所有生成树中,各边的代价之和最小的那棵生成树称为该连通网的最小生成树。
最小生成树的性质:设N=(V,{E}) 是一个连通网,U是顶点集V的一个非空子集,若(u,v)是一条具有最小权值的边,其中u属于U,v属于V,则存在一颗包含边(u,v)的最小生成树。
Prim算法就是利用这一性质来求最小生成树的,与穷举算法相比,Prim算法拥有更好的时间复杂度。
2、两种算法的思想A.Prim算法思想:1 首先将初始顶点u加入到U中,对其余每一个顶点i,将closedge[i]初始化为到点u的信息。
2 循环n-1次1)从各组最小边closedge[v]中选出最小的最小边closedge[k0](v,k0属于V-U);2) 将k加入到U中;3) 更新剩余的每组最小边信息closedge[v](v属于V-U).对于以v为中心的那组边,新增加了一条从k0到v的边,如果新边的权值比closedge[v].lowcost小,则将closedge[v].lowcost更新为新边的权值.B.穷举算法思想:1 首先将初始顶点u加入到U中,其余顶点加入到V中,h赋值为无穷大2 穷举下列步骤1) 从U中选择一个顶点a,从V中选择另外一个顶点b2) 如果两个顶点间的距离不为无穷大,则将b加入到U中,从V中移除b,当前权值加上a-b的权值3) 如果V不为空,转到1),如果V为空,而且权值比h小,将权值赋值给h3.时间复杂度分析A.Prim时间复杂度分析1 n次2 n次2 1)n次2 2)1次2 3)n次T(n)=n+n*(n+1+n)=n+2n^2+n=2O(n^2)B.穷举复杂度分析1 n次2 (n-1)*1+(n-2)*2+…+1*(n-1) 次2 1) n次2 2) n次2 3) n次T(n)=n+((n-1)*1+(n-2)*2+…+1*(n-1))*(n+n+n) <=n+(n*n+n*n+…+n*n)*3n=n+3n^3=3O(n^3)矩阵连乘动态规划算法1、问题描述给定n个矩阵{A1,A2,…,A n},其中A i与A i+1是可乘的,i=1,2,…,n-1。
查找算法学习常用的查找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查找算法是计算机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算法,它用于在一组数据中查找指定的元素。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查找操作,因此了解不同的查找算法及其时间复杂度对于提高查找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查找算法,并分析它们的时间复杂度。
一、顺序查找算法顺序查找算法是最简单的一种查找算法,也被称为线性查找算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数据的起始位置开始,一个一个地比较待查找元素和数据中的元素,直到找到匹配的元素或者遍历完所有的元素。
顺序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表示数据的规模。
由于它需要逐个比较元素,因此在数据规模较大时,效率较低。
二、二分查找算法二分查找算法,也被称为折半查找算法,是一种高效的查找算法。
它的前提是数据必须有序。
基本思想是将待查找的值与中间元素进行比较,如果相等则返回位置,如果不相等则根据大小关系决定继续在左半部分或右半部分进行查找,直到找到匹配的元素或者确定不存在。
二分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log n),其中n表示数据的规模。
由于每次查找都将数据规模减半,因此效率非常高。
但是它要求数据必须有序,如果数据无序,需要先进行排序操作。
三、哈希查找算法哈希查找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查找算法,通过哈希函数将待查找的元素映射到一个桶中,然后在桶中进行查找操作。
它的特点是查找的速度非常快,不受数据规模的影响。
哈希查找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近似为O(1),其中1表示常数时间。
但是它的缺点是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来构建哈希表,并且需要解决哈希冲突的问题。
四、二叉查找树算法二叉查找树算法是一种基于二叉树的查找算法,它的特点是左子树的所有节点值小于根节点的值,右子树的所有节点值大于根节点的值。
基于这个特点,可以通过比较待查找元素和当前节点的值来确定查找的方向。
二叉查找树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取决于树的高度,如果树的高度为h,则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O(h)。
当二叉查找树退化成链表时,树的高度为n,其中n表示节点的个数,此时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O(n)。
堆排序算法复杂度分析及优化思路堆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构建堆来实现排序过程。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堆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优化思路。
一、堆排序算法简介堆排序是一种基于二叉堆的排序算法,它包括两个基本步骤:建堆和排序。
建堆的过程是将一个无序序列构建成一个堆,排序的过程是将堆顶元素和堆底元素交换,并将剩余元素重新构建成堆。
二、堆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分析1. 建堆的时间复杂度:建堆的过程包括从最后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进行下沉操作,因此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n),其中n为待排序序列的长度。
2. 排序的时间复杂度:排序的过程包括将堆顶元素和堆底元素交换,并对剩余元素进行下沉操作。
每次交换后,堆的大小减少1,因此需要进行n-1次交换。
而每次交换和下沉的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logn),因此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综上所述,堆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三、堆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分析堆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主要取决于堆的建立过程中所使用的辅助空间。
在建堆的过程中,需要使用一个大小为n的辅助数组来存储待排序序列。
因此,堆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O(n)。
四、堆排序的优化思路虽然堆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较好,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性能。
1. 优化建堆过程:建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所有非叶子节点进行下沉操作,但实际上,只有前一半的非叶子节点需要下沉操作。
因此,在建堆过程中,我们可以只对前一半的非叶子节点进行下沉操作,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操作,提高了建堆的效率。
2. 优化排序过程:在排序的过程中,每一次交换堆顶元素和堆底元素后,需要重新进行下沉操作。
然而,每次下沉操作都需要遍历堆的高度,时间复杂度为O(logn)。
可以考虑采用堆化的方式,即将堆底元素移至堆顶后,直接对堆顶元素进行下沉操作,减少了遍历的次数,进而提高了排序的效率。
3. 优化空间复杂度: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原地排序的方式来优化空间复杂度。
问题描述:
给定n(1≤n≤100)个作业j1, j2, …, j n,每个作业j i有一个完成期限d i>0(d i是整数)和收益p i≥0。
对作业j i,只有在期限d i内完成,才能得到收益p i。
假定只有一台处理机为这些作业服务,处理机每次只能处理一个作业,并且完成任一作业需一个单位时间。
设计一个贪心算法来安排这些作业,使收益最大。
算法思想:
根据提示,利用贪心策略:收益大的作业优先选择到要进行处理的项里去。
用结构体将数据存储到一个结构数组中去,在按value(收益)的大小进行从大到小的冒泡排序。
然后再利用一个c[n]数组,表示被选入项的处理次序,c[0]表示最先处理的,c[1]表示第二处理的,c[2]表示第三处理的,......对作业进行贪心策略的选择。
for (i = 0; i < n; i++)//一重循环,对各项作业按贪心思想进行选择,贪心策略:收益大的作业优先。
{
j = r[i].deadline - 1;
if (c[j] == 0)
{
c[j] = 1;//第j+1个处理的作业为r[i]
r[i].flag = 1;//将flag标志置为1,即标记该项要处理的。
}
else
//若在判断是否选择r[i]项时,c[deadline-1]置为1,则将时间往前推一个单位
{
j--;//时间减少一个单位
while (c[j] == 1)j--;//只要当前时间内已经选择了,要想获得效益更大的作业,时间减少一个单位
if (j >= 0)//找到合适的时间处理r[i]项作业
{
c[j] = 1;
r[i].flag = 1;
}
}
}
时间复杂度分析:
1.基本操作:对长度为n的文件进行冒泡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
2.假设设T(n)表示对长度为n的文件进行冒泡排序所需的比较次数
3.最坏情况下:文件初始是反态,则需进行n-1次排序,每趟排序要n-i(1<=i<=n-1)次比较,比较次数:
最坏时间复杂度:T(n)=n(n-1)/2=O(n*n)
空间复杂度:
结构数组r[n]
typedef struct
{
int num;//作业序号
int deadline;//作业的期限
int value;//在期限内完成可获得的收益int flag;//是否处理
}rectype;
一个结构数组c[n]
S(n)=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