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702.22 KB
- 文档页数:7
文/ 高 悦极地冒险在“雪龙2”号交付使用前,“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一直承担着我国南、北极考察的后勤物资运输、人员输送和海洋科学考察任务。
该船于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升级后,成为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
然而,由于“雪龙”船破冰能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我国极地考察的时间和范围。
添置一艘破冰能力强、科考手段丰富的新破冰船,成为我国极地考察的迫切需求。
早在2008年11月,国家海洋局全面分析了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启动了添置极地考察破冰船的调研论证。
一开始本打算从俄罗斯买一艘旧的破冰船,然后进行改造。
这样做的好处是,交船时间快、价格适中,可以在短时间入列服役。
后经过实地调研,了解到费用大概需要3亿元人民币,其中购买旧船需要1亿元,改造要花2亿元,而且这艘船也不是当时先进的电推船,破冰能力和科考功能均不理想。
2009年3月,芬兰有一艘旧的极地科考船要出售,报价7亿元人民币。
由于价格太高,最终只能放弃。
当时,挪威也在造一艘新的极地科考船,造价约10亿元。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有专家提出:“为什么我们不2018年9月10日,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突破。
按照计划,“雪龙2”号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船并加入我国极地考察船队,执行极地考察任务。
下面,就让我们来全面了解一下“雪龙2”号吧!地冒险王能自己造一艘新船呢?”经过多方咨询考察,2009年4月,国家海洋局向国务院提出了建造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议。
两个月后,国务院批准立项并确立原则。
2011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要求“联合设计,国内建造”。
2016年12月20日,我国第一艘自行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式开工建造,新船由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负责基本设计,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负责详细设计,江南造船厂建造。
由于极地考察破冰船对船舶的设计和建造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此类船舶的建造在我国造船史上还是空白,因此,建造团队提出了“国际一流,中国第一”的高目标。
龙源期刊网
雪龙,中国的南极之龙
作者:张恩齐
来源:《天天爱科学》2018年第07期
2018年4月21日,我们这群红领巾,迎着海风、手捧鲜花,欢迎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
现场奏响的國歌,令人精神振奋,我为祖国、为335名科考队员感到无比自豪。
在欢迎现场,我发现还有一些小朋友,看上去比我还要小几岁。
他们见到科考归来的爸爸、妈妈后幸福的样子,深深打动了我。
我把自己制作的小礼物送给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主任杨惠根叔叔,站在他身旁,我感到特别光荣。
这样的一群科学家,在南极这片洁白、危险的冰盖上,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寒冷、寂寞和艰辛,进行复杂的科学研究,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南极科考史上的记录。
迎接仪式结束后,我们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参观,这让我兴奋不已。
我们了解着科考队员的生活起居,聆听着叔叔们给我们讲述科考路上的故事。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驾驶室里形态各异的精准仪器,深深吸引着我。
这艘大船在海洋中航行,一定历尽了千难万险。
在来参观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既然过西风带时会出现各种复杂又危险的情况,那是不是可以不走西风带绕道去南极呢?科考队员叔叔告诉我,西风带是绕着南极一圈的,去往南极,这种恶劣天气是躲也躲不开的!
想象着西风带中的种种暴风大浪,想象着“雪龙号”在西风带中坚毅航行,对南极科考队员的敬畏之情再次油然而生,科考队员不愧为征服南极的勇士!
接“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回家的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科学知识,也让我更加热爱科学。
我会永远记住这令人骄傲的一天!。
雪龙号的远征作者:张建松来源:《户外探险》2014年第09期红白相间的雪龙号,堪称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一艘明星船。
在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它是第三代考察船。
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考察使用的“向阳红10号”是一艘没有抗冰能力的普通船只;1986年的“极地号”—芬兰劳马船厂建造的具有1A级抗冰能力的货船被购进并花了750万元改装成南极科学考察船,六个南极航次考察任务后于1994年退役。
现役的雪龙号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原为北极地区多用途运输船,设计破冰能力为B1级。
2007年,我国投资两亿多元对它进行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更新改造,提高了船上自动化程度、装备了多套科学调查设备、调整了实验室布局,更新了通信导航设备、改造了生活设施。
2013年,国家又对雪龙号的动力系统进行了更新改造,更换了主机、辅机等设备,雪龙号犹如换了一个强大的“心脏”,至少还能在南北极跑几十年。
雪龙号的灵魂是船员。
自1984年以来,许多船员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尽管他们的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国外科学考察的船员,甚至无法与国内一般的远洋船船员相比,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
在雪龙号服役的七年里,我曾数次跟随它往返于地球两极,听到了不少动人的故事。
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危险冰区尽管雪龙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但南北两极的浮冰和冰山在屏幕上显示的都是一个白点,很难区别,因此只能依靠值班驾驶员和水手的眼睛来识别,航行难度很大。
每当驶进危险冰区,总能看到船长沈权日夜守望在驾驶台,不是拿着望远镜紧盯海面,就是在昏黄的灯下研究气象云图和航行路线。
多年来的艰苦历练,雪龙号船员们积累了丰富的冰区航行经验。
在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中,雪龙号冲破低纬度厚重浮冰的阻挠,机动灵活地在浮冰间寻找“清水塘”航行,一步步航行到北纬88度26分,创造了我国航海史上迄今到达最高纬度的纪录。
而与我国同时进行北极考察的一艘国外破冰船,仅航行到北纬75度就因无法穿越厚重浮冰而折返回国。
PAGE09科学之友2018.11探秘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行:25岁船龄的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庞大的身躯会令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震撼。
实际上,“雪龙”号于2018年上半年刚刚从南极返回,在出发去往北极前它已经被清洗、保养得光洁如新,红色船体和白色船舱颜色分明。
“雪龙”号考察船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之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了改造,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现今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雪龙船总长167米,宽22.6米,满载排水量是21 025多吨,吃水9米。
因为我国南极科考开始得比较早,“雪龙”号第一次执行的极地考察任务是我国的第11次南极科考。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可以执行冰上作业任务的科考船,从第11次南极科考后,每一次极地科考任务就都由‘雪龙’号担任。
”雪龙船船长沈权如数家珍一般,“目前为止,雪龙船执行了共22次南极科考,8次北极科考。
”至于雪龙船主要担负的任务,沈权介绍称:“我们在南北极有很多科考站,那么雪龙船承担的任务主要就包括为科考站提供后勤补给、人员运输以及科考作业。
也正是因为科考站多,因此雪龙船的后勤保障压力还是很大的。
”需要说明的是,雪龙船核载船员为40名,科考队员80人,也就是说120人是标准载人数量。
但是由于科考任务多且重,第九次北极科考上船的人员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
食:吃喝全依靠出发时携带的物资值得提到的一个细节是,第九次北极科考过程中途不停靠任何国家、不进行补给。
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雪龙船上130多人的吃喝全部依靠出发时携带的物资。
船上的蔬菜补给有3种:绿叶菜、便于存放的蔬菜以及速冻蔬菜。
水果类有哈密瓜、西瓜、香蕉、苹果、梨等,可以保证整个航次食用。
水产品种类丰富,各种鱼类、贝类、虾类等,还有大量的肉类和家禽。
船上有冷藏蔬菜库、冷冻鱼库、肉库、 “世界尽头”的北极,要想探究它,必须先抵达。
科考队搭乘的“雪龙”号科考船成了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雪龙”号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也是一艘可以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
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断的突破。
据“雪龙2”号总设计师吴刚介绍,它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
双向破冰均具有以2-3节船速连续破1.5米冰加0.2米积雪的能力,艉部破冰能实现在20米当年冰冰脊(含4m堆积层)加20厘米雪层不被卡住,可实现无限航区包括极区航行和作业。
该船融合了国际新一代考察船的技术、功能需求和绿色环保理念,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
“雪龙2”号作为科考破冰船,装备有国际先进的海洋调查和观测设备,能实现科考系统的高度集成和自洽,在极地冰区海洋开展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生物多样性调查等科学考察,进而成为我国开展极地海洋环境调查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平台。
这艘极地科考船交付后,将正式加入我国极地考察序列,开展船载科考设备调试等工作,计划今年下半年和“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共同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
(摘编自陆雪苑《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今交付使用》,《人民日报》2019年7月11日)材料二:今天上午,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上海码头。
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于2018年11月2日从上海出发,先后4次穿越西风带,总航程30800余海里,其中冰区航行2102海里,历时131天。
今年1月19日,在阿蒙森海密集冰区航行中,“雪龙”号因受浓雾影响与冰山碰撞,船艏桅杆及部分舷墙受损,无人员受伤,船上设备运行正常。
科考期间,考察队克服了碰撞冰山后带来的各种困难,在科学考察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雪龙号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
前苏联解体后,因为这条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造的,没办法继续,中国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
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雪龙”号已先后11次赴南极、3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纬85度25分。
简介该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雪龙”号前后投入了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至2012年已5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名字由来中文名“雪龙号”这个名字是第一任南极考察的主任武恒起的名字,‘龙’代表中国,‘雪’意味着南极的冰雪世界。
英文名为chinare。
“地图”多在“雪龙号”上的餐厅、会议室、驾驶室、走廊,都能见到各种各样的地图,有世界地图、北极地图、南极地图、科学考察航次图、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路线图,还有南极中山站、长城站的地形图……不少队员还自带了地图,甚至地球仪。
驾驶室内还有大量的海图。
“规矩”多雪龙号上有好多好多“守则”。
环保守则:垃圾实行分类管理,不准将垃圾倾倒入海;安全守则:居住舱外不准穿拖鞋,因为在船上穿拖鞋不方便,也容易受伤;消防守则:船上居住舱外禁止吸烟。
由于科考携带了直升机,并携带了航空汽油,因此严禁吸烟。
节水守则:要节约用水,原因不用说。
“照片”多雪龙号上关于极地的照片很多,有企鹅、冰山、中山站、长城站等,历届科考队员们拍摄的这些照片,都用镜框挂在墙上,构成了雪龙号上独特的风景。
参加极地科考队的科技人员分别来自多个不同领域。
为增进了解,增加对各学科和课题的认识,考察队经常举办各式各样的讲座。
10月31日,“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从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航,正式开启了我国第39次南极考察之行。
据悉,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科学考察船作为海洋科学研究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发展中,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
逐“代”发展回顾新中国海洋科考的发展,可以从科考船的发展入手。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考船主要经由旧船改造而成。
1958年至1960年开展了新中国首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摸清了我国海域家底。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专门设计建造的科考船,第一艘2500吨级海洋实习调查船“东方红”号、3000吨级综合调查船“实践”号,以及分散到各海洋调查研究机构的首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中国海监”系列的科考船。
20世纪90年代至2012之前,除自主研制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等之外,仅有从国外购买并改装的“大洋一号”和“雪龙”号。
这个时期的科考船为“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奠定了装备基础,成为我国第二代主力科考船。
2012年开始,中国科考船进入“质”和“量”的高速发展期。
以“科学”号综合考察船投入运行为里程碑,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和动力定位系统被逐步推广。
据统计,2010-2021年中国新建海洋科考船的数量达30余艘,涌现出一大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科考船。
全世界第1艘六缆高精度、短道距地震电缆三维物探船“海洋地质八号”使中国站上国际海洋物探领域船型技术的制高点;全球首艘具备艏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成功首航南北两极……如今,我国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实验”“探索”“创新”系列、国家海洋局系统“向阳红”“大洋”“雪龙”系列、教育部高校“东方红”系列、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系列和卫星测控中心的“远望”系列为主要代表的海洋综合、专业和特种三大类的中国海洋科考船。
中国船检 CHINA SHIP SURVEY 2018.746“雪龙2”号的使命本刊记者 胥苗苗中国极地科考船的新标杆在中国庞大的科考船队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她是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
该船是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1993年中国从乌克兰进口后按照中国需求进行改造而成。
“雪龙”号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
自1994年10月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雪龙”号已先后34次赴南极,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了中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可谓中国近日,我国首制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江南造船正式入坞建造,“雪龙2”号的设计和建造符合最新规范要求,各项性能指标处于世界前列。
“雪龙2”号将于2018年8~9月下水,2019年交付使用,该船交付后将与“雪龙”号组成极地考察船队,极大提升我国在极地海洋区域的综合考察能力。
2016年底,由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江南造船(集团)举行开工点火仪式。
热点 Hot Issue极地科考的急先锋。
2016年底,由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雪龙2”号极地考察船在江南造船(集团)举行开工点火仪式,2017年9月26日,“雪龙2”号开始连续建造。
据中船集团708所极地科考船总设计师吴刚介绍,相较于“雪龙”号,“雪龙2”号的能力更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其为全球第一艘符合国际最新规则的极地科考船;二是安全性高,通过结构设计,具有很强的防寒能力,也很环保;三是破冰能力强,达到PC3级,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
而且,它采用双向破冰设计。
在遇到很难“拱”的冰脊时,船体可以转动180度,让船尾变成船头。
尾部的螺旋桨能在海面下削冰,把10多米高的冰脊“掏空”,从而突出重围;四是智能化,拥有智能机舱,便于飞机在甲板上起降;能通过传感器等设备进行船体全寿命监测,如与冰面刮擦后,能自动预警。
1.知识点:1985年,‘向阳红10号’首次驶入南极圈。
在这次南极考察中建立了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
2.知识点:2004年7月28日,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3.知识点:1983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批准中国加入《南极条约》组织。
4.知识点:北极熊、北极狼和北极狐号称“北极三霸”,是横行于寒冷世界里的“杀手”。
5.知识点:“雪龙”号是我国在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并改装的,于1994年开始投入使用。
6.知识点:我国在1999年组织了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科学考察队于7月1日乘“雪龙”号从上海出发。
7.知识点:1768年,英国航海家库克率领团队开启了人类探索南方大陆的第一次远航。
在之后的若干年中,库克船队多次进入南极圈。
8.知识点:1985年1月24日,“向阳红10”号船在西经69度15分驶入南极圈。
9.知识点:2014年7月11日中国第六次北及科学考察从上海启程,于9月22日靠港,抵达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10.知识点: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共有5艘船到过南极海域,它们是“向阳红10”号、“J121”号、“海洋4”号、“极地”号和“雪龙”号。
11.知识点:目前中国在南极建有4个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
12.知识点:“泰山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于2014年完成主体封顶。
13.知识点:1989年7月秦大河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
成为中国第一个横穿南极大陆的人。
14.知识点:1909年4月6日皮尔里到达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
15.知识点: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刘少创2002年从亚洲大陆最北端的共青团员岛出发,单人无后援穿越北冰洋到北极点,成为中国第一个独自北极探险的科学家。
冰雪中的极地科学考察船佚名【期刊名称】《中国海事》【年(卷),期】2017(000)001【总页数】2页(P77-78)【正文语种】中文我国自1984年首次组队开展南极考察至今,先后赴南极地区担负运输、科学考察的船只有5艘,它们是“向阳红10”船、“J121”号、“海洋四号”船、“极地”号和“雪龙”船。
其中,前3艘船只进行过一个南极航次,“极地”号为冰区加强型运输船,在1986年购进后,经过改造投入到我国极地考察,1992年退出极地考察序列。
“雪龙”船1993年购自乌克兰,原船设计为极区破冰运输船,经过两次改造后,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船。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建造了一系列科学考察船,统一命名为“向阳红XX”,其中“向阳红10”船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
1979年11月,由上海江南造船厂建成并交付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使用。
曾参加中国首次发射运载火箭、同步通信卫星等重大科研试验任务。
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船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
这支考察队由来自全国60多个单位的519人组成,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12月26日抵达南极洲。
1985年2月25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站址设在乔治岛南端的菲尔德斯半岛东岸。
1998年8月,老“向阳红10”船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
1999年10月,“远望4号”测量船首次远赴印度洋,执行“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海上测量通信任务。
十多年来,“远望4号”测量船先后12次远征太平洋和印度洋,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为我国航天测控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2011年12月14日,“远望4号”测量船正式宣布退役。
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新"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
“J121”号是1979年8月下水的打捞救生船。
30 INNOVATION TIME 2017.3“雪龙”的兄弟 在哪?刘诗瑶/文可双向破冰: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既能往前开,也能往后开,同时还能原地打转地球的两极终年被皑皑冰雪覆盖,科考船在极地冰海行驶时,如果破冰能力不足,即使不远处就是开阔水域,也只能困在冰里干着急。
“新船能在1.5米厚冰、0.2米厚雪的环境中,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还具备全回转电力推进功能和冲撞破冰能力,满足全球无限航区航行需求。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第708研究所的新船总设计师吴刚说,相比“雪龙”船,新船破冰能力有望提升三到四个级别。
据他介绍,双向破冰,即船艏和船艉均可破冰,是新船的最大亮点。
“一般破冰船由船艏破冰,持续向前。
可一旦遇到较厚的冰脊,很难突破,‘雪龙’船在使用中就经常遇到被冰脊卡住的情况。
”吴刚说,新船的船尾推进器装有两个大型吊舱,能原地360近日,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简称“新船”)在江南造船厂切割车间完成第一块钢材点火切割,拉开了新船工程开工建造的序幕。
我国已有“雪龙”号破冰船,为何还要建新船?新船“牛”在哪?能为科考带来哪些改变?中国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示意图“牛”科学探究SCIENTIFIC INQUIRY创新时代 2017.331度自由转动,形成很强的冰层切削力。
“必要时,船体转动180度,让船尾朝前,尾部螺旋桨在海面下削冰并形成抽吸作用,直到把20多米厚的冰脊‘掏空’。
”除了危急时刻“开道”,船尾还能变船头。
“就像开车,后备厢突然变成了驾驶座。
”吴刚打比方道,新船驾驶室为360度视野设计,船既能往前开,也能往后开,同时还能原地转圈。
“这种机动性和灵活性使船更能适应极地环境。
”新船的抗寒性也大幅提高,更重视低温环境下作业的防护。
“比如,室外作业和脱险通道的防滑和加热处理,影响视线的窗户和室外摄像头的除冰防雨水功能,还有防冰海水门、液舱加热、管道加热、机舱通风、保温处理和冷凝水排放等设计。
付将极大拓展我国的极地考察区域,延长考察时间。
中国船级社(CCS)作为“雪龙2”号的审图、建造检验入级方,在为“雪龙2”号诞生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CCS在极地科考船领域的服务能力。
十年磨一剑,“雪龙2”号不一般全回转电力推进下原地360度的水上“漂移”,船头船尾双向破冰,智能机舱自动“健康诊断”,舱室噪音达到科考船目前最高舒适度要求……十年孕育,全球首艘具备双向破冰能力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于今年7月11日顺利交付。
该船是我国首艘自主制造的极地科考船。
“雪龙2”号出身非同一般。
它是经国务院专题会议批准立项、国际招标、顶尖团队深度合作的极地科考船。
国务院专题会议确立了“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原则;通过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与“雪龙”号不同,“雪龙2”号是全球首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不仅如此,“雪龙2”号还是全球首艘智能极地科考破冰船,拥有一套集智能机舱、智能船体的监控系统。
“雪龙2”号的交倾情护航大国重器“雪龙2”号本刊记者 胥苗苗特别报道 Special Report在进入图纸审核阶段后,审图技术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点,图纸退审及时高效,共完成了817份图纸资料审核,确保了“雪龙2”号的顺利建造和交付。
“雪龙2”号是CCS首艘授予PC3冰级附加标志的极地科考破冰船,审图技术团队先后组织攻克了极地规则A类船舶应用实施技术、极地冰载荷作用下的船体结构强度评估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
“雪龙2”号冰级高,属于极地规则定义的A 类船舶,CCS并无A类船舶应用极地规则的经验,审图技术团队通过研究极地规则及相关背景文件,梳理对“雪龙2”号应用极地规则的技术要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技术解决方案。
题讨论研究,最终找到合理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同时,“雪龙2”号由中船七○八所和芬兰阿克北极公司联合设计,意味着审图工作需要同时面向2家设计单位,为此,审图技术团队与中船七○八所和芬兰阿克北极公司组建联合工作组,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
雪龙船上的物理知识雪龙船上的物理知识作者:徐海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4年第07期2013年圣诞前夜,一艘载有74名人员的俄罗斯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因天气状况骤然恶化,在南极洲沿岸被厚冰困住动弹不得.中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和法国的“星盘号”先后抵达遇险地准备救援,但因为冰层太厚和天气原因,救援船一时无法靠近.2014年1月2日,中国“雪龙号”科考船出动“雪鹰”直升机,将被困乘客分批次从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撤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救援船附近的冰面上.然而,受强大气旋影响浮冰范围迅速扩大,此时的雪龙船周围被密集海冰包围,前方、右后方各有冰山阻挡,海冰堆积很高,远超雪龙船的破冰能力.雪龙船的被困牵动着全国亿万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切.直至1月7日,雪龙船所在海域风向发生变化,边缘冰有松动现象.当天下午,雪龙船自主脱困,驶向清水区.那么雪龙船到底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它又是如何自主脱困的呢?首先介绍一下雪龙号的基本情况.雪龙号(图1)是1993年3月25日,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下水的极地运输船,经过初步的改造成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船的总排水量21250吨,船长167米,宽22.6米,满载吃水9米,最大续航能力为12000海里.最大航速17.9节,抗风能力为12级以上,能以1.5节的速度连续破1.2米厚的冰(含20 cm的雪).核定乘员128人. 船上拥有较为齐备的导航仪器设备和气象观测设备.为船舶的安全航行和科学考察提供服务.那么,雪龙船与一般的船只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下面,本文就从八个方面介绍一下雪龙船的特别之处,并从物理的角度加以分析.1鱼探仪我国在雪龙船的水文资料采集室中,安装了可以用来探寻磷虾以及其它极区水生动物的鱼探仪.鱼探仪工作时首先由某种传感器发射信号,信号在水域里传播.当发射出去的信号在水中传播,碰到不同于水的介质(这里主要是鱼群、海底岩石等)时一部分信号会沿原路反射回来被传感器接收到,由此便可以确定水底的构造、水深、鱼群位置、鱼的大小等.分析鱼探仪工作时传感器发出的是超声波,超声波的频率比较高,人耳一般听不到,它具有方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等特点,常用来测距、定位等.又由于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因此它不能用于天体间距离的侧量.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超声波的特点和性质、声音的传播条件、回声定位.2特种钢破冰船船体一般使用特殊的低温高性能的钢材制成(雪龙船使用的是E级特殊钢),并且在船首、船尾和吃水线附近进行了额外的加厚.分析当雪龙船破冰航行时,船体会对冰块产生巨大的撞击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冰块也会同时对船体产生同样大小的撞击力,这就要求船体材料必须具有足够大的硬度.要耐撞,一般的钢材是很难胜任的.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材料的物理属性(硬度).3抗冰漆雪龙号船壳涂有特殊的涂料,当水滴接触到该涂料表面时,会因为涂层的渗水作用(反映材料耐水渗透的性能,也。
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纪行(三)作者:赵宁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0年第08期我国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
考察队向中山站和内陆出发基地运输人员和物资,向来是中国南极考察的重要环节。
根据计划,“雪龙”号与“雪龙2”号将共同在南极中山站附近冰区执行科考任务。
其中,“雪龙2”号主要发挥其破冰优势,承担破冰任务,“雪龙”号则承担后勤保障、物资装卸等任务。
2019年11月19日上午,“雪龙”号进入普利兹湾外围的密集冰区。
距离中山站约200千米、厚度超过1米的巨大浮冰成为中国第36 次南极考察队前往中山站的第一个“拦路虎”。
从驾驶台可以看到,大面积的浮冰开始成群结队地出现在“雪龙”号的前方,面积小一些的都有篮球场大小,而大的几乎看不到边际。
为了保证航行安全,“雪龙”号速度降至3节。
船长朱兵站在驾驶台上,熟练地下达各种操舵指令。
在驾驶员的操控下,“雪龙”号巨大的船身不时调整方向,寻找薄弱地带破冰而行。
这一幕在“雪龙”号近30年的服役生涯中屡见不鲜。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破冰行动”,“雪龙”号不再是单兵作战。
在“雪龙”号身侧3海里处,一个红色的身影始终如影相随,那是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
“雪龙2”号采用的是双向破冰新技术——船首、船尾都可破冰,机动能力大大提高,可在1.5米厚的冰层加上20厘米厚的积雪中达到2~3节的航速破冰。
与“雪龙”号相比,它在冰区操纵、定位和掉头作业也变得非常容易,更加有利于海上科考作业和船舶航行安全。
“雪龙,雪龙,雪龙2号呼叫雪龙。
”“雪龙收到,请讲。
”“稍后我从右方超车,为你们破冰开道。
”12点30分,“雪龙2”号绕行至“雪龙”号正前方,在身后画出一道漂亮的圆弧水道,“雪龙”号紧随其后,两船相距约1海里。
面对巨大的浮冰,前方的“雪龙2”号几乎不需要避让,一路碾压而过,所向披靡。
11月20日,“双龙”抵达中山站陆缘冰外围的乱冰区。
龙源期刊网
前进吧,极地破冰船!
作者:
来源:《好孩子画报》2018年第12期
小朋友,你知道什么是极地破冰船吗?大眼先生和你一起去了解一下这种了不起的冰区勤务船吧!而且,中国首艘极地破冰船也将和大家见面哦!
破冰船
其实顾名思义,破冰船是用于破碎水面的冰层,开辟航道,保障舰船顺利进出冰封的港口,或者引导舰船在冰区航行的勤务船。
种类多多身材特殊
破冰船有很多种类,分为江河、湖泊、港湾和海洋破冰船。
破冰船的身材和普通艦船不同哟——船身通常短而宽,而且底部首尾上翘,船体首部倾斜度较大,通常都用厚钢板和密骨架加强。
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破冰船用首部挤压冰层,在行进过程中连续破冰。
“雪龙2”号
2018年9月10日,我国自主建造的首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2”号正式下水,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了新的突破。
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下水
“雪龙2”号船长122.5米,船宽22.3米,排水量约14000吨,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极地破冰船之一。
它能在极地1.5米的厚冰环境中连续破冰航行,是世界上首个能够船首船尾双向破冰的极地科考船。
“雪龙2”号是一艘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备全球航行能力,能够在极区大洋安全航行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可实现极区原地360度自由转动,并可以突破极区20米当年冰冰脊。
根据建造计划,新船将于2019年上半年交付使用。
科学考察船是什么意思
科学考察船,是指用于调查研究海洋水文、地质、气象、生物等特殊任务的船舶,如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COOK号。
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船主要分布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部门,其中极地考察船2艘,“远洋级”科学考察船10多艘。
我国的“向阳红”、“大洋”、“远望”等系列的海洋考察船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远洋及深海科学探测船,主要用于远洋遥感探测、海洋水声水文研究、国际海底矿物资源勘察、海洋生物资源采集、深海技术实验、勘探海底重力及磁力参数、地热流量等科学调查分析。
我国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该船耐寒,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南北极海域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