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侗戏《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8
侗戏剧本搜集整理的研究现状与学术价值作者:曾雪飞来源:《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年第03期摘要:侗戏是清代黎平侗族吴文彩受汉戏影响所创,并很快在侗族地区得以流传。
目前,南部侗族地区仍保存大量的“汉字记侗音”侗戏抄本,主要有两类:一是根据汉族说唱本、汉族传说故事等改编的剧本;另一类就是根据侗族琵琶叙述歌或侗族传说故事改编的侗戏剧本。
侗戏剧本搜集整理,对于理解侗族文化智慧,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共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订及其他民族民族戏剧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也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
关键词:侗戏;搜集整理;学术价值中图分类号:J61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3-0084-07国际DOI编码:10.15958/ki.gdxbysb.2017.03.015侗戏,侗语称“戏更”(XIK GAEML),是中国少数民族22个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把传统侗族诗歌、音乐、念词、舞蹈等融为一炉,讲述民间故事的综合性艺术。
侗戏最早产生于19世纪初叶的嘉庆至道光年间,是贵州省黎平县腊洞村侗族文人吴文彩所创,至今已有160多年的历史。
吴文彩最早创作出来的两出侗戏,一是根据汉族说唱本《二度梅》改编的《梅良玉》,另一是根据汉族传书《薛刚反唐》改编而成的侗戏《李旦凤娇》。
侗戏多流传于黔、湘、桂三省(市、区)交接地带的侗族居住区域。
贵州侗族人口几乎占有全国侗族人口一半以上,为侗戏的发源地且保护传承较完好,是能够代表侗族文化诸多特征的唯一省份。
特别是黔东南为全国侗族最大聚居区,是存活侗戏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侗戏以侗族“嘎锦”(大琵琶叙事歌)为基础,系侗语南部方言,结合“戏摩萨”(傩戏)并吸收汉族戏曲的有利因素形成。
音乐唱腔有《平调》(普通腔)、《哭板》(哀调)、《仙腔》《叹板》《变头腔》《起板》(引子)、《尾腔》等。
伴奏为侗族的四大民族乐器琵琶、侗笛、牛腿琴、芦笙和二胡、月琴、扬琴等。
《珠郎娘美》被忽视的价值与地位刘亚虎(中国社会科学院 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 朝阳 100732 )摘 要:侗族《珠郎娘美》整部作品的故事情节结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跌宕起伏,最后形成高潮。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有发展的、“运用智慧和勇气进行斗争”的青年女性形象,在南方民族文学里具有某种典型意义。
作品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突出,可以说整个故事都是在一种浓浓的侗族村寨乡土气息与风俗的氛围中展开。
我们民族文学界当深入地研究《珠郎娘美》这部不朽的作品,发掘它被忽视的价值,树立它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珠郎娘美;价值;地位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2-0079-03作者简介:刘亚虎(1950-),男,广西灌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南方民族文学。
2001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民委共同举办的首届“向全国推荐百种优秀民族图书”揭晓,银永明、邓敏文翻译的侗族《珠郎娘美》[1]入选。
作为负责文学图书这一板块的评委,我参与并见证了整个过程,为这部作品的入选感到由衷的高兴。
一其实,作为侗族最负盛名的民间叙事作品《珠郎娘美》,其出名自不从此日始,也当不以此日终。
它在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史上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是被忽视,没得到应有的推崇。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它曾经借黔剧《秦娘美》的包装,扬名北京、上海直至大半个中国。
它动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当时就得到众多名家的高度评价。
20世纪上半叶,著名戏师梁少华与梁耀庭合作,创编了侗戏《珠郎娘美》。
50年代末,贵阳市文艺工作者将其改编为黔剧(当时叫文琴戏),并于1959年首次演出。
1960年初,贵州省集中贵阳市及各地剧团精英组建贵州省黔剧演出团,排练以《珠郎娘美》为主的四台大戏、一台小戏,并将剧名改为《秦娘美》。
5月,在贵阳为邓颖超、康克清演出。
6月开始,赴京并到上海、杭州等地演出,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以及艺术名家梅兰芳、周信芳、欧阳予倩、马少波、盖叫天等亲临观看。
《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探析【摘要】在侗族文化中,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珠郎娘美》,该传说的广泛流传对于侗族民间文学以及音乐艺术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为侗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文化营养。
本文就《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以及在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便为侗族音乐艺术更好地传承提供思路。
【关键词】《珠郎娘美》;侗族音乐;影响传承【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珠郎娘美》不仅是流传于贵州省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以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的爱情传说,更是一曲民歌、一部侗戏,可以看出,侗族民间传说对于音乐艺术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1921年,贵州省从江县洒洞寨(今新安村)著名侗族歌师梁绍华(1893-1978)、梁耀庭(生卒年待考)根据民间传说和民间叙事歌编成侗戏《珠郎娘美》,于是黔、湘、桂边界侗族人民争相传唱。
2006年,侗戏《珠郎娘美》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侗戏的主要代表剧目,无论是侗戏还是侗族民歌,《珠郎娘美》的传说都成为影响侗族音乐艺术传承的重要题材。
一、《珠郎娘美》传说对侗族音乐的影响(一)侗族民歌方面《珠郎娘美》传说对于侗族民歌方面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三点:第一,对歌词的影响上。
无论是琵琶叙事版本还是侗族大歌版本的《珠郎娘美》,在歌词上的用词都是比较明了简洁的,大都是切合旋律进行歌唱的通俗语言。
并且,在两个版本的《珠郎娘美》中为了更好地帮助听众记忆,歌词大都是采用了侗族方言以及日常所见的俚语等,一方面更加生活化,另一方面听众感受也更为真实和形象,正是由于其歌词的通俗易懂,因此易于流传歌唱;第二,民歌旋律上的影响。
琵琶叙事歌版本中的旋律更为简洁,这是因为该版本主要是以传唱讲故事的旋律形式表现出来,在侗族大歌版本中尽管也采用了相似的旋律,但是旋律具有不断重复且多段歌词的特点。
这样的旋律设置有助于演唱者以及听众更好地把握旋律和记忆歌词。
《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探析《珠郎娘美》是侗族传统音乐中的一首经典曲目,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侗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自诞生以来,《珠郎娘美》一直在侗族地区广泛传唱,对侗族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世代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析《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情况,从旋律特点、文化内涵、传承方式等方面展开分析,以期为了解侗族音乐的特色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与观点。
1. 旋律特点《珠郎娘美》是一首以竹笛、唢呐、木鱼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侗族经典音乐,其旋律优美婉转,富有动人情感。
整首曲子以悠扬的旋律起始,逐渐递进,最后高潮迭起,使人仿佛置身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样的旋律特点直接影响了侗族音乐的整体风格,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2. 文化内涵《珠郎娘美》不仅在旋律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首曲子表达了侗族人民对自然、家乡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在侗族文化中,珠郎和娘美分别代表着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和对家园的眷恋,而整首曲子则通过抒发对这些情感的描述,使得侗族音乐具有了更深层的意义和内涵。
可以说《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音乐本身,更是在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珠郎娘美》的传承情况1. 口耳相传侗族音乐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口耳相传,即由长者传给后人,由师傅教给徒弟。
《珠郎娘美》作为侗族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在侗族地区一直以口头传唱的方式进行传承,通过长辈教导后人的方式,使得这首曲子得以世代传承下来。
在侗族村寨,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田间地头,人们都会唱起《珠郎娘美》,将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愿望传递给后人,从而确保了这首曲子在侗族音乐中的传承。
除了口耳相传外,侗族还会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弘扬《珠郎娘美》这样的经典音乐。
例如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侗族人民会举办音乐会、演出等文化活动,以展示和传承自己的音乐传统。
侗族叙事歌《珠郎娘美》中的娘美形象塑造——基于微观言语行为理论的分析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其中,侗族的叙事歌曲尤为特别,既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民族记忆。
《珠郎娘美》作为侗族叙事歌曲中的一首代表作品,通过歌词和旋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其中娘美这一形象的塑造有着深刻的意义。
本文将从微观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珠郎娘美》中娘美形象的塑造进行分析。
在《珠郎娘美》中,娘美是歌曲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富有智慧和勇气的女子形象。
通过歌曲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她外貌美丽、善良贤淑、聪明灵活,且具有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
她代表着侗族女性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古老的侗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她的形象塑造主要通过歌词中的行为描写和语言表达来呈现。
首先,娘美的外貌美丽是她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之一。
歌词中反复强调了她的美丽和令人倾心的形象。
例如,“穿着婷婷玉色衣,袖口彩线如蝉翅,熟透了鹅黄丝带”,通过形容她的衣着与饰品,展现了她的优雅和高贵。
同时,歌曲还体现了她的温柔和美丽,“融雪叶开花那样的笑靥、夜谈姹紫嫣红”的描写更是烘托出她的绝世风华。
这些行为描写和语言表达烘托了娘美的美丽形象,使读者对她的形象产生了清晰而美好的印象。
其次,娘美的聪明灵活和独立自主的形象通过她的言辞和行动得以展现。
歌词中反复强调娘美的机智和灵巧,例如,“她急个把火,一把斧石斩不断,虎力羊骨能折断”,这些描述描绘了她面对困难时的果断和决定性。
此外,歌曲中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未来的命运。
例如,“娘美独自爬过山岗,西南风带来眷恋,归娘美婚信传来,耕牛、果园、广树林”这段歌词表明了她可以自主选择嫁入另一个家族,不受传统束缚。
通过这些言辞和行动的描写,娘美形象得以塑造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最后,娘美形象的塑造还通过与其他角色的对比,进一步突显了她的优秀特质。
例如,歌曲中反复描绘了她与珠郎的互动,珠郎作为男性形象在故事中被描述为温暖、温和和体贴的大哥哥形象。
《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探析《珠郎娘美》是侗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深受侗族民众的喜爱与传唱,对侗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其传承进行探析。
首先,可以说《珠郎娘美》是侗族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魅力,是侗族音乐文化的瑰宝。
因为其迷人的旋律、优美的歌词和感人的主题,此歌曲一经传唱,就得到了侗族人民的广泛认同和喜爱。
此外,《珠郎娘美》的演唱形式也具有独特的特色,如旋律上的起调、抑扬、扬抑、下调、尾声,节奏上的慢板、快板、整板,唱腔上的多拍、单拍等等,都为侗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次,可以说《珠郎娘美》的影响传承非常广泛。
从歌曲本身可以看到,它的主题是关于爱情、坚贞和忠诚的,这和侗族民族精神和文化理念是紧密相关的。
因此,不仅仅是侗族人民喜爱这首歌曲,就连其他民族也喜欢听、传唱并加以改编。
而且,《珠郎娘美》也是侗族民歌中的经典之作,从而对侗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侗族音乐人都会在创作中吸取《珠郎娘美》的精华,以其为基础进行创作,如《珠郎》、《娘子约》、《美在山水笛》等作品,在旋律、音色、唱腔和节奏上都受到《珠郎娘美》的影响。
最后,可以说《珠郎娘美》在传承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由于文化传承渠道的不足及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节,如唱腔、节奏、音乐形式等已出现一些变革。
现如今,侗族年轻一代对专业侗乐知识了解不足,对于传统侗乐的接纳度也有所下降。
因此,对于如何传承《珠郎娘美》这样的传统作品,要注意维护其原汁原味的特色,同时也要注意将其与现代音乐融合起来,以吸引年轻一代对侗族音乐的兴趣和关注。
总之,《珠郎娘美》是侗族音乐中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侗族音乐的代表作,也在侗族音乐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融,我们应该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以推动侗族音乐的发展。
《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及传承探析【摘要】侗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支,以其独特的声韵和节奏吸引了众多听众的喜爱。
著名的曲目《珠郎娘美》在侗族音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视为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通过对侗族音乐传统特色、《珠郎娘美》对侗族音乐的影响、《珠郎娘美》的传承及当代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珠郎娘美》在侗族音乐中的地位与影响,呼吁对侗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
通过深入研究侗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为侗族音乐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侗族音乐、《珠郎娘美》、传统特色、影响、传承、当代表现、地位、保护、社会、结论、重要性1. 引言1.1 侗族音乐的特点侗族音乐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侗族音乐在曲调上多采用四声五音的五声调和六声调。
在节奏上,侗族音乐重视节奏的规整和变化,节奏感强烈,常伴有击节或步调。
侗族音乐在表达情感和描述事物时善用比喻手法,常以自然界的声音为素材,如山水、风雨等。
侗族音乐在表演形式上灵活多样,有独唱、合唱、器乐等形式,且常常结合舞蹈或戏剧元素。
侗族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满了土地和民族情感,是侗族文化的生动表现。
1.2 《珠郎娘美》在侗族音乐中的重要性《珠郎娘美》是侗族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承载了侗族文化和历史的传统。
作为侗族音乐中的代表性作品,《珠郎娘美》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引领着侗族音乐的发展方向。
这首歌曲讲述了珠郎与娘美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侗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珠郎娘美》,侗族音乐展现了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使得侗族音乐在民间传统和文化表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珠郎娘美》不仅是侗族音乐的代表作品,更是侗族文化的象征,它激励着侗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和发展侗族音乐,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珠郎娘美》在侗族音乐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侗族音乐传统的精髓和灵魂所在,对侗族音乐的影响和推动力不可忽视。
论侗戏《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谭厚锋,杨昌敏摘要:侗戏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剧种,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主要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其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怒前侗戏剧目约有500多个。
《珠郎娘美》是侗戏众多剧目中的一个传统侗剧,在侗族文学艺术史上占有终于的地位。
本文仅就《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及其影响作探讨。
关键词:侗戏;梁绍华;《珠郎娘美》;文学价值;影响一、绪论侗族不仅是一个善编善唱(歌)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善编善演(戏)的民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侗戏剧目约有500多个,其中传统侗剧200余个,改编历史剧目和新编剧目300多个。
侗戏《珠郎娘美》只是其中一个剧目,属于传统侗剧,洋洋洒洒7600多句,近10万个唱词,共要7个晚上才能演完。
《珠郎娘美》不仅被誉为侗戏历史中的一个璀璨的明珠,而且被称颂为侗族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作为研究侗族社会、历史、文学艺术的第一手资料,《珠郎娘美》重要的史料价值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本文只拟着重探讨一下其文学价值及其意义。
二、《珠郎娘美》的文学成就背景侗戏《珠郎娘美》(以下简称《珠》)是梁绍华(1893—1978年)、梁耀庭根据侗族的同名民间故事和叙事长歌的基础上创作改编的。
在此之前,有关《珠郎娘美》的故事和叙事歌早已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
而《珠郎娘美》的故事和叙事歌均基于贵州省榕江县三宝地区真人真事。
梁绍华、梁耀庭均是从江县洛香镇(原新安乡)榕寨村人,他们都是当地著名的侗族歌师、戏师。
梁绍华从小就喜欢大人排练演唱戏剧,常常一边看一边模仿动作;有时在与本寨的小朋友们一边放牛时,还一边组织他们编演侗戏。
梁绍华12岁就跟离家不远的老侗戏师石甫洛学唱侗戏《元童》,并扮演戏中的主角(元童),其表演非常成功。
由于梁绍华对侗戏特别喜欢,加上他的聪明以及很好的记忆力,所以他同时有得到当地有名的侗戏戏师陆文荣的赐教。
乡亲们又特别喜欢看侗戏,然而,当地侗戏班长年累月只演唱侗戏(元童)。
由于家庭贫苦,梁绍华从小没有机会上学快三十岁才娶媳妇,幸运的是,他的妻子也是当地有名的侗歌歌手。
所有这些都为梁绍华后来编写侗戏《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一天,本村有名的歌师萨宣金老人对聪明好学的梁绍华说:“你会编哥爱戏,为哪样不编点别的戏来唱?”在歌师的提议和鼓励下,梁绍华拉上妻子,并邀约本村与他一样喜爱侗戏的梁耀庭来到歌师萨宣金家,请歌师将侗族民间故事《珠》讲述一遍,歌师一边讲,他们就一边记在心头,花了好几个晚上才将这个故事讲完。
然后他们有根据故事《珠》编成叙事歌。
功夫不负有心人,梁绍华、梁耀庭在民间故事和叙事歌的基础上,经过三个月的整理和编写,将《珠》改编为侗戏。
不久,侗戏《珠》的前半部分得以搬上舞台,一经演出便惊动周围大小村寨,纷纷请去演唱侗戏《珠》。
令人遗憾的是,梁耀庭于1916年不幸去世,这给梁绍华编侗戏《珠》的后半部分的顺利改编成功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不便。
尽管如此,梁绍华依然本着对侗戏的钟爱,本着为侗家人编好一台新戏的愿望,到1917年,侗戏《珠》已编到能演四天(四个白天)了。
2008年9月16日从江县原文化馆馆长、侗族著名民间艺人梁维安老人在电话中告诉我:过去演唱侗戏《珠》需要3天3夜才能演完。
为了回报社会,弘扬侗族优美的传统文化艺术,梁绍华带着侗戏班子自费到黎平肇兴、地坪、竹坪、古邦、郎寨、格寨、登岜等地巡回演唱《珠》达40多天,所到之处,男女老少无不拍案叫好。
每每演唱回来,戏师梁绍华总是根据观众的喜好一再对侗戏《珠》剧本作尽善尽美的修改。
直到1953年,侗戏《珠》才算最后改编完。
在侗乡,歌师歌手、戏师戏手总是无私地传授侗歌侗戏给后代,这也是侗歌侗戏长远流传至今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梁绍华、梁耀庭不仅成功地将侗族民间故事《珠》改编成侗戏,并亲自将侗戏《珠》的演唱技巧传授给侗乡13个村寨的14歌侗戏班,培养了近300名侗戏演员,从而为侗戏《珠》传遍整个侗乡打下了很好的根基。
梁绍华在《珠》里他引进了许多民歌唱腔,改变了以往的侗戏一唱到底的传统,因此深受观众的喜爱。
1959年榕江县(当时从江并入榕江)侗戏试验剧团成立,他被聘请为顾问,参与新剧目的创作,继续传授《珠》剧目的文学与音乐唱腔。
1960年9月剧团解散,梁绍华回乡继续传授侗歌侗戏,直到1978年在家病故,离开人世。
三、《珠郎娘美》的内容及其文学价值(一)《珠郎娘美》的主要内容很久很久以前,在榕江县三宝这个地方,有一位名叫娘美的侗族姑娘,长的美如鲜花。
她在行歌坐月中与一位名叫珠郎的侗族小伙产生了爱慕之情,并且两人私定终身。
然而,侗族传统的“姑表舅亲”旧俗使得他俩前程未卜。
双方的父母亲都急切地给他们施加压力。
无奈,他俩则按照民族习惯,把一枚铜钱劈成两半,各持一半,以示永不反悔。
这就是所谓的破钱盟誓订终身——“提灯笼照心肠,劈头颅看脑髓,破铜钱结夫妻。
”当娘美的母亲和舅舅发现此事后,立即合谋逼她嫁给表兄。
为了争取婚姻爱情的自由,珠郎和娘美在好友兰篤的帮助下,风餐露宿地逃到从江县的七百贯洞(当时贯洞寨有700户人家)。
贯洞人都说他们当地一位名叫银宜的大财主的老婆孟亮最漂亮。
可是,当娘美出现在贯洞时,人人都说娘美比孟亮漂亮十倍,孟亮远远不如娘美。
当财主银宜看到娘美的美貌,顿起歹心,想霸占她为妾,就以接待他们夫妻俩到他家落脚、当长工和结拜珠郎为房族兄弟并派珠郎到既远又难以还债的苗族拜青寨子去收债等伎俩来达到他的目的。
趁珠郎外出收债之际,银宜就进娘美房间调戏她,还利用金银财物去诱惑娘美,这一切都被娘美断然回绝,使得银宜碰了一鼻子灰。
当财主银宜无计可施之时,他勾结当地款首(款组织领导者)蛮怂心生毒计:聚众取款,吃枪尖肉,趁机陷害珠郎,叫娘美孑然一身,无依无靠,束手就范。
在珠郎与全寨子的男子一起来到江箭坡上聚款之前,娘美婉言劝阻,并且主张立即逃离。
珠郎说银宜不会害外乡人。
结果,珠郎落入银宜已设下的圈套,死于江箭坡上。
娘美悲痛欲绝,她满含眼泪。
她只身上山寻回珠郎的尸骨,决心替夫报仇。
她又到鼓楼上擂响大鼓,当众宣布:“谁愿意帮我埋葬珠郎的尸骨,我就跟他结为夫妻。
”银宜迫不及待地表示愿意帮她埋葬。
娘美巧计要银宜晚上背着珠郎的尸骨跟她上山来到珠郎被害之地,巧计杀死了银宜逃离贯洞。
娘美不仅为丈夫报了血仇,还为贯洞除了一大祸害。
丧尽天良的款首蛮怂知道银宜被娘美杀死。
于是连夜派人捉拿娘美。
在麻风病人吉缪的帮助下,娘美躲过了蛮怂一伙的追杀。
娘美用一条名叫梭子蛇给吉缪吃了便治好了他的麻风病。
他俩后来结为夫妻并生下两个男孩。
为了避难,他们常常四处流浪,而他们的孩子则寄养在两家善良的人家,孩子一直在那里长大、读书。
人到中年,加上终年流浪之苦,思念家乡之情油然而生。
娘美、吉缪心想,曾为夫报仇杀死财主银宜之事已久,可能不会被追究,于是便带着大儿子回到了久别的贯洞。
不料旧怨未消,娘美母子身陷囹圄。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法庭上的主审官竟然是娘美的二儿子——二尼,由于二尼长期寄养在好心人家,并且他读书很用功,已有很多年没有跟他母亲团聚,说的是一口汉话。
母亲无法听得出是自己的儿子,加上是囚犯,娘美也不敢正视法官。
真实母子悲喜交集,最后二尼派兵将丧尽天良的款首蛮怂捉拿归案,报仇雪恨。
(二)《珠郎娘美》的文学价值《珠郎娘美》(以下简称《珠》)是继侗戏《梅娘玉》(吴文彩编)、《金汉列美》(张宏干编)之后在侗族民间故事和叙事长歌《珠》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一部很有影响的侗戏。
它在中国文学艺术价值不无很大的关系。
《珠》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珠》运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无论从故事中的场面、人物,还是反映生活的细节等方面,都令人真实可信。
而作品中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如珠郎、娘美、银宜等,确有其人。
主要情节实有其事,而作品中的地名也不避讳,如“梧州”、“怀远”、“六洞”、“三宝”、“古州”等都是从古到今依然在沿用的侗族地区的地名。
而“鸟翁”(即“行歌坐月”)、“为业”(有时翻译为“吃相思”)等也是侗族地区曾经长期流行的习俗。
然而,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悲惨的时候,作者往往又不妨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来表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希望之感。
如娘美跟婢英、婢娘两姐妹一起上山采蕨,娘美在她俩的指引下,一个人来到江箭坡头找到了珠郎的尸骨。
她一人将尸骨背回鼓楼,又机智地把银宜杀死,为夫报了仇。
最后,娘美在逃难中得到吉缪的帮助,并且与吉缪结为夫妻,他俩一同背起珠郎的尸骨来到九丈塘,并且把尸骨埋葬在其旁。
娘美又跪在珠郎的坟墓旁边哭得死去活来,猛抬头一看,坟墓上就长出一棵花来,红红绿绿的。
这是作者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而添的一笔,使剧本表现一丝超乎常人的色彩。
其他还有娘美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勇敢地为吉缪捉蛇治病等等,都是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美好的愿望,也不适保持了民间文学的文学艺术特色。
第二,《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不同人物形象性格的不断变化。
特别是剧中的主人翁娘美的人物性格形象被描述得最为突出。
剧本入场的少女娘美是那么地天真浪漫无邪。
但是,随着年龄的长大,她加入了“行歌坐月”的行列,脱掉了稚气并且热情奔放地追求自由恋爱。
甚至发展到破钱盟誓与情郎珠郎订了终身。
由于侗族地区长期的“姑表舅亲”旧俗所困,娘美与珠郎不得不双双出逃私奔。
娘美想到爱情的甜蜜,婚姻生活的现实,加上私奔中的风餐露宿,不觉心情感到沉重起来,充满了无尽的忧虑。
当珠郎被害以后,娘美如同从睡梦中惊醒,化悲痛为力量。
这时候的娘美,她的性格变得很沉稳,办事干练,完完全全的大胆泼辣的妇女形象。
如她成功地替夫报仇杀死了财主银宜。
总之,《珠》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娘美这样一个聪明、美丽、正派、善良、不畏强暴、敢于反抗、善于斗争的侗族妇女典型形象。
在人物性格对比方面,如珠郎的诚实、好学与郎堕的贪玩、厌学的对比;娘美的细心与珠郎的粗心的对比;孟亮的爱财与娘美的不为金钱所动的高贵品质。
第三,《珠》的主题思想非同一般以往侗族民间爱情故事。
以往的作品更多的是仅仅表现于反抗包办婚姻这样的主题。
《珠郎娘美》不仅成功地反映了侗族青年男女反抗“姑表舅亲”旧俗,还强烈地反映了反抗封建阶级压迫。
因为侗族的“姑表舅亲”旧俗深深根植于封建阶级压迫有机地结合起来,侗族青年男女才能在婚姻问题上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而,《珠》的主题思想不仅对封建势力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同时也对落后的“姑表舅亲”习惯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由于“姑表舅亲”旧俗的长期强行盛行,使得无数的侗族青年男女的美好婚姻被断送。
可以说,《珠》充分表达了侗族青年男女对“姑表舅亲”旧俗的恨之入骨,道出了侗族青年男女的压抑已久的心声。
因此,《珠》的主题思想远比侗族同类民间故事、戏剧作品要深刻得多。
第四,《珠》在表现手法上借用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时期的汉族章回小说的一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