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地层油层共73页
- 格式:ppt
- 大小:8.25 MB
- 文档页数:73
大庆油田-–-【人人分享大庆油田–【人人分享【第一口油井】松基3井为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第三口基准井和大庆长垣构造带上的第一口探井,也是大庆油田的发现井。
这口井的井位于1958年7月由松辽石油勘探局综合地质研究队提出,9月3日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的石油地质研究人员共同做了技术论证,一致认为井位设计合理、必要,符合基准井布设原则。
当年10月,补充了地震资料的论证,进行了现场调查,并于11月24日得到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
这口井的施工由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井队承担,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
在井深1050米到1461米井段中连续取芯,见到含油饱满的油砂,岩屑和钻井泥浆监测中也见到油、气显示。
为了加快找油步伐,石油工业部领导决定改变3200米井深的原设计,在井深1461.76米结束钻进。
1959年8月29日下入套管固井,并立即转入油、气测试工作。
9月6日射孔,用20天时间清除了压井液,大幅度降低井底压力后,于9月26日喷出原油。
测得日产油量10.7—14.9立方米,经化验证实为低比重低含硫优质原油。
1959年10月至1960年2月进行连续试采,证明产量稳定可靠。
松基3井喷出工业油流成为大庆油田发现的根本标志。
【铁人一口井】“铁人一口井”是铁人王进喜同志率领1205钻井队在大庆打的第一口油井。
1960年4月,铁人王进喜率队自玉门出发奔赴大庆,在没有吊装设备,缺少水源等困难条件下,仅用5天零4小时的时间,就打完了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钻井的最高记录。
“铁人一口井”又称萨55井,该井完钻井深1200.76米。
1960年5月25日开始自喷生产,每日产油113吨。
为表彰王进喜及其带领的1205钻井队的卓越功绩,大庆党委将该井命名为“铁人井”。
45年来,这口井已累计生产原油15万多吨。
目前,这是大庆唯一的一口自喷井,也是自喷时间最长的油井。
这口井是铁人精神的发祥地,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
2004年3月,“铁人一口井”被中国石油(13.63,-0.08,-0.58%)天然气集团公司授予“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Petroleum Geology & Oilfield Development in Daqing2023 年 10 月第 42 卷第 5 期Oct. ,2023Vol. 42 No. 5DOI :10.19597/J.ISSN.1000-3754.202306037大庆油田萨南开发区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数值模拟优化秦旗 陈文若 梁文福(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黑龙江 大庆163414)摘要: 大庆萨南开发区三元复合驱开发对象已由以河道砂沉积为主的高孔、高渗的一、二类油层转为储层物性较差的以席状砂沉积为主的中孔、中渗的三类油层,原来适合一、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的注入参数不再适合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开发的需要,提高采收率幅度降低,与数值模拟预测差距大。
从三类油层地质特征出发,明确了影响三元复合驱数值模拟预测的4项关键参数,通过室内实验和矿场测试,确定了4项参数取值范围。
采用正交化方法设计78个方案,应用新参数进行数值模拟,优化出适合三类油层的三元复合驱主、副段塞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段塞用量并应用在8个三元复合驱工业化区块,平均提高采收率18百分点,应用于L 区块比化学驱预测方案多提高采收率6.00百分点。
研究成果为大庆长垣油田三类油层和其他油田同类油层三元复合驱优质高效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三类油层;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数值模拟;萨南开发区;大庆油田中图分类号:TE357.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754(2023)05-0123-07Numerical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of injection parameters of ASP floodingfor Class Ⅲ reservoirs in Sanan development area of Daqing OilfieldQIN Qi ,CHEN Wenruo ,LIANG Wenfu(No.2 Oil Production Company of PetroChina Daqing Oilfield Co Ltd ,Daqing 163414,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 of ASP flooding in Daqing Sanan development area has changed from Class Ⅰ and Class Ⅱ reservoirs with high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mainly channel sand sediments to Class Ⅲ reservoirs with poor reservoir quality and with mainly medium -porosity and medium -permeability sheet sand sediments. Original injec‑tion parameters of ASP flooding suitable for ClassⅠ and Class Ⅱ reservoirs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ASP flooding development of Class Ⅲ reservoirs , with incremental recovery reduced , being much different from numerical simu‑l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Ⅲ reservoirs , 4 key parameters affecting numericalsimulation prediction of ASP flooding are defined , and the value ranges of the 4 key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bylaboratory experiments and field tests. By using orthogonalization method , 78 schemes are designed. The new pa‑rameters are used in numerical simulation to optimize the surfactant mass fraction and slug size of the main and aux‑收稿日期:2023-06-20 改回日期:2023-08-23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与试验”(2016E -0208)支撑项目“萨南开发区薄差油层三元复合驱压裂提效技术研究”(dqp -2020-sccy -ky -002)。
我国发现大庆油田(1959年)1960年,国家组织开发大庆油田会战。
1959年9月25日,中国石油勘探队在东北松辽盆地陆相沉积中找到了工业性油流。
时值国庆10周年,所以这个油田以“大庆”命名。
大庆油田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是“贫油国”的论调。
解放前,中国只有甘肃老君庙、新疆独山子、陕西延长3个小油田和四川圣灯山、石油沟2个气田,年产原油仅10余万吨,石油基本上靠从外国进口。
大庆油田的开发,使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
到1963年12月,周恩来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
60年代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他创立的地质力学为在大庆等地发现石油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庆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城市,也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综合城市,因石油而闻名于中国和世界。
大庆位于中国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距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159公里,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24°19′-125°12′,北纬45°46′-46°55′之间,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4.9°C,年活动积温2700°C-2800°C,日照时数2658小时,无霜期168天,年均降雨量437.5毫米。
全市下辖五个区、四个县,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264.4万人。
其中,市区人口122.3万人,四县人口142.1万人。
一、综合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0.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比2000年增长54.7%。
“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1%,比“十五”计划确定的年均增长7.0%的目标高出2.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1.0%,比2000年增长78.9%,“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3.5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2000年增长52.6%,“十五”期间年均增长8.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比2000年增长71.2%,“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1.3%。
盆地沉积盖层自侏罗系开始,至中,新生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但是以白垩系,尤其是下白垩统为主,新生界厚度不大。
地表均被第四系所覆盖。
盆地内发现三套含油组合,起上部含油组合为黑地庙油层,分布在嫩江祖的三四中;中部含油组合为萨尔图,葡萄花和高台子油层,分布在青山口组二三段及姚家组和嫩江祖一段中;下部含油组合为扶余和扬大城子油层,分布在泉头组三四段中,油田集中在中部含油组合内。
盆地沉积盖层被划分为七个一级构造单元,31个二级构造和130多个局部构造,目前所发现的油田大部分都集中在中央坳陷区内。
松辽盆地基底分别由大兴安岭华里西晚期褶皱带和吉黑华里西晚期褶皱带汇合而成。
在经历了三叠纪和侏罗纪早期的抬升剥蚀后,在侏罗纪晚期由于以断裂为主的构造运动的作用,在这里产生了众多的断陷、地垒和断阶带。
进入早白垩世松辽盆地沉降作用不断增强,使早期出现的分割性的小断陷扩大沟通,形成统一的松辽盆地大型沉积坳陷,至晚白垩世和第三纪,由于淤积充填而使盆地沉降速度明显减缓,坳陷渐趋萎缩。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大型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面积约26×104km2,沉积地层厚度5000~6000m,全盆地分为7 个一级构造单元:中央坳陷区、西部斜坡区、东南隆起区、东北隆起区、北部倾没区、西南隆起区、开鲁坳陷区,大庆长垣是松辽盆地北部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由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敖包塔7个背斜构造组成大庆松辽盆地属于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划分的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即呈北北东走向的中新生代沉降带中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
盆地内部总的轮廓是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为隆起区,西部是平缓斜坡,中间是大面积的拗陷区大庆长垣北部,基岩以上沉积了上侏罗统、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的巨厚地层。
各沉积岩层的层序、岩性及含油状况见图1—3。
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的是白垩系地层。
根据岩性、沉积环境和生、储、盖的组合关系可划分四个沉积旋回:即登娄库组、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
大庆油田及有关的地质开发知识大庆油田及有关的地质开发知识目录第一讲:松辽盆地简介 (2)第二讲:大庆油田石油地质概况 (7)第三讲:“沉积相”的一般知识 (14)第四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17)第五讲:大庆油田储油砂岩的沉积模式 (25)第六讲:不同成因类型储油砂岩的水淹特点 (30)第七讲:“沉积相”研究成果的应用 (33)第一讲:松辽盆地简介松辽盆地是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大型沉积盆地。
位于东经119°40′~128°24′,北纬42°25′~49°23′之间。
盆地呈被北北东方向展布,地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长750公里,宽330~370公里,面积26万平方公里。
(图一)盆地周围为山脉丘陵所环绕,西为大兴安岭,东北为小兴安岭,东为长白山系的张广才岭,南为康平—法库的丘陵地带,中间是松花江、嫩江、辽河水系的平原沼泽。
地面海拔一般在120~300米之间。
盆地内部在第四系复盖下面广泛分布着白垩纪地层,盆地四周出露古生代以前的变质岩。
岩浆岩以及侏罗纪火山岩。
勘探历程:松辽盆地的石油地质勘探开始于1955年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55年秋至1959年9月):对盆地进行全面侦察。
这个阶段对盆地进行了区域性综合勘探,应用的地球物理方法主要有航空磁测、重磁力普查、电法。
并搞了以地质浅钻为主的地面地质测量,基准井及少量深探井的钻探工作。
初步查明了盆地的构造轮廓,基底起伏和埋藏深度,划分了盆地一级构造单元,发现了42个局部构造,查明了位于中央拗陷区的大庆长垣构造,建立了以白垩系为主的地层层序,了解了盆地生、储、盖情况,发现了较多的油气显示,确定了盆地中央拗陷区为最有利的含油地区,并在大庆长垣高台子构造上拟定了松基三井的井位。
松基三井设计井深3200米。
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 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说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3月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孟健摘要: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史的了解,为更好的理解地质地质构造对油气的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得到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油气产生。
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在构造发育过程中的,其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裂缝等成藏要素的发育程度,从而影响油气运聚和油水分布规律。
通过该油气资源的腹部状况,提出该地区的主导构造类型并对与其相识的构造类型判断其油气存储情况。
关键词:构造成因;油气形成;理论研究;大庆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在地质构造上,大庆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央拗陷区。
盆地周围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千山、努鲁儿虎山环抱。
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后期,形成了松嫩大湖。
在中生代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湖水中和湖的周围繁衍了大量生物、介形虫和鱼类。
这些中生代生物的繁衍和死亡,积累了大量的生油物质。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的第四纪,松嫩大湖因地势抬升和松花江、嫩江两大水系带来大量泥沙的淤积而消失。
盆地内的地史沉积物厚达 6 000米,地表的现代沉积物1 400米。
大量有机物质在这样厚的沉积层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封闭缺氧等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石油。
经过以后的大地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又逐渐形成了石油聚储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