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构造要求复核
- 格式:docx
- 大小:25.12 KB
- 文档页数: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引用标准名录1 《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4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6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793 基本设计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混凝土结构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1 结构方案设计,包括结构选型、传力途径和构件布置;2 作用及作用效应分析;3 结构构件截面配筋计算或验算;4 结构及构件的构造、连接措施;5 对耐久性及施工的要求;6 满足特殊要求结构的专门性能设计。
3.1.2 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以可靠指标度量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3.1.3 混凝土结构的极限状态设计应包括:1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出现疲劳破坏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结构的连续倒塌;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
3.1.4 结构上的直接作用(荷载)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 及相关标准确定;地震作用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确定。
间接作用和偶然作用应根据有关的标准或具体条件确定。
直接承受吊车荷载的结构构件应考虑吊车荷载的动力系数。
预制构件制作、运输及安装时应考虑相应的动力系数。
对现结构,必要时应考虑施工阶段的荷载。
3.1.5 混凝土结构的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 的规定。
混凝土结构中各类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宜与整个结构的安全等级相同。
对其中部分结构构件的安全等级,可根据其重要程度适当调整。
对于结构中重要构件和关键传力部位,宜适当提高其安全等级。
结构电算判断合理性结构电算判断合理性对于梁和扳,在出来电算结果以后,我一般采用手算结构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采用公式As=M/(fy*h0),在这儿漏算了γs,我一般是算出配筋面积以后,再除以0.95,0.9,0.85三个数字(因为大部分情况下γs在1 和0.85之间),算出结果以后与电算结果进行比较,如果相差不大,则认同电算结果,我通过很多次计算发现一般情况下是电算结果远远小于手算结果(如果电算结果真的有错的话),这种情况一般是电算过程中计算机漏算了荷载,或者与个人计算参数设置有误有关。
我们一般都是要校核软件的配筋系统的,很多情况下,软件的计算出的内力和配筋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在配筋时容易出错。
最好根据配筋面积图和配筋图校核一下!要从两个方面判断:1、合理性。
1)周期、振型和地震力。
非耦联计算地震作用时,其第一周期一般在以下范围内:框架结构 T1=0.1~0.15N;框剪结构 T1=0.08~0.12N;剪力墙结构 T1=0.04~0.08N。
其中N为计算层数(N≤40)振型曲线光滑连续,零点位置符合一般规律。
2)位移位移曲线应上下渐变,不应出现较大的突变,位移值满足规范要求。
3)构件配筋的合理性。
满足构造要求,最小配筋率,箍筋肢距,梁加腰筋等。
2、平衡性。
分析在单一重力荷载或风荷载作用下内外力平衡条件是否满足。
画图的话应该自己参照配筋计算出来的面积自己画,计算机出的图比较不可靠!要特别注意一下挑梁,大跨度梁的配筋。
首先,要保证结构模型和实际相符,如底层结构高度、铰接梁和框架角柱等特殊构件定义等其次,复核输入的荷载,如建筑隔墙、电梯吊钩、空调基座、消防水箱和特殊房间荷载等第三,计算参数必须逐一复核,使之和实际相符,详pkpm使用手册第四,判断电算结果的正确性:下述9大指标全部pass的话,整个结构方案应是合理的1、轴压比;2、剪重比;3、刚度比;4、位移比;5、周期比;6、刚重比;7、参与振动质量比;8、倾覆力矩比;9、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具体规范条文详后附件最后,有目的的手工复核一些特殊构件:柱轴压比、较大跨度的梁、上部栽柱的梁等另外,“三分计算,七分构造”,对楼板大洞口周边梁板、转角窗房间楼板、不能贯通框架梁之间楼板、楼梯间休息平台梁处短柱、地下室顶板、大底盘顶板等电算结果反映不出来的部位只能通过构造措施加强,使之和计算模型相符这篇文章可以参考:高层建筑结构布置复杂,构件很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结构设计统一的技术问题补充规定地下室钢筋混凝土结构复核裂缝部位及控制原则1、复核裂缝部位:地下室底板、侧壁、露天顶板构件。
2、底板底面、侧墙外侧保护层厚度取基础保护层厚度(详结构设计总说明)裂缝宽度<0.2mm,计算时保护层厚度取≤30mm(《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3.5.4)或25mm(《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2.2)。
当位于稳定地下水以下,构件的裂缝宽度可取<0.3mm(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地下室超长混凝土结构控制裂缝构造措施1、谨慎采用大面积收缩补偿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需采用收缩补偿混凝土;2、超长混凝土结构推荐采用大后浇带+跳仓法+混凝土相对低温入模的施工措施;当后浇带之间偏长而地下室侧壁为直线型时,宜在侧壁中再设一道施工后浇带。
3、与水接触的构件可考虑选择采用预应力措施;地下室抗浮、抗裂设防水位取值及抗浮验算1、抗浮水位(历史最高水位)和抗裂水位(稳定水位)一般由地勘提供并遵循规范要求。
(可靠设计依据)2、结构整体抗浮及局部抗浮验算、构件承载力设计按历史最高水位计算;构件抗裂验算可按常年稳定水位计算,无资料时,可取室外地坪以下1m处标高。
如室外地形标高呈倾斜,可分段取。
3、按历史最高水位计算承载力时,水压力分项系数取1.0,无承压水情况最高水位一般取到地面;其他情况取1.2。
(省《建筑结构设计规范》3.2.5)。
4、重力抗浮验算安全系数1.05,重力G为结构自重及其上作用的永久荷载标准值的总和;部分重力抗浮部分采用抗拔锚杆、抗拔桩的抗浮验算,抗拔锚杆、抗拔桩单根抗拔力标准值:R=(S-G/1.05)/n地下室顶板施工堆载、消防车荷载、覆土容重取值1、地下室室外顶板的计算分施工阶段与使用阶段:施工阶段活载为施工堆载,按不宜小于10.0kN/m2考虑,分项系数取1.0。
当覆土厚度不大于0.5m时需要考虑施工堆载作用,厚度大于0.5m时可不需考虑施工堆载作用。
考虑施工堆载时只作用于楼层梁板构件。
测量复核具体要求及测量问题控制措施2⼆、常见测量问题分析及控制措施1、⽆砟轨道轨道结构施⼯偏差(1)技术问题描述:①双块式⽆砟轨道道床施⼯,道床板施⼯控制标⾼有误,轨道⼏何尺⼨严重超限,超出后期静态调整极限值,造成返⼯。
②⽆砟轨道道床施⼯完成后出现落枕、轨底吊空现象。
(2)导致技术问题产⽣的原因:①输⼊竖曲线内业参数时未考虑到软件在识别曲线影响段依据的是前后变坡点及曲线半径来确定竖曲线影响段;②⽆砟轨道精调前未对轨枕、扣件进⾏全⾯清查,精调完成后,未开展浇筑前的验收复核;③变坡点⾼程等线路参数输⼊错误。
(3)避免技术问题产⽣的措施:①⽆砟轨道精调⼩车竖曲线参数输⼊时必须特别注意变坡点起、终点的输⼊,必须分别向前、向后各延长⼀个变坡点⾥程,竖曲线必须输⼊完整。
当有长短链位于竖曲线时,必须分段输⼊,分段时分别保持⾥程连续(将长短链串到下⼀个变坡点)。
变坡点轨⾯⾼程保持不变。
②在⽆砟轨道精调⼩车内业资料输⼊⼈员应组织现场作业⼈员开展测量内业资料技术交底,并开展换⼿复核,核对⽆误,交底清楚后⽅可开展现场施⼯。
③⽬前多数客专项⽬仅提供左线平纵资料,对右线资料的推算⼤多未明确推算原则,此情况下要积极与设计沟通,争取由设计院统⼀右线线路资料。
施⼯单位推算标段内部⼀定要明确统⼀推算⽅法及原则,统⼀设置右线综合断链位置,并与相邻标段确认衔接段落曲线参数统⼀。
2、底座板标⾼超限、中⼼线偏位(1)技术问题描述:①双块式⽆砟轨道桥梁底座板与道床板等宽,施⼯后左右侧出现错位,⼀侧道床悬空约3cm,⼀侧底座板外露约 3cm。
后期处理若单侧切割则导致道床钢筋外露,若补填混凝⼟则在列车通过后,局部会掉块,影响⾏车安全。
②板式⽆砟轨道底座板⾼度过⾼或过低不满⾜±5mm 设计要求,CA 砂浆灌注厚度⽆法保证,后期对标⾼过⾼的进⾏打磨,标⾼不⾜的进⾏凿⽑,重新浇筑。
(2)导致技术问题产⽣的原因:①在底座板放样时,放样资料未换⼿复核,放样坐标计算时未考虑曲线段设计平曲线资料为轨⾯中⼼,放样时未考虑曲线偏⼼导致。
A模块钢筋混凝土结构2A: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原理及构件计算/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第一部分,简答题:1、结构应满足哪些功能要求?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是怎样?2、什么叫结构的可靠性、可靠度?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3、什么是结构的极限状态?说明两种极限状态的具体内容及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4、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一般是多少年?超过这个年限的结构是否还能继续使用?答:50年,不能使用。
5、何谓结构上的作用,作用效应,结构抗力?试举例说明。
6、结构功能函数中的两个主要因素:R、S的相互关系各表示什么状态?7、什么是失效概率,可靠概率及可靠指标?说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8、为什么能用可靠指标反映失效概率?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综合考虑哪些因素?9、什么是荷载标准值?什么是荷载的设计值?10、什么是活载的组合值、频遇值及准永久值?它的含意是什么?11、什么是材料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在二类极限状态设计时,如何取值?12、试述承载力极限状态表达式,并说明式中各符号的物理含意?13、试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时,变形、裂缝等荷载效应组合的表达式是什么?说明各符号代表的含意。
14、某框架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梁端截面永久荷标准值产生的弯矩为109.5KN.m,荷载分项系数1.2;楼面活荷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为70.6KN.m,活载分项系数1.3,组合值系数0.7,频遇值系数0.6 ,准永久值系数0.5,风载标准值产生的弯矩为24.6KN/m,风载分项系数1.4,组合值系数0.6,频遇值系数0.4,准永久值系数为0。
试确定梁端截面承载力极限状态弯矩组合设计值M,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弯矩的标准组合、频遇组合及准永久组合值M。
15、述少筋梁、适筋梁和超筋梁的破坏特征,在设计中如何防止少筋梁和超筋梁破坏?16、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是什么?为什么要作出这些假定?ξ?它有什么意义?17、什么是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bρ是如何确定的?18、钢筋混凝土的最小配筋率min19、在适筋梁的正截面设计中,如何将混凝土受压区的实际曲线应力分布图形化为等效矩形应力分布图形?20、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双筋梁?双筋梁的纵向受压钢筋与单筋梁中的架立筋有何区别?21、为什么要求双筋矩形截面的受压区高度x≥2as,(as,为受压区钢筋合力至受压区边缘的距离)?若不满足这一条件应如何处理?22、As,和As均末知时,为什么令x=ξb h0使双筋梁的总用钢量最少?23、受弯构件中,斜截面有哪几种破坏形态?它们的特点是什么?24、什么是剪跨比?它对梁的斜截面破坏有何影响?在计算中为什么λ〉3,取λ=3?25、斜截面受剪承载力为什么要规定上、下限?为什么要限制梁的截面尺寸?26、钢筋混凝土梁中纵筋的弯起和切断应满足什么要求?为什么?27、试说明普通箍筋柱和螺旋箍筋柱的区别。
施工现场图纸复核及会审制度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施工现场图纸的复核及会审流程,确保施工现场图纸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以提高施工质量、保障工程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施工项目,在图纸的复核及会审过程中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主要内容3.1 复核责任及流程3.1.1 复核责任(1)项目负责人:负责指导和监督施工现场图纸的复核工作。
(2)专业工程师:负责对施工现场图纸进行详细复核,确保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
3.1.2 复核流程(1)接受设计单位提交的施工现场图纸。
(2)由专业工程师对图纸进行复核,包括但不限于:•图纸是否与设计文件一致;•是否存在错误或矛盾的部分;•是否满足施工规范和安全要求。
(3)将复核意见及修改意见反馈给设计单位。
(4)根据设计单位的修改回复,再次对图纸进行复核。
(5)将最终的复核结果记录在复核记录表中。
3.2 会审责任及流程3.2.1 会审责任(1)项目负责人:负责组织施工现场图纸的会审。
(2)相关专业工程师:参加会审并发表意见。
3.2.2 会审流程(1)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施工现场图纸的会审,包括但不限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等。
(2)会审前,将待会审的图纸发送给各方参会人员。
(3)会审时,各方参会人员根据自身专业领域对图纸进行讨论和发表意见。
(4)根据会审意见,对图纸进行修改,并记录修改情况。
(5)将最终的会审结果记录在会审记录表中,并将记录表发送给各方参会人员。
3.3 文件管理责任及流程3.3.1 文件管理责任(1)项目负责人:负责对施工现场图纸的整理和归档工作。
(2)施工单位:负责保管施工现场图纸,并按规定提供给相关人员。
3.3.2 文件管理流程(1)项目负责人制定施工现场图纸的归档管理规定,并下发给相关人员。
(2)施工单位按照管理规定对施工现场图纸进行整理和归档工作。
(3)施工单位负责将图纸归档并备份,确保图纸的安全性。
(4)需要使用施工现场图纸的相关人员,提出申请后,由项目负责人审批并提供图纸。
工程部复核制度怎么写范文一、制度目的工程部复核制度是为了规范公司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复核工作,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建立科学、严格的复核制度,提高工程项目复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工程部门的工程项目复核工作,包括工程设计、施工图纸、工程材料、施工过程等各个环节的复核工作。
三、复核责任1. 工程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工程项目的复核工作,并明确复核工作的责任人员。
2. 工程部门复核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和经验,能够独立开展复核工作。
3. 复核人员需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复核工作,并及时反馈复核结果。
四、复核流程1. 工程部门接收到待复核的项目资料后,应按照以下流程开展复核工作:(1)明确复核的范围和要求。
(2)制定复核计划,安排复核人员。
(3)进行复核工作,记录复核结果。
(4)编制复核报告,提交相关部门。
(5)整理复核资料,归档保存。
2. 工程复核流程图如下:(此处应有流程图)五、复核标准1. 工程复核标准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制定,确保复核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2. 复核标准应保证复核工作的全面性和严谨性,对各个环节都要求进行复核,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3. 复核标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制度的要求,确保复核工作的合规性和规范性。
六、复核报告1. 工程复核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复核项目的基本信息。
(2)复核标准的落实情况。
(3)复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
(4)复核结果和建议意见。
2. 工程复核报告应由复核人员书面编制,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关部门审批。
七、复核结果处理1. 工程复核结果应按照复核报告中的建议意见进行处理,及时整改。
2. 复核结果处理后,需重新进行复核确认,确保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八、复核记录管理1. 工程复核记录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保存和管理,确保复核记录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2. 复核记录的归档管理应便于随时查阅和审阅,确保复核工作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