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交叉口
- 格式:ppt
- 大小:5.06 MB
- 文档页数:47
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81)建发交字532号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文件铁路、公路、城市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暂行规定(81)建发交字532号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日益繁忙,铁路、公路、城市道路(以下简称道路)交叉,要求设置立体交叉的数量逐渐增多,根据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的方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应按交通量的大小,作出技术经济比较,分别采取不同措施,以保证运输生产安全。
现就铁路、公路、道路设置立体交叉的有关事项制定本暂行规定如下:一、修建标准1.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通过交叉道口的火车列数、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1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12.有调车作业的铁路、公路、道路交叉,昼间12小时内,交叉道口封闭累计时间、换算标准载重汽车辆数分别达到表2规定标准时,可设置立体交叉。
见表23.新建、改建铁路与规划公路、道路交叉;新建、改建公路、道路与规划铁路交叉,原则上不设置立体交叉,设计中应结合规划考虑将来设置立体交叉的条件。
4.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工程特别困难或一方投资不落实,以及可缓期投资,而将来施工技术不过多增加困难者,均可暂缓设置立体交叉。
5.铁路、公路、道路交叉,虽达到表1、表2规定标准,但能结合排洪桥涵及地形条件,适当降低标准设置立体交叉,而工程投资又增加不多时,设计单位可考虑设置立体交叉。
二、投资划分铁路、公路、道路交叉,凡符合上述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其工程投资划分按以下规定办理。
1.新建铁路与既有公路、道路交叉,按既有公路、道路原有标准设置立体交叉,其工程投资(包括桥梁、引道、排水、照明、征地、拆迁等,下同)全部由铁路部门承担。
如公路、道路部门要求超过原公路、道路标准,改按规划位置、标准设置立体交叉时,由此增加的工程投资,由公路、道路部门承担。
立体交叉第6.3.1条根据交通功能和匝道布置方式,立体交叉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交通流线的交叉情况和道路互通的完善程度分为完全互通式、不完全互通式和环形三种。
各种立体交叉的基本形式见表6.3.1,各种图形见图6.3.1-1~图6.3.1-9。
互通式立体交叉按照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是否分行,分为分行立体交叉和混行立体交叉两种。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立体交叉形式见图6.3.1-10与图6.3.1-11。
第6.3.2条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一、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原则如下:1.立体交叉的选型应根据交叉口设计小时交通量、流向、地形、地质和地下管线等具体情况的综合分析,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比较后确定。
2.立体交叉应保证主要方向交通顺畅。
对于交通量小的次要交通方向,可保留部分平面交叉或限制某些方向交通。
当交叉口转弯流量较小,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绕行的道路时,可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
3.立体交叉匝道口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较大,互相干扰造成交通阻塞影响正常运行时,可采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的立体交叉。
4.立体交叉设计应根据对交叉口交通流的分析,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地布置匝道,不应单纯强调对称。
5.一条路上建造多处立体交叉时,宜采用行车方式相近的立体交叉形式,使驾驶员容易识别行车方向。
二、立体交叉基本形式的交通特点及适用条件如下:1.分离式立体交叉适用于直行交通为主且附近有可供转弯车辆使用的道路。
2.菱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设置平面交叉口,供转弯车辆行驶,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3.部分苜蓿叶形立体交叉可保证主要道路直行交通畅通,在次要道路上可采用平面交叉或限制部分转弯车辆通行,适用于主要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
4.苜蓿叶形立体交叉与喇叭形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路与主干路交叉处。
苜蓿叶形用于十字形交叉口,喇叭形适用于T形交叉口。
5.定向式立体交叉的左转弯方向交通设有直接通行的专用匝道,行驶路线简捷、方便、安全,适用于左转弯交通为主要流向的交叉口。
城市规划原理辅导: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
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
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
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 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城市规划原理辅导:道路交叉口设计要求(1)无交通管制:适用于交通量很小的道路交叉口;(2)渠化交通:使用交通岛组织不同方向车流分道行驶,适用于交通量较小的次要交叉口、异形交叉口和城市边缘地区的道路交叉口。
在交通量很大的交叉口,配合信号灯组织渠化交通,有利于交叉口的交通秩序,增大交叉口的通行能力;(3)交通指挥(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察指挥):常用于一般平面十字交叉口;(4)立体交叉:适用于快速、有连续交通要求的大交通量交叉口。
2.基本类型及其特点交叉口按竖向位置可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两大基本类型。
3.平面交叉口设计(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交叉口转角半径(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
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
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 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
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 〜75m。
4.环形交叉口设计平面环形交叉口又称环交、转盘,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车辆绕中心岛作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这也是渠化交通的一种形式,使所有直行和左、右转弯车辆均能在交叉口沿同一方向顺序前进,避免发生周期性交通阻滞(相对于信号灯来管制),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提高了行车安全和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的交叉口设计要点交叉口在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合理的交叉口设计能够确保交通的顺畅和安全,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本文将介绍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交叉口设计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一、交叉口类型选择在进行道路施工组织设计时,首先要确定交叉口的类型。
常见的交叉口类型包括:十字型交叉口、T型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
选择合适的交叉口类型需要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等级、交叉口位置等因素。
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最为适宜的交叉口类型。
二、交叉口布置交叉口布置是指交叉口的位置和形状设计。
在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尽量减少交叉口的数量,优化交叉口布置。
对于高密度交通流的道路,可考虑采用立体交叉口或立体交叉设施,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此外,还要确保交叉口周边环境的安全与舒适,合理设置人行道、交通信号灯等设施。
三、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在交叉口设计中,需要进行交通流量的估计和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
通行能力是指交叉口所能容纳的最大交通流量。
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可以选择不同的交叉口控制方式,如交通信号灯、交通岛、标线等,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四、交叉口标志标线设置交叉口标志标线的设置是交叉口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设置交叉口标志标线,可以提高交叉口的识别性和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交叉口标志标线的设计应符合《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遵循合理、科学、便于识别的原则。
五、交叉口安全措施在交叉口设计中,安全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对于具有较高交通流量和车速的道路,可以设置隔离带、护栏等设施来分隔行人和车辆通行区域,减少事故的发生。
六、施工期间的交叉口管理在道路施工组织设计中,还需考虑施工期间的交叉口管理措施。
施工期间交叉口的正常通行对于道路交通的影响很大。
应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交叉口的施工顺序、阶段性交通疏导措施等,确保施工期间交叉口通行的顺畅和安全。
高空作业及立体交叉作业的防护保护措施1.1.施工现场高处作业须符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规范要求。
1.1.1.基本要求1.1.1.1.单位工程施工负责人应对工程的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负责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
施工前,应逐级进行安全技术教育及交底,落实所有安全技术措施和人身防护用品,未经落实时不得进行施工。
1.1.1.2.高处作业中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各种设备必须在施工前加以检查,确认其完好,方能投入使用。
1.1.1.3.攀登和悬空高处作业人员以及搭设高处作业安全设施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及专业考试合格,持证上岗,并必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
1.1.1.4.施工中对高处作业的安全技术设施,发现有缺陷和隐患时,必须及时解决;危及人身安全时,必须停止作业。
1.1.1.5.施工作业场所有坠落可能的物件,应一律先行撤除或加以固定。
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均应堆放平稳,不妨碍通行和装卸。
1.1.1.6.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
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1.1.1.7.雨天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可靠的防滑措施。
1.1.1.8.因作业必需,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必须经施工负责人同意,并采取相应的可靠措施,作业后应立即恢复。
1.1.1.1.防护棚搭设与拆除时,应设警戒区,并应派专人监护。
严禁上下同时拆除。
1.2.临边与洞口作业的安全防护措施1.2.1.结构临边防护措施:在结构四周边线内50cm设置全封闭式护身栏,使用材料均采用Φ48×5.5钢管。
其高度不低于1.2m、立杆间距不大于5.4m、竖向每隔0.6m设一道通长大横杆、每隔一根立杆设一道三脚架。
沿钢管长度方向刷红白间隔的油漆、挂醒目标志牌;护身栏杆四周满挂密目安全网,白天设警示牌、夜间设红色标志灯;临边四周1m 范围内不准堆料、停放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