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3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23.50 KB
- 文档页数:7
第3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某家庭的亲子照片(如某知名人物或本校教师等)。
2.进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建构所需的材料。
3.实物投影仪、白纸(或投影机和透明胶片)。
[情境创设]教师用投影显示萨达姆与其长子乌代(左)和次子库赛(右)合影的资料照片。
如图2-1-25。
图2-1-25教师:照片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啊?学生:萨达姆与其长子乌代(左)和次子库赛(右)。
教师:乌代与库赛均为萨达姆与其妻子所生,但为什么他们三个人会长得不一样?要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还需学习“受精作用”的内容。
[师生互动]1.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教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形成的精子和卵细胞,必须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那么高等动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学生:受精卵。
教师:很好。
我们已经知道,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
但为什么会出现萨达姆与其儿子乌代和库赛的情况?学生:是不是参加受精作用的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不一样的呢?教师:这猜想有道理。
究竟是不是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来寻找答案。
教师:在我们进行模型建构之前,让我们一起来复习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主要行为变化。
教师投影显示“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过程图解”,师生共同回顾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主要行为变化。
教师:下面让我们进行“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的模型建构。
教师组织学生按下表的“活动准备”“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顺序进行模型建构,教师则巡视检查学生在模型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醒学生在动手建构的过程中思考相应的问题。
“表达与交流”一项采用两组学生分别演示,一方面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现学生在模型建构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活动项目由两人合作完成,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实验效率,所以教师可建议学生在活动准备和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等方面进行分工合作。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过程和遗传学意义。
2、掌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行为的变化,理解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培养学生构建模型能力,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用简约的科学术语概括、总结和表达生物现象的能力。
3、识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猜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对于未知现象的探索、质疑精神,养成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模型建构法等。
【教学用具】学生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或其他可以表示染色体的材料、大白纸【教学过程设计】教师的组织与引导学生活动复习回顾: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引入:人的个体生命的起始点是?精子和卵细胞会不会是通过有丝分裂而来回顾旧知思考、回答的?请推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同学们的推测与科学家是否一样呢?我们来了解一下魏斯曼的理论上的预测。
预见需要证实,在19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的显微镜观察所证实。
请同学们阅读书上16页的相关信息,一、减数分裂的概念:绘图介绍同源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讨论: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染色体数目是如何减少的呢?是不是任意减半的呢?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到底哪种情况是符合事实的呢?教师讲述: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这叫联会。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变短,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附件12019年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第二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申报表教师姓名刘丹学科生物年级高二课题减数分裂指导老师王荣礼课程简介(简要介绍教学设计意图、课堂模式、校园文化渗透点等,不少于500字)设计意图减数分裂是高中生物较难的一节课,又是遗传学得基础,所以掌握减数分裂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手画图,能够更好的理解记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大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2个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的比较。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借助电脑,展示减数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将抽象的减数分裂直观化,将大量的文字图像化。
学生的自主观察、归纳总结、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并从实质上认识了减数分裂实际上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
课堂模式导入,自学,展示,集体讨论校园文化水润善育,水到渠成附件2《第一节细胞增殖》教学设计关键:理解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引起的染色体数目变化以及染色体组合方式变化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教学六、学法指导自主学习,讨论七、教学手段遵循媒体教学设计整体优化的规律,围绕教学目标努力构建知识的能力,本科使用的多媒体、技术安吉动画软件、投影片。
教学过程教师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减数分裂的概念1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精子是在哪里形成的?精子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细胞名称是什么?什么是联会、四分体?‘减数’发生在什么时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对曲细精管有直观的认识和感知精原细胞是通过那种方式产生的?如何判断?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学习动机有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史学生产上一种急需探究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2、精子形成过程请学生观察减数第一次分裂染的动画。
提问:那为什么同样双亲的后代会呈现多样性呢?
答:新一代继承了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
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形成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
必然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
提问:这种多样性对于生物进化有什么作用?
答: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此外,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出,减数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减半,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的数目,从而使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保持恒定,因此,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此也可看出,生物的各种变化无论有多复杂,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四、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物质变化情况
DNA数目变化染色体数目变化。
上课时间年月日第课时总课时2.卵细胞的减数分裂注意: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即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有时会发生缠绕,并交换一部分片段,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互换(此属于交叉互换),容易引起生物的变异。
*交叉互换:(发生在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3.减数分裂的意义以及特点(1)范围: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4)意义:通过减数分裂使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经过受精过程产生合子,及其随之发育的后代又恢复了亲代的染色体数目,从而使不同生物类型的染色体数目和遗传性状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与此同时,通过联会后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遗传物质交换和重组,将要导致变异的发生,这便为生物界的遗传和进化准备了条件4.精子和卵子的形成过程的区别:(1)相同点:染色体复制一次,都有联会和四分体时期,经过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分开,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在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有着丝点的分裂,最后形成的卵细胞,它的染色体数目也比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2)不同点:卵原细胞每次分裂都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细胞,小的叫极体,极体以后都要退化,只剩一个卵细胞,卵细胞形成后,不需要经过变形,一个精原细胞是形成4个精子,而精子要经过变形才能形成。
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1.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2.判断细胞分裂类型以及时期三、受精作用提问:生物的细胞经减数分裂后,产生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精子和卵细胞。
那么,这些成熟的生殖细胞和体细胞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生物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答:通过受精作用形成。
提问:什么是受精作用?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理解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图解。
4.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2.观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染色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3.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精子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2)讲清减数分裂过程在图解上的特点及染色体、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解决办法]在弄清教材图中所画的染色体、DNA数量及变化的基础上,再总结减数分裂过程中它们的变化规律。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1)染色体在精原细胞时就复制了,为什么在联会时,图上的染色体形状仍和精原细胞时一样,没有把染色单体表示出来?(2)为什么说经过第一次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就减少了一半?[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一个逐渐螺旋化变粗的过程,联会时,染色体螺旋化程度低,光学显微镜下还看不清有染色单体,四分体时期,螺旋化程度高,染色体变粗了,才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染色体有两条单体。
(2)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来看,染色体数目没增加,却平均分到两个细胞中。
从教材P103图上看,第一次分裂中,每个细胞有4条染色体,分裂完成时,每个细胞就只有两个染色体了。
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2.减数第二次分裂(1)间期:通常没有或时间很短,染色体不再复制。
(2)分裂期:2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并移向细胞两极,最终形成4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减少一半。
3.精子的成熟4个精细胞经复杂的变形形成4个精子。
三、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卵细胞的形成场所:卵巢。
2.写出图中各种细胞的名称a.卵原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极体,d.次级卵母细胞,e.卵细胞,f.极体。
3.染色体的行为:与精子的形成过程相同。
4.结果: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
四、受精作用1.定义: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1)子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2)对于维持每种生物(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减数分裂概念理解1.观察教材P16果蝇体细胞和配子的染色体图,分析配子与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有何关系。
提示:配子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
2.判断下列生物能否进行减数分裂并说明理由:(1)大肠杆菌:提示:不能。
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2)果蝇:提示:能。
果蝇是能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
(3)变形虫:提示:不能。
变形虫是真核生物,但不能进行有性生殖。
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观察教材P17图2-2,讨论分析下列问题:(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后,其数目和形态结构有何变化?提示:染色体数目不发生变化;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一条染色体中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哪个分裂期?减半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末期;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中。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高考目标导航】1、细胞的减数分裂2、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3、动物的受精过程4、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基础知识梳理】一、减数分裂1、减数分裂概念(1)条件: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
(2)主要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3)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
(4)理解如下表:2、减数分裂的过程(1)间期:DNA复制,有关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每条染色体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3)点拨:细胞的减数分裂是一个动态的渐变过程,每一个时期的转变都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判断不同时期时要根据该时期的主要特征。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核DNA随染色体数目减半而减半,但质DNA不一定平分,因此质DNA 不一定减半。
二、动物配子的形成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3、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比较三、受精作用1、概念: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过程(1)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2)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3)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4、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5、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1)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四、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的步骤(1)低倍显微镜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识别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2)根据染色体的形态、位置和数目,利用低倍镜和高倍镜识别不同时期的细胞。
(3)根据观察结果绘制不同时期的细胞简图。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公开课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教材分析《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题是在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它以学过的细胞学知识、染色体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生殖类型知识为基础。
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细胞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受精作用的概念、过程;(4)理解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培养学生识图、绘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和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初学者对此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抓住本质。
四、学情分析高一级学生,生物基础较薄弱,课文阅读和读图分析能力较低,减数分裂是有丝分裂的延续,学生对有丝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的变化已有一定知识基础以此作为新知识的桥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抓住减数分裂的本质,通过图像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
五、教材处理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多媒体课件传递信息量有的特点,这部分内容我安排1个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过程。
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六、教学方法设计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的能力。
第二章第1节《受精作用》<3)一、教材分析由于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微观、动态、连续变化的过程,给准确认知带来困难,因此成为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应考虑在学生已有知识<如有丝分裂)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
为此将本节“模拟建构”的部分活动前移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设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开展学习。
UA7cCoeQxg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列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比较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UA7cCoeQxg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受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2.教学难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的数目变化四、学情分析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局限性,特别是教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都给学生学习减数分裂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通过教师的设疑,从计算机动画入手,以“探究式”教学过程为思路,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观察、分析、设疑、推理、对比,引导自己探索减数分裂过程的有关知识,形成染色体行为变化的思维空间UA7cCoeQxg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解法、实验法。
六、课前准备课件、图片、实验用品。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的体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从人的精子、卵细胞到人的体细胞之间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人的体细胞是怎样形成的?UA7cCoeQxg 父亲的所有精原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并无差别,母亲体内的卵原细胞也是如此。
可是“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同样的精<卵)原细胞会产生不同的配子吗?让我们来探讨一下。
UA7cCoeQxg [模型建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教师按教材P23-24要求指导学生完成模型建构。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考点解读】1阐明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阐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3.利用模型建构来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1、受精作用的概念、特点和意义。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3、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学习难点:1、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2、解释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学海导航例1、一动物精原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了4个四分体,则次级精母细胞中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依次是()A.4、8、8 B.2、4、8 C.8、16、16 D.8、0、8解析①一个四分体含一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单体、4个DNA 分子。
那么4个四分体的动物的体细胞和精原细胞的染色体为4对共8条染色体。
由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含染色体4对8条、含染色单体是16条、含DNA分子16个。
②因初级精母细胞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着丝点不分裂,染色体和DNA分子数目都减半,所以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前、中期)的染色体为4条,染色单体为8条,DNA分子数为8个。
③处于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因着丝点分裂,所以染色体数目加倍为8,染色单体消失为0,DNA分子数不变,仍为8。
结果形成的每个精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和4个DNA分子。
【自我诊断】●基础题1.某生物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
该生物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相同之处是()A.分裂开始前,都进行染色体的复制B.分裂开始时,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都是C.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分裂成两个D.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都是n2.下图处于细胞分裂的某个时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此图所示的细胞可能进行有丝分裂B.此图所示的细胞可能进行减数第二次分裂C.此图所示的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D.此图所示的细胞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的分裂3.下图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
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过程,由此总结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础知识。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了有性生殖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还和以后学习遗传学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和生物的遗传规律、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组、多倍体、单倍体等内容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有丝分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
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
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和技能:(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2)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3)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内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性的重要原因。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4、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分裂示意图的能力。
'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问题探讨: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二、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6,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
、
强调:(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1、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
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
2、在精原细胞时期,进行了染色体复制。
此时相当于有丝分裂的哪一个时期
复制的结果,染色体由2个染单体组成(板画),也和有丝分裂间期一样,染色体是细丝状,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
@
间期复制完成后,细胞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分裂期,此时的细胞,叫初级精母细胞。
第一次分裂的前期,细胞中的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叫联会。
所谓的同源染色体,指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联会后,染色体进一步螺旋化变粗,逐渐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着丝点相连,每对同源染色体则含有四个姐妹染色单体,叫四分体。
强调: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DNA)
3.课件(或板图)分步完成下列内容:
并按下面的内容进行渗透(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概念的强化)
)
四、课堂小结
精原略增复并列,同源联会四分体;两两并列赤道板,数目减半向两极。
次级精母再分裂,染色单体相分离;数目同前四细胞,复杂变形四精子。
五、课堂练习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说明卵细胞形成过程及图解
2、归纳、总结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点
3、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4、通过比较法叙述卵细胞形成过程和精子形成过程不同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通过对卵细胞的存在位置、卵细胞形成过程以及减数分裂图解等图的观察和学习,培养学生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异同
:
2、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DNA、染色体及染色单体数目的规律性变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下列细胞处于减数分裂的什么时期叫什么名称
(
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观察图2-4、图2-5)
1、场所: 卵巢
2、过程:
1个卵原细胞(染色体数:2n)
间期:细胞体积增大、染色体复制
1个初级卵母细胞(染色体数:2n)
)
前期:联会、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形成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第一极体
1
个次级卵母细胞(大)+1个第一极体(小)
(染色体数:n )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 1个卵细胞(大)+3个第二极体 (染色体数:n )
三、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flash 同时演示) ?
培养学生以所学以画图形式表现出来
五、课堂小结
<
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不同点:
第一次减数分裂: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大)和一个极体(小);第二次减数分裂: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形成一个卵母细胞(大)和一个第二极体(小),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第二极体。
最终一个卵母细胞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六、课堂练习
`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配子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受精过程
3、掌握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意义
【教学重点】
(
1、配子的多样性
2、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意义
【教学难点】
配子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1、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2、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
规律:不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只能够产生两种精子,1个卵原细胞只能够产生1种卵细胞。
而一个生物体有许多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所以能够产生很多种精子或卵细胞。
考虑交叉互换,1个精原细胞能够产生4种精子。
例题:一个精原细胞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B和b,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精子细胞种类和数量各是( A )
二、受精作用
提问1:什么是受精作用
(答:卵细胞与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
(请学生看教材彩图2-7,设想受精的具体过程,并在教师引导下尝试描述。
)
]
(答:在受精作用进行时,通常是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与此同时,卵细胞的细胞膜会发生复杂的生理反应,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融合,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提问:通过受精作用,染色体的数目出现什么变化
(答: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原来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一半来自精子(父方),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
四、难点突破
细胞分裂方式的鉴别:
一看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如果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奇数,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而且细胞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如果是偶数,则进行二看。
二看细胞中有无同源染色体:如果没有同源染色体,一定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如果有同
源染色体,则进行三看。
三看同源染色体的行为:若出现联会、四分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部位,同源染色体分
离等现象,一定是减数第一次分裂;若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
根据以上特点,归纳如下:
一看染色体数目 奇数→减Ⅱ(且无同源染色体存在)
出现联会、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Ⅰ 四分体排列在 赤道板部位 无上述同源染色体 的特殊行为 五、课堂小结
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没有同源是减二【次级精/卵母细胞、第一极体、精/卵细胞(无染色单体)】 联会同分是减一【初级精/卵母细胞】有丝同源不配对【体细胞】
若为奇数:减数第二次分裂;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初级卵母细胞或级卵母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