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8
- 格式:pptx
- 大小:7.61 MB
- 文档页数:15
第二章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课标分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本条“课程标准”有两个要求:一是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二是学生要能够结合实例,能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而对本研究的要求是:学生能够结合实例,收集崇明岛的相关资料,了解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结合崇明岛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科学的推测崇明岛未来是什么样子。
【教材分析】《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的问题研究内容。
本研究是对河流地貌发育过程的延伸和拓展,是在分析了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以后,又以崇明岛为特定研究对象,让学生探究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过程。
【学情分析】通过对本章前三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初步掌握了构造地貌和流水地貌。
学生已经对地貌的自然成因、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接触较少,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对于自然现象、地理景观和地质地貌的感性认知极少,更缺少野外观察与实习。
因此,通过本研究内容的学习,以崇明岛为研究案例,运用分组合作,研究讨论、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提升其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设计思路】河流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自河流诞生之时就已开始,那么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在未来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研究在提出问题之后,分为三个步骤进行研究,依次为:收集资料,了解河口冲积岛的基本情况和形成过程;根据长江河口冲积岛的历史变迁示意图,推测崇明岛的形成过程;收集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最后,综合分析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崇明岛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影响,推测崇明岛的未来变化趋势。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一、教材分析:为了探讨人类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本章在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与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河流地貌的发育的基础上,又以崇明岛为研究主题,引导学生探讨在河流和人为双重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发展演化。
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分别从崇明岛的概况,冲积岛的形成、崇明岛的变迁和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四方面,描述了崇明岛的发展演化。
最后,让学生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已学习了河流堆积地貌的知识的基础上,例如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而本节又介绍了另外一种河口堆积地貌,即河口冲积岛,所以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分析河口冲积岛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实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观察归纳、演练巩固,由具体到抽象,逐步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关河流地貌发育的原理与过程。
(2)通过组织学生收集崇明岛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3)通过教材资料二和相关视频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善于想想的科学态度(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在研究河流地貌的演化过程中,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思想观念,认识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2)、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查找、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中既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要有外部条件的作用。
(2)、培养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爱护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根据崇明岛的生消变化过程,推测崇明岛的形成;(2)、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难点:(1)、崇明岛的形成过程演示;(2)、分析预测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崇明岛作为我国第三大岛,其发展变化对于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涵盖了崇明岛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特点、当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崇明岛的独特之处,以及在城市化进程和生态保护双重压力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崇明岛这样一个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数据理解困难,如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指标等。
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于崇明岛未来发展的规划和策略可能难以产生直观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崇明岛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状况。
掌握崇明岛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
理解影响崇明岛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和处理有关崇明岛的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家乡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崇明岛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在崇明岛未来规划中的体现。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预测崇明岛的未来发展。
《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崇明岛作为我国第三大岛,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崇明岛的现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教材通过丰富的资料和案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崇明岛未来的基础素材,但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拓展和深入思考。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地理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崇明岛的具体情况可能相对陌生。
他们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综合运用知识、创新思维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同时,学生对于家乡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往往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崇明岛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当前的发展状况。
(2)掌握影响岛屿发展的因素,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念和原则。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
(2)树立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崇明岛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崇明岛未来规划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崇明岛未来发展方案。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长远眼光,让他们能够理性看待崇明岛的未来发展。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崇明岛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讨论和探究奠定基础。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交流中分享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崇明岛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崇明岛未来的发展趋势崇明岛是中国最大的江海河口岛屿,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方。
展望未来,崇明岛的发展趋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崇明岛将成为上海市的生态绿心。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崇明岛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
岛上的湿地、森林、农田等生态资源将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区、生态旅游区等,吸引更多人来岛上休闲、观光、度假,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崇明岛将成为农业高科技示范区。
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崇明岛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发展条件,未来将发展高科技农业,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作物种植的效益和质量。
岛上的渔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生态养殖和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推动农渔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崇明岛将成为上海的创新创业基地。
近年来,上海市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创业创新,崇明岛作为上海的重点发展区域,将成为创新创业资源集聚的地方。
岛上将建设创新创业园区,引进高科技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扶持措施,培育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推动创新创业产业链的发展。
最后,崇明岛将成为上海的文化旅游名片。
崇明岛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岛上的古镇、古建筑等文化遗产将得到保护和利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岛上的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旅游产品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并且也将促进岛上的发展活力和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崇明岛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围绕着生态绿心、农业高科技、创新创业和文化旅游展开。
这些发展方向的推进将为岛上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也将推动上海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问题研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问题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案例研究,学生理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形成与变化的影响。
3.通过冲积岛模拟实验,总结其形成因素,并学会用地理语言描述其发育的地理过程。
4.通过案例分析过程,树立学生辩证的分析问题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理思维过程的形成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1.实验模拟2.小组合作探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地球上的海洋中,有着大大小小数以万计的岛屿,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吗按照岛屿的成因,我们可以把它们分成四种类型,有珊瑚虫残骸构筑而成的珊瑚岛,如泰国著名的可兰岛;还有太平洋中的旅游胜地夏威夷群岛,则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岛;而由于地壳运动或海平面上升,大陆被海水分隔而形成的岛屿,则为大陆岛,如我国的台湾岛;除此之外,在一些河流的河口处,还会形成一种特殊的岛屿,那就是冲积岛,如我国的崇明岛。
崇明岛是我国的第三大岛,世界第一大河口冲积岛。
它是怎样形成的人类活动对它有什么影响它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子呢【展示课题】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探寻,崇明岛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过渡】一项研究工作要顺利开展,首先必须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
本节课,我们将按以下思路来开展对崇明岛的研究。
【展示研究思路】【过渡】课前承担资料搜集任务的小组已经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下面有请他们进行展示,让我们先来了解河口冲积岛的一些基本情况。
【学生展示】【过渡】通过这位同学的展示,我们知道冲积岛是泥沙沉积而成。
那么,泥沙又是如何沉积的呢实际上,早在1000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天才般地提出了浪淘沙的沙洲沉积理论。
【朗诵诗歌】【过渡】白居易的这首诗提出了在永无休止的波浪冲刷、筛选沉积下,沙洲不断淤积成陆的理论。
这种理论是否正确,冲积岛的形成还有没有其它原因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进行验证和探究。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1(人教版)第四章教学设计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设计思路其中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
其中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是全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
全岛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滚滚长江,东濒浩瀚东海,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及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北与江苏省海门市、启东市一衣带水。
本研究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会将自然和人为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1.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建议做一个模拟试验,在一个狭长的水槽中,用沙土堆出山脉、河谷、平原、大海等地表形态,让一定量的水从山上流下来,观察泥沙在下游和河口的堆积情况,然后重复上述实验,直到有冲积岛形成。
2.冲积岛发育于河流入海的口外海滨地区,它的形成不仅仅与流水有关,而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建议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明确阐明这个观点。
3.对资料2的分析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历史年代和崇明岛的位置来加以分析。
从图中可以发现,在1101年前,崇明岛是一个小岛,而后分为南北两岛;南岛由西向东迁移,三易其位;北岛由南向北发展,四易其位;两岛于1530年前后合并,并向东迁移,于1583年形成现在的崇明岛;总体趋势是不断向海迁移。
4.对于资料3,建议教师让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其中,问题1的答案是: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使崇明岛的面积不断增加;问题2的答案是:围海造陆扩大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但对自然环境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改变了河口地区水流的速度和方向,改变水生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崇明岛未来的发展趋势
崇明岛作为上海最大的近郊岛屿,未来的发展趋势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崇明岛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其最大的优势,未来发展应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加强岛上湿地、草地、农田等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物种资源。
2. 旅游与休闲产业:崇明岛山青水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湿地、海滩、农田等。
未来可开发旅游和休闲产业,建设度假村、温泉度假区、农家乐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度假、休闲。
3. 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崇明岛有着较大面积的农田,未来可以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产品的种植与加工。
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业生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 生态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崇明岛的城乡发展应实现一体化,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促进城乡发展的协调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保持农村特色和乡土文化。
5. 绿色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岛上的人口增加,未来应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有轨电车等交通设施,提高岛上的交通效率;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新能源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未来崇明岛的发展趋势应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与休闲产业,推动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实现城乡一体化,并加强交通与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需要平衡岛上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问题探究:崇明岛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素材一、崇明岛简介。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41.21平方公里,海拔3.5米~4.5米。
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中文名称:崇明岛别名:长江门户行政区类别:岛屿所属地区:上海、江苏省下辖地区:南通启东和海门县市、上海崇明县面积:1041.21平方公里人口:户籍人口为69.98万人方言:吴方言气候条件:季风气候著名景点: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和中国东部海岸的中心位置,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和以上海市为中心的黄金海岸的交汇点,内通长江沿岸18个省市,外通太平洋。
岛南沿有深水岸线40多千米,具有良好的建港条件。
崇明岛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沙岛。
崇明岛狭而长,形如春蚕,东临浩瀚的东海,西接万里长江,北与启东、海门一衣带水,南依上海市,属长江冲积平原。
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和海南岛的第三大岛。
崇明岛公元618年露出水面,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由于长江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崇明岛每年以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增加土地约487公顷。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
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
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
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
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
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
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崇敬之情。
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1.冲积岛冲积岛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只因成因不同而单独作为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