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7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使学生明确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教学重点、难点:1、收集唾液。
2、馒头块大小的选择。
3、实验过程中温度的控制,时间的控制。
设计思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这是为什么?探究引导,做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指导探究,得出结论馒头在口腔中越嚼越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
创新之处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由教师讲解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教学模式,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对实验现象提出大胆的怀疑,动手实验,得出真实得论。
学生在该活动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有失误的,反思失误的原因,成功的总结成功的体验。
关键是要明白细嚼慢咽的原因,形成一个健康的理念地位和作用该探究活动只解决了消化这一复杂过程的开始部分,让学生开始接触化学性消化,为后面的脂肪、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作铺垫。
作业设计在上述实验的过程中,把A、B馒头小块切成碎片,这是模拟____的过程;对溶液充分进行搅拌相当于口腔中的____的过程。
把四支试管同时放入到37℃的温水中,这是模拟____中温度环境。
把1号试管从37 ℃的温水中取出,滴两滴碘液并摇匀,试管中溶液的颜色____,说明1号试管中______;把2号试管从37 ℃的温水中取出,滴入两滴碘液并摇匀,试管中溶液的颜色_____,说明2号试管中_____。
将这两支试管作对比,说明馒头的淀粉必须在有_____条件下才会转变为其他物质。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一个关于食物消化和口腔功能的重要问题。
下面是对这个问题的一个详细回答:一、问题概述馒头是一种常见的面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在口腔中,馒头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唾液对其的消化作用以及牙齿的咀嚼。
这些变化对于食物的消化和人体的营养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1. 唾液的消化作用: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类物质。
当馒头进入口腔时,唾液会与馒头接触,其中的唾液淀粉酶开始分解馒头中的淀粉,将其转化为易于吸收的麦芽糖。
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馒头的消化率。
2. 牙齿的咀嚼:牙齿的咀嚼是馒头在口腔中的另一个重要变化过程。
咀嚼可以破碎馒头块状的结构,使其变得更小、更易于吞咽和消化。
同时,咀嚼产生的摩擦力有助于馒头在食道中的移动,减少食物团块的滞留。
3. 舌头的搅拌:舌头在口腔中起到了搅拌的作用,帮助口腔内的液体和食物混合,促进唾液淀粉酶和馒头之间的接触。
三、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效果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效果主要取决于唾液的质量、咀嚼程度以及食道蠕动的情况。
一般来说,如果唾液分泌正常,口腔中有足够的唾液与馒头接触,并且进行了适当的咀嚼,那么馒头中的大部分淀粉会被分解为易于吸收的麦芽糖。
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馒头的消化率,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四、特殊情况讨论1. 疾病影响:某些疾病(如口腔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可能会影响唾液的质量或数量,从而影响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效果。
因此,对这些特殊情况需要加以考虑。
2. 饮食搭配:馒头通常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如搭配菜肴或肉类。
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馒头的消化过程,如提供更多的咀嚼刺激或提供其他营养成分。
因此,馒头与其他食物的搭配也会影响其在口腔中的变化。
五、结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一个涉及唾液消化、牙齿咀嚼和舌头搅拌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馒头的消化率,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能量和营养。
然而,特殊情况如疾病、饮食搭配等因素可能会影响馒头的消化效果。
课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授课教师:刘从军【学习目标】
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2、概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学习重难点】
重点:概述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方案。
【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牙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系呢?
二、做出假设:
三、制定计划: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切碎;C 块不做处理。
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再在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四、实施计划:
预测实验:1号;实验现象:1号; 2号; 2号;
3号。
3号。
五、得出结论:。
六、表达交流:
【课后反思】。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报告一、问题的提出:取一块馒头放到口中咀嚼。
口腔中的馒头要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与唾液的混合。
细细品尝这时的馒头,你能尝出一些甜味来。
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发生了变化二、作出假设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馒头变甜是因为淀粉被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分解成了带有甜味的麦芽糖。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牙齿的咀嚼将馒头嚼碎,舌的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制定计划(一)实验原理馒头变甜应该是成分中糖类发生变化。
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因此本实验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以及口腔中的温度为37℃的常识。
控制变量唾液,以及模拟牙齿的咀嚼作用和舌的搅拌作用。
三支试管,两个对照实验。
一支试管作为实验组,另两支试管作为对照组。
如果模拟牙齿的咀嚼功能、舌的搅拌功能并加入唾液,滴入碘液后,实验组的试管内没有变成蓝色,说明馒头中淀粉的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如果变成蓝色,则说明淀粉没有被分解,馒头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没有关系。
(二)实验变量的控制两个对照实验。
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唾液,实验组内加入唾液2ml,对照组试管加入2ml清水。
另一个对照实验的实验变量是馒头块的状态:实验组的馒头块用刀切碎,放入试管中并震荡试管,对照组的馒头块不做任何处理,直接整块放入试管中,并且不震荡试管。
(三)实验方案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块(三小块等大)试管(三支)烧杯(三个)盛唾液的小烧杯滴管温度计石棉网三脚架碘液小刀小木板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
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模拟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C块不做任何处理。
2.用凉开水将口漱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
环县车道中学七年级生物学下册实验报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探究报告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姓名班级组员日期
取一块馒头放到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地能感觉到甜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B块分
别用手细细弄碎(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1)(2)(3)号并做如下处理:将A
馒头屑放入试管1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将B馒头
屑放入试管2中,注入2毫升清水并进行充分搅拌;将C馒头块放
入试管3中,并注入2毫升唾液,不进行搅拌。
4、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中,5~10分钟后取出3支试管,各加入
2嘀碘液、观察现象并记录。
实验结果
编号颜色变化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分析结果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实验结论
讨论交流
1、牙齿、舌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口腔中的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
交流结果。
生物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生物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编者按:查字典大学网为大家收集并发布了生物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2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1)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 教学难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结论
通过对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实验探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软:通过咀嚼过程中的机械力作用和唾液的分泌,馒头中的淀粉开始消化,而淀粉的消化会使得馒头变得更加软口,易于咀嚼和吞咽。
2.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湿:馒头在口腔中与唾液接触后,唾液的润湿作用使得馒头逐渐变湿。
此外,唾液中的酶类也会开始分解馒头中的淀粉,进一步增加了馒头的湿润程度。
3. 馒头在口腔中的味道会释放出来:馒头中的食材经过咀嚼和唾液的混合作用,其中的风味成分开始逐渐释放出来,使得馒头的味道能够被人感知到。
4. 馒头在口腔中的形状会改变:通过咀嚼的力量作用,馒头在口腔中会被咬碎成较小的颗粒状,形状会发生变化。
综上所述,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包括变软、变湿、味道释放和形状改变。
这些变化与咀嚼力量、唾液的化学作用以及食材中的成分有关。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设计实验
材料用具:新鲜馒头块、面粉、唾液、试管、碘液、烧杯、量筒、培养皿、试管刷、恒温水浴锅、试管架等。
实验装置:
方法步骤:
(1)取新鲜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B块分别用手细细弄碎或面粉(模拟牙齿咀嚼);C块不动。
(2)取唾液。
(3)取3支洁净试管分别编上①②③号(做如下处理)
将A馒头屑或面粉放入试管①中,注入2毫升唾液并振荡(模拟舌搅拌);
实践过程评价表。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教学案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体验探究活动的基本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尝试对探究活动过程的反思。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活动的组织。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活动。
本课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通过学生品尝馒头,提出探究的问题,然后商讨探究计划,在这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学会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设置对照实验、设置重复组等。
本课的学习活动,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逐渐增长。
教师在确定本课教学目标时,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改进,首先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唯书。
教学中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启发学生去发现,去创新。
其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组成一个研讨、交流、创作的集体。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起讨论,形成科学的概念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彼此的启发或思维碰撞,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通过合作学习展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1、本课是一节充满活力的探究性实验课,教学密度较大,要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讨论实验计划,完成探究活动,表达和交流,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课堂空间。
因此,本节课最好能安排两个相连课时。
2、本课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实验组,分别探究两个问题,这主要是受到了实验条件的限制。
其实学生想要探究的问题很多,学生提出的实验计划有的是很有创新的,如果能组织多组实验同时开展,效果可能会更好,更能体现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教材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中的一个探究实验,是在学习了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出的探究活动,为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奠定了基础。
由于我们条件所限,学生做的实验相对很少,在实验操作和实验计划的制定相对欠缺,只是初步掌握了探究活动的部分理论知识,实践较少。
所以本课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
为以后的生物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馒头在口腔中的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关,了解唾液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学会设计探究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增进同学友谊,学会与人作合作。
在实验完成后,学会总结失误,分享成功的快乐。
3.实验教学重难点:(1)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正确的。
(2)难点:学生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相互合作能力的培养。
二、说学情本节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现代中学生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实践能力都较差,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知识,同时这个时期的学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合作能力有不强,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因而本节课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心理特点。
三、说教法探究实验学生很感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目标,所以本节课主要用实验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归纳总结法教学。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知识。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圳上镇中心学校谢锦松【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首先,请同学们品尝事先准备好的馒头,仔细咀嚼一下,说说自己的体会。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有关?作出假设:由同学们拓展思维,作出不同的假设。
制订计划: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实施计划:1.取新鲜的馒头,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小块,将A块和B块分别用刀细细地切碎拌匀,C块不做任何处理作为一种对照。
2.用凉开水将口漱干净,口内含一块消毒棉絮,约1分钟后,用干净的镊子取出棉絮,将棉絮中的唾液挤压到小烧杯中。
3.取3支洁净的试管,分别编上⑴⑵⑶号,然后做如下处理:A B C将A馒头碎屑放入⑴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并进行充分搅拌。
将B馒头碎屑放入⑵号试管中,注入2ml清水进行充分搅拌。
将C馒头放入⑶号试管中,注入2ml唾液,不进行搅拌,将这3支试管一起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
~10分钟后,取出这3支试管,滴加2滴碘液摇匀,然后观察并记录各试管中的颜色变化。
思考:(1)试管为什么要放入37℃左右的温水中?(2)取唾液前为什么要用凉开水漱口?(3)为什么馒头咀嚼时会感觉有些甜味?学生回答:(1)模拟人体口腔温度,酶在37℃时作用效果最好。
(2)清除口腔内的杂物,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3)馒头中的淀粉被初步分解为麦芽糖,所以有甜味。
实验现象:1号试管不变色;2号试管变蓝色;3号试管部分变蓝色。
观察所做实验并得出结论:淀粉遇碘变蓝色。
(1)馒头碎屑与2毫升唾液搅拌混合——淀粉被分解(2)馒头碎屑与2毫升清水搅拌混合——淀粉没被分解(3)馒头小块与2毫升唾液不搅拌——淀粉被部分分解分析讨论:(1)牙齿、舌头和唾液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食物,均不改变淀粉的分子结构。
唾液能使部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联系:均可促进淀粉的分解。
(2)口腔中有什么物质使淀粉发生了分解?(唾液淀粉酶)教师讲述:你知道什么是酶吗?【小资料】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促进物质发生变化的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