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 格式:doc
- 大小:91.00 KB
- 文档页数:18
大学英语四级翻译题轻松拿高分十大技巧-翻译的实践性决定了一个事实,即要做好翻译,必须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为大家都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
同时,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也是必需的。
好的方法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翻译难题,保证我们译文的质量,而且大大地省去了动笔前绞尽脑汁地探求最佳译法的过程,为考试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根据四级考试新题型的特点和要求,我们有针对性地总结了一些对应试有所帮助的翻译技巧和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1。
词语层次对单句翻译,主要体现在词语层次方面的翻译,常见的理论有:词语选择法、词义引申法、词义褒贬法、正反译法、词类转换法、增译法、省略法等。
(1)词语选择法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表达习惯和词语搭配的不同,同一个汉语词语与不同的词语搭配时,英文译文会用到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因此,必须根据词汇的搭配关系和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来确定译文所选词语。
(2)词义引申法在翻译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找到对等英语词汇的情况,这就需要根据其基本词义进行引申。
(3)词义褒贬法由于在汉语的表达中褒贬意义通常很明显,而英语词汇中很多词都是中性的,其褒贬含义有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翻译时,要尽量选择能表现褒贬色彩的词语。
(4)正反译法由于语言习惯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发说方面也常常不同。
英语中有些从正面说,汉语则从反面来解释;而对那些从反面说的句子,汉语则可以从正面来解释。
(5)词类转换法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方式不同,很多情况下,找不到意思对等而且词性相同的词语或短语,这时就必须根据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对词类进行转换。
(6)增译法在翻译时,有时为了使所翻译的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而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
指根据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义。
这种方式多半用在汉译英里。
汉语无主句较多,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使句子完整。
1 2012商务英语1班 自主实践商务英语翻译竞赛
——————词义选择、引申与褒贬
12010401003厉雪 12010401004付思宇 2
目录 第一部分 内容简介„„„„„„„„„„„„1 第二部分 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2 一、词义的选择„„„„„„„„„„„„„„„„„„„2 二、词义的引申„„„„„„„„„„„„„„„„„„„4 三、词义的褒贬„„„„„„„„„„„„„„„„„„„8 第三部分 小结„„„„„„„„„„„„„„10
第四部分 句子翻译„„„„„„„„„„„„11 第五部分 短篇翻译„„„„„„„„„„„„13 一、原文及译文„„„„„„„„„„„„„„„„„„„13 二、解析„„„„„„„„„„„„„„„„„„„„„„14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16 1
第一部分 内容简介 词语是翻译活动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句子、段落还是语篇,都是由单词构成的,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运用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词义的技巧,以使所译语句自然流畅,符合译文习惯说法。翻译一定要把语言和环境、语言和表达、语言和情感结合起来,注意词义的选择、引申和褒贬这三方面的问题。
词义选择要求我们能够在繁多的词义中选出最符合语境的词义,选择词义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词义引申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词义引申可以归为四大类: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其中逻辑引申又可以分为具象化引申和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存在大量具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汇,翻译时需要我们根据具体语境做出相应的表达,这就是词的褒贬作用。.有些词本身就有明确的褒义或贬义,汉译时做相应的表达; 某些英语词语汇集褒义和贬义于一身,汉译时要根据原句的上下文和语境来确定这些词汇的褒贬意义;有些词义是中立的,本身不表示褒义或者贬义,但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可能有褒贬的意味.
下面我们将就每一项进行详尽的解释。 2
第二部分 翻译技巧归纳及译例分析 一、词义的选择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类、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类就是指一个词往往属于几个词类,具有几个不同的意义。一词多义就是说同一个词在同一个词类中,又往往有几个不同的词义。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我们在弄清原句结构后就要善于选择和确定原句中关键词的词义。
1.根据词性确定词义 许多英语单词具有不同词性,亦即分属几种不同的词类,有时候当名词用,有时候当动词用;有时候作形容词,有时候作副词等等。其中,有些单词用于不同词性时意思并无多大差异,翻译时一般不能导致理解上的错。
如:forecast有“预报,预测”的意思,用作动词和用作名词时意思相同;increase作动词时,表示“增加,增长,增进”的意思,用作名词时主要还是表达这些意思。
但是,翻译中,大量的单词并非如此。它们在用作不同词性时,其意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如:book这个单词,在作名词时,意思是“书,书籍”;用作动词却常表示“预订,预约”的意思。又如:while作连词时,有 “当...的时候,而,虽然”等意思;作名词时,却指“片刻,一会儿”;作动词,又有“消磨”的意思。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弄清楚词性,常常就会将词义搞错,进而影响原文的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可以根据语法关系来辨别关键词的词性,以便能准确的判断词义。
以“light”为例: This light is too poor to read by.这光线太暗不能看书。(名词) Aluminum is a light metal.铝是一种轻金属。(形容词) Will you light the fire for me?你替我点上火好吗?(动词) 又比如说"round": The Earth is not completely round.地球并不是完全圆的。(形容词) 3
Let's go into the hall and have a look round.让我们进大厅转一转。(副词) They are dancing in a round他们围成一圈跳舞(名词) He worked round the day.他工作了一整天。(介词) The boy's eyes rounded with excitement.男孩兴奋得眼睛睁得圆圆的。(动词)
2.根据场合与上下文确定词义 除了根据词性来判断词义之外,词义选择一个更为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文来判断词义了。因为很多英语单词即使弄清楚了词性,但仍须从几个或几十个义项中选定确切的词义。这就需要借助于上下文提供的各种线索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判断。有时候,我们还可能会在考试中碰到生词。可是,我们绝对不会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出现这种情况:某一个单词不认识,而这个单词上下文中的所有单词都不认识。正因为上下文的存在,这也给我们翻译中解决生词提供了突破口。因此,在翻译中,我们一定要随时注意上下文,上下文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单词意义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和译文是否通顺。
我们以动词move为例,如果上下文不一样,move的意思显然也是不一样,必须依据上下文才能做到准确通顺的翻译。
That car was really moving. 那汽车跑得可真快。 Share prices moved ahead today. 股票价格今日上扬。 The story of their sufferings moved us deeply. 他们的苦难经历深深打动了我们。 Work on the new building is moving quickly. 新大楼的工程进展得很快。 The government's opinions on this matter haven't moved. 政府对这件事的看法没有改变。 I move that we support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new technological process. 我提议我们支持采用这一新工艺方法。
She moves in the highest circles of society. 她生活在高级社交圈里。 Unless the employers move quickly, there will be strike. 雇主若不尽快采取措施,就要引起一场罢工。 4
3.根据词的搭配关系确定词义 与其他语言一样,汉语有其固有的表达习惯。因此,在翻译时,结合上下文的不同,还考虑汉语的习惯搭配,遵从这些习惯的表达方式。
如:当形容词deep有 “深的,(指声音)低沉的,酣睡的,鲜艳的,专心的,难理解的,博学的,狡猾的,剧烈的”等意思。但如果一旦有上下文,再把deep放在这个特定的上下文中,根据汉语的习惯搭配,词义就变得非常清楚了。
比如动词“work",翻译时应该选择不同的词义来表达。 I think your suggestion will work. 我想你的建议行得通。 My watch doesn’t work. 我的表不走了。 The new treatment works like magic. 新疗法疗效神奇。 The sea works high. 海浪汹涌起伏。 She worked her way to the front. 她好不容易才挤到前面。 The root of the pine tree worked down between the stones. 松树的树根在石缝间扎下去。 The new regulation is working well 新规定执行得很顺利。
二、词义的引申 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各有其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英汉翻译中,为了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应该对在译语中所选择的词语进行仔细斟酌和揣摩。下面通过实例介绍英汉翻译中常用的几种词义引申法: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
引申是英汉翻译的常用手法之一。英语和汉语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形成了富有各自特点的修 5
辞方法、搭配习惯和行文规范。所谓的引申法,就是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通过句中词或词组乃至整句的字面意义由表及里,进行恰如其分的引申,运用一些符合汉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汉语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地表达出来。引申可以分为四种,它们分别是逻辑引申、语用引申、修辞性引申和概念范围的调整。
1. 逻辑引申 所谓逻辑引申,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直译某个词、短语乃至整个句子会使译文不通顺以及不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因而就要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对该词、短语或整个句子从基本意义出发,由表及里,运用一些符合目标语习惯的表现法,选用确切的词句,将原文内容的实质准确的表达出来。逻辑引申又可分为抽象化引申和具体化引申。
(1)抽象化引申 英语中有时用表示具体形象的词或短语来表示某种特性、事物、概念等。译成汉语时,往往要将这种含义或短语作抽象化的引申,用比较笼统概括的词加以表达,以使译文明快达意。例如:
They have their smiles and tears. 他们有自己的欢乐与悲哀。(原文中的smiles and tears 本来是“微笑和眼泪”,但是可以引申为抽象的“欢乐与悲哀”。)
We insist that international trade should not be a one-way street. 我们坚持主张国际贸易不应是有来无往。(在原文中,one-way street 本意为“单行道”,将“单行道”与国际贸易联系在一起,便不难引申为“有来无往”这一含义。)
The avalanche unleashed by the film provided the best opportunity in a long time for the racial healing to begin。 由于这部影片造成了排山倒海的影响,它提供了最好的契机来开始化解种族矛盾,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使创伤得以愈合。(avalanche 的本义为“雪崩”。该词语的本义是具体的,但在本例原文中是用于比喻意义。因此在翻译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将该词翻译成汉语的“排山倒海的影响”正是抓住了所描述事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