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乳痈观察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81.81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内服外敷合治乳痈58例体会【中图分类号】r7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873(2011)03-0375-01【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方通乳汤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8例乳痈患者,以通乳汤为主,通过辨证论治,随症加减,内服加外敷治疗,每日一剂,七天为一疗程。
结果显效40例(70%),有效15例(25.9%),无效3例(5.1%),总有效率95.9%。
结论自拟通乳汤内服外敷治疗乳痈,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乳痛/中医药疗法 @内服外敷 @通乳汤乳痈是乳房常见病,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
可影响产妇哺乳及母儿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可以形成乳漏及发生癌变。
近年来,我用自拟方通乳汤内服外敷合治乳痈共5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其中年龄最小20岁,最大45岁,平均30岁。
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平均15天,患乳80个。
1.2诊断依据根据2002年卫生部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乳痈”的诊断标准【1】.①初起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乳汁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②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③外侧腋下可有淋巴结肿大疼痛。
④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
⑤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患侧腋下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8例中乳房肿块硬,皮色不变,微胀疼痛,苔黄,脉数者32例,占55.2%;乳房肿痛,皮肤赤红灼热,肿块变软,有应指感,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者22例,占37.9%;乳房不红不痛,形成长久性结块者4例,占6.9%。
2、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以通乳消肿,清热解毒为治法,自拟通乳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治疗。
乳痈(急性乳腺炎)的中医治疗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以乳房部结块、肿胀疼痛,或伴有全身发热,溃后脓出稠厚为主要临床表现,多发生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尚未满月的初产妇多见,其不但给产妇带来极大痛苦,而且影响婴儿喂养。
【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初期乳房内有疼痛性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排乳不畅,可有乳头破裂糜烂。
化脓时乳房肿痛加重,肿块变软,有应指感,溃破或切开引流后,肿痛减轻。
如脓液流出不畅,肿痛不消,可有“传囊”之变。
溃后不收口,渗流乳汁或脓液,可形成乳漏。
2.多有恶寒发热,头痛,周身不适等症。
3.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
4!患者多数为哺乳妇女,尤以未满月的初产妇为多见。
【临床分期】根据《中医外科学》,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以下三期:郁乳期:患者感觉患侧乳房肿胀疼痛,并出现硬块(或无硬块),多在乳房外下象限,乳汁排出不畅;同时伴有发热、寒战、头痛骨楚、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经治疗后,若2~3日内寒热消退、肿消痛减,病将痊愈。
成脓期:上述症状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继而皮肤发红灼热,疼痛呈搏动性,有压痛,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并有高热不退,此为化脓的征象。
若硬块中央渐软,按之有波动感者,表明脓肿已熟。
但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需进行穿刺才能确定。
溃脓期:自然破溃或切开排脓后,一般肿消痛减,寒热渐退,逐渐向愈。
若脓流不畅,肿热不消,疼痛不减,身热不退,可能形成袋脓,或脓液波及其他乳囊(腺叶),形成“传囊乳痈”,亦可形成败血症。
若有乳汁从疮口溢出,久治不愈,则可形成乳漏。
【鉴别诊断】本病须与炎性乳癌、浆细胞性乳腺炎相鉴别。
炎性乳癌:本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多发生于年轻妇女,尤其是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表现为乳房迅速增大,常累及整个乳房,并可迅速波及到对侧乳房。
其皮肤颜色为一种特殊的暗红或紫红色,毛孔深陷呈橘皮样或猪皮样改变,局部肿胀,有轻微触痛。
检查患侧乳房多无明显肿块可触及,患侧腋窝常出现转移性肿大淋巴结,全身的炎性反应较轻微。
乳痈中医临床路径一、乳痈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乳痈(TCD:BWR020, 急性乳腺炎ICD10:N61 01);临床分期为成脓期,辨证分型为热毒炽盛;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的患者(二)诊断依据。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乳痈协作组制定方案)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9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
1、病史:产妇哺乳期,乳房脓肿形成,壮热。
2、主要症状:乳房肿痛,皮肤焮红灼热,乳汁排出不畅,恶寒发热,周身不适。
3、主要体征:体温升高,患侧乳房肿块变软,有应指感,皮肤焮红灼热,患侧腋下可有臖核肿大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洪数。
4、辅助检查: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 C 反应蛋白升高;B超检查有液平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乳痈协作组制定方案)1、中药内服(±外敷):明确乳痈患者。
2、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明确乳痈患者,中医辨脓法明确脓肿形成,B超检查有液平段。
3、鼓励患者继续哺乳。
4、治疗全程不使用抗生素。
(四)标准住院日≤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乳痈疾病编码(TCD:BWR020, 急性乳腺炎ICD10:N61 01);2、临床分期为成脓期,辨证分型为热毒炽盛;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首次排脓前,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C反应蛋白;2、双侧乳腺B超;3、双侧乳汁培养+药敏。
(七)首次排脓日为入院第1天。
1、无需麻醉;2、手术方式:行乳房脓肿排脓术(中医辨脓法或B超引导下穿刺抽脓术或切开排脓术);3、辅助检查:脓培养+药敏。
(八)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不使用。
(九)首次排脓术后择日(一般为术后第3天、第6天、第9天)复查血常规+CRP、双侧乳腺B超,如有脓肿,再次排脓。
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观察
官红霞
【期刊名称】《护理研究》
【年(卷),期】2010(024)023
【摘要】@@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中医称为乳痈,是产褥期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在产后3周~4周发病,以初产妇多见,尤其是高龄产妇.多由肝郁、胃热、火毒而致乳汁淤滞、乳络不通、败乳蓄久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乳汁淤积、细菌(多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所致,常采用抗生素治疗.我科在全身用药的基础上局部施以手法按摩及四黄散湿敷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1页(P2126)
【作者】官红霞
【作者单位】448000,湖北省荆门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8
【相关文献】
1.手法按摩结合中医药治疗急性乳腺炎36例 [J], 谢斌
2.手法按摩配合四黄散湿敷治疗急性乳腺炎的效果观察 [J], 官红霞
3.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治疗急性乳腺炎效果观察 [J], 官红霞
4.手法按摩结合中药外敷治疗早期乳痈25例 [J], 汪升均
5.中药外敷结合手法按摩在急性乳腺炎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J], 时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乳痈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方法治疗及预防乳痈的疗效。
方法全部病例均符合乳痈的诊断标准,并依据中医辨证分型采用中药内服配以中药外敷热疗方法治疗1个疗程(14天)。
眦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结论中医临床护理方法是预防乳痈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急性乳腺炎乳痈护理预防急性乳腺炎是由热毒侵入乳房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中医称为乳痈。
在中医学中,因发病情况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哺乳期发生的,名为外吹乳痈;妊娠期发生的,名为内吹乳痈;不分性别年龄,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病的,名为不乳儿乳痈。
临床以外吹乳痈,即哺乳期急性乳腺炎最多见,内吹乳痈和不乳儿乳痈均较少。
外吹乳痈往往发生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期妇女,发病率占产妇的1%,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第3~4周,是常见的乳房疾病。
其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全身发热,相当于西医的急性乳腺炎。
中医认为乳痈之成,外因为产后哺乳,乳头破碎,风毒之邪入络;内因为厥阴之气不行,阳明经热熏蒸,肝郁与胃热相互影响,引起乳汁郁积,乳络阻塞,气血阻塞,气血瘀滞,化热酿毒以致肉腐成脓。
乳痈临床上多分为肝郁型、胃热型、正虚毒盛型和气血两虚型,治疗采用内外结合治疗,以通为顺,以堵为逆,以塞为因,以消为贵,疗效卓著,优势突出,治疗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因此,倘若在临床医生临床辨证施药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护理,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1 临床护理护理应注意防止乳汁郁积,及时排空乳汁。
若乳头破裂严重应暂停哺乳;让患者卧床休息,给予舒适安静的环境,减少不良刺激;局部护理应经常按摩擦洗乳房,肿块明显而皮色未变者,则应热敷;红肿时可用金黄散外敷。
同时在护理中应注意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手法疏通治疗急性乳腺炎,简便易行,见效快,效果好。
具体操作介绍如下:操作者与病人对坐,体位移向病人患侧。
先拍打患侧上肢上臂外侧,至局部发红为度。
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双手及病人乳房病变一侧,用右手拇、食指指腹轻轻拉捏患乳乳头,以检查乳孔是否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