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需要动机与行为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9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二章动机与激励1. 动机的概念与作用动机是指人们在实现某个目标时内心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力量或欲望,它对个体行为的方向、强度和持久性具有重要影响。
在组织行为学中,动机是指个体在组织环境下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为。
动机的产生可以激发个体的行动力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动机在组织行为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动机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帮助个体选择适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方式。
其次,动机可以驱使个体付出一定的努力,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最后,动机还能够增强个体的承诺感和参与度,促进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2. 动机理论2.1 霍桑实验室研究霍桑实验室研究是动机理论的起源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霍桑电器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员发现,无论员工的工作条件如何变化,只要给予他们关心和关注,他们的工作绩效都会得到提高。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对员工的关怀和激励对于提高员工的动机和工作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2.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下一个层次的需求才会被激活。
根据这一理论,组织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的不同层次需求来提高他们的动机和工作表现。
2.3 维罗斯的期望理论维罗斯的期望理论认为,个体的动机取决于他们对期望值和激励结果的看法。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期望值,评估完成某个任务所能获得的激励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投入努力。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于成功的期望值以及激励结果与努力之间的关系。
3. 动机与激励在组织中的应用在组织中,有效的动机与激励策略可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工作表现和组织绩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动机与激励策略:•奖励制度:建立公平、有效的奖励制度,根据员工的贡献程度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认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投入。
•职业发展机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包括培训、晋升和跨部门的机会,以满足员工对个人成长的需求,并增加他们的动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二章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塑造一、教学目的1. 了解自我意识的概念、内容和结构,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 了解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掌握塑造健康自我形象的方法,学会正确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有效控制自我。
3. 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掌握调试这些偏差的方法,学会整合自我。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04-S06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自我意识的含义和特点,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和塑造,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偏差和调试。
教学难点:理解自我意识的偏差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
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四、教学过程(一)S04:大学生自我意识概述1.案例引入认识自己并不难,每一种生物都有认识自己的本能。
猎豹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它通常会偷偷接近到与猎物10~30米的距离,然后猎捕猎物。
猎豹猎捕时的时速度最高可达到120千米/小时,且仅一脚着地。
但猎豹最多只能跑3分钟,超过此时限时生理构造使猎豹必须减速,否则它们会因身体过热而死。
奔跑3分钟后,猎豹要花更长的时间来休息。
猎豹通常在1分钟内即可猎捕到猎物,但成功的概率只有1/6。
猎豹遇到鹿群的时候,通常会飞快地奔向鹿群,鹿群则快速分散。
猎豹会选中一只鹿为目标,朝着它冲刺,而那只被追逐的鹿也以惊人的速度狂奔着。
鹿并没有跑直线,而是不断地改变奔跑的方向,迫使猎豹消耗其体力从而减慢速度。
突然,猎豹停住了,因为它没有力量再跑了。
——那只鹿逃脱了。
在野生动物的世界里,它们认识自己也认识敌人。
教师总结:每个人都有所长,也都有所短。
既然人生下来就各有不同,就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充分利用自己的长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2.自我意识及其内涵(1)引导案例假如让你写下20个“我是……”你会写下什么?现在尝试着写一下,随便写什么都行。
下面是小美在咨询的过程中“知心姐姐”让小美写下的20个“我是……”:教师引导:让学生尝试写下20个自己的“我是…”,并分别判断属于那种自我,看学生填完后是否从中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第一章思量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组织行为学关于个体特性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答案要点:(1)个体差异假设.(2)完整的人假设。
(3)行为有因假设.(4)渴望尊严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一个是管理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另一个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跨学科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答案要点: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权变原则?第二章思量题1、个体行为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自为性、有因性、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的特点。
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看,人的行为具有不联贯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应变性、复杂性难以描述和度量性的特点。
2、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经历、个性和认知三类因素。
其中,个人经历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认知则包括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决策。
影响个体行为的客观因素,指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因素的总和。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组织因素,如组织的激励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风格等等;另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个体的家庭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等.3、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概念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三、社会动机的功能(一)激活功能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
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
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一、亲合动机亲合: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亲合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最低层次.(一)亲合的起源亲合起源于依恋.依恋的产生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哭和笑有助于依恋的形成,可以说某些先天行为模式是依恋的基础,通过亲子间的相互强化,这些模式得以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