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舞台呈现看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作为院话剧队的一员,经常会被问到这些问题:“戏剧和话剧有哪些区别?”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戏曲和话剧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戏曲和话剧的区别
戏剧包括话剧,话剧是戏剧的表演形式之一。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
中国传统戏剧
中国传统戏剧泛指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
现代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话剧
现代话剧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通称戏剧。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
话剧具有舞台性、直观性、综合性、对话性的特点。
其中,对话性是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话剧的经典剧目有很多,譬如:
《关汉卿》(作者:田汉)
《雷雨》(作者:曹禺)
《夜上海》(作者:于伶)
《屈原》(作者:郭沫若)
《茶馆》(作者:老舍)
《暗恋桃花源》(作者:赖声川) 《恋爱的犀牛》(作者:廖一梅)。
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比较1. 引言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是中西戏曲艺术的代表形式,它们在内容、表演方式、舞台布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历史渊源、表演艺术、舞台呈现以及观众体验等角度进行比较,以探讨两者之间的区别和特点。
2. 历史渊源古代戏曲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并经过漫长的发展成为古代人民的主要娱乐形式之一。
其编剧和表演形式多样,涵盖了武功戏、文功戏等不同类型。
与之不同,现代话剧由西方戏剧传入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和内容取向。
3. 表演艺术古代戏曲强调形体美和音乐表演,演员通常配有特定角色形象和服装,以及独特的歌唱和舞蹈等表演方式。
而现代话剧更注重演员的情感表达和语言交流,通过话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
在表演手段上,现代话剧更加注重真实感和自然性,而古代戏曲则更加重视形象化和象征性。
4. 舞台呈现古代戏曲的舞台呈现通常采用传统的舞台布景和灯光,如分层、斜面和穿插等,以及特殊的服装和道具。
这样的布景手法能够突出戏剧的氛围和情感,同时增加观众的观赏效果。
现代话剧则更注重现实主义的舞台呈现,通常采用简洁明了的布景和灯光设计,以便更好地展现剧情,使观众更加专注于剧本和演员的演技。
5. 观众体验古代戏曲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观众通过观看古代戏曲作品,能够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而现代话剧则更加关注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类情感,通过剧本的构思和演员的表演,能够引起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共鸣。
两者在观众体验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都能够为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
6. 结论通过对古代戏曲与现代话剧的比较,我们能够发现它们在历史渊源、表演艺术、舞台呈现以及观众体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戏曲以其独特的音乐表演和形象化呈现,展示了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现代话剧注重情感表达和现实问题探讨,使观众对当代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两者各有千秋,都为人们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独特艺术体验。
特别论坛11《戏剧之家》2018年第23期 总第287期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以黄梅戏、话剧《雷雨》为例宋雨婷(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徐州221009)【摘要】“戏曲”与“话剧”同属于戏剧的艺术门类之下,在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上必然有着共同的特性, 但当这两种艺术形态在舞台上呈现于观众时,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
本篇文章以黄梅戏、话剧《雷雨》(明星版)为例,分别从写实写意、表演形式、舞台空间的呈现等三个方面浅析戏曲与话剧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黄梅戏;话剧;雷雨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3-0011-02通常来讲,“戏曲”与“话剧”同属于戏剧,1979 年版《辞海》中,是这样界定戏剧的概念,即由演员扮 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 戏剧(drama)即指话剧。
1928年,戏剧家洪深将这种来自西方,存在于中国的舞台艺术正式命名为“话剧”。
[1]黄梅戏原名黄梅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湖北黄梅县,其 声腔由茶歌、秧歌、山歌等民歌元素逐步演变而成,具 有皖江乡土文化和民间风俗的艺术气质和素养。
[2]《雷雨》是曹禺先生的代表作品,它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 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迄今为止,除了经典的话剧版本,《雷雨》分别 被改编成沪剧、黄梅戏、京剧、评弹、芭蕾舞、现代舞、音乐剧和歌剧等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演绎。
中国的戏曲与 舞台的话剧,在艺术的创造力与表现力上有着高度综合性和“现场性”的特点,但当这两种艺术形态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时,在诸多方面皆有不同。
本文以黄梅戏、话剧《雷雨》(明星版)为例,浅析戏曲与话剧的不同之处。
话剧写实,戏曲写意(一)话剧人物与景物的内外写实。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 仿的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
话剧与戏曲的区别戏曲指的是中国传统的戏剧。
戏曲的内涵包括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不同于西方将歌剧、舞剧、话剧戏曲是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
话剧与戏曲的区别和相同点戏曲与话剧都有虚构性,都源于民间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戏曲一般是我国的一些剧种,如京剧越剧等,戏剧的范围比戏剧大,还包括各种话剧、舞台剧、音乐剧,戏曲是综合性的艺术,是中国式的音乐戏剧话剧与戏曲在表现与再现、时空建构、表演方式、戏剧结构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戏曲重写意,话剧重写形。
具体讲:1、话剧注重再现生活,舞台大多是写实和具象的,包括布景、化妆、灯光、效果、刀具等都力求真实,创造出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的舞台气氛,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现出社会生活环境;戏曲则注重表现生活,戏曲的舞台美术基本上是写意和抽象的,戏曲的布景和道具都很简单,全凭演员的虚拟表演来表现,演员手中的一根马鞭,可以让观众想象到剧中人物正扬鞭策马,疾飞如奔,演员手中的一只船桨,仿佛使观众看到了大江中一叶扁舟正破浪前行。
2、话剧注重写实,戏曲注重写意。
话剧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体验基础上的舞台表演艺术,演员对于角色必须有深切的体验,不管是本色表演还是性格化表演,话剧演员都必须从客观现实生活中找到创造角色的依据、塑造出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
戏曲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性艺术,它是将生活中的动作加以变形和夸张,形成戏曲表演艺术特有的唱、念、做、打的程式和手、眼、身、步的身段来表现。
3、话剧的戏剧性冲突在特定的场景中表现,而且是用对话来表现行动,戏曲则要凭借剧中人物的唱、念、做、打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内心世界。
喜剧动作带有更强的外在实体性,而戏曲在完成内心动作向外部动作转化的过程中,则更多地流连徘徊于内心活动之中,侧重于内在情感的尽情抒发,戏剧冲突多在内心活动中展开,并不过多地强调外在的面对面地进行,很多戏都在内心冲突最激烈的场合、情感抒发最浓烈的地方形成高潮。
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作者:熊玉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2期摘要: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发展历史的古国,先后出现了各种灿烂优秀的文化遗产,其中,戏曲与话剧都是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要归类到戏剧的艺术门类之下,在基本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上都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如果把这两种艺术放到舞台上的时候,在许多方面则表现出了不同。
关键词:戏曲;舞台;话剧;区别分析引言:随着社会发展的深入,人们在精神文化上的多样化需求也很好地体现了出来。
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选择戏曲或者是话剧来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戏曲和话剧而言,这两者之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体现。
本篇文章主要是围绕着黄梅戏与话剧《雷雨》来形象的表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详细展现了两者在写实写意、表演形式以及在舞台空间呈现等方面的不同,这样有助于人们从戏剧的层面对戏曲与话题实现更好地把握。
1话剧写实,戏曲写意1.1话剧人物与景物的内外写实本质上,话剧是对动作的模仿,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完整性,语言是其表现的媒介,能够让人感受到悦耳的声音,在话剧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应用。
实际模仿的表达,是借助人物自身的动作来实现的,并不是选择叙述法。
亚里士多德在其《诗学》当中,对模仿是这样定义的:就是对生活的逼真再现,这也是西方话剧非常注重生活再现的一个基本原因。
从《雷雨》当中可以看出,在对人物与景物表现上做的非常逼真,可以很好地对原本生活面貌进行把握:四凤,穿着粉红色的绸缎衣裤,手持一块白手帕,从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朝气与青春的力量,而鲁侍萍则穿着蓝色短衫长裤,完全是一副中国劳动妇女形象的再现。
在对景物从外部进行表现上,为了对周公馆、鲁贵家环境进行有效的呈现,都采用了全景式的舞台布置。
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注重抓住内心,重点体现心理本体,例如,在《雷雨》当中,蘩漪披着雨具,一路从鲁家来到了周公馆,在知道了周萍和四凤一起走出来之后,内心已经无法自我进行有效控制,这些都为后续与周朴园的激烈冲突埋下了伏笔。
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虽然二者都是表演艺术,但有着明显的差别。
本文将从表演形式、内容、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对中国的戏曲和舞台的话剧进行比较和分析。
表演形式的区别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括音乐、歌唱、舞蹈、杂技和演说等多种表达形式,一般需要配合戏曲道具,如色子、扇子、绸子等进行表演。
而舞台的话剧则是以对话剧情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需要在一个舞台上进行表演,通常不需要过多的道具。
内容的区别戏曲的内容多以历史故事、传奇故事、神话传说等为主,其角色形象往往是英雄、美女、妓女、小丑等,描绘出的世界多为诙谐幽默、离奇奇幻。
在叙事结构上,戏曲通常分为正剧、杂剧和评剧,其中正剧和杂剧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
而话剧的内容多为现实主义题材,主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以真实的生活为模板,作品涉及面较广,有戏剧、喜剧、悲剧等不同类别。
戏曲表演技巧繁多,包括唱、念、做、打、舞、表情等,其中唱腔体裁也有很大的差异,如京剧、昆曲、黄梅戏等。
而话剧则偏重于对话的表演,演员主要通过语言与表情来描绘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强调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呈现。
角色塑造的区别在戏曲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明显和复杂,演员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技巧、唱腔以及衣饰等来突出角色特点,从而突出角色关系。
而在话剧中,不同角色的性格塑造和语言对话,通常反映出社会阶层、人物人性、生存状况、物质财富等诸多方面,更多的是通过情感共鸣来推动剧情发展。
综上所述,戏曲和话剧在表演形式、内容、表演技巧和角色塑造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的观众群体。
同时二者也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中国的戏曲和舞台话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在表演方式、表现形式和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戏曲和舞台话剧在中国戏剧界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它们的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内涵有所不同。
本文将就这两种戏剧形式进行浅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区别。
戏曲和舞台话剧在表演方式上有明显的区别。
在戏曲中,演员们通常穿着华丽的戏服,配以精美的脸谱,通过唱、念、做、打等表演方式来展现剧情。
唱腔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唱腔形式,如京剧的“平板十八”、“折子戏”等,这些唱腔形式都是戏曲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而在舞台话剧中,演员们则更多地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与内心世界,不再有唱腔这一表演形式。
舞台话剧的演员们通常穿着现代服装,更加贴近当代生活,而戏曲则更多地呈现古代故事和传统文化。
戏曲和舞台话剧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表现方式上,戏曲往往更加注重“华美”、“热闹”、“夸张”,演员们通过华丽的服饰和夸张的表演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而舞台话剧则更加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角色的内心世界,更加强调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心理刻画。
在舞台话剧中,观众更多地会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情感和故事,而戏曲则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价值观。
戏曲和舞台话剧在历史渊源上也有着不同。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是中国戏剧艺术的瑰宝。
而舞台话剧则更多地受到西方戏剧的影响,它是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而兴起的,更多地受到了现代舞台艺术的影响。
戏曲和舞台话剧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
戏曲和舞台话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两种主要形式,它们在表演方式、表现形式和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戏曲更多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舞台话剧则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戏剧的影响,更加贴近当代生活。
两者各自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都对中国戏剧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戏曲与话剧是两种不同的表演艺术形式,在中国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话剧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艺术形式,它们彼此之间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剧种类型戏曲是传统的中国艺术形式,是指以唱、念、做、打、舞和表演为主要手段的艺术形式,包括京剧、昆曲、豫剧、川剧等多种类型。
戏曲表演强调唱腔、曲调的美感,演员的表演技巧、身体语言、吐字清晰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同时,戏曲的表演方式也比较传统化,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而话剧是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是指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依靠人物角色的对话、行动及舞台布景、音乐、灯光等艺术手段的协调统一来表现戏剧故事的一种舞台艺术。
话剧表演重视演员的语言、语气、感情等方面,强调表演和自然,以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为目标。
二、表演方式戏曲的表演方式更加的繁琐、复杂,演员需顾眼、顾口、唱腔、脚步、手势、做功等各个方面的表演要求,还要考虑如何装扮和妆容的制作。
表演时,演员在舞台上进行一个完整的剧目表演,唱念做打,通过对角色的扮演和唱腔,使角色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
而话剧比较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把控,同时注重台词的表达和语气的把握。
三、文化背景戏曲和话剧的文化背景也有着很大的不同。
戏曲更多的依托于传统文化和宗教信仰,传达着中国的文化理念。
比如说《红楼梦》这部作品本身就处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戏曲表演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这部作品的文化内核。
而话剧则多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表达出的是西方文化中的艺术观念和思想。
综上分析,戏曲和话剧在文化背景、表演方式、剧种类型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但无论是戏曲和话剧,它们都是文化之间的精华,展现了各自的独特魅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欣赏。
戏曲与话剧同为两种在我国广受欢迎的戏剧样式。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话剧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各种戏剧样式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改良,使之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角度,从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起到一个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对此,不少人提出,要让传统戏曲与“西洋产品”话剧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相互借鉴的一大前提便是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众所周知,戏剧之所以区别于电影、电视这样的演出形式,最主要是因为它必须依靠舞台而存在。
舞台呈现在戏剧中占有极大比重,因此,我将主要从舞台呈现的角度来比较戏曲与话剧的异同。
一、艺术境界的追求传统戏曲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写意而非写实。
与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戏曲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美”而非“真”。
正是因为这种写意的风格,是戏曲舞台上几乎不需要多余的表演道具。
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
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只需龙套的寥寥几招几势便已呈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依靠自身的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创设场景、展开情节、传递感情。
话剧,这一从国外移植而来的戏剧样式,追求的是与戏曲恰恰相反的艺术精神。
在很长的历史里,话剧始终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
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依靠舞台上的各种的道具,通过肢体动作与台词来表现人物。
总之,如果说戏曲是以“假”求真,那么话剧就是以“真”求真。
当然,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都离不开虚构和模拟。
无论是以“假”求真,还是以“真”求真,反映真实世界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二、艺术表演程式戏曲自宋代形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戏曲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艺术程式。
演员首先从师父那里学到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再和所要表现的具体形象特点结合,将各种表演程式组合、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动作。
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区别中国的戏曲和舞台的话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在演艺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且在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念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虽然它们都属于舞台表演艺术的范畴,但在表现形式、传统根源、表演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浅析中国的戏曲与舞台的话剧之间的区别。
从表现形式上看,中国的戏曲和舞台的话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融合了音乐、舞蹈、唱腔、表演等元素,以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为主要特点。
而舞台的话剧则更加注重对话和表演,它以对白和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剧本的情节和角色的演绎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戏曲更注重歌唱和表演的结合,舞台的话剧更注重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展示。
这种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也直接影响了它们的演出方式和演员的技艺要求。
从传统根源上看,中国的戏曲和舞台的话剧也有着不同的渊源。
中国的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起源于古代的民间歌舞和宗教祭祀活动,经过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京剧、黄梅戏、昆曲、评剧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剧种都有着明确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传统和民族风情。
而舞台的话剧则是源自西方国家的戏剧艺术,它传入中国时间相对较晚,随着现代文化和思潮的传播而逐渐流行起来。
戏曲和舞台的话剧在传统根源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的戏曲和舞台的话剧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中国的戏曲源自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它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反映了传统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
而舞台的话剧则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更加注重现实生活和个体情感的表现,反映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
戏曲和话剧在文化内涵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从舞台呈现看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摘要:话剧与戏曲同为两种在我国广受欢迎的戏剧样式。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话剧进入我国以来,中国戏剧的“戏曲一元化”格局被打破,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全新的“戏曲—话剧”二元格局。
话剧是表演艺术与语言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是各种戏剧样式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形式,具有写意化、程式化、自由化等高度的综合性。
本文主要从舞台呈现的角度通过举例比较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关键词:话剧戏曲艺术表现观演关系
戏剧作为一种面向广大观众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效果,“帮助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混沌的现实中寻找澄明之路,以超越时代对立面的勇气和力量对待生存和求索”。
在经济文化发展严重不均衡的当今社会,对传统戏剧进行适当改良,使之更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角度,从而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起到一个丰富大众精神世界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命题。
对此,不少人提出,要让传统中国戏曲与“舶来品”话剧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而相互借鉴的一大前提便是辨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众所周知,戏剧之所以区别于电影电视这样的演出形式,最主要是因为它必须依靠舞台而存在。
舞台呈现在戏剧中占有极大比重,因此,下文将主要从舞台呈现的角度分几点探讨话剧与戏曲的异同。
一、艺术境界的追求
传统戏曲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写意而非写实。
与传统的水墨画一样,戏曲追求“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美”而非“真”。
正是因为这种写意的风格,是戏曲舞台上几乎不需要多余的表演道具。
开门无须有门、骑马无须有马、坐轿无须有轿。
千军鏖战、关山飞度,只需龙套的寥寥几招几势便已呈现得淋漓尽致。
演员依靠自身的程式化的表演与台下观众的联想和臆想,创设场景、展开情节、传递感情。
另一方面,受西方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现实主义影响,话剧,这一从国外移植而来的戏剧样式,追求的是与戏曲恰恰相反的艺术精神。
在很长的历史里,话剧始终强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力求再现生活真实的同时,揭示生活的真谛。
舞台上的表演者需牢牢把握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情感特征,找到适当的真切的表演形式,依靠舞台上的各种的道具,通过肢体动作与台词来表现人物。
总之,如果说戏曲是以“假”求真,那么话剧就是以“真”求真。
当然,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都离不开虚构和模拟。
无论是以“假”求真,还是以“真”求真,反映真实世界都是它们的最终目的。
二、艺术表演程式
戏曲自宋代形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戏曲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一整套极其夸张的艺术程式,重视程式化的表演“技艺”。
演员首先从师父那里学到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式,再和所要表现的具体形象特点结合,将各种表演程式组合、转化为具体的戏剧动作。
戏曲舞台动作是夸张和定型的,如“起霸”、“整冠”、“趟马”、“走边”等。
这些动作技术性强,难度大。
青衣、花旦,水袖飘然;花脸、武生,刀剑凛然。
一招一式,若非经久苦练,绝难掌握,更谈不上出神入化。
除却动作之外,戏曲的唱腔和器乐也有其固定程式。
唱腔之独特瑰丽,自不必多言。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戏曲表演程式之难,可见一斑。
与戏曲不同,话剧以对话为主,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没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演员从生话中学会表演,相较于戏剧,更有反映现实的功能。
同时,正是因为它没有一个标准,使得演员有了更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更加充分地展现自己对角色的理解。
同一部剧本,通过不同的演员来表演,可能给观众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震撼与共鸣,这确实是传统戏曲难以实现的。
但是,戏曲的美,是附丽于程式之上的。
在所谓的现代化、现实化过程中,戏曲绝对不能抛开它程式化的基本属性。
事实上,程式的固定性并不影响戏曲之美,甚至戏曲观众对程式往往越熟悉越喜爱。
“史诗的伟大,在于它依靠的不是悬念”,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戏曲好比是一部伟大的史诗——观众可能熟悉它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词,却依旧喜爱甚至是沉迷于它。
对于舞台艺术来说,观众的喜爱才是它存在的最大价值。
三、观演关系
近代戏剧观演关系的一大特点就是台口处有一堵看不见的墙——“第四堵墙”,隔开了演员和观众。
演员必须学会当众孤独,只管自己,不管群众的反应。
这一特点在话剧表演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观演关系中,演员处于中心地位。
话剧的文学性很强,欣赏话剧主要是欣赏其思想内容。
戏剧的演出过程有整一的连续性,不容许无端中断、更不能插入与剧情无关的内容。
观众提前买票进入剧场,按号入座,观看时不宜做与观剧无关的事,甚至鼓掌也只适合在幕间和演出结束后,以免干扰演出。
事实上,话剧形成之时,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教仪式是庄严肃穆的,参加宗教仪式的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赞颂神的伟大,在观看表现神的伟绩、圣徒心历路程的戏剧时,同样怀
着崇敬的心情。
这时,戏剧演出处在一种精神上的高位置,观众处在一种精神上的低位置,观众的心态视角是仰视的。
后来的戏剧虽然脱离了祭祀的宗教气氛,但这种仰视的心态视角却带着祭祀仪式的痕迹保留了下来。
(2)
戏曲的观演关系倾向于观众中心制。
观看演出时无甚拘束,可以做与观剧无关的事,也可以随时表示对演出的喜恶甚至干涉演出。
这虽然反映了戏曲形成之初作为百姓娱乐活动的本质与旧社会戏曲表演者地位之低下,让人不禁感慨万千,但是喝彩叫好或是赏戏同时小酌一壶,已然成为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也无法评判其优劣与否。
总之,戏曲和话剧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各有其优缺点,各有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二者仍应保持其独有的舞台呈现形式,不失其本质,为促进人民文化生活的不断繁荣而贡献出一份力。
(1)《校园戏剧》桂迎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P.4
(2)《中西方戏剧艺术差异之浅析》尚燕乔著,《大舞台》201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