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之戏曲瑰宝2019
- 格式:pdf
- 大小:825.18 KB
- 文档页数:19
国粹润童心经典咏流传作者:张夏青来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幼儿园给幼儿提供好的学习语言环境,而戏曲文化是中华之国粹,让幼儿学唱戏曲也是一种创新的方式。
我园多措并举,让戏曲文化在幼儿园发扬光大。
关键词:戏曲文化;国粹;语言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给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
我园幼儿大部分是民族孩子,为了更好地学习普通话,使用普通话,从去年开始,我们将中国戏曲融入到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这是一种创新的语言教育方式,为幼儿语言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一、秉承传统戏曲文化、打造国粹校园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为了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幼儿园文化、促进师幼积极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的目的,我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培养孩子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从戏曲表演传唱中,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美,推动幼儿园德育、保教工作。
进一步增强孩子们戏曲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社会主义主旋律,将“戏曲文化”确立为我园“一校一品”特色项目。
二、依托传统文化底蕴、深入开展戏曲研究1. 我园领导小组积极探索戏曲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评价,构建与幼儿园其他课程及内容和幼儿一日活动紧密结合的幼儿戏曲教育操作体系框架。
让幼儿园的语言活动和京戏曲艺术有机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初步建立幼儿化、系列化、层次化的园本课程。
2. 以地方戏曲为载体、以幼儿生活为来源、围绕幼儿生活、行为、学习习惯、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认知水平,生成戏曲主题。
3. 通过唱、念、做、画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实际感受戏曲的丰富和优美,使幼儿对戏曲艺术风格和特点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幼儿对戏曲艺不的审美情趣,促进幼儿情感、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激发幼儿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戏曲节目报幕词是年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为观众提供了对戏曲节目的简要介绍和背景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的多元化,戏曲节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仅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更能够为现代人们带去精神上的享受和娱乐。
因此,编写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也变得尤为重要。
在编写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之前,我们需要从戏曲节目本身入手,了解其特点和意义。
戏曲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以及精心设计的服装、化妆、道具等元素,展现了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这些戏曲节目常常以古代历史故事、文学经典或民间传说为题材,通过角色扮演、情节发展、唱腔变化等手法,向观众传递着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无论是寓教于乐的故事情节,还是那悠扬高亢的唱腔,戏曲节目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年会作为一个集会活动,往往聚集着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观众。
编写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旨在为观众提供对戏曲节目的简要解读,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理解和体验戏曲艺术。
通过报幕词的引导,观众可以更好地把握戏曲节目的背景、剧情和意义,从而提升他们的观赏体验和文化修养。
因此,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的编写需要结合戏曲节目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以简练、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戏曲节目的主题、情节和内涵。
同时,还需要注意给予观众足够的信息,使他们能够对戏曲节目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戏曲节目的背景介绍、意义以及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的重要性,并对戏曲节目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思考。
通过这篇长文的撰写,希望能够对戏曲节目的价值和年会戏曲节目报幕词的编写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整体的架构和框架,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三个部分。
通过明确的文章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
有改动)问题设计: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②;③。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与演绎1. 引言1.1 概述古代戏曲《牡丹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情感描写和优雅的表演形式而享誉于世。
作为明代毛宗岗创作的一部经典剧本,它深受观众和学者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牡丹亭》这一戏曲作品进行剧本解读与演绎分析,探究其故事情节、角色塑造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是引言,介绍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接下来是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部分,包括剧情简介、主要角色分析以及情感描写与表达方式等内容。
然后是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演绎形式与发展历程进行探讨,包括传统演出形式与手段、戏曲改编与现代演绎以及评价与影响力等方面的内容。
第四部分将从保护与传承角度出发,思考古代戏曲如何实现保护和传承,包括现状及问题分析、保护与传承的措施与挑战以及展望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最后是结论部分,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并分享个人对古代戏曲《牡丹亭》的认识和感悟。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代戏曲《牡丹亭》剧本解读与演绎的研究,探索其独特之处和艺术魅力,并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
同时,通过个人对于《牡丹亭》的认知和感悟,希望能够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欣赏这一优秀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
2. 古代戏曲《牡丹亭》的剧本解读:2.1 剧情简介《牡丹亭》是明代杂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长篇戏曲,以唐代诗人元稹的爱情故事为基础,讲述了富家女李盛儿与贫书生刘兰芳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
该剧共分五十场,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引领观众进入一个虚幻而又美丽的世界。
2.2 主要角色分析《牡丹亭》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位关键角色:- 李盛儿:女主角,富家闺秀,天真善良,追求自由和真爱;- 刘兰芳:男主角,贫书生,才华出众但身份低微,为了追求李盛儿而放弃了学业和前程;- 宋玉郎:假扮成名门子弟的大夫子,并得到李盛儿的宠爱;- 杜鸣九:王府管家,在全剧中既是配角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角色。
春节的戏曲演出经典剧目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最具欢乐气氛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其中之一便是观看戏曲演出。
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艺术,其精彩剧目成为了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几部经典的戏曲剧目,为您带来文化艺术的享受。
京剧《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以其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封建王朝的荣华富贵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京剧《红楼梦》根据曹雪芹的原著改编而成,以其精湛的表演艺术和精彩的剧情赢得了观众的热爱。
在春节期间,观看京剧《红楼梦》的演出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昆曲《西施》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中的一支重要流派,以其婉转缠绵的唱腔和华丽精致的表演而闻名。
《西施》是昆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故事讲述了古代美女西施的传奇一生。
演出中,演员以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西施的形象,将观众带入了一个优美动人的世界。
豫剧《白蛇传》豫剧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剧种,以其激情四溢的唱腔和热烈激烈的表演形式而闻名。
《白蛇传》是豫剧中备受喜爱的剧目之一,它以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了白蛇和许仙的传奇恋情。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演技和激烈的表演,将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陶醉其中。
越剧《窦娥冤》越剧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剧种,以其婉转柔美的唱腔和细腻入微的表演而著称。
《窦娥冤》是越剧中的经典之作,它讲述了窦娥冤枉的故事。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将窦娥的委屈和冤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纷纷为之动容。
评剧《打金枝》评剧是中国北方地区流传最广的一种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唱腔和夸张激烈的表演形式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打金枝》是评剧中的经典之作,它以古代贵族家庭的恩怨情仇为背景,讲述了金枝玉叶之间的争斗故事。
演员们通过激情四溢的表演,将故事中的各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以上所介绍的戏曲剧目,都是春节期间经典的演出选择。
观众在观看这些剧目的同时,除了享受精彩的表演之外,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等各种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
有改动)问题设计: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
2、简“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戏曲进校园文化入人心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开始进入校园,成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进校园,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的文化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它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不仅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还融汇着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精华。
戏曲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艺术之花”,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因此,通过戏曲进校园,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戏曲进校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还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学生在接触和学习戏曲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戏曲所蕴含的优美情感,还可以锻炼观察力、音乐感、舞蹈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丰富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文化修养。
同时,戏曲的舞台魅力和表演艺术性也能够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戏曲进校园也有助于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在近几年来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考验。
戏曲的进校园,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了解戏曲的机会,还能够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同时,戏曲进校园还能够配合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创新戏曲教育方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和掌握戏曲知识和技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总之,戏曲进校园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快速发展,戏曲文化也将在新的历史时期里继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关注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这项重要的文化传统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1.11【单选题】戏剧音乐表现戏剧的根本任务是(C)。
•A、表演程式、体现舞美•B、延续精粹、传承文化•C、刻画人物、表现情节•D、表现情节、娱乐观众2【多选题】下列关于戏曲音乐的特色,描述正确的是(ACD)。
•A、技术与文化含量高•B、交响性器乐贯穿表演始末•C、综合性高•D、民间性中包含一定的专业性3【判断题】戏曲音乐是一种民族音乐。
(正确)4【判断题】程式性的方式并非是中国戏曲艺术特有的,西方歌剧同样具备。
(错误)1.21【单选题】中国戏曲的剧种是以(D)来命名的。
•A、地域•B、造型•C、语言•D、声腔2【单选题】下列关于西皮腔的表述,有误的是(B)。
•A、具有北方音乐的性格•B、脱胎于陕甘的梆子腔•C、常有大音程的跳跃•D、伴奏的胡琴琴身稍短3【单选题】京剧声腔的艺术风格是(C)。
•A、兼收并蓄、雅俗共赏•B、明亮刚丽•C、明丽清醇、端庄大方•D、沉稳舒宛4【判断题】戏曲最大的程式性是所有戏曲剧种都有自己稳定的声腔。
(正确)5【判断题】二黄腔的旋律一般比较沉稳、柔和。
(正确)1.31【单选题】戏曲的创腔原则是(C)。
•A、字调要有起伏•B、避免出现倒字•C、以字行腔•D、四声五呼2【多选题】与西洋歌剧相比,中国戏剧的特征是(BCD)。
•A、旋律上更加灵动•B、大量运用拖腔•C、语言的节奏形式丰富•D、语音声乐更美3【判断题】汉语的语音结构全面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戏曲音乐。
(正确)4【判断题】《刘巧儿》是韩起祥根据《刘巧告状》、《刘巧团圆》改变而成的评剧作品。
(错误)1.41【多选题】相较于曲牌,板式的特点是(ABCD)。
•A、唱句形式自由•B、旋律形态灵活•C、与语言相结合,更具戏剧性•D、便于演员充分发挥个性2【判断题】京剧唱腔的板式大都需要组合。
(正确)3【判断题】昆曲是讲究流派,不讲唱口。
(错误)1.51【单选题】京剧行当中老生的别称是(A)。
•A、须生•B、红生•C、子生•D、娃娃生2【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小生演唱特征的是(D)。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类1.[2019·扬州]汉字是世界上最具诗情画意的文字。
某学校开展“珍爱汉字,传承文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说文解字]请观察下面三个与“止”相关的金文字形的变化,参照解说,填写表格。
金文见形辨义止单个脚趾的造型,表示停留的意思走脚趾造型上有一个甩开臂膀、快速前进的人形,表示跑的意思奔(2)[看图赏字]在“翰墨飘香”活动中,主持人展示出三幅书法作品。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幅作品,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谈谈其书法特点。
(3)[文字应用]学校将于5月20日上午9点,在报告厅组织习字社全体成员参加“汉字听写大赛”。
下面是小强拟写的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各有一处错误,请你修改。
①内容上:②格式上:2.[2019·扬州联考]中国的戏曲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生活的浓缩。
为了引导学生了解戏曲,校文学社组织同学们参与以“走近戏曲”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走近直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4月28日,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在瘦西湖上演。
众多观众一起邂逅了这场青春情深的牡丹梦。
伴随着琵琶丝竹之声,盛装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缓缓走向舞台,昆曲特有的吴侬软语将观众带入那个悠远的世界。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随着蹁跹的水袖,大家的思绪流连在《牡丹亭》至真至情的世界里。
3小时的演出,浓缩了青春版《牡丹亭》的精华,演员们倾其真情的演绎,留给观众的是撼动人心的美,惊艳了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1)请为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0字,不含标点)[推介讲座](2)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昆曲与扬州的渊源,校文学社拟邀请语文组王老师5月16日下午2:00在学校报告厅为七、八年级师生做昆曲知识讲座,小李同学拟写了通知,请指出其中的两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错误一:,修改意见:错误二:,修改意见:[分享体验](3)小李同学想分享走近戏曲的快乐,推荐爸爸妈妈去大剧院观看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游园》,但爸爸妈妈认为看戏没意思,不如看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曹禺剧作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在中国人民中获得盛誉,而且在世界人民中找到了广泛的知音。
曹禺是中国话剧史上当之无愧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21世纪以来,我国的曹禺研究以更加全面、深入的态势展开,研究的领域在不断地向新的方向拓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曹禺研究纵深发展,还必须同曹禺剧作的演出紧密相连。
在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史上,一位剧作家的历史地位不是靠权力造就的,更不是靠媒体吹捧出来的,而是由他的剧作的生命力决定的。
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的莎士比亚已经去世400多年,然而人们仍然缅怀他,研究他,是因为他的作品一直活跃在舞台上。
在中国话剧百年发展史上,就剧作演出生命力、影响力的旺盛而言,曹禺剧作是“独一..无二..”的。
剧本的生命在于演出。
20世纪西方“莎学”家早已认识到,研究莎士比亚,如果要想充分理解他的话,就应该首先从他为自己选择的环境——剧院——出发去接近他。
曹禺是一位十分熟悉舞台的剧作家,有着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
尽管他的剧作有着很强的文学性,但他首先是为演出而创作的。
他进行剧本创作时,脑海中就会浮现出舞台上相应的戏剧场面来,就会把自己对舞台表现的要求鲜明地贯彻到文本中去。
因此,研究曹禺剧作,如果只停留在文本中,就仅仅是只研究了一半,并且是很不够的一半。
要将曹禺研究、曹禺艺术的弘扬同曹禺剧作的广泛演出结合起来,还要提倡曹禺剧作演出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段的多样化。
在人类文化史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越是杰出的作家、翻译家,便越不会简单地停留在最初的艺术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不断以多种艺术形式更加广泛地传播开来。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在中外舞台上以各种形式获得广泛传播,便是一个明证。
曹禺的剧作不仅以原有的话剧形式在舞台上历演不衰,而且被改编成歌剧、舞剧、电影、曲艺等多种演出形式,活跃在天南地北各个不同的舞台上。
除了正规的大剧场演出,我们还应该鼓励业余的,以及重视艺术本体简朴而又认真的曹禺剧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