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秦王扫六合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7.50 KB
- 文档页数:8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导入: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个皇帝是谁?XX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朝统一的过程,掌握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秦统一的原因和评价秦始皇的功过。
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秦朝疆域的庞大和秦长城的宏伟,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对秦朝统一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1、统一是本课的主题:扫六合,是建立统一国家;建立中央集权,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是巩固统一的国家:北筑长城,开发南疆,是维护统一国家。
2、“统一”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这一时期对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3、“统一”也是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发展的主旋律。
(二)教学难点:由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因此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接受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坑儒”以及如何正确评价“焚书坑儒”都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将“焚书坑儒”列为本课难点。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力图达到形象生动的目的。
同时,本课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认识各种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简单的历史创作。
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吧。
【生】:了解。
【师】:李白有一首《古风》是这样写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击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呢?他又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教师出示:秦始皇的人物图和《古风》这首诗并给与讲解。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内容。
(教师出示:长平之战的大致内容和图片并给与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二)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实物模型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政权的措施。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示等直观手段,通过古今有关史料,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结合当前国家的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认识,分化、解决重点。
难点:对秦始王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
让学生收集史料,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让学生摸索出评价人物的几点标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模型。
教学方法:历史情境创意法、图表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间:1课时讲授新课: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老师想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观看的时候同学们就要注意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展示视频《荆轲刺秦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生:“荆轲刺秦王”师:“荆轲刺秦王”的义举值得惋惜,但历史的发展却并不因他的牺牲而逆转,最终秦还是完成了统一。
那么秦是如何实现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真实的秦始皇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课题──“秦王扫六合”。
讲授新课师:在共同领略了春秋战国的风云争霸后,我相信大家对着名的“战国七雄”肯定还记忆犹新,那“战国七雄”究竟是哪七个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生:“战国七雄”是指韩、赵、魏、楚、燕、齐、秦。
最强大的是秦国,因为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
师:战国末年,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和远交近攻的战略兼并东方各国土地。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方案基本信息学科:历史年级:初一时间: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模式:本案例采用“信息技术支持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模式,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利用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视频与图片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一、【学习目标】融合三维目标的要求,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置如下:1.学生能够通过图文资料了解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2.学生在理解秦始皇统一的历史条件及意义的基础之上,初步形成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学生能够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结合课外知识,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一个辩证、全面的评价,形成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4.学生认识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理解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的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一的学生。
他们具有如下的特点:1.知识状态①知道秦统一六国,但对其巩固措施基本不了解;②知道长城,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①见识和阅历较少,对秦始皇评价易倾向负面;②理解能力有限,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中央集权”“焚书坑儒”理解有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及在本章中的地位内容:本课教材主要讲述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秦朝,从而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统一完成之后,秦始皇又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巩固统一。
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地位:本课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既承接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时代》又在本单元中起到一个总起的作用。
同时,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因此它对学好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模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历史人教新资料初一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及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课件显示嬴政像及其简介〕姓嬴名政,13岁即秦王位,22岁亲理国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发动统一战争,陆续灭掉六国,完成统一。
你看过电影《英雄》吗?这部电影是以历史上的“荆轲刺秦王”为蓝本,演绎了一个大侠刺秦王的故事。
从这个历史故事缩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国末期七雄的兼并战争非常激烈。
强大的秦国通过兼并战争,不断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流程】2.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问题:(1)秦统一前,各地的货币都不一样,我们设想下如果赵国的商人去齐国做生意需准备齐币,而如又去楚国需带上楚钱,这样做生意方不方便呀?(2)秦统一前各国的度量衡都不相同,这样好不好呢?我们来看书后的“自由阅读卡”,算一算,这种说法对不对(3)在统一了度量衡后,各国交流中还有一个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假设你是秦始皇,你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吗?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意义?3.焚书坑儒:秦始皇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是焚书坑儒。
什么是"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同学们对这件事有何看法呢?展示提高4.北修长成,开发南疆(1)秦始皇凭借着的睿智和胆略,秦始皇实现了中原的统一,他是否就此满足了?秦朝为什么要修筑长城呢?秦是如何统治越族地区的?(2)如何通过疆域图了解秦朝的疆界四至呢?见师:从背景、手段及结果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与认识。
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回答问题后小结学生回答并强调指出秦长城的东西起止点,提示今天的长城是明长城而不是秦长城师: 指导学生思考总结。
生:思考归纳总结后回答。
师:点评学生回答后总结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筑长城,开发岭南地区的意义巩固小结:学习了秦朝实现统一、巩固统一的情况,请同学们思考:秦朝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目前祖国未完成的统一大业是什么?谈谈你对统一大业的认识?生:查阅、整理资料,从历史史实中得出结论。
师小结加以引导:我国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完成了对香港、澳门的生:结合现实发表个人见解。
师:评价学。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进行正确的评价,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时期,秦赵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大家还记得是什么战争吗?(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歼灭战。
长平之战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的威胁,而又无力阻止。
在这种情况下,燕国想到了用刺杀秦王的办法来阻止秦军。
燕太子丹为挽救燕国亡国之危,收买来自齐国的著名刺客荆轲,待为上宾,以良驹车骑,美食歌女尽量满足荆轲取乐,甚至杀自己心爱的千里马将马肝奉荆轲就食。
秦军大举攻燕的危急时刻,荆轲奉太子丹之命使秦刺杀秦王。
临行前,太子丹和部下一律穿白色孝服把荆轲送到易水岸边,荆轲悲歌道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然而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反被杀害。
也没能阻止秦国攻取燕国,统一六国的脚步。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秦王是如何扫平天下以及统一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的。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10课《秦王扫六合》。
(板书:第10课秦王扫六合)(二)新课讲授(1)秦的统一(板书:一、统一六国)1.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板书:1.建立:公元前221年咸阳嬴政)2.小组讨论:假如你是嬴政,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统一全国呢?也就是说此时有哪些条件促使统一的出现?请根据课本,分小组讨论。
(板书:统一的条件:①商鞅变法,国力增强;②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③重用人才,雄才伟略;④正确的军事策略。
)教师讲述:秦统一的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7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含五篇)第一篇:7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七上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及点评编者按:本课例是在潍坊市2011年暑期初中历史骨干教师研修中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教师为山东省寿光市的郎杰老师。
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课标要求】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掌握秦始皇加强统一的措施。
能力目标:通过历史情景提高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意义。
【学习重点】秦朝加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学习难点】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学习过程】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今天我们来为一位影响中国的最佳帝王颁奖,他就是秦始皇。
那么他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为什么寄予他这么高的荣誉呢?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自己先来了解秦皇从建国到治国的伟业。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
(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
师:出示幻灯片: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
(老师演示、提问)为什么秦能灭掉六国?他比其他国家有哪些优势?生回答:师总结:根据你们的答案,老师把原因概括为一个字:“强”,强大的军事、强盛的经济、强有力的干将、强势的帝王,还有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加起来,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
那么秦灭六国后改名为什么?哪一年?生回答。
师:继续演示幻灯片。
当时秦朝的版图已相当于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
面对扩大了好几倍的版图,秦皇仍不满足,他继续南推北进,使秦朝的疆域更加广阔。
(展示幻灯片:秦朝疆域)(提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朝疆域的四至?生回答。
3.10 秦王扫六合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看这几幅图片,看看与我国历史上哪个人物有关?(抢答,看谁答的快) 生:秦始皇 师:不错,他就是秦始皇。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皇帝,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大的贡献,所以我们很多导演都以他有题材,拍成了电视,我们来看一看。 师:秦王扫六合,虎据******,是李白写的诗歌,意思是说:秦王扫平了天下,虎视眈眈,何等雄武!那么他对中国到底有多大的贡献,为什么寄予他这么高的荣誉呢?下面就学习这些内容,请同学们首先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部分。 生:齐读 师:同学们迅速读课文,自己先来了解秦皇从建国到治国的伟业。 在学习中,请同学们用“圈点勾画”这样的方法把有关秦皇的重要知识标出来。 (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 (约10分钟后)师:好,现在大家已自学完了秦皇的伟业,下面请同学们来列举一下秦皇的丰功伟绩。 师:出示幻灯片: 先请同学们观看 一下秦灭六国的顺序。(老师演示、提问)为什么秦能灭掉六国?他比其他国家有哪些优势? 生回答: 师总结:根据你们的答案,老师把原因概括为一个字:“强”,强大的军事、强盛的经济、强有力的干将、强势的帝王,还有人民强烈要求统一的愿望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加起来,秦灭六国已是大势所趋。那么秦灭六国后改名为什么?哪一年? 生回答。 师:强大的秦朝建立了,秦王又该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加强对国家的管理呢,接下来我们时行第二个活动我给秦王献计策,给和课本,谈谈你的建议。 生回答。(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 师:(继续展示幻灯片)。秦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面对已经超过了原来秦国十几倍的大帝国,该如何进行治理呢?秦始皇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强化自己的政权。这时有位大臣上了一封这样的奏折。(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起来模仿大臣上奏:现在天下统一,请依法古代,分封诸子到各地做诸侯,镇守疆土)(提问)秦 皇会赞同实行分封制吗? 生回答。 师:为什么? 生回答。 师:是的,正是由于秦皇亲眼目睹了分封制带来的战乱纷争,他不想噩梦重演,他创立了一套史无前例的中 央集权制度。(老师展示幻灯片)(提问)哪位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回答。 师:通过这样一套制度,秦皇从下到上,把大权紧紧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跟分封制相比,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出示幻灯片:分封制与郡县制),所以这种体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直至清末,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中央的事处理好了,但他的烦恼却接踵而至,全国的奏折纷至沓来。咱们来看看秦皇到底又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解决的? 师展示幻灯片:奏折:各地官员反映治理困难重重,各地民众看不懂下发的诏书,收上的赋税钱 币各色各样、粮食多寡不等。 师(提问):秦皇该怎么解决呢? 生:回答。 师:播放幻灯片,看故事回答问题统一货币、度量衡。 生回答。 师:总结:可见这种措施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交流。而且还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千年不变。 师:解决了这个难题之后,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展示幻灯片学生读:各地方看不懂皇帝的诏书;现在国内很多儒生到处散布谣言,抨击我朝的制度,很多百姓起来 反抗,严重影响国家稳定) 师(提问):秦皇对这个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生回答。 师:你赞同他的做法吗?为什么? 生回答。 师总结:我们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客观地看待历史事件,秦皇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为加强思想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极端残暴的手段严重 牵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著名的 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对此事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出示幻灯片)。可见,秦皇这种统一全国思想的方法是做的很不漂亮的。咱们一定要吸取这种教训。下面我们来继续拆阅下一封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奏折:现在北方匈奴不断进犯,杀我人民,掠我土地。奏 折:广西的地形地貌导致秦军运输补给供应不上,秦军在岭南地区已苦战 三年仍无建树。 师(提问)面对这种形式,秦皇采取了什么措 施?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生活北方边境 不断遭受匈奴侵扰的百姓,你赞同这种做法吗? 生回答。 师:假如你是当时被征发修长城的百姓,你又是何种态度? 师总结:是的,万里长城虽然对安定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但城墙底下却掩埋着层层白骨,这不得不发人深省。现在我们是不可能再看到雄伟的秦长城了,但长城却深深地刻在了中华民族的心中。在国歌中我们会唱 (生:用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在遭遇大地震或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经常会说四个字(生:“众志成城”)。可见,长城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它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下面我们来查阅大臣的最后一个奏折。 师出示幻灯片:师:(提问)面对这种情况,秦皇做了什么决定? 生回答。 师: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灵渠一通,南北交融”,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回答。 师:继续演示幻灯片。当时秦朝的版图已相当于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他继续南推北进,使秦朝的疆域更加广阔。(展示幻灯片:秦朝疆域)(提问)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秦朝疆域的四至? 师:这样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么有影响力的朝代同学们探讨一下秦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提示作答 师:秦皇真可谓是一位办事效率极高的帝王,他把所有的困难都雷厉风行的解决。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对秦始皇的看法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你是什么看法,请同学们说说你的观点。 师:换灯片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作相应的提示并作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了秦始皇建国和治国的措施,老师对这节课做了这样的总结,同学们读一 读。教师出示幻灯片(附:板书设计) 师:学完了本课后,我们来对秦皇的伟业进行一下知识检测,看看同学们从这个伟大帝王身上学到了什么。 生做题,展示,老师点评。 师:希望同学们都能秉承先人的遗风,树立远大目标、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为我们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再书写上更光彩的一笔。
1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金华中学 何 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动态演示历史地图、梦回秦朝、漫画欣赏、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二、教学重点 秦的统一及巩固措施 三、教学难点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五、课型 新授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依次出示5个提示,让学生猜一猜这是谁。根据学生回答再出示秦始皇的画像,最后以李白的诗“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点出课题 以动画形象 哆啦A梦的角度来教授新课。 根据提示回答通:秦始皇嬴政。看秦始皇画像,在头脑中构造出秦始皇的形象。 开门见山,直接切入课题。通过猜谜,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围绕着秦始皇的统一而展开。 2
10《秦王扫六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重点突破:利用书中的地图、文字资料、图片及学生查找的补充资料,通过讲故事、再现历史场景的形式,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讨论分析总结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从而加深理解统一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突出作用和秦的统一的深远影响。 ●教学难点 焚书坑儒及其评价;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难点突破: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历史学习中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初一的学生,思维认识比较片面和局限,因而利用多个名人的观点,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把历史事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和认识的方法。 ●教学方法 ⑴提问引导法。 ⑵材料归纳法。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提供不同人的见解和评论材料,既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⑶讨论法。 ⑷讲解法。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焚书坑儒的背景; ⑸故事穿插法。如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⑹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导学 ⑴分组安排学生查找秦灭六国的过程的历史资料,秦始皇、李斯、荆轲等重要人物和长平之战的故事、蒙恬抗击匈奴的故事; ⑵了解我国古代封建制度与秦朝的渊源; ●教学渗透点 ⑴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事物的方法。 ⑵使学生加深理解统一的重要性和历史渊源。 ⑶联系今天现实,使学生初步具备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责。 ●教学资料 ⑴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下册)。 ⑵书籍《中国古代史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 ⑶书籍《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朱绍侯主编); ⑷从相关网站下载的与本课相关的音乐、图片、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过程: 时间:前230年-前210年 灭亡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结果:前210年,秦灭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统一原因:重用人才、正确决策、国富兵强、顺天应人等 二、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秦朝 2、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 3、文化:统一文字 4、思想:焚书坑儒 5、军事: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6、边疆和少数民族关系: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三、秦朝疆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红颜》作背景音乐,引导学生看书导言部分荆轲刺秦亡的故事; 引入新课“秦王扫六
学生看书 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合” 展示课件秦灭六国示意图; 提问“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了,秦能灭六国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阅读书上P56页材料;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从秦国与六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军事条件、政治条件的对比及秦王本人的素养等方面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出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教师总结:秦国统一六国或者战国混乱局面的结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长达500多年历史纷争的必然结果,荆轲刺秦王无论成败都不能阻挡历史发展的车轮,秦国是当时各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具备了统一的最佳条件。 下面我们做一个情景再现的活动,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充当秦始皇,,体会一下当时秦王的心情,谈谈此时他最想做什么?该怎么做?其他同学充当当时的大臣,想一想该如何建议。(注:此处应提前让学生课前准备,应分配好角色,提供书籍和查阅资料的方向。)可以表演,图片展示,资料分析等多种形式 生答:“韩、赵、魏、楚、燕、齐” 学生激烈讨论后回答一:秦不能灭六国; 理由是:秦国会混乱,势力削弱。 回答二:秦依然能灭六国; 理由是:秦国和秦王对人才都很重视,不拘一格任用出身卑微的人;商鞅变法后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之抗衡;在军事上采取了正确的决策,先小后大,先远后近的策略,避免了他国的联手围攻;连年的征战百姓厌烦,渴望和平安定的局面; 学生讨论以分组的形势回答;(表演、或展示) 秦王:“我结束长达50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从未有过的丰功伟业,我要好好的纪为本课主要内容“秦统一的原因”作铺垫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场景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展现。 教师给出幻灯片——秦王图像,李白诗句。引导学生思考。 提供当时以淳于越为首的儒生“师古就今才能长久”的思想言论,以臣相李斯为代表的“师今就今”的思想言论; 给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数种货币图片和文字图念,并永传后世,众臣听好,你们要给我立一个从古未有的名号,以显我的功德。” 臣:“大王你的功劳已经超过三皇五帝,不如就称您‘皇帝’,此号为你所有,可传千世万世;您是上天赐与这个世界的天子,是如此的高贵和威严,我们都甘愿俯首与你,你所用之物怎能与我等相同?您应称自己为“朕”,您下的命令就是“圣旨”。 秦始皇:“我此时最忧虑的是六国旧王国的残余势力的叛乱,各位应给我如何的建议?” 淳于越:“诸国刚灭,楚、燕、齐三地离京城都很远,应当分封诸王,才能稳定。” 李斯:“周文王当时大封天下,仍然不能阻挡相互之间的攻击和残杀,现在,天下在我皇的领导下归为一统,应设郡县,天下不会再乱.” 秦始皇:“今天下平定,再立诸侯,如同树兵,怎能安宁?朕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三位大臣帮我处理国家政务。在地方设郡县,由我任命。” 臣:“现在天下初定,六国的度量衡均不统一,,出现了大量缺斤少两的现象,,一些不法商贩投机倒把扰乱了市场的交易,货币也不统一,市场极为混乱,交易不 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伟大历史人物的赞叹的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有可能准备不充分,学生表演或展示不会太理想,教师要注意适时鼓励和引导并讲解。 片等材料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总结和描述出当时秦统一后国内的状况,体会秦王嬴政的心情和解决的措施。引导学生从统一后秦国即将面临的复杂局面思考(如政治局势、经济局势、文化思想、边疆少数民族等多种局面)统一的作用。 幻灯片给出统一后的货币、度量衡、文字的图片。 给出修建长城的图片、灵渠的图片 便,百姓有很多的怨言。” 秦始皇:“如此,朕命你即刻做个整齐划一的规定,好让我的子民都生活的满意。” 李斯:“今日有一战报,微臣实在看不懂,请皇上您裁夺。” 秦始皇:“这是燕国的文字,讲的是北方匈奴来犯;文字如此不通,将贻误国家大事。你立即整理全国的文字,统一为一种文字全国推行。” 淳于越:“皇上你不能丢掉祖宗圣贤的规矩呀,分封诸侯才是圣贤之道,你应该以仁德化民,不能对百姓太苛刻了,动不动就株连九族,剁手砍脚,你这样是不能长久的。” 秦始皇:“你这个儒生,总在这妖言惑众,扰乱朝纲,我要把你们这些儒生活埋了,我要把你们读的书籍都烧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再敢议论我的朝政了.李斯你去把这件事办了。” 蒙恬:“臣奏报,匈奴已被我打败,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微臣建议在北方修筑一道城防抵御匈奴的进攻,最好再迁一些居民过去在那里种田,充实边防。” 秦始皇:“南方广阔的地区我也要让他们臣服于我,我要建立一个巨大无比的帝国,我要能随时方便巡游,最好能畅通无阻的走水路。”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舞台。
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表演或展示,充分挖掘书中所有的材料和信息,进行历史想象、描述、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真貌,学会分析归纳。 教师总结、点评、归纳。要求学生以表格或图式的形式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边疆和少数民族六个方面总结罗列。 教师过渡:通过秦始皇的治理秦王朝成为当时世界的大国,看秦疆域图,以图式的形式列出秦的疆域。 小结:本课重点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和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君主专制制度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古今罕有之人物;也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手段残忍,焚书坑儒,耗尽臣:“南方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民族多野蛮;您真要去,不如开一条人工河道,就是在湘江与漓江之间,这样可以从长江一直通到珠江,还可以带去我们先进的物产和技术,促进那里的发展。” 学生罗列 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辩驳。 培养学生列表整理知识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以图示的形式灵活展现知识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