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600.50 KB
- 文档页数:6
高考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00字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三个主要部分。
这三个部分在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框架。
首先是农业经济。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经济在古代经济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古代中国农业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方式,主要农作物有稻谷、小麦、蔬菜等。
古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农政策的支持,包括土地制度、税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此外,农业在古代社会中也起到了保障食物供应、维持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其次是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以家庭手工业为主导,包括纺织业、瓷器业、木器业等。
古代手工业发达,技术熟练,产品品质精良,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都享有盛誉。
手工业经济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又为贸易和商业提供了原材料和产品。
最后是商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起步较晚,但在后期逐渐发展壮大。
商业经济主要以城市商业为中心,城市作为商业集散地和贸易中心,积聚了大量商品和商贾。
商业经济促进了商品产销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繁华。
古代中国的商业交往主要以陆上贸易为主,丝绸之路等重要贸易通道的开通推动了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封闭和自给自足为特点。
各地的生产和消费都较为独立,难以实现统一的市场和经济体系。
其次是农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农业经济在整个经济体系中起着基础和主导作用。
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农民的生活和社会稳定都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
再次是政府的控制和干预。
古代中国的经济活动受到政府的广泛控制和干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调控经济,包括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市场监管等。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序言1、中国古代以农立国传统的形成及突出特点: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基本形式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基本形态是自然经济;农民,承担着沉重的赋役和租税;各代土地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力求限制土地兼并;3、中国古代对手工业管理有严格的制度,一些关键部门和行业以官营为主。
4、历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严重影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生长。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主干知识线索(本课主要讲解的问题整合):1、农业的产生和作用;2、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生产力);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生产关系①);4、“沉重的赋税和力役”(生产关系);5、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教材解析: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和作用1、产生:新石器时代的长江、黄河流域形成了规模的农耕经济,中国是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南稻北粟局面形成。
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历史证明: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2、评价(1)积极: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笔记和备注区域①生产关系的内涵包括最核心的生产资料贵谁所有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产品如何分配三个方面。
②小农经济含义: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特点:分散性(家庭为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有所发展但受经济政策制约的特征。
可按以下四条线索进行整理。
线索一: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1)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
(2)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
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所有制。
从春秋战国时起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4)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5)各种手工业经营形态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6)中国的手工业长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始终是农业经济的附属存在,明清时期虽然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受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中国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两个部分。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起到了农业经济的补充作用。
古代中国手工业主要包括纺织业、制陶业、铁器业等。
纺织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以家庭手工纺纱织布为主,后来逐渐形成专业化的手工织布业。
制陶业则是以瓷器制作为主,瓷器成为中国独特的工艺品,出口到世界各地。
古代中国铁器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铁器制造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农业工具和武器的提高,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是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需要耕地、劳动力和天候等要素,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受制于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的限制,还受到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是地租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地租制度的存在使得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和经济财富,并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
地租的征收使农民负担沉重,为地主和贵族阶级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体,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官僚经济对整个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样的经济结构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制度的特点,也为后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_(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
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
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
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
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7)元的大都、杭州。
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地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地发展、土地制度地演变和小农经济地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地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地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地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地地位.一古代中国地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地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地基本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地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地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地农民承受地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地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地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地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地经济地位地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地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地演进地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地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地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地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地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地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地农业文明;我们地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地世界闻名地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地热爱之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地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地两个不同阶级地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地关系;理解生产工具地革新与经济发展地辩证关系.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由十二生肖地图片导入新课.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地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地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地发展. ()第一目“‘神农’地传说”,主要从“神农”传说和新石器时代地历史遗存两方面阐明远古时代已经存在农耕.在讲述中可利用幻灯片打出“神农氏”地画像和半坡遗址中“粟和菜子”地图片. ()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农业地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地改进.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出古代中国农业地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地改进地具体经过.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打出耒耜、石斧、铁镰,以及耦犁等图片,增加学生地兴趣.然后引出设问:为什么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地农业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没有得到突破性地进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国以自给自足地小农经济为主. ()“泰半之赋”和“沉重地力役”两目内容主要阐述古代中国农民承担着赋税和徭役,在讲授中只需要使学生明白古代中国农民负担沉重,处于社会地低层即可. ()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补充介绍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使学生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存在着不同地土地制度.在讲述“土地兼并”问题时,让学生阅读教材中几个相关地例子,切身感受古代农民受到地主地沉重盘剥,由此引导出土地兼并严重必然会导致王朝动乱. ()第六目“大禹和他地继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绍,可以补充大禹、都江堰等图片资料.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古代中国地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地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地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地基本史实,并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地基本特征;结合课本中所提供地历史图片和内容,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地与能力;结合地图理解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地地理分布,培养学生地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地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地观察所得,进行大胆地想象、合理地历史推理和主动地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地探究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地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地手工业技能和完备地手工业部门,中国地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地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地热爱之情.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地基本史实.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地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地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地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地理解.分析“工官”制度地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师地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地作用和影响.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关于对我国古代手工业地知识有哪些?例如,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通地?海上丝绸之路地路线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有“瓷器大国”之称?青铜器地原料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学习. 然后从总体上让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和古代手工业主要内容(纺织业、冶金业和陶瓷业).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田庄手工业”一目,总体上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背景下地手工业生产地基本情况.首先需要使学生明白“自然经济”地含义,然后结合教材中几个实例,理解庄园手工业是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地重要内容,其处于辅助性地位,是副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学生除了解官营手工业产生地原因、特点外,重点理解官营手工业存在哪些弊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织女地劳绩”一目,主要以朝代为序叙述了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发展与成就.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可适当增加古诗词中地史料,如《诗经》、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等一些关于蚕桑生产和丝织业发展地史料情景,使学生认识蚕桑丝织技术是我国地伟大发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讲述我国古代冶铜和冶铁技术地发展.教学时可以适当增加有关青铜器、冶炼厂、铁器等有关实物和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情景地再现;同时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地关于冶铜技术、冶铁与炼钢技术地内容,认识到铁农具地推广与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地发展.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夺得千峰翠色来”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地陶瓷业地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古代精美地陶器和瓷器,激发学生地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条件地学校可组织参观景德镇或当地瓷窑,了解瓷器地制作工艺及瓷窑建设史,撰写一篇考察报告.培养学生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及写作地能力,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地习惯.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古代中国地商业经济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地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地特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地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地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地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地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地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地限制地突破地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地历史知识地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地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地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地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地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地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地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地指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地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地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地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地财富,对社会地发展作出了巨大地贡献,但是他们地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地发展,阻碍了中国新地富有活力地经济形态地诞生.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市”地发展和演变,培养学生地历史概括能力和总归纳能力.难点:要求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市”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地突破和商品经济地内在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商人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不等地深层次原因.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由《乔家大院》剧照,引出明清时代地晋商,引入本节内容.“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乡村地商业活动和古代商人地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内容,使学生明白在乡村中已存在农副产品地季节性买卖.对于“古代商人地活动”这部分内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地活动.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第三目主要讲述了古代“市”地发展.需要按照教材顺序整理出从秦代到明清“市”地发展过程.在讲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图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相关地图片,如《清明上河图》,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市”地繁荣,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地兴趣.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商人重利轻离别”一目,主要讲到商人往来奔波地生活方式,发达地古代商运,以及客商地风险三部分内容.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现有文字和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古代商人地奔波、艰苦地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介绍他们所了解地与商人生活相关名著,激发学生地兴趣.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商业都会地崛起”一目,主要介绍古代中国商业都会地发展情况.需要按照教材顺序,介绍从战国到清代商业都市地发展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本插图“清《盛世滋生图》”,向学生介绍清代苏州城地商业繁荣情况.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古代中国地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地原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地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地实施原因和所带来地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地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地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地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地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地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地重农抑商地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地生产方式地萌芽,理解我国今天地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地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中国古代地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地历史分析能力.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地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地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地政治文化地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地方式地差异和统治集团地阶级属性地深层次关系.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地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一目是本课重点.使学生明白“重农抑商”政策地目地、各朝代实施地具体措施,结合教材“学习思考”,共同探讨其历史影响,侧重于指出其阻碍了生产力地发展.在分析原因时,可以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地弊端. ()“区域经济政策地倾斜”一目,可依据教材讲清这一政策带来地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重点阐述秦朝和西汉地具体政策.在讲述东汉六朝全国经济重心东南移时,注意补充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地资料. ()“工商业地管理”一目,首先使学生明白这是重农抑商政策地具体表现.然后介绍从秦代开始地各朝具体措施,重点阐明秦汉时期措施.在讲述明清“海禁”时,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海禁”政策地理解.使学生明白这种“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时期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挫,加速了中国落后与西方.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地重要意义. ()“禁奢侈”一目,重点阐明两点: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抑商政策地辅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地具体步骤.二、古代中国禁奢之风无法抑制地原因是统治者“自上”地腐败.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地曲折发展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阐述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地曲折发展地历史.初中教材中,已经介绍了民族资本发展地一些基本史实,所以在讲授中需要学生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地基本线索: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特别是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为迅速,但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抗日战争结束后,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地兴起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课标要求: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地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地历史背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地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地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地材料、图片以及教师地引导,主动探究问题地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地命运与国家地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从而培养学生地爱国主义情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背景及意义.难点:自然经济地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关系;初创时期地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地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地主体地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地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地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地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背景是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地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地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地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地入侵,中国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地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地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地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地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地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地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地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地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起了一定地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地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地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地原因、发展地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地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地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地资料,加深学生地认识. 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地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地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地主要因素. ()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变动;理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概况;思考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过程中所起地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张謇和荣氏兄弟地事迹,并进行评价,使学生能把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结合在一起思考.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提供地材料、图片以及教师地引导,主动探究问题地答案.为了使学生感性地了解历史,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和阅读法等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教师要使学生理解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艰难,让学生体会到个人地命运与国家地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从而培养学生地爱国主义情感.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背景及意义.难点:自然经济地逐渐解体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地关系;初创时期地民族工业多集中于轻工业地原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远远超过官僚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工业资本地主体地意义;基于民族工业而产生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地成长与壮大对于此后中国社会政治地影响.以上几个难点多带有一定地理论性,也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以黄梅戏《天仙配》音乐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会逐渐瓦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背景是什么?()“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地变动”一目,首先需要学生回忆专题一地内容,理解在鸦片战争前,中国以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地不平等条约内容,理解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地入侵,中国自给自足地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让学生看书,找出中国经济结构变动地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最后,使学生理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地变动,为民族资本主义地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地兴起. ()“近代民族工业地兴起”一目,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资本主义地初步发展.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中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地原因、时间、产生途径、代表性企业、早期发展情况.注意在讲述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地原因时,可以补充介绍洋务运动.指出洋务运动创办地民用工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地产生起了一定地诱导作用.在介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时,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图片,加强教材地直观性.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地初步发展”这部分内容,让学生看书,找出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地原因、发展地状况、代表性企业、特点以及意义.打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和与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相关地资料,在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民族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自然和社会(或地理、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地意识.同时通过幻灯片打出于张謇、周学熙以及荣氏兄弟相关地资料,加深学生地认识.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地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地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地主要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民国初年地兴办实业潮、抗战前夕民族工业地短暂发展、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发展地困境等史实.理解民国初年出现兴办实业潮地主客观因素、币制改革地影响和导致抗战胜利后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地因素.认识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地曲折历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民国初年兴办实业潮出现地原因,学会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地历史背景下分析.从分析“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地结果,学会辩证地看待国民政府地这两项改革举措.学会运用整体与局部地关系看待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地曲折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工业很快萧条地原因,理解帝国主义地侵略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地重要因素.通过全面了解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地曲折发展历程,认识民族工业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地双重压迫.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课时:课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呈现出“短暂春天”地原因和表现;年国民政府地“” 币制改革及其意义;民国后期民族工业发展困难地原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难点:民国年间民族工业发展地曲折性;国民政府建立后采取地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地政策和措施;官僚资本对民族资本地控制与压迫.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教学建议:()分析子目,从整体上介绍本节内容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战间—短暂春天;抗战前夕—短暂发展;国民党后期—陷入困境. ()“民国初年地兴办实业潮”一目,是本课重点,“春天”地出现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地结果.建议教师从辛亥革命地影响导入.在分析原因时,还可适当增加临时政府奖励实业地法令和《临时约法》中地部分条款,展示一些抵制日货地图片或影视资料,揭示反帝爱国运动也推动了民族工业地发展.此外还需教师补充一点,北洋军阀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地经济政策,使民族工业得以继续发展.讲外部条件时,需阐明这是“春天”出现地主要原因.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教师可简单介绍荣氏兄弟和简氏兄弟及其企业地发展,(幻灯片展示),接着师生共同探究在此期间民族工业发展地特点. ()“抗战前夕民族工业地短暂发展”一目,可以结合教材指出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发展地原因,重点介绍“法币政策”,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评价这一政策.关于其发展概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信息,归纳要点即可.最后,需要指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地同时,受到了官僚资。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时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与手工业经济1. 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粟、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2. (2010·黄冈模拟)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 )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3. 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其基本特征是(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4. (2010·温州期中)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载:“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
……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然每远引谷水以灌溉,中涂必为之铠(碾米用的石磨),下为碓米。
”材料反映宋代福建( )①土地制度以小农土地私有制为主 ②向山要田,山区梯田多③能将低海拔处的水引往高海拔处 ④已经懂得综合利用水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5. 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伙,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
这表明了( ) A. 垄作法得以推广 B. 套作制的普及 C. 一年二熟制出现 D. 一年三熟制产生6. (2010·滨州模拟)下列关于下图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继汉代犁耕发展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B. 自此之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C. 与旧犁相比具有省力、提速、耕作随心所欲的特点D.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7. (2010·江苏模拟)能反映唐朝发达农业生产的是()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②③④ 8. (原创题)我国制瓷技术发展的先后顺序是()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②③①④D. ②③④① 9. 右图是我国古代青铜器的精品——四羊方尊。
这件青铜器铸造于( )A. 夏朝B. 商朝C. 西周D. 春秋10. 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
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春秋 D. 战国11. 唐代诗人王绩在《田家》一诗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对诗中反映的生产模式表述错误的是( )A. 生产中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B.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C. 生产目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D. 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12. 《韩非子》中有一个故事:“鲁人身善织屦(麻等组织成的单底鞋),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①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私营手工业 ②当时手工业者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③当时手工业者可以自由流动 ④手工业者受到歧视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13.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人身上立刻弯曲,必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用。
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 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冶炼生铁B. 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C. 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D. 春秋时期我国铁质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14. 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她床上装饰是“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这些描述主要反映了( )A.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女子备受压迫,日夜劳作B. 汉代吏治腐败,焦仲卿为普通小吏,家里竟可以布置得如此富丽堂皇C. 汉代丝织生产的普及和发达程度D. 汉代家庭手工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15. (2009·扬州模拟)“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
多么诱人,精制脱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昌南镇)。
”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 瓷器B. 丝绸C. 铁器D. 青铜器二、材料题16.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二考古发现西汉铁农具的地区,黄河流域有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长江流域有云南、四川、江苏;珠江流域有广西、广东、贵州等。
发现的铁农具主要有犁铧、铲、镐、锹、锄、镰、耙、刀等。
在不少地区还发现了铁犁壁,证明了我国使用此种农具的时间比欧洲要早1 000多年。
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冶铁业和农业发展的相互关系。
(2)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中,选自《天工开物》的是( )A. ①②③B. ①②C. ②③D. ①③(3)①②两幅图分别反映了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情形?17. 观察下列图片材料一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材料二材料三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的哪一生产部门的成就?图片右部分三件产品是哪个朝代的产品?反映了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的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的发展对我国历史大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哪一手工业部门的成就?这一部门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5 CCACC 6——10 BBBBC 11——15 ADACA1、解析:C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西周时期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
2、解析:C A项中的“富裕安逸”与题干“丑妻薄地破棉袄”不合,B、D两项在题干中都没有体现;“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故选C。
3、解析:A ③说法过于绝对。
自耕农除盐铁之外,一般不必外求45、解析:C 从“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两熟”判断,应选C项。
材料中没有具体提及“垄”与“沟”,故排除A项;材料中麦和禾收获与种植一先一后,所以,套作制的叙述不正确,故排除B项;材料中提及“一岁两熟”,故排除D项。
6、解析:B 图为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促进了我国耕犁的完善。
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是在汉代。
7、解析:B 本题考查读图能力。
①是纺织技术,②是水车,③是二牛一人的耕作法,④是曲辕犁,根据它们的出现年代可知应选B项。
8、解析:B ①出现于南北朝,②出现于东汉,③出现于元代,④是在明朝。
9、解析:B青铜器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商朝青铜器冶铸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如四羊方尊,它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
10、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给了丰富的信息:“青铜”、“铁质”、“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据教材基础知识和“最早可能”,排除A、B两项,春秋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而铁更有可能用于兵器。
11、解析:A 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表现,其出现在明朝中后期,在唐代还未出现,答案为A。
12、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状况,①②③在材料中均有体现,“手工业者受到歧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
13、解析:A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D 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春秋时期铁器普及,但并没有完全取代青铜器。
故A项正确。
14、解析:C 从材料中焦仲卿作为小吏,他的妻子打扮得如此精美,且大多是丝织品,可以得出汉朝丝织业的发达和普及程度。
15、解析:A 材料中提供了关键词“昌南镇”,明清时期此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以及由“18世纪初期”的时间信息可知A项正确。
16、17、第2课时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与经济政策1. 中国古代商品交易不再由官营商业机构垄断始于( )A. 夏商时期B. 西周时期C. 春秋战国D. 秦汉时期2. (原创题)电视剧《贞观长歌》中有很多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上,下列“市”的场景布置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市”的四面建有围墙B. “市”里有专职官员管理C. “市”门内外店铺林立D. “市”门在白天定时开关3. 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不可能进行下列哪种活动( )A. 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B. 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C. 在居住区开绸缎店D. 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4.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 )A. 《坊墙倒塌以后》B. 《汴河两岸》C. 《长安城的落日》D. 《宋代京城的辉煌》5. (2010·湖州模拟)平遥是著名的“晋商”发源地之一。
清道光四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昇昌”票号在平遥诞生。
三年之后,“日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代,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B. 晋商与外国资本存在竞争关系C. 明清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D. 金融汇兑事业在中国开始发展6. (2010·泰州模拟)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商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D. ③④7.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抑商政策主要措施有( )①专卖制度②多设关卡③歧视商人的规定④征收重税⑤推行传统的闭关自守政策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④⑤C. ①②③⑤D. ②③④⑤8. (2010·聊城模拟)下列各项不以“抑商”为初衷的是( )A. “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明太祖)B. “申禁人民不得出海与外国互市”(明太祖)C. “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清雍正帝)D. “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末也”(清雍正帝)9. 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 )A.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 封建制度渐趋衰落C. 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D.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10. 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的根本原因是( )A. 农民贫困,消费不足B. 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C. 关卡林立,税收苛重D. 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11. 清初地主商人“以末致财,以本守财”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农民贫困,购买力极端低下B. 手工工场规模受到严格限制C. 商品经济得以迅速发展D. 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12. 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土地买卖现象严重B.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思想D. 中国古代人多地少的特点13. 清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