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第1课古代中国经济
- 格式:ppt
- 大小:591.00 KB
- 文档页数:47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背知识点历史是我们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故事,领悟人类的智慧,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背诵必备的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整理一些高三历史复习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国家制度经历了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的演变过程。
熟悉以下几个时期的国家制度架构是复习的重点:1.封建制度:战国时期成为各诸侯国特有的政治制度,采用了封建等级制度来确立皇权。
诸侯国的君主以封地为基础,依附于中央君主。
这一制度也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秦汉制度:秦代实行郡县制,由秦始皇设立三十六个郡,统一全国。
汉代沿袭了郡县制,但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设左街右街,省、军、州、县四级行政单位。
地方官员选拔上,采取乡试、府试、殿试的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主要有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
1.农业经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农业都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手工业经济: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发展比较早,制陶、铸造、纺织等手工业都有相当高的水平。
尤其是宋代的手工业经济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工艺技术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3.商业经济:商业经济的发展使商品得以流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业经济的兴起也对整个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自强运动的一部分,兴办新式工业、新式军队和维新思想的兴起都是洋务运动的表现。
这一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2.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次资产阶级变革运动。
维新思想的兴起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3.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伟大意义的社会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2020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堂跟踪训练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 东汉班固著《汉书》,其中《沟洫志》记载:自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引泾增修六辅渠和白渠的由来与过程;……黄河决口改道的历史及治理方策的多次论争等。
这一记载A.反映汉代政府重农抑商B.推动了西汉农业发展C.说明江南水利重大发展D.为后世治水提供借鉴2.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 据记载,明万历年间至清嘉庆年间,尽管冀鲁像三省土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但三省耕地总面积仅增长了30%,而同期人口数量则增长4倍还多,人均耕地从明代的12亩降至仅3亩。
“冀鲁豫三省”的这一状况A.促使土地所有和经营更加分散B.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发展C.导致了玉米等高产作物的引进D.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4. 宋代土地所有权转换加速农民的地位也有了些变化,不再世代依附于某地主,隶属关系相对松弛。
宋代社会关系的这变化A.是土地兼并的根源B.影响坊市制度的崩溃C.使拜金逐利风气盛行D.有利于工商业发展5. 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6.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辟土殖谷为农。
”中原人又因此被称为“粒食之民”。
这种现象说明A.农业耕作以人力为主要的动力B.古代中国农业即种植业C.农民主要是开荒种植谷物的人D.粮食种植在农业中有特殊地位7. 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佣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分成租和定额租。
分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C.“不抑兼并”政策的推行D.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8.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复习检测一.选择题1.(2013年江苏高考1题)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2013年安徽高考12题)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2013·盐城模拟)2.《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4.(2013·盐城调研)《新唐书》卷165《权德舆传》记载,“江淮田一善熟,则旁资数道,故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唐代()A.开始注重精耕细作 B.广泛引种经济作物C.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重心已经南移5.(2013·广东六校联考)据魏国李悝《尽地力之教》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斗。
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
”又据《孟子·梁惠王上》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井田制开始瓦解 B.商品经济发展C.小农经济兴起 D.家庭手工业产生6.(2013·山西模拟)右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7. (2013·浙江名校联考)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8.(2013·盐城调研)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
专题七古代中国经济史课题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考纲]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课时]2课时拓展: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类经济活动本质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部分组成;生产力含义: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包括三大要素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工具;自然界;举例:铁犁牛耕;蒸汽机的运用;电力的应用;生产关系含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三大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举例: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中国农业的起源(1)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农耕技术的进步(1)原始社会①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②进入文明时代,松土工具耒耜出现。
(2)商周时期①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只是少量使用。
②技术: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用杂草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③评价:土地可以连续耕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早期农业生产的发展①农作物种类:西周时期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②人们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③评价: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西汉时期,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犁壁。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
(2)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楚。
这一变更的缘由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楚,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解除A、B两项;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的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
答案:C2.汉武帝推行算缗告缗令,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需向政府申报财产,按多少纳税。
瞒报或少报者,罚戍边一年且没收财产,告发者可得没收财产的一半作为奖赏。
下列做法与这一政策效果相像的是( )A.以起用“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B.实行“富民”政策,大力推广“代田法”C.推行“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政策D.主见与民休息,“从民之欲而不扰乱”解析:材料中汉武帝时期推行算缗告缗令,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并且抑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盐铁官营”和“酒类专卖”可以起到这一作用,故C项正确;“酷吏”对地方豪侠实施严厉镇压可以维护统治秩序,不能起到增加财政、抑制工商业的效果,A项解除;代田法可以增加农业产量,进而增加财政收入,但不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B项解除;“从民之欲而不扰乱”也不能起到抑制工商业的效果,D项解除。
答案:C3.魏晋时,佃农是指世家豪族荫庇下的农夫;在唐朝以后,佃农指完全失去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夫;宋代以后佃农编入国家的户籍,不再是地主的私属,须缴纳丁税和负担徭役。
据此可知,古代佃农( )A.始终都是赋税的主要担当者B.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压迫剥削C.身份和地位不断地有所改善D.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明显加强解析:魏晋时期佃农干脆为世家大族生产受到剥削,唐以后佃农租种地主的土地受到地主的剥削,始终未摆脱地主的剥削,故B项正确;魏晋时佃农受世家豪族的荫庇,不担当国家赋税,唐中期后“两税法”实施,失去土地的佃农不须要担当主体税收——地税,A项错误;佃农始终受到地主剥削,身份地位始终低下,没有“不断改善”,C项错误;宋代以后佃农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对地主的依附减弱,D项错误。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知识总结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产生:由原始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转化发展而来。
(2)特征:①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形成地域差别。
②形成南稻北粟的作物结构。
③出现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经济结构特点,出现“五谷”,“六畜”。
注:宋代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期出现风力水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步完善(1)上古时代:大禹治水。
(2)春秋战国: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3)两汉: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王景治河;地方特色坎儿井。
都江堰后世作用:①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②水利发电,缓解电力危机;③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④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1.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2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和陈潢等,不仅具有丰富的治水实践经验,而且也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路。
在明代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一目占九卷,除总结前人兴修水利的经验外,还收录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提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规划,论及水利施工技术。
四、小农经济1.定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种植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产生原因:①铁农具出现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1)小农经济表现: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高考考点-精耕细作: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2)小农经济特点:①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清代广东罗定山区“凡一炉场环而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
从材料可以得到的准确历史信息是()①罗定山区的冶铁工场规模很大②冶铁业发展带动人口聚居情况的出现③冶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④这是一家采用了雇工经营的新式企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2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24%36%30%10%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3.元代泉州是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一艘运载精美瓷器的商船正要起航,商家对其中一种新品瓷器外销行情甚是忐忑,请问这里所说“新品瓷器”有可能是()A.唐三彩B.哥窑冰裂纹瓷 C.青花瓷D.珐琅彩4.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与前代相比,其发展主要表现在()A.秘色瓷精美绝伦B.制成了成熟的白瓷C.彩瓷品种丰富多彩D.青瓷技术在南方出现5.)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如下图造型和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
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B.许多瓷器为国际市场需要而生产C.清朝政府采取鼓励瓷器出口政策 D.瓷器是当时中国惟一的外销商品6.中国古代有所谓“士农工商”四民的说法,这一说法形成于()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7.雍正年间“……各省青蓝布匹……染色之后,必用大石脚踹砑光。
即有一种之人,名曰包头,置备菱角样式巨石、木滚、家火房屋,招集踹匠居住,垫发柴米银钱,向各店领布发碾。
每匹工价银一分一厘三毫,皆系各匠所得……”这段话反映的是()A.官营手工业经营状况B.以织助耕的小农经济C.集中生产的雇佣劳动D近代企业已初具规模8.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此现象,理解错误的是()A.农本思想及政策所导致 B.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C.使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 D.“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已成社会风气9.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B.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C.珐琅彩瓷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D.瓷器在唐朝时大量输往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10.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1.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 统治者的重视B. 中央集权的作用C. 工匠积极性高D. 市场需求2.宋朝规定: “应典、卖、倚当物业, 先问房亲, 房亲不要, 次问四邻, 四邻不要, 他人并得交易。
房亲着价不尽, 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A.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B.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C.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D.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3.北魏与唐前期实行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 )A. 发展小农经济, 抑制土地兼并B. 实行土地国有, 促进经济恢复C. 打击地主势力, 促进生产发展D. 改革基层行政, 加强中央集权4.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 该局产品( )A. 全部投放市场, 收入归皇室B. 全部供皇室使用, 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 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 部分投放市场5.《通典·田制》对授永业田规定如下: “其永业田, 亲王百顷, 职事官正一品六十顷, 郡王及职事官从一品各五十顷, 国公若职事官正二品各四十顷……石骑尉、武骑尉各六十亩”“丁男给永业田二十亩”。
这反映出唐朝的均田制( )A. 助长了土地兼并的风气B. 是一种地主土地私有制C. 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D. 对特权阶层存在两面性6.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 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7.下列材料不能体现中国古代重农抑商主张的是( )A. “戮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孥(官奴)。
”B. “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 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 则商病。
”C. “凡士工商贾, 皆赖食于农, 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 而工贾皆其末也。
第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古代中国经济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黄河流域出现了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业活动、货币交易、铁器制造等成为普遍现象。
随着汉朝的统一,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进入了鼎盛期。
第二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包括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同时还种植茶叶、蚕桑、棉花等作物。
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主要采用了农耕技术,包括种植技术、耕作技术等。
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主要分为纺织业、陶瓷业、制茶业、造纸业、冶金业等。
这些手工业生产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城镇和农村,这些手工业生产大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同时也有一些商家出资办厂,雇用工人生产。
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包括城市市场贸易和货运贸易。
在城市市场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商品交换,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得利润。
在货运贸易中,商家主要从事运输业务,运输各种商品到各地进行交换。
古代中国的商业主要以私营商业为主,同时还存在着官营商业。
第三讲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经济制度落后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落后,以农业经济为主,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虽得到一定发展,但其发展程度都不高。
地理条件限制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条件也各不相同,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例如,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较难进行农业生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
内循环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主要通过内部循环进行发展。
农民生产农产品,手工业生产各种手工制品,商业主要进行本地商品交换,这种经济方式主要针对本地市场,对外贸易相对较少。
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经济制度的特点之一是“重农抑商”。
封建统治者认为商人只会谋取自身的利益,而不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考虑,因此对商业的发展进行了限制和约束,对农业的发展进行了推崇。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2018年某某名校联考模拟试题)阅读下表,据此说法正确的是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 29 ——————西汉238 54 13 47 ——东汉467 95 14 138 29——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情况表A.汉代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B.汉代的铁犁技术已经普及全国C.南方农业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了农业技术传播【参考答案】A【解题必备】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朝代表现特征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南北经济总量基本持平北方南宋时期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2.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1)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2)南移趋势往往在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隋唐时期,政府粮仓设置情况的部分材料,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运河的开凿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的逐渐分离D.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政治中心南移下面的郡县增置表可以反映出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区的郡县增置A.江南地区得到开发B.政治重心不断东移C.经济重心已经南移D.郡县制度逐渐完善“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在闽越……漕运之利今称江淮,关河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