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国家领土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46
七年级政治必背知识点作为初中政治课的重要内容,七年级政治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这些知识点不仅对于考试有着重要的作用,更是对于你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帮助。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七年级政治必背的知识点。
第一章政治与公民1.政治是指管理国家或社会事务的活动。
政治的核心在于权利和利益的分配。
2.公民是指享有一定权利和自由,并承担相应义务和责任的人。
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权、思想言论自由权、信仰宗教自由权、平等权、选举权等。
3.“一人一票”和“国家管理公共事务,为人民服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1.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思想体系是儒家思想,包括“仁爱”、“民本”、“中庸”等。
2.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并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民间信仰等。
3.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节日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年画、年夜饭、红包等。
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代表着中国最广泛的利益。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政府采取的经济手段包括调控、市场监管、税收等。
第四章中国的领土1.中国的领土包括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和1个台湾地区。
2.中国的海域面积广阔,包括东海、南海和黄海。
中国黄河、长江、珠江、黑龙江等大江大河贯穿而过。
3. 政治上,中国的领土完整、统一和不可分割,是中国人民的重要利益。
第五章世界上的国家1.世界上共有195个独立国家,各国之间应该遵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的原则。
2.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国际组织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实现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空间划分第一节国家领土一、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一〕国家领土的概念国家领土是指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及附属的特定上空。
它由领陆、领水、领空和底土四部分组成。
〔二〕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1.领陆:是指国家陆地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是国家领土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领水:是指国家主权管辖下的一国疆界范围内的全部水域,包括内水和领海两部分,在群岛国的情况下,还包括群岛水域。
3.领空:是指处于国家管辖下的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间。
4.底土:是指在完全受国家主权的管辖和支配下的领陆和领水下面的土地。
〔三〕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的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领土的最高的、排他的权利,是国家主权的重要表达。
☼国家的领土主权并非绝对主权,通常受到两种限制:1.一般限制:根据一般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国家在行使其领土主权时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如外国船舶在国家领海内享有的无害通过权;各国有义务防止任何人在其领土上从事有害于他国的行为,或对他国或国家管辖范围之外的地区造成环境污染等。
2.特殊限制:特定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被施加的特殊限制,特殊限制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共管、租借、势力范围、国际地役。
(1)共管:即国际共管,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对某一领土共同行使主权。
(2)租借:是指依据条约,一国将某部分领土租借给另一国,供其在租期内用于条约所规定的目的。
(3)势力范围:是指专门保留由已经有效占领了邻近土地的国家将来加以占领的那些土地。
(4)国际地役:是指一个国家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所设置的一种特殊限制。
-外国军队过境或驻扎。
二、国家领土的变更方式〔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1.先占〔occupation〕:亦称占领,是一国的占有行为,通过这一行为该国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他国主权之下的土地,即“无主土地”,使之成为本国领土的一部分,并对其行使主权。
2.时效〔prescription〕:是指一国占有他国某块土地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受干扰地占有,进而取得该土地的主权。
国际法教学讲义课程内容:12 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国际法基本原则第三章国际法主体第四章国家领土第五章海洋法第六章空间法第七章居民第八章外交和领事关系法第九章条约法第十章国际组织法第十一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第十二章战争法参考书目:教材类指定教材:《国际公法》梁淑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参考教材:《国际法》王铁崖,法律出版社,1997《国际法》邵津,北大出版社,2001《国际法》端木正,北大出版社,1998《国际法》周忠海,法大出版社,2004参考书目:译著《国际法原理》伊恩.布郎利(英),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国际法》(上、下卷)韩炳华(韩),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参考书目:专论《国际法析论》杨泽伟,人大出版社,2003《国际法专论》余民才,中信出版社,2003《国际法问题专论》邵沙平、余敏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参考书目:工具书《国际法》曾令良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国际公约与惯例.公法卷》王虎华、丁成跃,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国际法资料选编(续)》王铁崖、田如萱,法律出版社,1995参考书目:案例书《国际法教学案例》法大出版社,2003《国际法案例》法律出版社,1998《国际法案例评析》法大出版社,1995第一章导论一、国际法的名称二、国际法的定义三、国际法的特征(与国内法的区别)四、国际法的性质法律性:各国统治阶级协调的意志社会性:体现各国共同制定和认可效力的特殊性:体现为国际法的实施主要靠各国自觉遵守五、国际法效力的根据(一)传统国际法学派:(二)现代国际法学派正确观点: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各国协调的意志,主要以协议的形式来表现。
一、古代国际法二、中世纪国际法三、近代国际法四、现代国际法五、中国与国际法古代国际法——国际法的萌芽阶段·出现一些国际条约和规则·主要是不成文的·地域性较强中世纪国际法——雏形阶段受教会的影响较大,出现了一些教会法学家战争在国际法上占重要地位出现了海洋法外交领事制度的产生人权和主权概念的提出近代国际法——国际法的系统化阶段威斯特伐里亚公会的召开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标志。
国际法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1、课程中文名称:国际法2、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International Law二、学时总学时:36学时三、考核方式考查四、适用专业法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五、课程简介国家的存在和相互交往,产生了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
国际社会的维系和国家之间的正常交往需要有规则,因此产生了国际法。
在《国际法》这门课程中,主要讲解国际法的概念、特征及渊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国际法主体与国家责任;国际法上的承认与继承;国家领土;海洋法;空气空间法和外层空间法;国际环境法;国际法上的居民;国际人权;国际条约;外交与领事关系;国际组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战争与武装冲突等国际法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法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提高运用国际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法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习和掌握其他相关国际或涉外法学课程打下基础。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为法律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其他国际或涉外法律的前置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国际法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熟悉国际法的主要实践,了解当前国际法的新发展和出现的热点问题,能够用所学国际法知识和理论分析和解决国际法问题。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第一章导论内容:1.国际法的概念(1)国际法的名称(2)国际法的性质(3)国际法的特征2.国际法的渊源(1)国际法渊源的含义(2)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条约和习惯(3)国际法的其他渊源3.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1)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理论(2)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3)中国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5.国际法简史(1)国际法的产生及演变(2)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要求:掌握国际法的概念,抓住国际法的特征,了解国际法的渊源,特别是条约和国际习惯,理解国际法基本原则,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原则的基本内容,掌握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各种理论和实践作法,了解国际法发展简史迹。
第四章国际法上的领土分析国际法上的领土分析:领土是国家主权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范围。
国际法对领土的概念、获取和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在国际关系中,领土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领土的概念。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领土是国家主权的一部分,包括陆地、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等。
其中,陆地是最基本的领土形式,它包括国家的国土和领土上的各种建筑物及设施。
内水是处于陆地内部、与陆地相连的水域。
领海是从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海域,国家在领海内有权实施主权和管辖权。
大陆架是海底延伸至大陆边缘以下的海底,包括大陆领域和大陆架外缘两部分。
专属经济区是从领海外延伸至200海里的海域,国家在该区域有权开展经济活动和进行管辖。
其次,领土的获取。
国际法规定了领土的获取方式,包括通过原始占有、合法转让、可以获得控制并具有自主行使作用的《联合国宪章》成员资格申请、通过中立化、通过割让、通过纳入等方式。
原始占有是指对尚未有主权的领地进行占有并建立主权。
合法转让是指国家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自己的领土转让给其他国家。
中立化是指国家通过放弃对特定领土的主权,将其中立化,使其在国际间不附属于任何国家。
割让是指国家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其他国家。
纳入是指国家将其他领土纳入自己的国土之中。
最后,领土的保护。
国际法对领土的保护给予了重要的关注。
根据国际法的规定,国家的领土是不可侵犯的。
其他国家不得通过武力或任何其他方式侵犯他国的领土主权。
此外,国际法还规定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领土保护措施。
例如,在自卫的情况下,国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以保护自己的领土。
此外,联合国成立后,国际社会通过《联合国宪章》确立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原则,国际社会应根据该宪章的规定来处理任何可能威胁到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领土争端。
总之,国际法对领土的概念、获取和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
国家在国际关系中应尊重他国的领土主权,不得侵犯他国的领土。
国际法练习题第一章导论1.中国第一本全面介绍国际法的著作是美国国际法学家惠顿的()的中文本。
A. 《万国公法》B. 《各国律例》C.《战争与和平法》D. 《国际法原理》2.近代国际法形成的形成的标志是()。
A. 法国大革命B. 《战争与和平法》C. 威斯特伐里亚公会D. 第一次世界大战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的决定,批准和废除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A.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 国务院C. 外交部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4.首次使用国际法这一名称的学者是()。
A. 格老秀斯B. 边沁C. 凯尔森D. 卡尔沃5.下列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表述,哪些是错误的()?A.国际法就是指国际条约B.国内法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在领陆范围内适用的法律C.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互相补充、互相渗透的D.国内法是国际法的渊源E.国内法的一切规范性文件均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6.将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归结为“国家同意”的学派是()。
A. 自然法学派B. 实在法学派C. 规范法学派D. 社会连带法学派7. 二战后,主要主持国际法编纂工作的是()。
A. 国际法研究院B. 国际法协会C. 联合国D. 国际法委员会8.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是指()A. 国际法基本原则B. 国际法强行规范C. 产生于一般法律意识的法律原则D. 各国法律体系共有的原则9.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见之于()。
A.《中华人民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B. 《中日联合声明》C.《中美建交公报》D. 万隆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10. 下列()把国际法的效力的根据归结为人类良知。
A. 自然法学派B. 规范法学派C. 社会连带法学派D. 政策定向学说E. 权力政治学说11. 简述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内容。
12.什么是国际习惯,国际习惯如何证明?13.如何认识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14.简述现代国际法发展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