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航燃油套保亏损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42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一、“中航油事件”始末(1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加坡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子公司,其总裁陈久霖兼任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新加坡公司在取得集团公司授权后,自2003年开始做油品套期保值业务在此期间,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从事风险极大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先后和日本三井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等在期货交易场外签订石油期权合同,买了“看跌”期权,赌注每桶38美元。
没想到国际油价一路攀升,最高时曾达到每桶55.65美元。
2004年10月以来,新加坡公司所持石油衍生品已远远超过预期价格。
根据合同,每桶油价上涨1美元,新加坡公司要向银行和金融机构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这直接导致了新加坡公司现金的枯竭。
到2004年12月,新加坡公司被迫关闭的仓位累计损失已达3.94亿美元,正在关闭的剩余仓位预计损失1.6亿美元,账面实际损失和潜在损失总计约5.5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5亿元),巨额的国有资产就这样因陈久霖的投机行为而损失殆尽。
四、“中航油事件”启示(5人)1.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具有制衡和监督约束的功能。
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及内部组织机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就可以防止像陈久霖这样的“内部人”独断专行。
2.强化内部会计控制。
一个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失效,必然会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部分,它的有效实施,可以保障企业的资产安全,防止欺诈和舞弊,监督经营的全过程,并确保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由于陈久霖大权在握,控制了财务经理,内部会计控制失灵,最终使企业陷入了财务困境,遭受重创。
3.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当今社会经济环境风云变幻,竞争加剧,企业经营风险不断增大。
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风险控制要求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报告等措施,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
课程设计报告设计题目:1.个人外汇模拟交易报告2.中国国航海外套保亏损案例分析专业金融班级经类062学号3060552040学生李鹏飞指导教师沈燕时间2008-12-29——2009-01-3地点工商管理学院实验室机房年学期《国际金融A》课程设计成绩评定对班学生所完成的题目为的课程设计,经考核,给出如下评语:并综合评定该生课程设计成绩为。
指导教师:年月日目录1.个人外汇模拟交易报告 (4)1交易记录即分析 (4)2总结 (5)2.中国国航海外套保亏损案例分析 (6)1中国航空业海外套保出现集体亏损 (6)2套期保值与结构性期权比较 (6)3国航海外套保亏损的原因 (8)1.个人外汇模拟交易报告1交易记录即分析2008年12月28日由于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再度降息刺激经济,而欧盟央行行长则公开表示欧元区将不会降息,因此28日欧元兑美元走强,美元兑日元,美元兑英镑继续疲软。
在28日上午以欧元兑美元1.413的价格买入欧元,在1小时后果然欧元兑美元升至1.414,在此价格平仓。
盈利100美元。
2008年12月28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周五公布数据显示,10月零售销售较上年同期下滑0.6%,预估中值为减少0.9%。
另外,日本政府周五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工业生产较上月下滑3.1%,市场预估中值为萎缩2.5%。
经济产业省数据显示,11月制造业产出料下滑6.4%,12月料萎缩2.9%。
7-9月工业生产较上季下滑1.3%,为连续第三个季萎缩。
而世界对美国经济预期也在下降,因此美元和日元28日出现震荡格局,当盘中美元兑日元90.61时,并且有下降趋势。
因此以90.61卖出一个交易单位的美元,市场快速下跌,当跌至1美元=90.32日元时又买入进行平仓。
这样就赚取321.08美元的保证金。
2008年12月29日美元兑瑞郎已经跌至1.05以下,有汇评称美元有可能触底反弹,而图表上也显示出美元的反弹迹象,当美元兑瑞郎回升至1.0537时买入一个交易单位的美元,直到2009年1月2日美元兑瑞郎涨至1.0773后开始回落,并且急速下跌,而且回落趋势明显,在下降至 1.0737时,卖出美元进行平仓,盈利1851美元。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案例1:2008航空公司的“套保门”⏹2008年,国航、东航、南航、海航、上航五大航空公司年报无一盈利,亏损总额高达305.79亿元,而2008年全球航空公司的亏损总额约合人民币540亿元⏹在全球230多家航空公司中,中国五大航空公司的亏损总额就占到了56%。
⏹在对亏损原因进行分析时,几家航空公司都把“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航空运输需求急剧下滑和燃油成本大幅攀升”作为2008年主营业务亏损的理由。
⏹然而国航、东航的巨额亏损还有一个重要信息:2008年,在东航139.28亿元的亏损中,燃油套期保值业务的损失占比46%;而国航的油料套期保值业务损失达74.72亿元,竟然占到了总亏损额的82%。
⏹东航2008年的半年报显示,东航于2008年6月30日持有多份航油期权合约,这些合约将于2008年至2011年到期。
⏹买方期权合约(多头):东航需有权以每桶62.35至150美元的价格,购买航油约1135万桶,⏹卖方期权合约(空头):并以每桶72.35美元至200美元的价格出售航油约300万桶⏹2008年7月11日,国际油价在飙升至每桶147.27美元之后,突然调头。
12月底,国际原油价格跌破40美元,跌幅已超过了70%。
⏹油价下跌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本来是件好事,但由于东航签订了期权合约,东航的噩梦就开始了。
⏹国航2008年套保合约的结构与东航的操作几乎完全一致,也就是既买入看涨期权,又卖出看跌期权。
教训:坚守套保的底线⏹2008年北美、欧洲、亚洲和澳洲的8家大型航空公司的年报显示,8家航空公司都进行了航油套期保值操作。
有3家套期保值业务和主营业务均出现亏损,分别是美国达美航空、奥地利航空和香港的国泰航空。
⏹美国达美航空的亏损总额为8.964亿美元,其中套期保值业务亏损0.65亿美元,占比7.25%;⏹香港国泰航空亏损总额为87.6亿港元,其中套期保值业务亏损8.31亿港元,占比9.48%⏹奥地利航空亏损总额为4.2亿欧元,其中套期保值业务亏损0.47亿欧元,占比11.19%。
国航和东航燃油套保亏损事件分析发布时间: 2013-12-16 21:49:24 作者:王琦林伟斌来源: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一、国航和东航燃油套保合约出现巨额浮亏并非套保失败中国国航11月21日公告称,截至2008年10月31日燃油套期保值合约的公允价值损失31亿元人民币,较第三季度报告所披露的公允价值损失扩大21亿元。
无独有偶,东方航空11月26日也发布公告称,截至2008年10月31日所测算出的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约为人民币18.3亿元。
两大国有航空公司几乎同时因燃油套期保值业务导致公允价值账面巨额浮亏,在业界掀起了巨大波澜。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连“套期保值”这种锁定价格风险的手段也会发生巨额亏损?首先要从套期保值的原理说起。
所谓的“套期保值”是指以规避现货价格风险为目的的期货或其他衍生产品的交易行为,通过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当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期货合约或运用其他衍生产品,以期在将来某一时间通过期货合约或其他衍生产品的平仓获利来抵偿因现货价格变动带来的不利价格风险。
当然如果现货价格出现了有利变动,则因期货或其他衍生品头寸会出现损失也放弃了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
通过同时在期货等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方向相反的交易,使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从而在两个市场建立对冲机制,以规避现货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
由于燃油成本是航空公司运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总运营成本的40%左右,因此控制燃油成本上涨是航空公司实现业务可持续增长、保持盈利稳定的关键。
航空公司本身的主营业务是经营空中旅客运输服务,并不对油价进行预测和投机,因此需要锁定油价以获得主营业务服务收入,一般需要通过签订套期保值合约,以稳定和固化燃油成本。
如果未来一段时间内燃油价格上涨,则以衍生品市场上的获利来弥补在现货市场高价购油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如果燃油价格下降,则以现货市场低价购油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来弥补衍生品市场上的损失,从而不论未来燃油价格是涨是跌都能锁定经营成本,尽可能避免因燃油成本大幅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篇一: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分析事件经过2003 年下半年,新加坡公司时任总裁陈久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开始进入石油期权交易市场,从事石油期权交易。
陈久霖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新加坡麦格理银行等在衍生品市场外市场签订期权合约,进行场外期权交易。
2003 年底,新加坡公司的仓位是空头200 万桶,因为石油价格的短暂下跌,公司有所盈利。
然而,进入2004 年之后,石油价格就一路上涨,新加坡公司逐渐由盈利变为亏损。
到 3 月28 日,新加坡公司已经出现580 万美元账面亏损。
为了掩盖账面亏损,陈久霖决定对合约进行展期,致使交易仓位放大。
至6 月,公司因期权交易导致的账面亏损已扩大至3500 万美元。
此时,受赌徒心理的影响,陈久霖不仅没有止损,反而将期权合约展期至2005 年及2006 年,并且在新价位继续卖空。
到2004 年10月,中航油持有的期权总交易量已达到5200 万桶之巨,超过公司每年实际进口量的 3 倍以上,公司账面亏损已达 1.8 亿美元,公司现金全部消耗殆尽。
10 月10 日以后,石油价格不但没有下调,反而继续一路走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陈久霖不得不向母公司中航油集团写报告请求援助。
在接到新加坡公司的求助请求之后,中航油集团不仅没有责令新加坡公司迅速斩仓,反而决定对其实施救助。
10 月20 航油集团以私募方式卖出手中所持15% 的股份,获资1.08 亿美元,立即交给新加坡公司补仓。
此举愈发使新加坡公司泥潭深陷。
2004 年10 月26 日和28 公司因无法补加一些合约的保证金而强行平仓,从而蒙受 1.32 亿美元实际亏损。
接着,11 日到25 日,公司的期权合约继续遭逼仓,截至25 日的实际亏损达3.81 亿美元。
2004 年12 日,在亏损 5.5 亿美元后新加坡公司宣布向法庭申请破产保护令,中航油事件至此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