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7-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7-1999

1 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丙烯腈测定。

1.2 当采样体积为30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2 mg/m3。方法的定量测定浓度范围为0.26~33.0 mg/m3。

2 方法原理

丙烯腈(CH

2=CHCH

2

CN)用活性炭常温吸附富集,再经二硫化碳常温解吸,解吸

液中各组分通过色谱柱得到分离后进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从测得的丙烯腈色谱峰高(或面积),对解吸液中丙烯腈浓度定量,最后由解吸液体积、浓度和采样体积计算出气体样品中丙烯腈的浓度。

3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 试剂和材料

4.1 丙烯腈:色谱纯(或分析纯,但必须对丙烯腈无色谱干扰峰)。

4.2 二硫化碳:分析纯(对丙烯腈的色谱测定无干扰峰,否则需进行蒸馏,取46~47℃的馏分)。

4.3 气相色谱固定相:GDX-502, 60~80目。

4.4 氮气:纯度99.99%,并用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净化.

4.5 氢气:纯度99.99%,并用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净化。

4.6 空气。

4.7 活性炭吸附管

活性炭吸附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玻璃管的两端熔封密闭,并配有两个塑胶帽盖,以备采样完毕后盖紧密闭用。管内填装活性炭粒度为20~40目,A段含100mg, B段含50mg。A段活性炭前的玻璃棉上压着一个V字型弹簧钩,以免炭粒松动。活性炭应对气态丙烯腈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可用二硫化碳解吸被吸附的丙烯腈。目前市售的用于采集空气中有机蒸气,并以二硫化碳作解吸溶剂的活性炭吸附管能满足要求。

4.8 丙烯腊标准储备液:c=10. 0 mg/ml。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t的丙烯腈(4.1)于容量瓶中,小心加人二硫化碳至刻度,配制成溶液的丙烯腈浓度为10.0 mg/ml,作为储备液,密闭存放于低温(4~8℃)下,备用。存放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4.9 丙烯腈标准使用液:c=1.00 mg/ml。

取1.00ml丙烯睛标准储备液(4.8)于10ml容量瓶中,用二硫化碳稀释至刻度。

5 仪器

5.1 气相色谱仪: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5.2 色谱柱

5.2.1 柱材料:玻璃或聚四氟乙烯。

5.2.2 柱长:3m。

5.2.3 柱内径:3mm。

5.2.4 柱类型:填充柱。

5.2.5 柱内填充物:GDx-502, 60~80目。

5.2.6 色谱柱制备和老化〔参见附录B)

5.3 微量注射器:1.0μl。

5.4 采样仪器

参考GB 16157-1996中9. 3配里采样仪器。

5.4.1 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4.1.1 采样管

采用不锈钢、硬质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质,有适当尺寸,并附有可加温至120℃以上的保温夹套。

5.4.1.2 样品收集装置

活性炭吸附管(4.7)。

5.4.1.3 流量计量装置

见GB 16157-1996中9.3.6

5.4.1.4 抽气泵

见GB 16157-1996中9.3.7。

5.4.1.5 连接管

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硅橡胶管。

5.4.2 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5.4.2.1 引气管

聚四氟乙烯软管,头部接一玻璃漏斗.

5.4.2.2 样品收集装置

活性炭吸附管(4.7)。

5.4.2.3 流盘计量装置和抽气泵

参考GB 15157-1996中9.3.6 和9.3.7配置。5.4.2.4 连接管

同5.4.1.5。

6 样品采集和保存

6.1 有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1.1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 16157-1996中9.1.1.和9.1.2确定采样位里和采样点。

6.1.2 采样装置的连接

参考GB 16157-1996中9.3图28,按采样管、样品收集装置(吸附管)、流量计量装置和抽气泵的顺序连接好采样系统,注意吸附管进气口应垂直向上(见图2),按GB 16157-1996中9.4的要求检查采样系统的气密性和可靠性。连接采样系统的连接管要尽可能短。

6.1.3 样品采集

在采样管口塞适量玻璃棉,然后将其伸人至排气筒内的采样点位置,启动抽气泵,先使排气筒内的气体由旁路吸附管流通,以充分洗涤采样管路,然后再使排气通过吸附管,记录采样时间、温度和流量,采样完毕后应立即取下吸附管,用塑料帽盖将两端盖紧,带回实验室分析。

6.1.4 采样管加热温度控制

采样管加热温度应以水气和样品不在采样管璧凝结为原则,但加热温度最高不得超过160℃。若排气温度接近常温,采样管也不必加热。

6.1.5 采样流量

采样流量一般应控制在0.3~1.0 L/min之间。当温度高于30℃时,采样流速应降低,不要超过0.5 L/min,以保证B段活性炭吸附量小于吸附总量的2%。

6.1.6 采样量

对每支活性炭吸附管,采样童应控制在二硫化碳解吸液中丙烯腈浓度为10~400μg/ml。每支活性炭吸附管的最大采样量一般不超过1.6mg,且B段活性炭吸附的丙烯腈应不超过被吸附丙烯腈总量的2%。

6.2 无组织排放样品采集

6.2.1 采样位置和采样点

按GB 16297-1996中附录C的规定确定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位置,或按其他特定的要求确定采样点的位置。

6.2.2 采样装置的连接

按引气管(如无必要,可不接引气管)、吸附管、流量计量装置、抽气泵的顺序连接采样系统(参看6.1.2)。

6.2.3 样品采集、采样流量和采样量等均参照6.1相应部分。

6.3 样品保存

采样后的活性炭管,在两端塞紧帽盖的情况下避光保存,低温下(8℃以下)保存最多不超过7天。

7 分析步骤

7.1 色谱条件

7.1.1 层析室温度:130℃。

7.1.2 进样器温度:150℃。

7.1.3 检测器温度:150℃。

7.1.4 氮气(4.4)流速:30 ml/min。

1.1.5 氢气(4.5)流速:40 ml/min。

7.1.6 空气(4.6)流速:350 ml/min。

7.2 校准曲线绘制

取不同体积丙烯腈标准使用液(4. 9)于6个10 ml容量瓶中,分别加入二硫化碳稀释至刻度,配制成浓度为10.0~500μg/ml标准系列溶液(见表1)摇匀待测。

表1 丙烯腈标准系列溶液

编号 1 2 3 4 5 6 标准使用液体积,ml 0.10 0.50 1.00 2.00 3.00 5.00 二硫化碳体积,ml 9.90 9.50 9.00 8.00 7.00 5.00 丙烯腈浓度,μg/ml 10.0 50.0 100 200 300 500

按7.1规定的气相色谱操作条件,分别取上述标准系列溶液注人气相色谱仪,进样量为 1.0μl,测定丙烯腈峰高(或峰面积)。每个浓度的溶液重复进

样三次,取平均值,以浓度c

i (μg/ml)与对应峰高h

i

(或面积A

i

)绘制校准曲线,

并计算得到校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

7.3 样品测定

7.3.1 样品的解吸

将采集样品后的活性炭吸附管两端的帽盖打开,用一根带钩的铁丝取出压在A段活性炭粒上的V字型弹簧钩,将A段活性炭(包括上端玻璃棉)和B段活性炭(包括海绵)分别转移到两支干燥的具磨口的试管内,并立即用吸管移取2.00ml和1.00ml二硫化碳,分别加人盛A段和B段活性炭的试管内,迅

速盖紧试管塞,不断轻轻振摇试管,使二硫化碳能和活性炭充分接触混和,30min后进行气相色谱测定。

7.3.2 气相色谱测定

按绘制校准曲线相同的气相色谱工作条件调节仪器,对7.3.1中得到A 段和B段活性炭的二硫化碳解吸液分别作气相色谱测定。取解吸液的上层清液进样,每次进样量为1.0μl,重复进样三次,取丙烯腈色谱峰高(或面积)的平均值定量。

8 计算和结果表示

8.1 定性分析

以丙烯腈标样的色谱峰保留时间定性。

标准色谱图参见图3。

首次分析成分复杂的样品,且对定性结果有疑间时,应采用双柱定性。辅助定性的柱特征和色谱条件详见附录A。

若经双柱定性后,对定性结果仍有疑间时,可采用GC/MS等其他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定性。

8.2 定量分析

由测得的丙烯腈色谱峰高(或峰面积)平均值,直接在校准曲线上查得丙

烯腈浓度c

a 和c

b

,再根据采气体积计算气体样品中的丙烯腈浓度。计算式如下:

式中:c

R

——采气样品中丙烯腈浓度,mg/m3 ;

c

a

——A段活性炭解吸液中丙烯腈浓度,μg/ml;

c

b

——B段活性炭解吸液中丙烯腈浓度,μg/ml;

V

a

——A段活性炭的二破化碳解吸液体积,ml;

V

b

——B段活性炭的二琉化碳解吸掖体积,ml;

V

nd

——换算到标准状态下的干采气体积,L。(按GB 16157-1996中10.1或10.2计算)。

8.3 丙烯腈有组织排放的“排放浓度”计算

按GB 16157-1996中11.1.2计算丙烯腈的“排放浓度”。

8.4 丙烯腈有组织排放的“排放速率((kg/h)”计算

按GB 16157-1996中11.4计算丙烯腈的“排放速率”.

8.5 丙烯腈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计算

8.5.1 一个监控点的丙烯腈平均浓度计算

按下式计算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丙烯腈平均浓度。

式中:c——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的丙烯腈平均浓度;

c

i

——一个样品的丙烯腈浓度;

n——一个无组织排放监控点采集的样品数。

8.5.2 “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的计算

按GB 162971996附录C中C2.3计丙烯腈的“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值”。

9 精密度和准确度

9.1 精密度

浓度为14.1 mg/m3和32.2 mg/m3的丙烯腈标准样品,经五个实验室分别

用浓度为14.1 mg/m3和3Z.2 mg/m3的丙烯腈标准样品。经五个实验室测定,得到方法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 2.0%(范围在0~3.6%之间)和 5.6%(范围3.7%~7.8%之间)。

10 说明

10.1 本方法中甲醇、乙醛、丙烯醛、乙腈、丙腈等一般不干扰测定。若遇干扰物质量稍大而影响丙烯腈出峰时,可将色谱柱内填充剂60~80目的GDX-502改为80~100目,则可得到更好的分离效果。

10.2 二硫化碳沸点较低,极易挥发,因此在配制标准溶液和对样品进行解吸时,均应注意随时盖紧容器的磨口塞。室内温度不要超过30℃,否则应将盛解吸液的试管置于冷水中。

10.3 二硫化碳不溶于水,使用过的玻璃仪器可用热的稀碱溶液清洗,例如,

用5%Na

2CO

3

溶液加热后作洗涤剂,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干燥备用。丙烯腈辅

助定性色谱柱条件

A1 固定相

β,β一氧二丙腈:6201(60~80)目釉化)二20:80 A2 色谱柱特征

A2.1 柱长:2m。

A2.2 柱内径:4m。

A2.3 柱材质:不锈钢。

A2.4 检测器:氢火焰离子化(FID)。

A3 色谱条件

A3.1 柱温:80±0.5℃。

A3.2 氮气流速:80ml/min。

A3.3 氢气流速:50ml/min。

A3.4 空气流速:500ml/min。

A4 标准色谱图

色谱柱的制备和老化

B1 填充物的处理

用适量的环己烷(分析纯)作提洗剂,在索氏提取器中对GDX-502洗提数小时,然后在30~40℃下干燥之。待环己烷基本挥发后,将GDX-502置于真空干燥箱内(或在氮气气氛下),经130℃真空干燥2~3h后,待温度降至室温,取出装柱。

B2 色谱柱装柱

玻璃柱的一端用玻璃棉塞住,连接一个缓冲瓶和一个控制活塞,然后接真空泵。柱的另一端接一漏斗,在开启真空泵抽吸的同时,将处理过的干燥填充物GDX-502慢慢加人漏斗装进玻璃柱内,用活塞控制抽气速度,边抽气,边填装,同时轻轻振动玻璃柱(可用小型电动按摩器,对玻璃柱作持续的按摩振动,20min)直至填充物在柱内填充得紧密、均匀。填装完毕后,用玻璃棉塞住色谱柱的另一端。

B3 色谱柱老化

将装好的色谱柱接入色谱仪进样口,出口端不接检测器,以30ml/min

流量通过N

2气,逐步升高柱温至150℃,老化7~10h,至基线平稳。

编制:审核:批准:

实验一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醇

实验一 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定性、定量方法。 2.学习归一化法定量方法。 3.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性能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具有极强的分离效能。一个混合物样品定量引入合适的色谱系统后,样品在流动相携带下进入色谱柱,样品中各组分由于各自的性质不同,在柱内与固定相的作用力大小不同,导致在柱内的迁移速度不同,使混合物中的各组分先后离开色谱柱得到分离。分离后的组分进入检测器,检测器将物质的浓度或质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给记录仪或显示器,得到色谱图。利用保留值可定性,利用峰高或峰面积可定量。 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好多种,本实验采用归一法。 归一法就是分别求出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峰面积和校正因子,然后依次求各组分的百分含量。10000?'?=∑ f A f Ai Wi i 归一法优点:简洁;进样量无需准确;条件变化时对结果影响不大。 缺点:混合物中所有组分必须全出峰;必须测出所有峰面积。 [仪器试剂]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气相色谱仪;微量注射器1μL 乙醇、正丙醇、正丁醇,均为色谱纯 四、实验步骤 1. 色谱条件 色谱柱 OV-101弹性石英毛细管柱 25m×0.32mm

柱温150℃;检测器200℃;汽化室200℃ 载气氮气,流速1.0cm/s。 2. 实验内容 开启气源(高压钢瓶或气体发生器),接通载气、燃气、助燃气。打开气相色谱仪主机电源,打开色谱工作站、计算机电源开关,联机。按上述色谱条件进行条件设置。温度升至一定数值后,进行自动或手动点火。待基线稳定后,用1μL 微量注射器取0.5μL含有混合醇的水样注入色谱仪,同时按下数据采集键。 五、数据处理 1. 面积归一化法定量 组分乙醇正丙醇正丁醇 峰高(mm) 半峰宽 (mm) 峰面积 (mm2) 含量(%) 将计算结果与计算机打印结果比较。 【思考题】 1. 本实验中是否需要准确进样?为什么? 2. FID检测器是否对任何物质都有响应?

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

气相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的苯系物 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法原理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2.了解气相色谱仪的基本结构及操作步骤。 3.初步学会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测定方法。 4.掌握色谱条件的选择原则。 5.了解气相色谱仪常见的检测器及检测原理。 6.了解气相色谱仪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安全常识。 实验原理: 1.气相色谱法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采用气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方法,载气载着欲分离试样通过色谱柱中固定相,使试样中各组分分离,然后分别检测,其流程见图1。 图1 气相色谱仪结构 载气由高压钢瓶1提供,经减压阀2进入载气净化干燥管3,由针形阀控制载气的压力和流量,流量计5和压力表指示载气的柱前压力和流量。试样由进样器7进入并汽化,然后进入色谱柱8,各组分分离后依次进入检测器检测,然后经信号放大器10放大后由记录仪11记录。

气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利用待测物质在流动相(载气)和固定相两相间的分配有差异(即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反复进行,从几千次到数百万次,即使组分的分配系数只有微小的差异,随着流动相的移动可以有明显的差距,最后使这些组分得到分离。 2.色谱条件的选择。 汽化室温度:通常选择比待测物质沸点高20—30℃。 色谱柱温度:通常选择比待测物质沸点低20—30℃。 检测器温度(FID):高于120℃。 载气流速:根据实验需要确定,载气流速越大出峰越快,但分离效果不好;流速越小,出峰越慢,但分离效果好。 3.气相色谱检测器。 (1)热导池检测器(TCD) 热导池检测器是基于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当电流通过钨丝时,钨丝被加热到一定温度,钨丝的电阻值也就增加到一定值。在未进试样时,通过热导池两个池孔的都是载气。由于载气的热传导作用,使钨丝的温度下降,电阻减小,此时热导他的两个池孔中钨丝温度下降和电阻减小的数值是相同的。在试样组分进入以后,载气流经参比池,而载气带着试样组分流经测量池,出于被测组分与载气组成的混合气体的热导系数和载气的热导系数不同。因而测量池中钨丝的散热情况就发生变化,使两个池孔巾的两根钨丝的电阻值之间有厂差异,此差异可以利用电桥测量出来。热导池检测器对所有物质都有响应,因此是应用最广、最成熟的一种检测器。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利用高温的氢火焰将部分待测物质离子化,在电场的作用下形成电流,电流信号经放大器放大并被记录仪记录。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对含碳有机化合物有很高的灵敏度。一般比热导池检测器的灵敏度高几个数量级,故适宜于痕量有机物的分析。 (3)电子捕获检测器(ECD) 电子俘获检测器是应用广泛的一种具有选择性、高灵敏度的浓度型检测器。它的选择性是指它只对具有电负性的物质(如含有卤素、硫、磷、氮、氧的物质)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093858 张亚辉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保留值定性及归一化法定量的方法和特点; 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掌握微量注射器进样技术。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1.GC-2000型气相色谱仪,4台 2.医用注射器,1支 3.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三?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载气)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它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极性或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它分析的对象是气体和可挥发的物质。 顶空气相色谱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上方气体成分来测定该组分在样品中的含量,常用于分析聚合物中的残留溶剂或单体、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食品的气味性物质等等,其理论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气相和液相(固相)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顶空气相色谱分析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取样,进样,分析。根据取样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顶空气相色谱分为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和动态顶空气相色谱。本实验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 色谱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归一化法要求所有组分均出峰,同时还要有所有组分的标准样品才能定量,公式如下:

f. * A X i ! - 100% ''A 1) 式中Xi代表待测样品中组分i的含量,Ai代表组分i的峰面积,fi代表组分i的校正因 子。 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各组分校正因子相同,则(1)因为所测样品为同系物, 式可化简为 A. x. — 100% .、A 载气携带被分析的气态混合物通过色谱柱时,各组分在气液两相间反复分 配,由于各组分的K值不同,先后流出色谱柱得到分离。 气相色谱的结构如下所述: (1)气路系统(Carrier gas supply) 气路系统:获得纯净、流速稳定的载气。包括压力计、流量计及气体净化装置。 载气:要求化学惰性,不与有关物质反应。载气的选择除了要求考虑对柱效的影响外,还要与分析对象和所用的检测器相配。 净化器:多为分子筛和活性碳管的串联,可除去水、氧气以及其它杂质。 (2)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 液体进样器:不同规格的专用注射器,填充柱色谱常用10卩L;毛细管色谱常用1卩L ;新型仪器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样、换样等过程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试样。 气体进样器:推拉式、旋转式(六通阀)。 气化室: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装置。无催化作用。 (3)柱分离系统 填充柱:内径2~4 mm,长1~3m,内填固定相; 毛细管柱:内径0.1~0.5mm,长达几十至100m,涂壁固定液毛细管柱因渗透性好、传质快,因而分离效率高(n可106)、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小。 柱温:是影响分离的最重要的因素。(选择柱温主要是考虑样品待测物沸点和对分离的要求。)柱温通常要等于或略低于样品的平均沸点(分析时间20-30min);对宽沸程的样品,应使用程序升温方法。 (4)检测系统 检测器是气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热导检测器仃CD)、氢 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等,本实验选用热导检测器的结构,

气相色谱法测定环氧乙烷.doc

气相色谱法测定 明胶空心胶囊中环氧乙烷 摘要: 目的:对生产的明胶空心胶囊中环氧乙烷测定气相色谱法进行方法验证;方法:定性除了采用传统的对照品保留时间定性又采用了供试品加标定性和双柱定性,定量采用加标回收率验证方法准确性,方法精密度采用RSD%验证;结论:定性采用保留时间定性、DB-624色谱柱和PLOT/Q色谱柱双柱定性和加标定性,方法定性互相验证正确。定量加标回收率为98.44~99.98%,方法准确。方法精密度RSD%为3.6~4.1,方精密度好可靠。 引言: 依据《中国药典》(2010版)正文第二部分1204页明胶空心胶囊中环氧乙烷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实验人员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录ⅧP第二法附录61页)实验。采用了HP-5、DB-W AX、DB-624和PLOT/Q色谱柱实验(都是方法规定的色谱柱)。其中HP-5和DB-W AX均难以有效分离广生生产的供试品中的干扰峰,改用固定液为(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DB-624毛细管柱实现了基线分离,试验了供试品加标定性,加标回收率,加标RSD%。之后,依照残留溶剂测定法“附注(3)干扰峰的排除”又在另一根截然不同的气-固色谱柱做了实验。PLOT/Q色谱柱固定相为聚苯乙烯—二乙烯基苯型的高分子多孔小球。两者检验结果一致,排除了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 1 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Agilent 7890A GC/FID ; GC Chemstation (B.04.01) 工作站;Agilent 7694E顶空进样 器。对照品:环氧乙烷(浓度5mg/ml,美国Accustandard);溶剂:水(实验室超纯水);供试品:明胶空心胶囊(广生胶囊提供)。 1.2色谱条件 ①色谱条件 色谱柱:DB-624毛细管柱(30m*0.53mm*3.0um),固定相:(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柱温:40℃保持5min,升温速率25℃/min,上升到150℃终止程序升温,后运行温度230℃,后运行时间3 min;载气流速:5mL/min。 汽化室:汽化室110℃,分流比1:1。 检测器:260℃,氢气40mL/min,空气400mL/min,尾吹33 mL/min。

HJT 31-1999 固定污染源排气 光气 方法证实

1方法依据 本方法依据HJ/T 3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 2仪器和设备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分析步骤 参考HJ/T 31-1999固定污染源排气中光气的测定苯胺紫外分光光度法 4.验证结果 4.1校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按HJ/T 31-1999方法操作,数据见表1 表1校准曲线数据 浓度(μg) 0.000.200.50 1.00 2.00 5.0010.0吸光度(As) 0.0020.0070.0170.0330.0630.1600.315吸光度(As-Ao) 0.0000.0050.0150.0310.0610.1580.313 回归方程:y=0.0314x-0.0006 r=0.9999

4.2 检出限实验 在10个空白样品中分别加入5倍检出限浓度的标准物质(即0.24μg/mL ),以15L 采样体积进行测定,按HJ 168-2010规定MDL=S n t ?-)99.0,1(进行计算,结果如下: 表2 方法检出限测定结果(N=10) 根据光气,0 *a *)3/(V Vnd V W m mg C = 计算得出方法检出限。 其中:C —光气含量(mg/m 3); Va —样品溶液总体积(mL ); W —测定时所分取的样品溶液中光气含量(g ); V 0—分析时所分取的样品溶液体积(mL ); Va —所采气体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干采气体积(L ); 4.3精密度实验 取2个高低浓度水平的样品,低浓度样品1浓度为1.00μg /ml ,高浓度样品2浓度为6.00μg /ml ,按照步骤3,分别做6次平行实验,计算出样品的浓度平均值,标准偏差并求出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见表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Determination of sulpur dioxide from exhausted gas of stationary source Fixed-potential electrolysis method HJ/T57-2000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定电位电解法测定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以及测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方法。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在本标准中引用构成本标准的条文,与本标准同效。 GB/TI6157—1996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3、原理 烟气中二氧化硫(SO2)扩散通过传感器渗透膜,进入电解槽,在恒电位工作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 SO2+2H2O=SO4-2+4H++2e 由此产生极限扩散电流i,在一定范围内,其电流大小与二氧化硫浓度成正比,即: 在规定工作条件下,电子转移数Z、法拉第常数F、扩散面积S、扩散系数D和扩散层厚度δ均为常数,所以二氧化硫浓度c可由极限电流i来测定。

测定范围:15mg/m3~14300mg/m3。测量误差±5%。 影响因素:氟化氢、硫化氢对二氧化硫测定有干扰。烟尘堵塞会影响采气流速,采气流速的变化直接影响仪器的测试读数。 4、仪器 41定电位电解法二氧化硫测定仪。 4.2带加热和除湿装置的二氧化硫采样管。 4.3不同浓度二氧化硫标准气体系列或二氧化硫配气系统。 4.4能测定管道气体参数的测试仪。 5、试剂 5.1二氧化硫标准气体。 6、步骤 不同测定仪,操作步骤有差异,应严格按照仪器说明节操作。 6.1开机与标定零点 将仪器接通采样管及相应附件。定电位电解二氧化硫测定仪在开机后,通常要倒计时,为仪器标定零点。标定结束后,仪器自动进入测定状态。 6.2测定 采样应在额定负荷或参照有关标准或规定下进行。 将仪器的采样管插入烟道中,即可启动仪器抽气泵,抽取烟气进行测定。待仪器读数稳定后即可读数。同一工况下应连续测定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作业指导书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作业指导书 (依据标准:GB/T14677-1993、 GB11890-89) 分析方法: GB14677-93 、GB11890-89 1概述 本方法选用SE-30毛细管柱,用二硫化碳萃取样品中的苯系物,用FID检测, 能同时检测样品中7种苯系物。 1.1分析对象、范围 本方法分析工业废水、地表水、废气中的苯系物,测定范围0.05mg/L~12mg/L 。 1.2 方法依据 本方法参照水质苯系物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GB11890-89 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EPA 8010法。 1.3检出限 水样测定检出限0.05mg/L,气样测定检出限0.004mg/m3~0.010mg/m3。 1.4存在和干扰 1.4.1二硫化碳中若有苯系物检出,应做硝化提纯处理; 1.4.2如萃取过程中产生乳化形象,可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无水硫酸钠破乳; 1.4.3样品采集后应尽快分析,如不能及时分析,可在4℃冰箱内保存,不得超

过14天。 1.5仪器设备简介 GC-14A气相色谱仪,具FID检测器; 2.气样的前处理方法 用沙轮将采样管割开,采样管中的活性碳倒入具塞试管,加入2mL二硫化碳,振荡2min,放置20min,进样分析。 3样品净化 如水样中有悬浮物,样品应进行过滤。 4数据检测 4.1具体材料 4.1.1载气:氮气,纯度 99.9% ; 4.1.2燃气: 氢气; 4.1.3助燃气: 空气; 4.1.4 色谱柱 SE-30毛细管柱 4.2试剂 4.2.1二硫化碳 使用分析纯二硫化碳,如二硫化碳中有苯系物检出,应做硝化提纯处理,具体方法是:在1000mL吸滤瓶中加入200mL二硫化碳,加入50mL浓硫酸,置电磁搅拌器上,另取盛有50mL浓硝酸的分液漏斗置于吸滤瓶口,打开电磁搅拌器,抽真空升温至45℃,从分液漏斗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静止5min,如此交替进行30min,将溶液转移到500mL分液漏斗中,水洗。 4.2.2无水硫酸钠 350℃加热4小时,冷却后放在干燥器中保存。 4.3仪器操作条件 苯系物测定的仪器操作条件: 进样器温度: 120℃检测器温度:150℃柱温:65-150℃ 氮气流量:30mL/min 空气流量: 400mL/min 氢气流量:40mL/min 4.4样品分析

ASTM-D4492-03气相色谱法测定苯

ASTM-D4492-03气相色谱法测定苯

ASTM D4493-03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 1.范围 1.1此法通过气相色谱对苯的分离,测定苯在常态下存在的微量杂质。 1.2此法适于测定非芳香族杂质质量含量在0.001-0.200 wt%,即苯的质量含量高于99.80 wt%。 1.3此法适于测定苯中芳香族杂质质量含量在0.001-0.010 wt%。 1.4此方法的应用条件:为达到结果的一致性,应确定一种最接近于PRACTICE E29 的方法。 1.5该标准并不意味着考虑到了所有的安全因素,若有的话,结合它的应用,操作员的责任是用该标准建立一套安全健康的习惯,并在使用前确定和调整好该习惯,至于特殊危险报告请看第8部份。 2.方法概要 2.1在一个已知量的内标物中加入样品,少量的混合物被注入装配有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及毛细管柱的色谱仪中。 2.2各杂质峰和样品峰通过电子积分测量,各杂质浓度是通过计算杂质峰与总峰面积的比率得出的,纯度地通过从100.00 wt%减去杂质的百分率得出的,结果用质量百分率表示。 3.意义及用途 3.1此法适用于测定成品苯中各杂质的含量,控制苯生产过程中的总体质量,通常包含杂质有含9个碳以下的非芳香族化合物、8个碳的芳香族化合物及1,4-二氧杂环乙烷。 3.2如果不知道杂质的含量就不能确定苯的绝对纯度,D852通常认为是绝以纯度的检测方法。 4.测定的干扰 4.1由于沸点低于138℃,苯是典型在自然分解的产物,自然分解为非芳烃、甲苯、8个碳的芳香族化合物,1,4-二氧杂环乙烷。通过选择柱使已知的杂质分离完全。 4.2该标准必须使各杂质峰、苯和内标峰完全分离。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丙烯腈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7-1999

1 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丙烯腈测定。 1.2 当采样体积为30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2 mg/m3。方法的定量测定浓度范围为0.26~33.0 mg/m3。 2 方法原理 丙烯腈(CH 2=CHCH 2 CN)用活性炭常温吸附富集,再经二硫化碳常温解吸,解吸 液中各组分通过色谱柱得到分离后进人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从测得的丙烯腈色谱峰高(或面积),对解吸液中丙烯腈浓度定量,最后由解吸液体积、浓度和采样体积计算出气体样品中丙烯腈的浓度。 3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4 试剂和材料 4.1 丙烯腈:色谱纯(或分析纯,但必须对丙烯腈无色谱干扰峰)。 4.2 二硫化碳:分析纯(对丙烯腈的色谱测定无干扰峰,否则需进行蒸馏,取46~47℃的馏分)。 4.3 气相色谱固定相:GDX-502, 60~80目。 4.4 氮气:纯度99.99%,并用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净化. 4.5 氢气:纯度99.99%,并用分子筛或活性氧化铝净化。 4.6 空气。 4.7 活性炭吸附管 活性炭吸附管的结构如图1所示。玻璃管的两端熔封密闭,并配有两个塑胶帽盖,以备采样完毕后盖紧密闭用。管内填装活性炭粒度为20~40目,A段含100mg, B段含50mg。A段活性炭前的玻璃棉上压着一个V字型弹簧钩,以免炭粒松动。活性炭应对气态丙烯腈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并可用二硫化碳解吸被吸附的丙烯腈。目前市售的用于采集空气中有机蒸气,并以二硫化碳作解吸溶剂的活性炭吸附管能满足要求。 4.8 丙烯腊标准储备液:c=10. 0 mg/ml。 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一定t的丙烯腈(4.1)于容量瓶中,小心加人二硫化碳至刻度,配制成溶液的丙烯腈浓度为10.0 mg/ml,作为储备液,密闭存放于低温(4~8℃)下,备用。存放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4.9 丙烯腈标准使用液:c=1.00 mg/ml。 取1.00ml丙烯睛标准储备液(4.8)于10ml容量瓶中,用二硫化碳稀释至刻度。 5 仪器 5.1 气相色谱仪: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5.2 色谱柱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苯系物

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中的苯系物 发表时间:2017-09-20T16:14:24.060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作者:谭富来[导读] 苯及其同系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并可以多种途径进入土壤。 佛山市中科院环境与安全检测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 摘要:苯系物被广泛用于溶剂和基本化工原料,化工行业排放的苯系物造成土壤、河流、空气和地下水等有机污染,开展场地土壤中苯系物的监测工作意义重大。本文对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焦化污染场地土壤中苯系物的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气相色谱;测定下限;组分含量 0 引言 苯及其同系物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业上广泛使用并可以多种途径进入土壤,污染环境,并对人体的血液、神经、生殖系统具有较强危害。因此,环境检测工作者需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对场地土壤中苯系物的浓度进行监测。顶空-气相色谱法是目前测定焦化污染土壤中多种常见苯系物的分析方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测定方法,其不仅简便、快捷,而且具有较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顶空进样系统(AutoHS自动顶空进样器),GC(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7820A,FID),色谱柱(DB-WAX,30m×0.32mm×0.50μm)。 1.2 试剂 空白试剂水:二次蒸馏水或通过超纯水制备仪制备的无有机物水。甲醇(CH3OH),色谱纯。氯化钠(NaCl),优级纯,400℃下纯化4h。磷酸(H3PO4),优级纯。石英砂,分析纯,400℃下烘4h。 苯系物标准样品(9种):1000μg/mL,溶剂为甲醇。包括:苯、甲苯、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异丙苯、邻-二甲苯、正丙苯、苯乙烯,上海安谱实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苯系物标准使用液:将浓度为1000μg/mL的苯系物标准样品用甲醇稀释成浓度为10μg/mL的混合标准使用液。 饱和氯化钠溶液能有效提高溶液的离子强度,从而降低苯系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故实验中全都选用饱和氯化钠溶液。 饱和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用磷酸滴到500mL空白试剂水中,至pH≤2,再加入180g氯化钠,溶解混匀即可,用空白试验验证此溶液未被污染,在4℃下远离有机物环境中密封保存。 1.3 样品采样与保存 采样前使用便携式VOC测定仪对某焦化污染场地土壤中苯系物的浓度进行初步测定。经测定发现苯系物(异丙苯和正丙苯除外)含量大于500μg/kg,见图1。称取2g(精确至0.01g)样品置于顶空瓶(22mL)中,迅速向顶空瓶(22mL)中加入10.0mL甲醇,立即密封,在往复式振荡器上以150次/min的频率振荡10min。静置沉降后,用一次性巴斯德玻璃吸液管移取约1mL提取液至2mL棕色密实瓶中。该提取液可置于冷藏箱内4℃下保存,保存期为14d。 1-苯;2-甲苯;3-乙苯;4-对-二甲苯;5-间-二甲苯;6-异丙苯;7-邻-二甲苯;8-正丙苯;9-苯乙烯图1 9种苯系物标准(浓度为250μg/kg)色谱图与高浓度样品色谱图 对于异丙苯和正丙苯两组分的含量低于500μg/kg,直接称取2g(精确至0.01g)样品置于顶空瓶(22mL)中,迅速向顶空瓶(22mL)中加入10.0mL饱和氯化钠溶液,立即密封,在往复式振荡器上以150次/min的频率振荡10min,待测。 1.4 试验方法 1.4.1 顶空进样系统条件 顶空平衡温度为85℃,传输线温度110℃,进样针温度95℃。顶空瓶恒温时间50min,压力化平衡时间1min,进样时间0.2min,拨针时间0.4min。载气压力为15psi。 1.4.2 气相色谱条件 程序升温:40℃(保持6min)→5℃/min→110℃(保持0min)→10℃/min→200℃(保持3min);进样口温度:220℃;检测器温度:240℃;载气:氮气;柱流量:1.0mL/min;氢气流量:40mL/min;空气流量:400mL/min;进样方式:分流进样;分流比:10:1。 2 结果与讨论 2.1 校正曲线 参照仪器条件,建立浓度分别为10.0μg/kg、25.0μg/kg、50.0μg/kg、100μg/kg、250μg/kg和500μg/kg的初始校准曲线,测定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9种苯系物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线性良好。 2.2 方法检出限 根据《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168-2010[5]规定,连续分析7个接近于检出限浓度(本实验选择加标浓度为10.0μg/kg)的实验室空白加标样品,计算其标准偏差S,按公式MDL=St(n-1,0.99)计算检出限。其中:t(n-1,0.99)是自由度为n-1,置信度为99%时的分布(单侧),自由度为n-1,n为重复分析的样品数。方法测定下限为4倍检出限。

固定污染源采样

第二节污染源采样 (一)固定污染源采样 一、填空题 1.对除尘器进出口管道内气体压力进行测定时,可采用校准后得标准皮托管或其她经过校正得非标准型皮托管(如S形皮托管),配压力计或倾斜式压力计进行测定。 2.按等速采样原则测定锅炉烟尘浓度时,每个断面采样次数不得少于次,每个测点连续采样时间不得少于 min,每台锅炉测定时所采集样品累计得总采气量应不少于1m3,取3次采样得算术均值作为管道得烟尘浓度值。 3。采集烟尘得常用滤筒有玻璃纤维滤筒与滤筒两种。 4。烟尘测试中得预测流速法,适用于工况得污染源。 5。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等速采样得原理就是:将烟尘采样管由采样孔插入烟道中,采样嘴气流,使采样嘴得吸气速度与测点处气流速度,并抽取一定量得含尘气体,根据采样管上捕集到得颗粒物量与同时抽取得气体量,计算排气中颗粒物浓度、 6。在烟尘采样中,形状呈弯成90°得双层同心圆管皮托管,也称型皮托管。 7。在矩形烟道内采集烟尘,若管道断面积〈0.1m2,且流速分布、对称并符合断面布设得技术要求时,可取断面中心作为测点。 8.蒸汽锅炉负荷就是指锅炉得蒸发量,即锅炉每小时能产生多少吨得,单位为比。9.测定锅炉烟尘时,测点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垂直管段,并不宜靠近管道弯头及断面形状急剧变化得部位、测点位置应在距弯头、接头、阀门与其她变径管段得下游方向大于倍直径处。 10。用S形皮托管与U形压力计测量烟气得压力时,可将S形皮托管一路出口端用乳胶管与U形压力计一端相连,并将S形皮托管插入烟道近中心处,使其测量端开口平面平行于气流方向,所测得得压力为。 11、通常在风机后得压入式管道中进行烟尘采样,管道中得静压与动压都为(填“正”或“负”),全压为 (填“正"或“负”)、

苯系物测定方法

实验二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 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GB 11737—89 一、实验前取样标准方法: 1.选点要求 1.1采样点的数量:采样点的数量根据监测室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而确定,以期能正确反映室空气污染物的水平。原则上小于50m3的房间应设(1~3)个点; 50m3~100m3设(3~5)个点;100m3以上至少设5个点。在对角线上或梅花式均匀分布。 1.2采样点应避开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 1.3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相对高度0.5~1.5之间。 2.采样时间和频率 年平均浓度至少采样3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采样18h,8 h平均浓度至少采样6 h,1 h平均浓度至少采样45min,采样时间应函盖通风最差的时间段。 3.采样方法和采样仪器 根据污染物在室空气中存在状态,选用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仪器,用于室的采样器的噪声应小于50 dB(A)。具体采样方法应按各个污染物检验方法中规定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 3.1筛选法采样:采样前关闭门窗12 h,采样时关闭门窗,至少采样45min. 3.2累积法采样:当采用筛选法采样达不到本标准要求时,必须采用累积法(按年平均、日平均、8 h平均值)的要求采样。 4.质量保证措施 4.1气密性检查:有动力采样器在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査,不得漏气。 42流暈校准:采样系统流量要能保持恒定,采样前和采样后要用一级皂膜计校准采样系统进气流量,误差不超过5%。

采样器流量校准:在采样器正常使用状态下,用一级皂膜计校准采样器流量计的刻度,校准5个点,绘制流量标准曲线。记录校准时的大气压力和温度。 4.3空白检验:在一批现场采样中,应留有两个采样管不采样,并按其他样品管一样对待,作为采样过程中空白检验,若空白检验超过控制围,则这批样品作废。 44仪器使用前,应按仪器说明书对仪器进行检验和标定。 4.5在计算浓度时应用下式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体积: V0=V*(T0/T)*(P/P0) 式中: V。——换算成标准状态下的采样体积,L; V 一采样体积L; T0——标准状态的绝对温度,273K T一一采样时采样点现场的温度(t)与标准状态的绝对温度之和,(t + 273)K P0一-标准状态下的大气压力,101.3 KPa P一一采样时采样点的大气压力,KPa 4.6每次平行采样,测定之差与平均值比较的相对偏差不超过20% 。 5.记录 采样时要对现场情况、各种污染源、采样日期、时间、地点、数量、布点方式、大气压力、气温、相对湿度、空气流速以及采样者签字等做出详细记录,随样品一同报到实验室。 检验时应对检验日期、实验室、仪器和编号、分析方法、检验依据、实验条件、原始数据、测试人、校核人等做出详细记录。 6.测试结果和评价 测试结果以平均值表示,化学性、生物性和放射性指标平均值符合标准值要求时,为符合本标准。如有一项检验结果未达到本标准要求时,为不符合本标准。要求年平均、日平均、8 h平均值的参数,可以先做筛选采样检验。若检验结果符合标准值要求,为符合本标准。若筛选釆样检验结果不符合标准值要求,必须按年平均、日平均、8 h平均值的要求,用累积采样检验结果评价。

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等)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汇总

CEMS比对监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的检测过程中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散见于于9个标准及规范,分别是: 1.《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T 16157-1996及其修改单(环境保护部公告【2017】第87号) 2.《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HJ 75-2017 3.《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76-2017 4.《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比对监测技术规定(试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2010年8月 5.《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73-2007 6.《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T 397-2007 7.《固定污染源废气氮氧化物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 693-2014 8.《固定污染源废气二氧化硫的测定定电位电解法》HJ57-2017 9.《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HJ 836-2017 综合以上标准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比对监测主要从监测人员、监测仪器与设备、采样过程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监测报告出具等方面进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监测人员 (1)要求监测人员经培训后持证上岗。 (2)生态环境监测要求至少2人进行现场监测工作。 (3)监测过程应有照片视频等资料。 注:(2、3条依据为《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 2、监测仪器与设备

(1)监测仪器设备应经检定/校准合格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GB/T 16157-1996中12.2规定的仪器与设备(排气温度测量仪表、S行皮托管、斜管微压计、空盒大气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或压力计、转子流量计、采样管加热温度、分析天平、采用嘴),应依据标准至少半年自行校准一次。 定电位电解法烟气(S02、NO。CO)测定仪应在每次使用前校准。采用仪器量程20%一30%、 50%一60%、80%一90%处浓度或与待测物相近浓度的标准气体校准,若仪器示值偏差不高于±5%,测定仪可以使用。 至少每季度对测氧仪校准一次,采用高纯氮校正其零点。用纯净空气调整测氧仪示值,在标准大气压下其示值为20.9%。 定电位电解法烟气测定仪和测氧仪的电化学传感器寿命一般为1—2年,到期后应及时更换。在有效使用期内若发现传感器性能明显下降或失效,须及时更换传感器,更换后测定仪需重新检定方可使用。 (2)监测仪器与设备应定期维护保养,应制定仪器与设备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使用时做好仪器与设备使用记录,保证仪器与设备处于完好状态。 (3)每季度现场抽查仪器与设备使用情况和使用记录。 3、采样质量控制 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样,进行气密性检查、校准、采样流量控制等操作。 4、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每批样品应至少做一个全程空白样,实验室内应进行质控样品的测定。 5、监测报告 监测报告应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实例:比对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 1.监测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2.检测仪器均在检定有效期内。 3.测量气态污染物时,采样测量前、后均采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校准。 4.颗粒物测定每批做1个全程空白样。 5.整个检测过程均严格执行《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技 术规范》HJ 75-201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SO2、NOx、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 76-2017的相关要求。 6.监测报告应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093858 张亚辉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气相色谱保留值定性及归一化法定量的方法和特点; 2、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使用,掌握微量注射器进样技术。 二. 实验仪器与试剂 1. GC-2000型气相色谱仪,4台 2. 医用注射器,1支 3. 苯、甲苯、二甲苯混合物 三.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法是以气体(载气)作为流动相的柱色谱分离技术,它主要是利用物质的极性或吸附性质的差异来实现混合物的分离,它分析的对象是气体和可挥发的物质。 顶空气相色谱法是通过测定样品上方气体成分来测定该组分在样品中的含量,常用于分析聚合物中的残留溶剂或单体、废水中的挥发性有机物、食品的气味性物质等等,其理论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气相和液相(固相)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顶空气相色谱分析过程包括三个过程:取样,进样,分析。根据取样方式的不同,可以把顶空气相色谱分为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和动态顶空气相色谱。本实验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法。 色谱定量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峰面积(峰高)百分比法、归一化法、内标法、外标法和标准加入法。本实验采用归一化法。归一化法要求所有组分均出峰,同时还要有所有组分的标准样品才能定量,公式如下: (1) 式中x i 代表待测样品中组分i 的含量,Ai 代表组分i 的峰面积,fi 代表组分i 的校正因子。 因为所测样品为同系物,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各组分校正因子相同,则(1)式可化简为 %100??= ∑i i i i i A f A f x % 100?=∑i i i A A x

载气携带被分析的气态混合物通过色谱柱时,各组分在气液两相间反复分配,由于各组分的K值不同,先后流出色谱柱得到分离。 气相色谱的结构如下所述: (1)气路系统(Carrier gas supply) 气路系统:获得纯净、流速稳定的载气。包括压力计、流量计及气体净化装置。 载气:要求化学惰性,不与有关物质反应。载气的选择除了要求考虑对柱效的影响外,还要与分析对象和所用的检测器相配。 净化器:多为分子筛和活性碳管的串联,可除去水、氧气以及其它杂质。(2)进样系统:进样器+气化室 液体进样器:不同规格的专用注射器,填充柱色谱常用10μL;毛细管色谱常用1μL;新型仪器带有全自动液体进样器,清洗、润冲、取样、进样、换样等过程自动完成,一次可放置数十个试样。 气体进样器:推拉式、旋转式(六通阀)。 气化室:将液体试样瞬间气化的装置。无催化作用。 (3)柱分离系统 填充柱:内径2~4 mm,长1~3m,内填固定相; 毛细管柱:内径0.1~0.5mm,长达几十至100m,涂壁固定液毛细管柱因渗透性好、传质快,因而分离效率高(n可106)、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小。 柱温:是影响分离的最重要的因素。(选择柱温主要是考虑样品待测物沸点和对分离的要求。)柱温通常要等于或略低于样品的平均沸点(分析时间20-30min);对宽沸程的样品,应使用程序升温方法。 (4)检测系统 检测器是气相色谱仪的关键部件。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热导检测器(TCD)、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等,本实验选用热导检测器的结构,主要根据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热导系数,对待侧物进行检测。热导检测器包括:池体(一般用不锈钢制成);热敏元件: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且价廉易加工的钨丝制成;参考臂:仅允许纯载气通过,通常连接在进样装置之前;测量臂:需要携带被分离组分的载气流过,则连接在紧靠近分离柱出口处。四、实验条件 色谱柱:长2m,102白色担体60~80目,涂渍角鲨烷或PEG为固定液,液担比为5﹕100 柱温:80,气化室温度:100,检测器温度120,载气:氢气 五、实验内容 (1)配制苯、甲苯、二甲苯标准混合液(各取1,5,5)取1μL,测谱图,归一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氯气的测定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HJ/T 30-1999 1.适用范围 1.1 本方法适用于固定污染源有组织排放和无组织排放的氯气测定。 1.2 当采集无组织排放样品体积为30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03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086~3.3mg/m3,当采集有组织排气样品体积为5.0L时,方法的检出限为0.2mg/m3,定量测定的浓度范围为0.52~20mg/m3。 1.3 游离溴有和氯相同的反应而产生正干扰,微量二氧化硫对测定有明显负干扰。 2. 方法原理 含溴化钾、甲基橙的酸性溶液和氯气反应,氯气将溴离子氧化成溴,溴能在酸性溶液中将甲基橙溶液的红色减退,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退色的程度来确定氯气的含量。 3. 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分析过程中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 3.1 浓硫酸:ρ=1.84g/ml。 3.2 甲基橙。 3.3 溴化钾。 3.4 溴酸钾:基准试剂。 3.5 硫酸溶液:1+6。 量取100ml浓硫酸,缓慢地、边倒边搅拌加入到600ml水中 3.6 甲基橙吸收贮备液 称取0.1000 g甲基橙,溶解于100ml 40~50℃的水中,冷却至室温,加无水乙醇20ml,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放置暗处可保存半年。 3.7 甲基橙吸收使用液 用吸管移取甲基橙吸收储备液250ml,置于1000ml容量瓶中,加入500ml 1+6硫酸溶液,再加入5.0g溴化钾,溶解后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3.8 溴酸钾标准贮备液:c(l/6KBrO3)1.41×10-1mol/L。 称取1.9627g溴酸钾,用少量水溶解,移入5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溴酸钾标准贮备溶液每毫升相当于5.00mg氯。放置暗处,可保存半年。 3.9 溴酸钾标准使用液:c(l/6KBrO3)1.41×10-3mol/L。 用吸管移取溴酸钾标准贮备液10ml,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溴酸钾标准使用液每毫升相当于50.0μg氯。 4. 仪器 4.1 分光光度计:具1cm比色皿。 4.2 采样仪器 4.2.1 有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参照GB 16157—1996中9.3有关部分配置采样仪器。 4.2.1.1 采样管 以硬质玻璃、氟树脂或氯乙烯树脂为材质,具有适当尺寸的管料为采样管。 4.2.1.2 取样装置 25ml多孔玻板吸收管。 4.2.1.3 流量计量装置 按GB 16157—1996中9.3.6配置流量计量装置。 4.2.1.4 抽气泵 按GB 16157—1996中9.3.7配置抽气泵。 4.2.1.5 连接管 聚四氟乙烯软管或内衬聚四氟乙烯薄膜的硅橡胶管。 4.2.2 无组织排放监测采样仪器 4.2.2.1 引气管 以聚四氟乙烯或聚乙烯软管作引气管,在其头部接一玻璃漏斗。 4.2.2.2 取样装置 25ml多孔玻板吸收管。 4.2.2.3 流量计量装置 按GB 16157—1996中9.3.6配置流量计量装置。

实验三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GC-8A)

仪器分析实验指导 及实验报告 专业及班级 姓名 开课单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内蒙古工业大学化工学应用化学系分析实验室制

气相色谱法测定苯系物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气相色谱的仪器组成、工作原理及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的基本操作。 2.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苯、甲苯和二甲苯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含量。 二、实验原理 气相色谱方法是利用试样中各组份在气相和固定液相间的分配系数不同将混合物分离、测定的仪器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分析含量少的气体和易挥发的液体。当汽化后的试样被载气带入色谱柱中运行时,组份就在其中的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分配,由于固定相对各组份的吸附或溶解能力不同,因此各组份在色谱柱中的运行速度就不同,经过一定的柱长后,便彼此分离,按流出顺序离开色谱柱进入检测器,被检测,在记录器上绘制出各组份的色谱峰——流出曲线。在色谱条件一定时,任何一种物质都有确定的保留参数,如保留时间、保留体积及相对保留值等。因此,在相同的色谱操作条件下,通过比较已知纯样和未知物的保留参数或在固定相上的位置,即可确定未知物为何种物质。测量峰高或峰面积,采用外标法、内标法或归一化法,可确定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 三、仪器、试剂: 1.仪器设备 1)岛津GC-8A型气相色谱仪,Chromato-Solution Light色谱工作站。 2)进样口: 毛细柱进样口 (S/SL)。 3)检测器:TCD检测器。 4)色谱柱:PEG-6000/6201,Φ4×2m。 5)5ul微量注射器。 (99.999%),载气流速:30mL/min。 2.气体:高纯N 2 3、药品:苯、甲苯、二甲苯。 四、实验步骤: 气源的状态及压力,然后打开气源,检漏。 1.检查N 2 2. 按下列条件设置参数: 柱箱温度:110℃;进样器温度(或气化室温度):120℃; 检测器TCD温度:120℃。 3. 开启电脑中的工作站程序及色谱仪。15min后设置桥流:80mA。升温结束, 待基线平稳后,即可进样。 4.用微量注射器准确抽取0.5μL溶液,注射入进样口。注意不要将气泡抽入针筒。进样的同时,用鼠标点击工作站上的“开始”绿色按钮,待准备结束(1-2s),按下色谱工作站“CH1”按钮,开始记录图谱,储存并处 理图谱数据。若想在设定的“采集时间”前终止实验,可用鼠标点击工 作站上的“停止”红色按钮。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分别测定苯、甲苯、二甲苯标准溶液及混合样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