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七(上)第一章有理数的乘方课时3
- 格式:pptx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0
1.5.1 有理数的乘方1.5.2 科学记数法1.5.3近似数学习目标:1.能指明近似数的精确度及有效数字;2.能按要求写出近似值.学习重点:能给出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及精确度学习难点:合理地对一个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讨论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填空(1)所在的班级的人数是,这个数是(精确数或近似数)(2)你出生的年月日是,那么你的年龄是岁,这个数字是(精确数或近似数)2.用你的刻度尺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可以读出一些数据,它们是准确的还是近似的?二、交流反馈1. 同桌的小明和小颖用最小单位不同的刻度尺测量了同一片树叶的长度,如图所示:(1)根据小明的测量方法,你能知道他用的刻度尺最小刻度是什么吗?这片树叶的长度约为多少?根据小颖的测量呢?(2)谁的测量结果更精确一些?说说你的理由.2. 例1 按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15 8(精确到0.001)(2)30 4.35(精确到个位)(3)1.804(精确到0.1)(4)1.804(精确到0.01)3. 例2 下列由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各精确到哪一位?(1)132.4;(2)0.0572;(3)2.40万4. 思考:近似数1.8和1.80一样吗?为什么?三、巩固练习教科书第47页练习四、当堂清1.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0.600精确到位2.近似数4.10×105精确到位;3.对于由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3.02×1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精确到百分位;B.精确到个位;C.精确到万位;D.精确到千位;三、用四舍五入法,按括号里的要求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58998(精确到千分位);(2)549.49(精确到个位);(3)0.099(精确到0.01);(4)354600(精确到千位)(5)254680(精确到万位);(6)3.6698×104(精确到十位);参考答案:1. 千分2. 千3. C4. (1)5.90 (2)549 (3)0.10 (4)3.55×105(5) 2.5×105吨(6)36700六、学习反思。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七年级新教程第一章第5小节的内容。
它是前一部分加、减、乘、除运算知识的完结与提升,对后面学习科学记数法又具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特别是对于与乘方运算相关概念的理解,它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观察、探索、总结的数学思想。
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课时的教学力求达到以下目标: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完成乘方运算。
3、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
4、通过对乘方意义的探究过程,向学生渗透比较、归纳、猜想,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思想。
重点: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难点:负数的乘方运算二、学生分析我班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到90%以上,由于家长素质不高,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非常不利,学习习惯差,小学基础薄弱,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受年龄限制,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学中不宜过深。
三、教法分析和学法分析教法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学法上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旧知识中找到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故事导入:古时候,在某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对聪明的大臣表示感激。
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
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里放些米粒吧。
第一个格放2粒米,第二格放4粒米,第三格放8粒米,然后是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
”“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大米?”你认为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大米吗?给学生一定时间思考问题,此时并不要求学生作出详细解答,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并为后面解决问题作铺垫。
1.5有理数的乘方1.5.1乘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幂的底数与指数.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乘方的意义,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理解一个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1~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在式子a n(n为正整数)中,a叫底数,n叫指数,a n叫幂.读作a的n次方或a的n 次幂.3.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5.计算:(1)(-3)4;(2)-34;(3)⎝⎛⎭⎫-233; (5)(-1)2018. 解:(1)原式=81. (2)原式=-81. (3)原式=-827. (4)原式=1. (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100+(-2)101;(2)(-0.25)2017×420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的特点,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简算.【解答】(1)原式=(-2)100+(-2)×(-2)100=(1-2)×(-2)100=(-1)×2100=-2100.(2)原式=(-0.25)2017×4×42018=(-0.25×4)2017×4=(-1)2017×4=(-1)×4=-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乘方的定义的逆应用,把底数相同的幂转化成指数也相同后,再逆应用运算律解答问题.【例2】计算:(1)-14+|3-5|-16÷(-2)×12; (2)6×⎝⎛⎭⎫13-12-32÷(-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6×⎝⎛⎭⎫-12×12=-1+2+4=5.(2)原式=6×13-6×12-9×⎝⎛⎭⎫-112 =2-3+34=-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运算法则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根长1 m 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C )A.⎝⎛⎭⎫123 mB .⎝⎛⎭⎫125 m C.⎝⎛⎭⎫126 mD .⎝⎛⎭⎫1212 m2.计算:(1)⎝⎛⎭⎫-172; (2)-1.52;(3)8+(-3)2×(-2);(4)-14-16×[2-(-3)2]; (5)-33+(-1)2018÷16+(-5)2; (6)(-0.125)2016×82018.解:(1)原式=149. (2)原式=-2.25. (3)原式=-10. (4)原式=16. (5)原式=4. (6)原式=6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阅读下列材料:求1+2+22+23+...+22017的值,可令S =1+2+22+23+...+22017,则2S =2+22+23+24+ (22018)所以2S -S =22018-1,故S =22018-1.仿照以上推理,求1+5+52+53+…+52017的值.【互动探索】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S =1+5+52+53+…+52017,用5S -S 整理即可得解.【解答】设S =1+5+52+53+ (52017)则5S =5+52+53+54+ (52018)所以5S -S =52018-1,故S =52018-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乘方,读懂题目提供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有理数的乘方⎩⎪⎨⎪⎧ 乘方的定义负数的奇、偶次幂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2 科学记数法(第2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和特征,能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一些大数,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普遍存在以及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同时增强活动性和趣味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表现出一丝不苟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掌握10n的特征以及科学记数法中n与数位的关系.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4~P4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把下面各数写成幂的形式.(1)100=102;(2)1000=103;(3)10000=104;(4)100000=105.2.一个大于10的数都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的取值范围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的数,n是正整数,用这种方法表示数叫做科学记数法.3.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整数的位数与10的指数的关系是整数位数-1=指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24 800 000;(2)-5 764.3;(3)361万.【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科学记数法中的n怎样确定?【解答】(1)24 800 000=2.48×107.(2)-5 764.3=-5.7643×103.(3)361万=3 610 000=3.61×10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对于一个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时,a是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后的结果,n是比原数整数位数少1的正整数.【例2】将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1)1.2×105;(2)2.3×107;(3)3.6×108;(4)-4.2×106.【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还原成原数怎样确定位数?【解答】(1)1.2×105=120 000.(2)2.3×107=23 000 000.(3)3.6×108=360 000 000.(4)-4.2×106=-4 200 000.【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把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绝对值大于10的有理数化成原数时,只需把小数点向右移动n位即可,不足的用零补充.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2017年,山西省接待入境游客95.71万人次,实现海外旅游创汇3.5亿美元,同比增长分别为6.38%、10.32%;累计接待国内游客5.6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5338.6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26.49%、26.27%.实现旅游总收入约5360亿元,同比增长26.21%.数据5360亿元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B)A.0.536×1012元B.5.36×1011元C.53.6×1010元D.536×109元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出下列各数.(1)30 060;(2)15 400 000;(3)123 000.解:(1)3.006×104.(2)1.54×107.(3)1.23×105.3.已知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1)2.01×104;(2)6.070×105;(3)-3×103.解:(1)20 100.(2)607 000.(3)-3000.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3.65×105与-1.02×106;(2)1.45×102017与9.8×102018.【互动探索】根据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对比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方法.【解答】(1)|-3.65×105|=3.65×105,|-1.02×106|=1.02×106.因为1.02×106>3.65×105,所以-3.65×105>-1.02×106.(2)因为9.8×102018=98×102017,98>1.45,所以1.45×102017<9.8×102018.【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时,利用乘方的意义,把10的指数转化成相同的,然后比较a 的大小,若a 大,则原数就大;若a 小,则原数就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比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1.5.3 近似数(第3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似数的概念,能按要求取近似数.【过程与方法】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近似数、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的意义.【教学难点】由给出的近似数求其精确度及有效数字,按给定的精确度或有效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5~P46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现实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能准确地表示一些量的数,称为准确数;近似数是与实际的准确数非常接近的数.2.下列各个数据中,哪些数是准确数?哪些数是近似数?(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2)现在的气温是-2 ℃;(3)1 m等于100 cm;(4)教窒里有50张课桌;(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解:(1)小琳称得体重为38千克,是近似数.(2)现在的气温是-2 ℃,是近似数.(3)1 m等于100 cm,是准确数.(4)教室里有50张课桌,是准确数.(5)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是近似数.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照括号内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取近似数:(1)0.0238(精确到0.001);(2)2.605(精确到0.1);(3)20 543(精确到百位).【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确度?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解答】(1)0.0238(精确到0.001)≈0.024.(2)2.605(精确到0.1)≈2.6.(3)20 543(精确到百位)≈2.05×1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一般是由四舍五入得到的,当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近似数的末位数字0不能省略.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 .近似数32与32.0的精确度相同B .近似数5万与近似数5000的精确度相同C .近似数0.0108有3个有效数字2.近似数1.02×105精确到了千位.3.把489 960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三个有效数字是4.90×105.4.用四舍五入法,对下列各数按括号中的要求取近似数:(1)0.6328(精确到0.01);(2)7.9122(精确到个位);(3)130.96(精确到十分位);(4)46 021(精确到百位).解:(1)0.63. (2)8.(3)131.0. (4)4.60×104.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2】已知有理数x 的近似值是5.40,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互动探索】如果近似值5.40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大是5.4+0.004=5.404;如果近似值5.40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x 最小是5.40-0.005=5.395.原数x 的取值范围是5.395<x <5.404.【答案】5.395<x <5.40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了准确值的取值范围,如果近似值是“四舍”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大;如果近似值是“五入”得到的,那么原数最小.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近似数⎩⎪⎨⎪⎧ 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精确度、有效数已知近似数求原数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目录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2 有理数1.3 有理数的加减法1.4 有理数的乘除法1.5 有理数的乘方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 整式2.2 整式的加减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3.1 从算式到方程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 几何图形4.2 直线、射线、线段4.3 角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与负数①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
(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②负数: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
与正数具有相反意义。
③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
注意:搞清相反意义的量:南北;东西;上下;左右;上升下降;高低;增长减少等1.2 有理数1、有理数(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2)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2、数轴(1)定义: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2)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4)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关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是表示有理数。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4、绝对值:(1)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从几何意义上讲,数的绝对值是两点间的距离。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①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5 有理数的乘方1.5.1 乘方第1课时有理数的乘方【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现实背景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已知一个数,会求出它的正整数指数幂,渗透转化思想.【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能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准确建立底数、指数和幂三个概念,并能求幂的运算.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在小学里我们学过一个数的平方和立方是如何定义的?怎样表示?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2次方),即a2=a·a;a·a·a记作a3,读作a 的立方(或a的3次方),即a3=a·a·a.(分别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与棱长为a 的正方体的体积)(多媒体演示细胞分裂过程)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多少个?1个细胞30分钟分裂成2个,1个小时后分裂成2×2个,1.5小时后分裂成2×2×2个,……,5小时后要分裂10次,分裂成1024个.为了简便可将记作210.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a·a·……·a,记作a n,读作a的n次方.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在an中,a叫做底数,n叫做指数,当a 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教学说明】(1)举例56说明概念及读法;(2)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通常省略指数1不写;(3)因为a n就是n个a相乘,所以可以利用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来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4)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试一试(1)(-4)3;(2)(-2)4;(3)-24.【教学说明】教师教学时应强调:(1)计算时仍然是要先确定符号,再确定绝对值;(2)注意(-2)4与-24的区别.【归纳结论】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得出有理数乘方的符号规律: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例1 计算:【教学说明】注意观察,分清符号、底数以及指数.试一试教材第42~43页练习第1、2题.例2用计算器计算.(-8)5和(-3)6(教材第42页例2)【教学说明】教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上面的题,注意让学生知道算乘方时的按键为∧.试一试教材第42~43页练习第3题.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在(-2)6中,指数为______,底数为______.2.在-26中,指数为______,底数为_______.3.若a 2=16,则a=______.4.平方等于本身的数为______,立方等于本身的数为______.5.计算(-151)×461=________. 6.在(-2)5,(-3)5,(-21)5,(-31)5中,最大的数是_______.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方得9的数是3B.平方得-9的数是-3C.一个数的平方只能是正数D.一个数的平方不能是负数8.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24=16B.-(-2)+=-4C. (-31)2=-91 D.(- 21)2=-41 9.下列各组数中,不相等的是( )A.(-3)2与-32B.(-3)2与32C.(-2)3与-23D.丨-23丨与丨-23丨10.下列各式计算不正确的是( )A.(-1)2013=-1B.-12012=1C.(-1)2n =1(n 为正整数)D.(-1)2n+1=-1(n 为正整数)【教学说明】以上题目均较简单,可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由教师评讲,边评讲边点学生口答.【答案】1.6 -22.6 23.±44.1、0 -1、0、15.-56.(-31) 5 7.D8.B9.A10.B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作知识小结: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运用有理数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熟知底数、指数和幂三个基本概念.2.教师扩展:首先,有理数的乘方就是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可以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符号的确定和幂的求值.乘方的含义:①表示一种运算;②表示运算的结果.乘方的读法:①当a n 表示运算时,读作a 的n 次方;②当a n 表示运算结果时,读作a 的n 次幂.乘方的符号法则:①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②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③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奇次幂是负数.注意(-a )n 与-a n 及(a b )n 与a nb 的区别和联系.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1.5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3.选做题.本课时宜从现实生活里的具体事例出发,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乘方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起着引领学生探寻方向的作用,即遵循“引导——帮助——点拨”的原则,真正做到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种方式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主动发展知识,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形成协作意识.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乘方》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方》第一课时,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小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一、教材分析乘方是有理数的一种基本运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既是有理数乘法的推广和延续,又是后续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科学记数法和开方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左后.基于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意义;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方法;幂的符号法则.二、学情分析从知识结构来看,学生已有两方面的基础:一是小学学过如何求一个正数的平方和立方,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方的意义和记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二是学生刚刚学完有理数的乘法,具备一定的运算基础,这有利于学生理解乘方的运算方法.学生存在的困难是:能否归纳出幂的符号规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三、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我确定两个方面的知识目标:目标1: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和意义.目标2:能够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的能力,经历从乘法到乘方的过程,体现类比的数学思想.四、过程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数学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中,我围绕“什么是乘方运算?”“怎样进行乘方运算?”,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1. 引入课题首先,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出发,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以此为背景创设问题,要求学生列出乘法算式.通过类似的式子举例,提出问题:如何用简便的方法表示这些乘数相同的乘法运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2.学习乘方的概念首先,在小学原有的认知上,从正方形的面积和体积计算递推出用乘方的形式表示出多个因数相乘的式子,从特殊到一般,体现出知识的延伸,并培养了学生通过类比的数学思想获得新知的方法.接下来,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阅读教材:(1)什么是乘方,什么是幂?(2)什么叫做底数,指数?我在巡视的过程中,观察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关注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阅读完教材后,学生回答,我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进行规范和补充,从而给出乘方的有关概念.3.巩固乘方的概念在学习乘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后,我通过设置“说一说”、“写一写”两个活动来巩固概念的理解。
1.5 有理数的乘方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怀辰学校陈海峰组长1.5.1 乘方(第1课时)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能正确区分幂的底数与指数.2.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能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乘方的意义,利用乘方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方运算.【教学难点】理解一个负数的奇次幂和偶次幂的符号,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41~P44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一)乘方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2.在式子an(n为正整数)中,a叫底数,n叫指数,an叫幂.读作a的n 次方或a的n次幂.3.在94中,底数是9,指数是4,读作9的4次方,或9的4次幂.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5就是5的一次方.指数1通常省略不写.4.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5.计算:(1)(-3)4; (2)-34;(3)⎝ ⎛⎭⎪⎫-233; (5)(-1)2018. 解:(1)原式=81. (2)原式=-81. (3)原式=-827. (4)原式=1. (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做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如果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计算:(1)(-2)100+(-2)101;(2)(-0.25)2017×42018.【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算式的特点,利用乘方的意义进行简算.【解答】(1)原式=(-2)100+(-2)×(-2)100=(1-2)×(-2)100=(-1)×2100=-2100.2)原式=(-0.25)2017×4×42018=(-0.25×4)2017×4=(-1)2017×4=(-1)×4=-4.【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灵活运用乘方的定义的逆应用,把底数相同的幂转化成指数也相同后,再逆应用运算律解答问题.【例2】计算:(1)-14+|3-5|-16÷(-2)×12; (2)6×⎝ ⎛⎭⎪⎫13-12-32÷(-12).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利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解答】(1)原式=-1+2-16×⎝ ⎛⎭⎪⎫-12×12=-1+2+4=5.(2)原式=6×13-6×12-9×⎝ ⎛⎭⎪⎫-112 =2-3+(3,4)=-14.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计算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正确掌握运算则是解题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一根长1 m 的绳子,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剩下的一半,如此剪下去,第六次剪后剩下的绳子长度为( C )A.⎝ ⎛⎭⎪⎫123 m B .错误!未定义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