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7.61 KB
- 文档页数:4
3种荒漠灌木(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树干径流特征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荒漠是指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区域,其特点是低降水、高蒸发、高温、强风等极端环境条件,土地肥力低,水资源稀缺。
而荒漠灌木则是在这样恶劣地理环境中能够生长的植物群落,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生态和环境价值,而且这些植物还能够有效地改善荒漠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在荒漠植被中,梭梭、柽柳、沙拐枣等灌木是研究对象非常重要的代表性物种,它们是荒漠中典型的木本植物,具有较高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其中,梭梭和柽柳广泛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沙拐枣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干旱区和典型荒漠地带。
这些植物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有着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树干径流的途径吸收雨水和地下水,维持植物的生存。
因此,对于研究荒漠灌木的树干径流特征,深入了解荒漠植被水分来源的规律,为荒漠生态系统的调控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旨在研究荒漠灌木树干径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研究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树干径流量的时空变化。
使用侵蚀板和水平标尺对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树干径流量进行实测,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环境条件下3种灌木的树干径流量进行对比分析。
2. 研究影响树干径流的环境因素。
通过采集各种环境因素的数据,包括气象、土壤、植被等因素,探究这些因素对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树干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
3. 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对研究结果分析和预测。
通过对数学模型的建模和参数拟合,分析树干径流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对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未来树干径流进行预测。
本研究将综合运用实验室实测、野外监测、分析预测等多种组合方法进行分析,旨在全面有效地研究荒漠灌木树干径流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三、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计可以获得以下预期成果:1. 揭示梭梭、柽柳、沙拐枣的树干径流特征和变化趋势,为荒漠植被水分来源的规律提供宝贵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王力伟;房永雨;何江峰;刘红葵
【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
【年(卷),期】2016(037)012
【摘要】沙拐枣属植物(Calligonum L.)作为我国荒漠地区的一种固沙造林先锋树种,具有抗旱、耐高温、耐瘠薄、抗风蚀沙埋、繁殖容易、适应性强、生长迅速、对干旱和流沙具有特殊适应性等特点.从种类分布、繁殖技术、化学成分、抗逆分子生物学及生态特性等方面对沙拐枣属植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沙拐枣的荒漠治理、抗逆机理、基因资源挖掘等研究奠定基础.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王力伟;房永雨;何江峰;刘红葵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3.1
【相关文献】
1.沙拐枣属植物同化枝和子叶的解剖学研究 [J], 齐月;潘伯荣
2.我国沙拐枣属植物研究进展 [J], 张杰;贾斌斌;张永虎;赵多明;曾新德;王承勋;李威
龙
3.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研究 [J], 田福平;杨志强;时永杰;路远;张茜
4.6种沙拐枣属植物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及其对沙生环境的适应 [J], 马瑞君;吴树明
5.北疆地区同域分布的沙拐枣属植物是否存在杂交初探 [J], 康晓珊;索菲娅;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田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分梯度下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抗旱性研究水分梯度下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抗旱性研究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是其正常生长与发育的基本条件之一。
然而,在气候不稳定、水资源有限的地区,干旱成为限制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植物的抗旱性以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沙拐枣,通过水分梯度实验,以不同地理种源的沙拐枣为材料,探讨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的抗旱性差异,为进一步选育和栽培这一重要农作物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分梯度是如何构建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通过设计不同的水分梯度,即从充足水分到不同程度的干旱条件,模拟实际生长环境中的水分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不同地理种源的沙拐枣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在实验中,我们选取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沙拐枣种源进行研究。
这些地理区域包括北方干旱地区、南方湿润地区以及中部半湿润地区。
通过选择来自这些地理区域的种源,我们可以获得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沙拐枣,从而分析不同种源沙拐枣的抗旱性差异。
实验中,我们对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沙拐枣进行了一系列的观测和测量。
首先,我们通过测量株高、叶片数量和生物量等指标来评估沙拐枣植株的生长状况。
同时,我们还采集了叶片样品,对叶片中的含水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沙拐枣对干旱条件的响应和适应能力。
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不同地理种源的沙拐枣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旱性差异。
在较干旱环境下,来自北方干旱地区的种源表现出了较高的抗旱性,而来自南方湿润地区的种源表现出了较低的抗旱性。
这表明种源的地理源头对沙拐枣的抗旱性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我们发现在干旱条件下,沙拐枣植株的生长状况明显受到限制,株高和生物量较低,叶片的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也显著降低。
然而,种源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一些种源在干旱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长和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水分梯度实验,分析了不同地理种源沙拐枣的抗旱性差异。
河西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引种
高志海
【期刊名称】《甘肃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1(013)001
【摘要】河西地区天然分布沙拐枣属植物8种,其中7种为我国特有种,3种主产、特产河西,是本属在我国的分化及现代分布中心之一,这些种均属亚洲中部成分。
特产或主产河西的种类都是由蒙古沙拐枣先后演化而来,这些种适应性极强,作为固沙植物引种栽培前景远大。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高志海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3.103
【相关文献】
1.黔产海桐花属、茴芹属和糯米团属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及分布 [J], 胡成刚;胡奇志;王世清
2.湖南杜鹃属植物种类及引种适应性初探 [J], 廖菊阳;朱颖芳;彭春良;黄滔;刘艳
3.新疆沙拐枣属植物多样性特征及分布格局 [J], 冯缨;潘伯荣;严成
4.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J], 时永杰
5.北疆地区同域分布的沙拐枣属植物是否存在杂交初探 [J], 康晓珊;索菲娅;段士民;潘伯荣;张永智;田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优良固沙植物——东疆沙拐枣
买买提依提
【期刊名称】《中国沙漠》
【年(卷),期】1990(10)1
【摘要】灌木,高0.6—1米,栽培可达3米。
多分枝,老枝向上伸展,灰黄色,同化枝淡绿色。
叶退化,长1—3毫米,与托叶鞘结合。
花常2朵生于叶鞘内;花被近圆形,粉红色,中部带绿色,果期反折。
瘦果圆卵形,红色或褐色,长1.5—20毫米;具窄翅,翅宽2—3毫米,表面具突出脉纹,翅末端具稀疏刺毛,刺毛基部扁平,中部以上有不规则2—3次分叉,顶叉短。
一年二次结果。
在吐鲁番5月花期,6月初果期,9月中花期,10月中果期。
在策勒5月底花期,6月中果期,9月底花期,10月中果期。
【总页数】4页(P61-64)
【关键词】固沙;植物;沙拐枣
【作者】买买提依提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9.745.1
【相关文献】
1.三个林木优良树种/肉兔新秀--中华黑兔/多用经济树种--拐枣/大果黑籽甜石榴/桃中新秀--"四月鲜"/四季大果草莓--赛娃/几个优良果树新品种简介 [J], 范丙才;黄益民;董云岚;刘育平;王同升;葛记新;陆爱华;柯尊仁
2.优良防沙固沙植物--沙生冰草 [J],
3.优良防沙固沙植物——沙生冰草 [J],
4.东疆沙拐枣红皮沙拐枣引种试验报告 [J], 张孝仁;徐先英
5.一种优良的固沙植物--沙木蓼 [J], 孔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且末县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研究新疆且末县位于中国西部的塔里木盆地东南部,是一个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沙漠化是且末县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沙漠覆盖面积占到县域总面积的75%以上。
为了改善土地环境和生态问题,且末县在沙漠东南缘进行了沙拐枣造林项目。
本文将对沙拐枣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沙拐枣是一种适应性强、抗旱性强的树种,其根系发达,能够很好地固定沙漠土地,是沙漠植被恢复的重要树种之一。
且末县自2005年开始对沙漠东南缘进行沙拐枣造林,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由于当地地处干旱气候,沙漠土地贫瘠,沙漠植被恢复的难度较大,造林成活率一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对沙拐枣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对于指导该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了且末县沙漠东南缘的几处沙拐枣造林点进行观察和统计。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
然后,对沙拐枣的生长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树木的存活率、生长状况和树龄等方面。
结合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研究结果经过实地观察和数据统计,我们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 沙拐枣在且末县沙漠东南缘的造林成活率较低,一般在30%左右。
这主要是由于当地的干旱气候、高温和缺水等因素影响了沙拐枣的生长和存活。
2. 在成活的沙拐枣树木中,生长情况良好,树高和树径均有一定的增长。
这表明,尽管造林成活率较低,但成活的沙拐枣树木仍然具有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 沙拐枣的生长和成活受到土壤条件的影响较大。
改善土壤质量、补充土壤养分是提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指导且末县沙漠东南缘的沙拐枣造林项目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指导当地的造林实践,提高沙拐枣的生长成活率。
沙拐枣的生长和成活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减缓沙漠化进程,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质量。
新疆且末县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研究新疆且末县位于中国的西北地区,是新疆的重要县之一,也是个拥有着丰富资源的地方。
且末县的气候条件多年来一直比较恶劣,尤其是在沙漠地区,常常受到风沙的侵袭,为了改善沙漠化状况,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近年来在且末县进行了大规模的沙漠治理工程,“沙漠植树造林”成为了治理沙漠的重要手段之一。
沙漠东南缘的沙拐枣成活率研究,是针对且末县沙漠治理工程中重要的一环。
沙拐枣是一种耐旱抗寒的树种,适合生长在沙漠地区,其果实富含营养,而且树木能够固定沙土,起到保护土地、防止沙漠扩展的作用。
对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进行研究,对于推动且末县的沙漠治理工程,提高土地的生产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1. 了解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的实际情况,评估造林工程的效果;2. 探索提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的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3. 为且末县的沙漠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研究内容1. 调查分析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实际情况,包括造林密度、树种选择、管理措施等;2. 对不同条件下的沙拐枣造林成活率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影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3. 探讨提高沙拐枣造林成活率的有效办法,包括土壤改良、灌溉措施、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三、研究方法1. 野外实地调查:对且末县沙漠东南缘的沙拐枣造林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实际情况;2.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收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3. 温室试验:在实验室进行土壤改良、灌溉技术等方面的试验,探索提高成活率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意义1. 对于推动沙漠治理工程、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对于开展更加科学、有效的沙漠治理工程提供了经验和借鉴;3. 对于沙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五、研究预期六、研究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且末县沙漠东南缘沙拐枣造林实际情况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
沙地生境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种群特征及其扩张庄艳丽;赵文智;谢国勋;胡广录【摘要】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是分布于我国北方荒漠、半荒漠的一种主要固沙植物,研究沙拐枣种群在沙地生境中的扩张对沙漠-绿洲过渡带的生态恢复和重建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巴丹吉林沙漠延伸带与河西走廊中部张临高绿洲过渡带为研究区域,采用踏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种不同沙地生境(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特征、繁殖规律、种群的扩张域和扩张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沙地生境中沙拐枣以有性繁殖为主.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丘间低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萌蘖苗密度占总密度的比值分别为35%、45%、2%、9%;实生苗密度比值分别为65%、55%、98%、91%.(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都为增长型种群;(3) 固定沙丘、半流动沙丘迎风坡、背风坡、丘间低地中,沙拐枣种群无性繁殖的扩张域和平均扩张速率分别为1~5m 和0.67m/a、1~8m和0.64m/a、0~2m和0.15m/a、1~4m和0.41m/a.同时,3种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及其扩张速率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沙拐枣种群在侵入新的生境过程中,开始于有性繁殖,利用无性繁殖拓展生存空间.【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08(028)004【总页数】9页(P1399-1407)【关键词】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繁殖方式;沙地生境;扩张时空格局【作者】庄艳丽;赵文智;谢国勋;胡广录【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宁夏盐池县环境保护与林业局,盐池,751500;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临泽内陆河流域综合研究站,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种群扩张是指种群在新的生境中侵入定居后,不断占据生境的过程,其实质是个体在生境中繁殖过程的迭加。
沙拐枣属(Calligonum L.)分类学研究进展康晓珊;张永智;潘伯荣【期刊名称】《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24)004【摘要】关于蓼科(Polygonaceae)沙拐枣属(Calligonum L.)的分类,各分类学家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分类学家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沙拐枣属系统分类学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文从经典分类学的角度,对沙拐枣属在形态学、细胞学、孢粉学、进化关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论述,并提出了研究中所存在的科学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总页数】6页(P454-459)【作者】康晓珊;张永智;潘伯荣【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新疆,吐鲁番,838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新疆,吐鲁番,838008;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新疆,吐鲁番,838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7.7【相关文献】1.新疆沙拐枣属刺果组种子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J], 冯缨;潘伯荣;沈观冕2.不同居群塔里木沙拐枣(Calligonum roborowskii A. Los.)果实形态变异研究 [J],古丽努尔.沙比尔哈孜;潘伯荣;尹林克3.中国特有种艾比湖沙拐枣(Calligonum ebinuricum)不同生境的土壤特征分析[J], 张永智;张强;康晓珊;潘伯荣;段士民4.我国沙拐枣属(Calligonum L.)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耦合关系 [J], 谭勇;张强;潘伯荣;康晓珊5.沙拐枣属(Calligonum L.)7种植物总DNA提取方法的改进及鉴定 [J], 晋玲;李鸣;张勇;白蕾;安黎哲;陈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拐枣属植物分子系统学及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沙拐枣属(Pyracantha)是蔷薇科(Rosaceae)中的一个属,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和粮食配料等方面。
该属植物在生产和生态保护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通常在其发生地和其它地方生长的条件不一样,该属植物的栽培和种子扩增产生了许多有效的重要问题。
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是对植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评估、保护和利用进行科学支撑的重要手段。
对沙拐枣属植物的误解和分类存在较多争议。
因此,开展沙拐枣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分类学基础、进化历程、保育指导和利用价值,提高其生态保育水平和经济价值。
二、研究内容和主要任务1、收集优良沙拐枣属植物的样本,开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分离纯化其DNAs。
2、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建立针对沙拐枣属植物的全基因组DNA测序,同时对处于保守位置和高变异位置的基因序列进行多种分析,如DNA条形码、SNP分子标记、SSR/EST-SSR等。
3、通过多样性分析、系统发育重建、基因网络结构和种群结构等方法,阐明沙拐枣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结构、进化历程和系统分类的特点,研究沙拐枣属植物的分子生态学、分子规律。
4、开展沙拐枣属植物的细胞和分子进化研究,探究其生物学功能和进化实际相关性,提供保护和利用沙拐枣属植物的基础数据。
5、对沙拐枣属植物不同种类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评估,评价其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现状,研究其人工种植和扩增技术及其遗传多样性的保育管理策略。
三、研究预期效果该研究的主要预期效果如下:1、探究沙拐枣属植物的分类学基础、进化历程、保育指导和利用价值,提高其生态保育水平和经济价值。
2、建立多种分子标记及全基因组DNA测序技术在沙拐枣属植物中的应用。
3、阐明沙拐枣属植物的分子系统学结构、进化历程和系统分类的特点,研究沙拐枣属植物的分子生态学、分子规律。
4、提供保护和利用沙拐枣属植物的基础数据,为沙拐枣属植物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提供策略依据。
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沙拐枣属植物种质资源圃实施方案(2007~2009)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7年9月引言蓼科沙拐枣属(Calligounm L.)在撒哈拉、地中海、中亚和亚洲中部荒漠均可见到,分布于西经1°到东经116°,北纬14°到50°很大范围,跨越非洲北部、欧洲南部和亚洲相当辽阔的地域。
沙拐枣属是干旱区沙漠和戈壁上广泛分布的旱生或超旱生半灌木或灌木植物,所形成的群落是亚、非干旱地区典型的荒漠植被。
该属植物大部分为固沙先锋植物,在干旱区生态恢复与重建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沙拐枣属也是我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省(区)荒漠的重要建群种之一。
在沙地以及分砾质戈壁都有分布。
以沙拐枣属植物为建群种或共建种组成的植物群落有其独特的生活型、外貌特点;该属植物大都具有固沙、薪柴、饲用、蜜源、药用、观赏等多种经济利用特点,是亚非荒漠区中一类很独特的植被类型。
沙拐枣属植物群种的鉴定,经典分类主要依据其果实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根据果实形态的差异分为泡果组[Sect.Calliphysa (Fisch.et Mey.) Endl.Gen.]、翅果组[Sect.Pterococcus(Pall.) Endl. Gen.],基翅组[Sect.Calligonum-Sect.pterygobasis Borszcz.]和刺果组[Sect.Medusa Sosk.et Alexandr.]。
以此为分类依据所得结果,国内外分类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见解。
H.B.Πaвлoв(1936)记载了世界沙拐枣属植物共117种,М.М.Набиев(1971)将其合并为45种;Ю.Д.Cocкoв(1974,1975)把翅果组的沙拐枣合并为4种、刺果组的沙拐枣归并为13种、基翅组合并为8种,经此归并,该属保留为26种、11变种;С.К.Черепанов(1981)认为原苏联的沙拐枣有28种及7变种,确认中国分布有泡果组的泡果沙拐枣(C. calliphysa Bunge.),翅果组的无叶沙拐枣(C.aphyllum (Pallas.) Guerke)、红果沙拐枣(C. rubicundum Bunge.)和淡枝沙拐枣(C.leucocladum (Schrenk) Bunge.),基翅组的心形沙拐枣(C. cordatum Korovin. ex Pavlov.)和粗糙沙拐枣(C. squarrosum N.Pavlov.),并将密刺沙拐枣(C. densum E.Borszcow.)和褐色沙拐枣(C.colubrinum E.Borszcow.)归入杂交种×C.macrocarpum Borszcz.之中;毛祖美和潘伯荣(1986)同意Ю.Д.Cocкoв对翅果组的合并,确认基翅组中密刺沙拐枣和褐色沙拐枣为独立种,但对刺果组的处理提出异议,认为有18种,该属应为35种、1l变种,隶属4个组,中国有24种[包括文献记载但未见标本的(C.macrocarpum Borszcz.);毛祖美(1992)在《新疆植物志》中指出,中国沙拐枣属有25种,其中新疆最多,有22种,其中包括了刘媖心在(1985)《中国沙漠植物志》中发表的若羌沙拐枣(C.juochiangense Liouf. sp.nov.);毛祖美(1998)在《中国植物志》中确定的中国沙拐枣属有23种,新疆约占了4/5,但未提到刘媖心发表的若羌沙拐枣。
甘肃省沙拐枣天然群体果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甘肃省沙拐枣天然群体果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摘要:沙拐枣作为一种重要的果树作物,具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对人体健康有益。
本研究旨在探究甘肃省沙拐枣天然群体的果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
通过采集不同沙拐枣自然群体样本,收集其果实表型性状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比较。
结果表明,甘肃省沙拐枣天然群体的果实表型性状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遗传变异。
一、引言沙拐枣(学名:Ziziphus spinosa (Bunge) Hu ex H.F.Chang)是甘肃省主要果树作物之一,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
其果实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具有降血压、抗肿瘤等药用价值。
沙拐枣的果实表型性状对其品质以及经济价值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沙拐枣天然群体的果实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对其良种选育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1. 样本采集:从甘肃省不同地区采集了沙拐枣的果实样本,确保样本数量足够以反映沙拐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2. 果实表型性状测定:对采集的沙拐枣果实进行测定,包括果实大小、果实形状、果皮颜色、果实质地、果肉含水量等性状。
3. 数据统计与分析:对测定的果实表型性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平均值、标准差、方差等指标,以及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
三、结果与讨论1. 果实大小:甘肃省沙拐枣天然群体的果实大小在不同地区存在显著差异。
经测定,果实大小平均值为X cm,标准差为X,方差为X。
2. 果实形状:沙拐枣果实形状主要分为椭圆形、圆形和长椭圆形。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沙拐枣群体中,圆形果实的比例较高。
3. 果皮颜色:沙拐枣果皮颜色呈现出红色、黄色和褐色等不同色彩。
根据调查结果,红色果皮的沙拐枣群体占据了绝大多数。
4. 果实质地:果实质地对沙拐枣的口感和保存性能有重要影响。
实验数据显示,沙拐枣的果实质地主要分为脆硬和柔软两种类型,且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
2001年内 蒙 古 林 业 科 技2001第1期Inner M ongolia Fo restry Science &Technolog y No .1文章编号:10074066(2001)01001003沙生植物阿拉善沙拐枣的引种栽培及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李爱平,姚洪林(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要:本文对在呼和浩特市引种栽培的珍稀濒危植物阿拉善沙拐枣的生长规律(包括地下根系状况)、抗逆性等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繁殖技术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阿拉善沙拐枣荒漠灌木草原的人工栽培与复壮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阿拉善沙拐枣;引种;生长规律;繁殖技术中图分类号:S 793·1·04 S 718·5 文献标识码:A 阿拉善沙拐枣(Calligonum alaschanicum )属荒漠区重要沙生灌木,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的库布齐沙漠西部及阿拉善的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等地区的流动和半固定沙丘的下部和丘间平缓地上,单独或与其他沙生荒漠灌木组成群落。
为我国重要的沙生灌木树种之一,亦是珍贵的固沙先锋树种,属古地中海旱生植物区系的代表植物之一,是东阿拉善草原化荒漠沙地特有种和我国的特有植物。
然而,近年来随着毁草开荒,乱采滥挖加剧,草原过度放牧,致使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使得阿拉善沙拐枣荒漠灌木群落已越来越少,趋于灭绝境地。
1998年以来,我们结合沙地生物资源保护和培育重点实验室,对阿拉善沙拐枣在呼和浩特市(简称呼市)树木园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并对它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特别是阿拉善沙拐枣的地下根系生长分布特点与抗逆性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此项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
1 引种地生境条件与研究材料引种地位于呼市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园沙地生物资源培育区,土壤为古河道沙层母质上发育的浅色冲积土,沙层发育接近地表或地表30~40cm 以下,厚度不等,最厚可达2m 以上,质地粗砂,透水性强,土层中含水量一般在8%~1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