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的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8
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于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平衡,保护种质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项目旨在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种质资源保护方案,以确保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二、项目目标。
1. 建立健全的种质资源保护机制,确保种质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2. 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3. 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内容和实施步骤。
1. 种质资源调查和评估。
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了解各类作物的遗传资源状况,包括数量、分布、遗传特征等。
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保护对象和保护策略。
2. 种质资源保护区划。
根据调查评估结果,制定种质资源保护区划方案,划定不同作物的保护区域,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各类作物的遗传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
3. 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研究,包括种子储存、遗传资源鉴定、种质资源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效率。
4. 种质资源保护宣传和教育。
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农民和社会公众对种质资源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全社会的种质资源保护意识。
四、项目预期效果。
1. 建立健全的种质资源保护机制,确保种质资源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2. 提高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和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3. 加强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项目实施保障。
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的项目实施机构和工作团队。
2.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项目实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
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种质资源对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管理办法(试行)第一条为提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实际,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支持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
第三条农业部有计划地在热区建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以下简称“种质圃”),对不宜或不能用种子形式保持种性的多年生或无性繁殖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存和利用。
第四条本办法所指多年生或无性繁殖热带作物主要包括:橡胶树、木薯、剑麻、香蕉、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番木瓜、咖啡、澳洲坚果、椰子、胡椒、南药等。
第五条种质圃主要负责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种质创新,并提供共享利用。
第六条种质圃重点收集保存:(一)优异、稀有、古老或具有地方特色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二)热带作物近缘种或野生种;(三)具有重要经济价值或科学研究价值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
第七条种质圃依法收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并建立原始档案(见附表一)。
第八条境外引种须按规定办理检疫手续,引进种质须经隔离试种或脱毒处理,确认不带检疫性有害生物后,方可入圃保存。
第九条国收集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经观测性状、核实名称,确无重复,方可入圃保存。
第十条对入圃保存的种质资源应进行信息采录(见附表二)。
第十一条入圃保存的种质资源,原则上乔木每份种质保存3-5株,灌木、藤本、大型草本每份保存5-10株,一般草本每份保存20-25株,重要种质保存数量可以适当增加。
第十二条种质圃应绘制田间种质分布示意图,标明每份种质在圃的具体位置。
第十三条种质圃应制定本圃保存种质资源的性状描述规和鉴定评价技术规程,并开展性状鉴定评价。
第十四条种质资源性状鉴定评价容主要包括:(一)植物学特征: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主要形态特征;(二)生物学习性:生育期、物候期、生长结果习性等;(三)品质特性:主要利用部位的外观、营养、风味、贮藏、加工等品质;(四)产量性状:单株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五)抗病虫特性: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六)抗逆性:对旱、寒等不良环境的抗性。
中国特色热带植物 种质资源库文/刘永花 李琼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在世界138个热带国家(地区),其中94个属于典型热带国家(地区)。
我国热带植物资源约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3。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整合与共享为整合全国植物种质资源,规范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研究利用,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可持续利用,科技部于2003年启动了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建设项目,该项目是一项连续性、需长期积累的基础性工作,其根本出发点就是使全社会获得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从2003年开始立项,此后历经了2003〜2009年的平台建设、2011〜2016年的运行服务阶段两个发展阶段。
经过10多年发展建设,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存量扩大了10倍,鉴定准确率达99%以上,资源信息共享效率提高了23倍,实物共享效率提高了10倍,年有效利用种质资源数提高了12倍,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知识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12月24日,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印发《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科技创新合作专项规划》,实施热带农业“走出去”战略,明确“与沿线国家广泛开展作物种质资源联合收集与共享”;2017年,农业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支持海南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并支持农业“走出去”,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主动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培育一批跨国农业企业集团,提高农业对外合作水平。
同年,科技部、财政部对原有国家平台开展了优化调整工作,批复了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牵头实施的国家热带植物种质资源库,主管部门为农业农村部。
海南热带作物资源概况1、海南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概况除热带水果(下文专述)外,热带作物常指橡胶、椰子、腰果、胡椒、咖啡、可可、龙舌兰麻、油棕等几个主要类型的作物。
橡胶:橡胶树(Hevda brasiliensis Mule Arg)并非海南原产,海南的橡胶树是1906年从东南亚国家引进的。
海南橡胶树栽培品种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大规模推广品系有RRIM600、PR1O7、GT1、热研7-33-97、热研88-13、大丰-95;中规模推广品系有7个;小规模推广品系有15个;试种级的有30多个。
目前,海南有橡胶树种质资源7个(变)种,共5889份,其中Amazon 橡胶种质5866份;边沁橡胶、矮生小叶橡胶、光亮橡胶、少花橡胶、色宝橡胶各1份;光亮矮生橡胶变种11份;杂交品系7份。
椰子:据毛祖舜等人(l992)对海南岛椰子种质资源考察报告,按椰子植株高矮、雌雄花期异同分为高种、矮种、杂交种三个品种。
高种椰子按果实大小、叶片、果实颜色分为:青绿椰、红椰、大圆果、中圆果和小圆果椰子5个类型。
矮种椰子分为:红椰、黄椰、绿椰三个类型。
杂交种分为:青绿马畦、褐红马畦二个类型。
腰果:属漆树科腰果属,常绿乔木,全世界已发现11个种,且全部起源于南美,但到目前为止海南只有Anacardium occidetale L.这一个种。
但种质资源还比较丰富,主要类型有丰产、抗寒、抗风、特殊种质四个类型。
胡椒:海南胡椒最早于1947年引种于柬埔寨,1951年引进马来西亚大叶种,1978年引进古晋种,1980年引进斯里兰卡高产杂种斑尼约尔1号。
胡椒种质资源比较丰富:在栽培种质资源中大叶种是当家品种,另外有云选一号系早熟、抗胡椒瘟病种质,古晋种系丰产种质,73-5系小叶种与大叶种杂交组合的抗风、抗病种质,兴热1号系杂交组合的耐荫种质。
在野生种质资源中:在陵水发现保亭胡椒、在乐东、万宁、三亚、陵水、琼中等地发现了有价值的野生种质如大叶、海南、陵水、毛胡椒、华南胡椒、大叶复毛胡椒、小叶爬崖香、萎叶、假、斜叶、光轴苎叶等。
龙岩市新罗区农作物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农作物品种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种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长远的食物安全和可持续性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优良的地方品种,是在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地方品种资源一旦丢失,就丧失了其再生性。
新罗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处于闽粤赣三省接合部,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处东经115051′—117045′,北纬24023′—26020′之间,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太阳辐射为106.63~113.76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1758.7~2021.5小时,日照率达42—46%,无霜期262—317天。
农作物分布从海拔160米至1400多米,地形、地貌千姿百态,各种自然生态型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交叉一起,为我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千百年来,在自然选择与劳动人们的人工选择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
如:龙岩牛尾芥菜、雁石的苋菜、红芽芋、大池的状元豆、红坊、铁山一带的白花莲藕、龙岩斜背茶、龙岩雪花梨、适中薏米等。
物种极其丰富,这些地方优良农作物品种随着长期进化,形成抗病性强、抗逆性好、适应性广、品质优等特点,为我们选择高产、优质,并具地方特色的品种提供了基础。
2007年开始,我区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认定的品种有8个,有的已成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
但由于品种资源保护是一项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任务。
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因此,我区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因此,启动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保护,有步骤、有计划和科学、合理的加以保护,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
二、目标任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特别是对新罗区古老、珍稀、特有、名优农作物地方品种和农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的普查),完成20—30份具地方特色优势种质资源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地理分布的调查记载,填写《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普查表》(附表2)和《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种质资源征集表》(附表3),并按要求将有关数据录入数据库。
谈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的管理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概况及资源保存状况,指出了资源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以期为今后更加完善地建设和管理种质圃提供参考。
关键词热带牧草;资源;种质圃;管理中图分类号 s54.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7-0217-02种质资源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种质的评价是种质资源研究工作的核心,只有掌握种质的特性,才有可能为育种工作提供优良的育种材料,所以拥有尽量多的种质资源,对选育新品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2]。
牧草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鉴定及其开发利用是牧草育种和牧草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工作,在广泛收集牧草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评价并发掘有用的基因,为育种提供可靠的保证。
笔者从资源圃地理位置、圃内资源概况、存在优势和不足等方面简要介绍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种质资源圃的基本情况,为我国南方热带作物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科研平台,对确保部分热带濒危物种的延续及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种质圃的重要性及意义种质圃是附属于某类栽培植物的科研单位,主要用于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以及分类和引种的研究[3]。
无性繁殖的和多年生栽培植物的种质材料以及一些作物的野生种和野生近缘植物主要在种质圃中保存。
全世界拥有的植物种质资源8.7%是以种质圃的形式保存的[4]。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热带牧草研究中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筹建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从海南岛各处、南方各省以及全国其他地区、海外各地采集牧草资源和引进牧草新品种。
通过调查、采种、收集野生牧草资源,并对其进行人工栽培管理、驯化及育种研究,旨在为我国热带地区选育优良草种。
2热带牧草种质资源圃2.1资源圃基本概况海南岛气候属于海南性热带季风气候,全省年均气温23.4~26.5℃,1月份是最冷月份,平均气温为17.2℃;最热的7月份平均温度在28~32℃。
42农家之友 2020.12种业大观NONGJIAZHIYOU 一、广西种质资源保护现状 广西地处热带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丰沛、光照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前列,具有数量多、分布广、特异性突出等特点。
广西于1981年建成的种质资源库是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成为广西乃至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的重要平台。
目前拥有野生稻、花生等国家种质圃2个,甘蔗、龙眼、荔枝、淮山、火龙果等省部级种质资源圃5个,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及中间材料7万余份,其中保存野生稻种质资源1.2万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1/2 ;保存栽培稻种质资源2.2万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1/6;保存甘蔗种质资源2000余份,占全国保存总量的1/2;保存野生花生种质资源50余份,占全国野生花生种质的90%以上;保存花生栽培种2000余份,占全国总种类的23%;保存玉米种质资源 3000余份,约占全国玉米种质保存量的10%、占全国糯玉米资源保存量的30%,对加强种质创新和提高生物育种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野生资源方面,全区现分布有归农业农村部门管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2种,其中野生稻资源分布点数量占全国90%以上。
从2002年起在农业农村部、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福绵、武宣、荔浦、昭平、岑溪、桂平、苍梧、博白、融水9个县区建立了国家级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11个,保护目标物种有普通野生稻、药用野生稻、野生茶、野生荔枝、野生莲、野生薏苡等;建立隆安、资源两个自治区级保护点,保护目标物种为普通野生稻、野生猕猴桃。
野生稻保护点数量、保护总面积全国第一,实现了重点集中连片资源的有效保护,各保护点内资源量稳中有增。
二、保护利用情况 进一步加强广西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自治区财政于2017年安排广西科技重大专项经费2500万元支持广西开展种质资源普查工作。
主要用于抢救性收集广西特色、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开展鉴定评价和数据采集,筛选出一批优异的作物种质资源,为生物育种和种质创新提供基础材料支撑;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广西主要作物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加快作物新品种选育进程。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农办种〔2021〕8号无【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年(卷),期】2022()1【摘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全国畜牧总站、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种质资源库(场、区、圃)(以下简称“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作出了有关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发改农经〔2021〕1133号)进行了具体安排。
【总页数】2页(P108-109)【关键词】国家发展改革委;种质资源库;水产技术推广;现代种业;中国农业科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建设规划;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作者】无【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相关文献】1.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做好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21]9号)2.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1〕9号3.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方案(2021-202S年)》的通知农办垦〔2021〕2号4.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1年渔业发展补助政策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计财[2021]24号)5.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农业种质资源库建设工作的通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项目实施总体方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作物种业是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
为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引育、展示、示范推广力度,加强种子质量监管,切实保障全市农业生产用种安全,加快推进我市种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为宗旨,支持南繁育种基地建设,促进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试验、展示示范及推广,强化种子质量监管,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宁夏现代种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一)农作物种子市域试验项目。
开展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市域试验33组202点次、生产试验13组92点次,进行转基因、品质、DNA检测,建设试验监控平台;审定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农作物新品种10-20个。
(二)南繁科研育种新基地建设。
落实海南省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划,在海南省南繁核心市流转科研用地220亩,配套生产生活服务设施700平方米,项目资金补助250万元。
(三)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园市建设项目。
建设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园。
- 1 -(四)育种创新项目。
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新品种选育和开发,对2018年完成试验程序,本市自育通过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和登记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单位(个人)进行补助,以加速我市新品种培育。
(五)蔬菜种子产业园项目。
建设蔬菜种子产业园,开展市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蔬菜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展示示范及2019年种业博览会。
(六)农作物质量监管。
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玉米种子转基因成分检测、制种基地检查、实地核查生产经营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条件、宣传贯彻相关法规、规章及种子业务和检验检测技术的培训,处理种子质量纠纷。
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种子工作站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确定项目任务,资金计划安排、项目验收等工作;各实施单位所属农牧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细化项目实施方案,抓好项目任务的落实,并报自治市种子工作站备案。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2.04.11•【文号】农办种〔2022〕3号•【施行日期】2022.04.1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的通知农办种〔2022〕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各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部署安排,我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等,制定了《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可参照本规范,加强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的管理。
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孙雯,电话:************,邮箱:*****************.cn。
农业农村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郭刚刚,电话:************,邮箱:****************。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2022年4月11日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以下简称“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等法人机构设立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的建立确定、运行管理、考核评估等适用本规范。
第三条国家级种质资源库(圃)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共享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等工作。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规划(2010-2015年)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加强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增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实施的科学性,促进种质资源的可持续高效利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省(区)南部及四川、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覆盖的省区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是指对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栽培植物的人工培育品种资源及其野生种、野生近缘种的调查、收集、整理、保存、鉴定评价及新品种培育。
(一)初步建立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据初步统计,我国目前共收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约4.7万份(部分重复),其中热带特有资源3.6万份,资源类型有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遗传材料等。
本项目从2008年启动以来,重点维护了橡胶树、木薯、香蕉、荔枝、龙眼、咖啡等种质资源圃,开展了种质资源的收集和评价等工作,并对农业部海南儋州橡胶树种质资源圃等9个资源圃进行了挂牌保护,为种质资源的妥善安全保存及创新利用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目前,已制订了320个相关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规范、质量控制规范和资源保存、繁殖技术规程,基本规范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及利用工作;跨部门、跨领域整理整合了包括海南、云南、广东、广西、贵州、福建6省的24家科教单位的3.35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完成了2.6万份资源的基本性状和1.65万份资源特性性状的数据化表达;初步建成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网络信息平台(),拥有3万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包括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通过互联网实现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数据资源共享,为科研、教学、政府管理等部门提供服务;筛选出橡胶、木薯、腰果、荔枝、芒果、香蕉等作物的一批特异种质,为热区相关单位提供了2万份次实物种质共享,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新品种培育初见成效。
选育出云研77-2、云研77-4、热研7-33-7等橡胶树系列品种、华南系列木薯品种、柱花草系列品种、文椰2号、中粒种咖啡无性系兴28号、卡蒂姆CIFC7963(F6)咖啡、Own Choice澳洲坚果、广粉1号粉蕉、抗枯5号香蕉、桂热芒284号芒果、桂香龙眼等一批热带作物新品种,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省区大面积推广,为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资源家底有待进一步摸清,大量优异种质资源有待收集。
我国热带作物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前期研究基础薄弱,对作物种类、种质丰度、生态状况、遗传多样性等未进行过系统的调查研究,大量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有待考察、收集和保存。
(二)资源保存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
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主要由各个研究单位自行收集和建圃保存,缺乏国家层面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安排,致使部分资源重复保存或没有收集保存。
种质资源圃重复建设,保存量少而分散。
(三)资源保存基础设施简陋,技术落后,资源安全存在隐患。
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多以自建圃为主,长期未纳入国家统一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缺乏运行经费,基础设施薄弱,保存技术较为落后,组培离体保存、超低温保存等基础技术有待研发,缺乏统一、完善的种质资源保存设施和技术体系,资源安全存在隐患。
(四)资源管理和评价技术体系不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档案管理和部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描述、评价、保存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规程,部分数据资源无法统一,影响了资源的整合共享。
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共享机制和相应的保障措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仍以独立收集、各自保存、内部评价、自己使用为主,共享性差。
(五)投入经费不足,研究不够深入,创新利用能力不强。
由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种质资源研究工作不够深入,研究队伍难以稳定,加之我国热带作物种质创新和开发利用起步较晚,种质创新利用明显滞后于产业发展。
三、编制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规划的必要性(一)有利于资源圃合理布局,提高资源的保护效率。
通过项目规划,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库)进行统一、科学规划,形成完整、相对集中、合理的种质资源圃(库)布局,形成原地保护和异地保存相结合,多个层次和多种材料的保护、保存体系互为补充的高效保护与保存我国珍贵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资源保护体系,有利于为资源的永续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条件。
(二)有利于资源保护工作的标准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以规划为指导,科学制订一系列科学、合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指导全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评价工作,有利于加快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共享利用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三)有利于推进合作,提高资源保护工作的研究水平。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纷繁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单位长期密切合作与协调配合,需要稳定的资金支持。
对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可发挥各地资源保护比较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资源的研究利用水平,改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长期落后的状况。
(四)有利于加快资源共享,促进资源创新利用。
科学建立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长效机制,有利于培养一支稳定、专业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管理、研发队伍,共同解决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利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加快实现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实物、数据和信息的全国资源共享,有力地支撑热带作物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家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出发,紧密结合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的需要,以我国乃至世界热区植物资源为基础,以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为目标,遵循“广泛收集、妥善保存、深入研究、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的工作思路,按照合作、共享的原则,积极解决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促进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创新利用,为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提供资源和技术支撑。
(二)规划目标1.进一步查清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分布、数量和状况;2.通过科学规划和逐步建设,形成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的合理区域布局;3.收集10000份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并入圃入库6000份,鉴定评价1000份种质资源的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4.制订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抗性鉴定等一系列规范;5.建立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共享体系,形成一个由热区主要作物资源持有和研究单位、主要种质资源圃(库)组成的工作网络体系,使我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保存和共享利用逐步做到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高效共享利用;6.创新优异种质材料100-150份;培育可供生产应用的热带作物新品种50-60个。
(三)规划原则1.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综合考虑资源的分布和丰富度及现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的布局,依托单位的科技力量、研究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并与热带作物区域布局规划配套,对种质资源圃(库)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并在原有基础上扩建完善,分步实施。
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统筹实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优先安排对国内生产、消费量大的作物种质进行保护,兼顾有明显地方特色和良好市场发展潜力的作物。
3.集中保存,避免重复。
除重要作物可建复份圃外,一种作物在热区原则上只设一个种质资源圃,避免重复建设。
4.资源共享,协作研究。
建立相关共享机制,实现全国范围信息、技术和实物共享,为研究单位和企业提供种质、信息和技术支撑。
形成一个由热区主要作物资源持有和研究单位、主要种质资源圃(库)组成的工作网络体系,开展协作研究。
五、种质资源圃(库)的区域布局在海南重点对橡胶树、木薯、热带牧草、椰子、油棕、槟榔、野生荔枝、芒果、油梨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在云南重点对橡胶树、澳洲坚果、热带能源作物、热带特色作物等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在广东重点对剑麻、荔枝、香蕉、菠萝、番木瓜、番石榴等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在福建重点对龙眼等南亚热带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在四川重点对热带北缘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并建立种质资源圃(库)对上述资源进行保存,保证种质资源的安全。
六、重点任务(一)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的完善维护1. 种质资源圃维护。
加强对规划范围内的菠萝、番木瓜、澳洲坚果等已建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的规范管理和日常维护,根据已有基础和条件,逐年挂牌维护;对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进行整理登记及繁殖入圃;完善种质资源圃的相关设施建设;开展种质资源圃管理培训,提高种质资源圃的管理水平,使种质资源圃管理逐步规范化和标准化,确保收集种质的安全保存。
2.种质资源库建设完善和维护。
对已建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配套设施进行完善维护;开展牧草、香料、饮料、南药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种子的整理登记、入库和香蕉、木薯、南药、菠萝等种质资源的组培苗繁殖入库保存;加强种质资源保存遗传变异的监测,使种质资源的保存安全化、信息化。
(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对热区及周边地区已收集保存的橡胶树、热带果树、热带牧草、香辛饮料作物、南药、热带北缘特色作物等种质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和整理整合;开展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普查搜集,重点收集国内地方栽培品种和农家品种,有潜在利用价值的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变种,有特殊价值的种、变种、品种、品系等,进一步丰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
对已收集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相关共性和特殊性状进行准确数据化表达描述;对橡胶树、香蕉、木薯、荔枝、龙眼、芒果、菠萝等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深入的鉴定评价。
(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技术体系建设1.研究制定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考察收集、整理、入圃保存技术规程、规范,促进资源考察、收集、保存工作规范化。
2.研究制定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圃(库)管理规范和各作物管理细则,加强种质资源圃(库)管理。
3.制订牧草等资源种子入库保存规范,研究完善香蕉、龙眼、木薯、南药等主要热带作物的常温、低温离体保存;开展濒危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和快繁技术的研发,为收集资源的快速繁殖入圃保存和更新提供技术手段。
4.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继续研发制定和完善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描述和质量控制规范,重点加强主要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的病虫和逆境抗性鉴定等规程的制订。
(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维护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平台网络数据库,包括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共性数据库、特性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为全社会提供丰富的种质信息,实现热带作物种质的信息共享,促进技术资源与实物资源及设备、设施资源等的共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