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多次复发性腺样囊性癌1例
- 格式:pdf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
2019 年第 6 卷第 59 期2019 Vol.6 No.5916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病例报告·五种病理类型并存的乳腺癌一例及文献复习肖桦琳,蔡凤林*,章佳新(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江苏 扬州 225001)【关键词】乳腺癌;病理组织学;治疗【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9.167.02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发布的《肿瘤组织学和遗传学分类》详细介绍了乳腺癌多种病理组织学类型。
不同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级,治疗方式及预后也不同。
因此,广泛取材明确病灶的组织学类型在个体化治疗时代非常重要。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乳腺外科收治了1例非特殊性浸润性癌、粘液癌、腺样囊性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导管内癌5种病理组织学类型并存的乳腺癌患者,现报告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女性,47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物两月入院。
患者两月前体检发现左乳有一肿块,约鸽蛋大小,无疼痛,无发热,后在美容院每周行乳腺按摩一次,发现左乳肿块未缩小,再次就诊,门诊拟“左乳肿块”收住入院。
既往体健。
末次月经:2017年03月15日。
专科检查:左侧乳房内上方距乳头2.5 cm 处扪及一肿物,约2.5 cm ×2 cm 大小,质硬,边界欠清,活动度差,与皮肤无粘连,左腋下可扪及一肿大淋巴结,约1.5×1 cm 大小,质地便硬。
右乳及右侧腋窝未及明细异常。
辅助检查:乳腺钼靶片提示双侧乳腺呈多量腺体型。
左乳后上方见片状不对称影,右乳未见明显肿块,双乳未见异常钙化,双腋部淋巴结可见,余未见异常。
左侧BI-RADS :4A ;右侧BI-RADS :2。
乳腺彩超提示左乳10~12点处可见数个低回声,外形不规则,边界欠清,较大20 mm ×12 mm ,内见少许血流信号;左腋下探及数个低回声,较大28 mm ×11 mm ;右腋下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及诊治刘芮【摘要】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发生于乳腺的少见恶性肿瘤,发病率极低.其细胞起源不清.组织学类型与发生在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相同,但其少见腋窝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预后较好.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无特征性表现.乳房根治术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方法.术后辅助治疗存在争议.因为存在远期复发风险,长期随访是必需的.【期刊名称】《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年(卷),期】2012(035)006【总页数】3页(P536-538)【关键词】乳腺;腺样囊性癌;影像学;病理;治疗【作者】刘芮【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诊断科【正文语种】中文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ACCB)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根据WHO乳腺肿瘤分类(2003版)归类为上皮性肿瘤,具有低度浸润潜能,组织学类型类似涎腺相应肿瘤。
其发病率占乳腺恶性肿瘤0.1%以下[1]。
腺样囊性癌首次于1856年被Billroth描述为“圆柱瘤”,最常见于唾液腺,另外也可见于肺、皮肤、宫颈、喉及前庭大腺[2]。
发生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于1945年首次被Geschickter描述,与发生于唾液腺的腺样囊性癌不同,乳腺腺样囊性癌有很好的预后,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5%和93.5%[3]。
极少经淋巴途径扩散,占0~2%[4-6]。
远处转移亦少见,占0~9%[4],但与淋巴结转移相比,相对常见,可以在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发生,最常见于肺[5],还可见于肝脏、肾脏、脑及骨[6-7]。
由于该病发病率低,现有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本文对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1 临床特点可发生于30~90岁的女性,但更常见的发病年龄为50~60岁[8],也有男性病例的报道[9]。
两侧乳腺均可发生,不同于其他类型乳腺癌可发生对侧转移[10]或对侧乳腺同时发生另一病理类型恶性肿瘤[11],腺样囊性癌双侧乳腺同时发生的概率极低。
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罕见但恶性的肿瘤,通常发生在唾液腺、乳腺、肾脏等部位。
由于其病理学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对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就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手术治疗是腺样囊性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早期发现的腺样囊性癌,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的范围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一般包括肿瘤的切除以及周围组织的清扫。
对于一些特殊部位的腺样囊性癌,如颅底、面部和颈部等部位的肿瘤,手术难度较大,需要结合放疗或化疗进行综合治疗。
放疗是腺样囊性癌的常规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手术后未能完全切除的病例,放疗可以有效减少残留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同时,对于一些局部晚期的腺样囊性癌,放疗也可以起到缓解症状、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放疗的剂量和照射范围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化疗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化疗可以通过药物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对一些手术切除后存在微转移或复发的患者进行辅助治疗。
同时,对于一些晚期腺样囊性癌患者,化疗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症状和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化疗对身体的毒副作用较大,患者在接受化疗时需要密切监测身体的反应,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腺样囊性癌治疗的新方向。
由于腺样囊性癌的病理学特点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一些靶向药物如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靶向激酶抑制剂等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一定的效果。
靶向治疗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对于一些难治性或复发转移的腺样囊性癌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制定。
手术治疗仍然是首选,但需要结合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进行治疗。
同时,对于一些晚期腺样囊性癌患者,还需要进行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心理护理等综合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腺样囊性癌必须放疗吗,治疗方法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AC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头颈部的唾液腺、深部组织以及乳腺等部位。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和放疗,其中放疗是辅助治疗手段之一。
本文就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手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方法。
手术切除的对象通常是局限于某一区域的肿瘤,一般采用保守手术或根治手术。
保守手术主要是针对小肿瘤或正常组织结构复杂区域,并注意保护周围的组织器官;而根治手术则是移除肿瘤以及周围淋巴结和组织。
手术切除后,可以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其它辅助治疗。
二、放疗治疗手术切除虽然能去除癌组织,但对于高风险肿瘤、术后残留肿瘤、局部复发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此时,放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有效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提高治愈率。
但有些学者认为,对于小肿瘤,特别是局部分化程度好的ACCCA,放疗的作用不够明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放疗治疗可以根据治疗部位、放疗设备、放疗技术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用的放疗方式包括:传统放射疗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合的放疗方式。
放疗的过程需要根据较少的治疗次数进行多次治疗,需要注意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和并发症,并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干预。
三、化疗治疗化疗治疗通常适用于肿瘤晚期患者。
化疗药物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生长,同时也对正常细胞产生影响。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蒽环类药物、代谢类药物等。
但腺样囊性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不高,所以并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注意事项1.术前评估:包括手术范围、肿瘤性质、患者年龄、身体状态等因素,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2.治疗前准备:病史、身体检查、实验室检查、复查等,以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符合治疗要求。
3.放疗设备的选择:放疗设备的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放疗模式而定,需要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腺样囊性癌,作为一种较为少见但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肿瘤类型,其治疗方案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方面来探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
首先,手术治疗是腺样囊性癌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完整切除肿瘤,防止其再生以及扩散。
在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个体化是关键。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肿瘤特点,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根治性切除术、保留器官的切除术或者辅助手术。
另外,手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十分重要,包括术后放疗或者化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药物治疗在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化疗和靶向治疗。
化疗主要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以阻断其生长和扩散。
然而,腺样囊性癌对常规的化疗药物并不敏感,对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靶向治疗成为了一个新的方向。
靶向治疗是通过抑制特定的分子通道或信号传导途径,来阻断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一些靶向药物如ERBB2抑制剂、MTOR抑制剂等被用于腺样囊性癌的治疗研究中,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最后,综合治疗是对腺样囊性癌的综合应对措施。
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其他辅助治疗的综合应用。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充分发挥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综合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精神支持等方面的措施,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
综上所述,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其中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综合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和肿瘤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制定。
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也需配合并积极参与各项治疗措施,以提高治疗效果。
虽然目前腺样囊性癌的治疗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但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将有更多新的治疗手段逐渐成熟,并为腺样囊性癌的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周逸云;金晓东【期刊名称】《武警医学》【年(卷),期】2016(027)002【总页数】3页(P175-177)【关键词】乳腺;腺样囊性癌;病理;鉴别诊断【作者】周逸云;金晓东【作者单位】310051,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检验病理科;310051,武警浙江总队杭州医院检验病理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1.1患者,女,46岁。
因发现左乳痛性肿块于2014-12-20入院。
患者6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乳外侧刺痛感,自我检查发现左乳有一蚕豆大小肿物,无红肿破溃,无乳头溢液。
入院查体:左乳外上象限距乳头3 cm可及大小1.0×1.0 cm肿块,质韧,表面光滑,边界清,活动度可,无压痛,皮肤表面无发红及橘皮样变。
B超显示左侧乳腺结节。
临床诊断:乳腺肿物性质待查。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行左乳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距乳头2 cm外上象限处,质地较硬,直径约2 cm,完整切除肿物及周围组织。
病理检查:灰红灰黄软组织一块,2.5 cm×2 cm×1.8 cm,切面可触及两个结节,大小分别为1 cm×0.8 cm×0.6 cm、1.5 cm×1.2 cm×0.5 cm,颜色灰白、灰黄,质中较韧。
术中快速冷冻结果回报:(左乳)考虑乳腺恶性肿瘤,富含黏液,肿瘤主要位于导管内,不除外浸润可能,待常规多取材。
在全麻下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送检常规石蜡。
镜下检查:肿瘤细胞排列成界限清楚的不规则筛孔状、腺样、条索状,浸润性分布于透明变性的胶原背景中,其中以筛孔状成分为主,肿瘤细胞由小的立方状上皮、肌上皮两种细胞构成,围成假性圆形小囊腔,腔内含淡嗜酸性或淡嗜碱性黏液样物,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核淡染,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2个/10 HPF(图1、2)。
免疫组化结果:肌上皮细胞SMA(+)、p63(+)、actin(+)表达在细胞巢外周或筛状腔缘,腺腔及瘤巢内细胞CK5/6(+)(图3、4);其余免疫组化标记显示:ER(-)、PR(-)、HER-2(-)、E-cad(+)、Ki-67<(10%,+)。
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李莹莹,李小华,门楠,杨向君,冬国友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病理科,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目的 总结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宫颈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
结果 患者女,40岁,“以性生活阴道出血2 + 月”入院。
外院HPV检测显示HPV16型阳。
核磁提示宫颈外口少许异常强化灶,专科查体宫颈肥大,余触诊未见异常。
镜下肿瘤组织由导管腺上皮和变异肌上皮这两种细胞组成。
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
免疫表型P16、CK7、CD117、Bcl2弥漫阳性,P63、P40、CEA、CK5/6部分阳,Syn、CgA阴性,Ki-67指数热点区80% + 。
结论 宫颈腺样囊性癌主要表现为阴道出血,但缺乏特异性表现,具有易复发及远处转移的特点,肿物可通过阴道镜检查发现,大体上与其他宫颈肿瘤不易区分,明确诊断需行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显示肿瘤细胞巢呈圆形、椭圆形,有的细胞巢周围呈栅栏样排列,可见明显的粉刺样坏死,免疫表型P16、CK7、CD117、Bcl2弥漫阳性及P63、P40、CEA、CK5/6部分阳性;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P16、CD117等可以明确诊断,但应与腺样基底细胞癌、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进行鉴别。
宫颈腺样囊性癌作为十分罕见的肿瘤,相关的临床资料少,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治疗方案共识,但多数临床上还是彻底的手术切除,并结合术后放化疗的方法。
关键词:腺样囊性癌;宫颈腺样囊性癌;阴道出血;P16阳性;CD117阳性;免疫组织化学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6.017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6-0069-04宫颈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宫颈罕见的上皮性肿瘤,发病率低于宫颈癌的1%[1],与发生于涎腺的腺样囊性癌组织形态学形似,但发生于宫颈的腺样囊性癌恶性度相对更高,比宫颈同样临床分期的鳞状细胞癌恶性度更高。
乳腺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1例并文献复习发表时间:2017-02-21T12:19:21.82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月第3期作者:刘立伟周梅香(通讯作者)[导读] 腺体增生以小叶为单位,不破坏原有的小叶结构,囊性高分泌性癌不局限于小叶结构,常弥漫分布,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病理科上海宝山区 201900)【关键词】乳腺癌;囊性高分泌性癌;囊性高分泌性病变【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369-02 患者女,57岁,体检发现左乳肿块于2016年1月来我院就诊。
体格检查:左乳外上象限扪及一肿块,大小6cm×5cm×4cm,质地较硬,活动度差。
1.病理检查巨检:组织一块,5.5cm×4cm×3cm,切面见一肿块,4.5cm×3cm×2.5cm,囊实性,灰白灰红,质地较硬,境界不清(如图1)。
术中冰冻病理报告提示:浸润性癌。
遂行左乳癌改良根治术。
镜检:术后石蜡切片发现有多处呈囊性改变,囊内见均匀嗜伊红染的分泌物,类似甲状腺滤泡胶质(如图2),囊壁衬覆的上皮增生,部分呈微乳头状结构,细胞异型明显(如图3),与浸润成分之间移行,浸润成分为高级别浸润性导管癌。
腋窝淋巴结共21枚均未见癌转移。
免疫组化:癌细胞ER(1+,10%)PR(1+,3%),Her-2-,CK5/6+,P53(-),Ki67(1+,70%),TG(-),腔内分泌物PAS(+)(如图4)。
病理诊断:浸润性囊性高分泌性癌。
2.讨论乳腺囊性高分泌性癌(cystic hypersecret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CHC)是指一类大体表现为多囊性结构,镜下可见导管扭曲扩张呈囊腔样,导管上皮具有高分泌的特点,囊腔内充满了类似甲状腺胶质的均匀嗜伊红染物质的原位癌或浸润癌。
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鲁梦婕;叶入裴;肖秀丽;龙汉安【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41)001【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的临床病理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资料及病理特点,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乳腺ACC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9岁和62岁,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无特异性改变.肉眼观察大体境界清楚,镜下肿瘤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构成,免疫组化结果腺上皮细胞表达CK5/6、E-Cadherin、CD117,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S-100.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在临床少见,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独特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尽量避免漏诊误诊.【总页数】3页(P75-77)【作者】鲁梦婕;叶入裴;肖秀丽;龙汉安【作者单位】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四川泸州 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与鉴别诊断 [J], 鲁梦婕;叶入裴;肖秀丽;龙汉安;2.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 [J], 杨文涛;张廷璆;沈铭昌;袁亚3.乳腺胶原小体病与原发乳腺腺样囊性癌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J], 宋秀平;王士娜;刘爽;王翠芳4.梅毒性淋巴结病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析 [J], 赵雨占;何妙侠;王建军5.宫颈腺样囊性癌伴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文献复习 [J], 王丽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并单侧腺样囊性癌1例肖学文;张兰凤;范钦和【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11【摘要】患者女性,51岁,5个月前行双侧乳腺肿物粗针穿刺术,病理检查结果为:双侧乳腺浸润性癌;穿刺标本免疫表型:左侧乳房浸润性癌细胞PR(++)、E-cadherin(+)、HER-2(++),ER(-);右侧乳房浸润性癌上皮细胞E-cadherin(+);ER、PR和HER-2均(-)。
患者无乳腺癌家族史,穿刺术后给予化疗,化疗后左侧乳房肿块明显减小,右侧乳房肿块无明显变化。
遂行手术治疗。
体检:双乳对称,大小正常,双乳皮肤无红肿、溃疡,无"酒窝征"、"橘皮样"变,【总页数】3页(P1319-1320,1321)【作者】肖学文;张兰凤;范钦和【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赣州 341000;赣南医学院院基础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赣州 341000;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相关文献】1.双侧去骨瓣减压开颅术与标准单侧外伤大骨瓣减压窗术\r治疗双侧对冲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比较 [J], 李冉;张利通;许红旗2.单双侧原发性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差异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分析 [J], 董赟; 梅金红; 黄先明; 刘志良; 黄传生; 吴毓东; 孙正魁3.双侧原发性乳腺癌两侧肿瘤病灶的差异性分析 [J], 陈学燕; 李利亚; 万冬桂; 李园4.胸腔镜下同期双侧术治疗单侧气胸合并双侧肺大疱的应用 [J], 叶华平5.单侧与双侧开颅术治疗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临床疗效对比 [J], 李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腺样囊性癌8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连成;任梦薇;任立参;徐文【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317-319)【作者】连成;任梦薇;任立参;徐文【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血液科,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血液科,吉林长春 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血液科,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肿瘤血液科,吉林长春 130041【正文语种】中文腺样囊性癌为一种起源于上皮组织、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特点的恶性肿瘤,多于头颈部涎样组织发病,其中以腮腺为主。
常生长缓慢,但易沿神经扩展并顺其逐渐转移,早期常出现神经受累症状,如感觉异常、麻术、疼痛及面瘫等,在肿瘤晚期可发生转移,肺部较为常见[1]。
肿瘤可发生在所有的年龄阶段,中老年较多,无明显性别差异,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均较高,预后相对不佳。
本文报告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8例腺样囊性癌患者,并对相关文献做一简要回顾,旨在明确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
今收集于我院就诊的8例腺样囊性癌患者。
患者年龄均位于45-65岁,首发于鼻腔4例,外耳道1例,乳腺1例,肺1例,舌根1例。
6例经过手术治疗后,未行放化疗。
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6年,7年复发转移,给予规律化疗(按头颈部肿瘤方案)后,随访病情稳定,进展缓慢。
1例于术后给予辅助放疗,现随访病情基本稳定。
8例中1例首发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术后曾在外院联合化疗(具体方案不详),术后7年发现肺转移,再次给予化疗,疗效不明显。
病情缓慢进展。
术后15年出现头部皮肤肿块伴疼痛,临床咳嗽症状明显。
肺CT提示转移病灶明显增多,给予脂质体阿霉素化疗1次,咳嗽及头皮肿块疼痛症状减轻。
但拒绝继续化疗。
2月后行头皮肿块手术切除,头部皮肤肿块切除术后病理:腺样囊腺癌(图1),免疫组化(图2):CD117部分表达阳性。
因拒绝化疗,给予口服伊马替尼进行治疗,但因其副作用较重而停止应用,现随访病情发展缓慢。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1例的超声表现外科查体:右乳外上象限较丰满,乳头无皲裂、溢液、糜烂,皮肤无酒窝征、橘皮样改变,局部可扪及一大小约4.5×5.0cm肿块,质韧偏硬,界清,触之无压痛。
乳腺彩超提示:右侧乳腺外上象限可见一大小约3.8×3.5×2.6cm的椭圆形低回声团,边界清晰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后方回声增强,伴后方声衰减,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片状暗区。
CDFI:病灶内可见短线状条样血流信号。
提示:右乳实性占位。
X线片:双乳腺呈透亮脂肪型,右侧乳腺外上份可见约3.5×4.5cm肿块影,便捷清晰,未见确切钙化及毛刺。
左乳腺区未见确切异常。
双侧腋下未见淋巴结长大。
结论:右侧乳腺外上份肿块,乳腺Ca待排?超声引导下右乳肿块穿刺活检:(右乳外上份穿刺)条索状梭形细胞,细胞增生活跃,并见少许核分裂,不除外叶状肿瘤。
术中所见:右乳外上可见一大小约4.0*5.0cm不规则肿块,切面肉瘤样变,棕褐色粘液,质不硬。
术中冰冻切片:(右乳肿块)纤维腺瘤,间质粘液变性,部分细胞增生活跃。
上级医院病理检验示:考虑:1、恶性叶状肿瘤。
2、假血管瘤样间质增生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肌纤维母细胞肉瘤。
免疫组化染色示:SMA(+),Desmin(—),CD34(居灶+),CD31(—),S-100(—),β-catenin(—),.PCK(—),EMA(—),CK14(—),Ki67阳性率约为20%。
病灶冰冻后石蜡组织病理诊断:(右乳肿块)叶状肿瘤(低度恶性)。
讨论:乳腺叶状肿瘤是一少见的乳腺肿瘤,ohannes Maller于1938年首先报道本病,当时称为叶状囊肉瘤[1]。
占所有乳腺肿瘤的0.3%—1%,发病率低,易复发,在我国少见,多见于中年妇女,易复发,边界清楚,光滑,声像图类似于纤维腺瘤,但肿块通常较大,内部网声稍低不均匀。
常呈分叶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血供比较丰富。
定性诊断常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4.01.032·调查研究·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李坤艳 李璐璐 董涧桥 高雅楠 南璐 贾红燕项目来源: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编号:2021⁃157)作者单位:030001 太原市,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坤艳);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璐璐、董涧桥、高雅楠、南璐、贾红燕)通信作者:贾红燕 E⁃mail:swallow_jhy@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生活质量状况,探讨影响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
以期为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结合美国癌症协会对癌症长期幸存者的定义,乳腺癌长期幸存者为自诊断以来,生存期≥5年的乳腺癌个体。
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7年1~12月诊断为乳腺癌的20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调查表(EORTC QLQ⁃C30)对202例乳腺癌长期幸存者进行调查,调查时间2023年1~4月。
通过SPSS 26.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202例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得分为65.88分;EORTC QLQ⁃C30功能量表中,认知功能得分最低;症状量表中,经济困难得分最高。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与体重指数、居住地、居住方式、工作状态、家庭月收入、付费方式、费用影响、临床分期以及手术方式呈显著相关。
结论 乳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较高,生活质量高低对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尤为重要。
可通过控制患者体重指数,改善居住环境,重视早期诊治,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调整工作状态,提高其工作的可持续性,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关键词】 乳腺癌;长期幸存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 R 73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4)01-0137-06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quality of life in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LI Kunyan ∗,LI LuLu ,DONG Jianqiao ,et al.∗School of Public Health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Taiyuan 030001,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in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by analyzing its influencing factors.Methods Based on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 ,a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 was defined as an individual with breast cancer who had survived for at least 5years since being diagnosed.A total of 202patients diagnosed with breast cancer in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7to December 2017were recruited.The 202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ere surveyed between January 2023and April 2023using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EORTC QLQ⁃C30).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26.0software.Results The mean score of the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f 202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as 65.88points.In the EORTC QLQ⁃C30functional scale ,the cognitive function score was the lowest.Financial hardship scored was the highest in the EORTC QLQ⁃C30symptom scale.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long⁃term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residence ,living style ,working status ,monthly family income ,payment method ,cost impact ,clinical stage and surgical method.Conclusion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is high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ir prognosis.The 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an be improved by controlling the body mass index ,improv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atients ,emphasizing the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treatment plan ,adjusting the working status ,and improv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ir work.【Key words 】 breast cancer ;long⁃term survivors ;quality of life ;impact factors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近几年呈上升趋势[1-2]。
乳腺腺样囊性癌5例报告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
刘静;胡茜;史帅;崔乃鹏;陈保平
【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36)A01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8年至2014年我院收治的5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发病部位、治疗方法、免疫组化、随访结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得出结论. 结果发病年龄均大于50岁,其中肿物发生于外上象限占40%(P〈0.05), 淋巴结均未见转移,但其中1例可见侵犯神经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均为阴性(P〈0.05).术后4 例辅以化疗药物辅助化疗,1 例未接受任何药物辅助治疗;中位随访 5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发生与乳腺的腺样囊性癌较罕见,其预后与其他类型浸润性乳腺癌相比较好,但其手术方式及术后辅助化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总页数】2页(P411-412)
【关键词】乳腺;腺样囊性癌;病理;治疗
【作者】刘静;胡茜;史帅;崔乃鹏;陈保平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67000;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河北保定067000【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临床病理分析与文献复习 [J], 汪满金;俸瑞发;金美华
2.乳腺腺样囊性癌2例报告及文献回顾与分析 [J], 王少华;纪祥军;石群立;李宁;黎介寿
3.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J], 孙丽霞;李荣岗;廖悦华;黄秀芳
4.乳腺腺样囊性癌6例及文献回顾 [J],
5.乳腺腺样囊性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J], 张月君;高学健;孙海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