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1课时 法不可违
- 格式:ppt
- 大小:6.51 MB
- 文档页数:36
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课|时|提|要本课时主要讲述了四个重要内容:第一是违法行为的含义;第二是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第三是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异同点;第四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预防犯罪。
(背诵用单本小册P102)1.法律的重要性(1)法律作为一种________,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________或方向。
(2)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________。
(3)法律是________的社会规则,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出于________违反________、法规的规定,危害________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别不同点类别违反法律不同法律责任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性质民事违法行为①________ 民事责任④________行政违法行为行政法律规范③______________相对轻微⑥____________刑事违法行为②________ 刑罚处罚⑤________ 犯罪4.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2)不同点:违反的法律不同;社会危害性不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5.怎样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我们要认识______________的危害,自觉__________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________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______________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________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亲爱的同学,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吧!1.法律也是一种社会规则,但它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2.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强,“苍蝇”“老虎”一起打,多位高官落马。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危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增强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对法律的理解较为肤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
在导入环节,可以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操练、巩固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他们对法律的理解。
在拓展环节,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法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法律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
2.学生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作用。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任务驱动法:布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教材内容、案例、图片等的多媒体课件。
2.案例材料:收集相关的法律案例,用于教学实践。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与法律相关的道具,如警察帽、法庭模型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法律现象,如交通法规、校园纪律等,引导学生思考法律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通过PPT展示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材案例,分析法律在案例中的作用,讨论如何遵守法律。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1课时法不可违基础过关全练知识点1违法无小事1.(2021河南师大附中期中)从2020年4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中,“车内进食”“手机外放”“躺卧或踩踏座席”“推销产品或乞讨卖艺”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行为将被约束。
此举()A.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B.可以杜绝各种地铁乱象C.侵犯了公民权利和自由D.违背了服务社会的初衷2.(2023吉林农安期中)社会规则一般指社会行为规则。
社会行为规则是个很大的概念,即人们要很好地在这个社会生存必须遵从的习惯、方法,以及大多数人认同的规矩。
下列属于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的是()A.中学生行为规范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中国共产党章程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2023湖南新田期中)下面一组漫画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你认为这一主题是()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B.树立底线意识,增强法治观念C.违反法律,必然受到刑罚D.社会生活只需要强制性规则维持4.(2023北京三十五中期中)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违反的法律不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知识点2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5.(2022山东兖州育才学校期中改编)初中生何某不顾学校规定,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
第二天,他又故意损坏街头磁卡电话。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何某的前后两种行为都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②何某在教学大楼过道内踢球的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③何某故意损坏街头磁卡电话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④何某缺乏规则意识,法治观念不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2023广西宁明期中)违法行为就在我们身边,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有()①谎报险情②破坏铁路封闭网③侵犯他人民事权利④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7.(2021辽宁阜新中考)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做守法的公民(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善用法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知道守法的重要性。
2.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使其能够分析违法行为和法律风险。
3.情感态度:树立学生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
4.行为能力:提升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教学重点•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反性。
•学会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
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律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法律案例、图片、视频等。
•相关法律法规的文本或解读。
•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传授法律的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法律的应用。
•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律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法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创设:播放一段关于法律重要性的视频,如法治社会的宣传片。
•问题导入:提问学生为什么法律重要?没有法律会怎样?新课教学1.法不可违2.•讲授:解释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必要条件,不可违反。
•互动:请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法律及其作用。
•案例分析:提供违反法律的案例,分析其行为性质和后果。
3.预防犯罪4.•讲授:介绍犯罪的定义、类型及预防措施。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具体措施。
•结构图示:预防犯罪→了解法律→增强意识→规范行为5.善用法律6.•讲授:讲解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如寻求法律援助、报警等。
•角色扮演:模拟法律求助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法律。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角色扮演中的行为,如何更好地运用法律。
课堂小结•总结法律的重要性和不可违反性。
•强调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是每个人的责任。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提供关于法律知识的书籍或文章。
•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法律宣传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体验法律的实际应用。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以及违法行为的后果。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他们对法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内容和法律不可违的原则,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3.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觉遵守法律。
四. 教学重难点1.法律的重要性2.法律不可违的原则3.违法行为的后果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不可违的原则。
2.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3.小组合作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和讨论。
2.准备教学PPT,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引出法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PPT,呈现教材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不可违的原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教材中的案例,理解法律不可违的原则,提高他们的法治素养。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后果,以及如何自觉遵守法律。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以及法律不可违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