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测试
- 格式:doc
- 大小:802.50 KB
- 文档页数:6
七年级英语科学探究练习题40题1.There are several steps in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The first step is usually_____.A.collecting dataB.formulating a hypothesisC.identifying the problemD.analyzing the results答案:C。
解析:科学实验的第一步通常是确定问题。
选项A“收集数据”是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的步骤,不是第一步。
选项B“提出假设”在确定问题之后。
选项D“分析结果”是实验结束后的步骤。
2.When conducting an experiment, after formulating a hypothesis, what should you do next?_____A.record the dataB.test the hypothesisC.present the findingsD.design the experiment答案:D。
解析:提出假设后应该设计实验。
选项A“记录数据”在进行实验过程中。
选项B“检验假设”是设计实验后进行的步骤。
选项C“展示结果”是实验结束后的步骤。
3.In a scientific experiment, which step involves making observations?_____A.preparing the materialsB.conducting the experimentC.formulating a conclusionD.revising the hypothesis答案:B。
解析:在进行实验的步骤中涉及进行观察。
选项A“准备材料”不涉及观察。
选项C“得出结论”是实验结束后的步骤。
选项D“修改假设”在分析结果后可能进行。
4.Before starting an experiment, it is important to_____.A.make a predictionB.buy new equipmentC.read old reportsD.ask for help答案:A。
七年级上册科学探究题一、生物部分。
题目1: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作出的假设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该实验中的变量是光。
在设计实验时,要给鼠妇提供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以便对照。
每个实验装置中放入10只鼠妇,而不是1只的原因是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得出的结论是: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解析:- 科学探究往往从提出问题开始,根据生活中观察到鼠妇的生活环境可能与光有关,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 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一种推测性回答,这里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生活,为后续实验提供方向。
- 变量是在实验中可以变化的因素,本实验探究光的影响,所以光就是变量。
设置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除光这个因素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温度、湿度、土壤等都应相同,这样才能形成对照。
- 只用1只鼠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可能会因为这一只鼠妇的特殊情况而使实验结果不准确。
10只鼠妇可以减少这种偶然性。
- 通过实验观察到鼠妇在阴暗环境中的数量较多,从而得出光会影响鼠妇生活且鼠妇喜欢阴暗环境的结论。
题目2:某同学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取40粒同样的绿豆种子,分成4等份,在4个同样大小的洁净的空罐头瓶上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在4个罐头瓶底各放2张餐巾纸,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绿豆种子,其他操作及结果如下:编号 1 2 3 4。
处理方式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不洒水,拧紧瓶盖倒入较多的清水,使种子淹没,然后拧紧瓶盖洒入少量清水,使餐巾纸湿润,然后拧紧瓶盖。
放置环境 25℃有光 25℃有光 25℃有光 4℃有光。
实验结果种子萌发种子不萌发种子不萌发种子不萌发。
1号瓶与2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水分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1号瓶和3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1号瓶和4号瓶的实验结果说明适宜的温度是种子萌发所必需的外界条件。
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册项目化学习类型专题练习一、实验探究题1.(2024七下•长兴期中)科学课上,同学们开展“眼球成像模型”项目化学习活动,活动包括学习眼球结构、制作眼球成像模型、用模型模拟近视原理等环节。
如图为某项目化小组设计的眼球成像模型,该模型以牛奶箱作为眼球主体,由两层塑料薄膜包裹圆环而制成的水透镜,可以过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曲度。
眼球成像模型(1)模型中的光屏模拟眼球中的.(填眼球结构名称)(2)模型中不用点光源而采用“L”光源,主要是为了便研究像与物体的(选填“大小”、“正立倒立”或“实像虚像”)关系。
(3)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后,向水透镜注水模拟晶状体变厚,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要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源水透镜。
(选填“靠近”或“远离”)2.(2024七下•义乌期中)科学学习小组开展了“自制测力计”的项目化学习。
【项目任务】自制测力计并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项目准备】提供材料如图甲,弹簧和橡皮筋的伸长量与受到拉力的关系如图乙。
选择材料时,弹簧比橡皮筋更合适。
理由是: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关系,便于标注均匀刻度。
选用图乙中b弹簧制作测力计,确定“0”和“2牛”刻度后,两者之间分为10 等份,小组同学用制好的弹簧测力计称量身边小物件的重力;(2)【项目评价】自制测力计“调零方式”指标为良好。
用该测力计测量水平拉力,应先将测力计水平放置,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指针调整到刻度位置,方可进行测量;(3)实测时,挂上0.1牛的铅粒,发现测力计示数几乎没有变化,为使“精确度”指标表现更优秀,需选取图乙弹簧取代b弹簧制作测力计(填a或c)。
3.(2023七下•金东期末)项目化学习小组利用橡皮筋进行自制简易测力计项目。
在橡皮筋下悬挂一枚回形针作为挂钩,并依据此时指针位置标上零刻度,如图甲。
(1)项目一:标明刻度。
在回形针上每次加挂一个50克的钩码,测量每次指针到零刻线的距离L, 画出拉力F逐渐增大过程的F〜L图像,如图乙中曲线①所示。
期末特训专题实验探究题第一章代代相传的生命1.某中学科学兴趣小组在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后,开展“各种污染物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的探究活动。
他们采集了一定数量的青蛙受精卵,以化肥、洗涤剂作为污染物,在鱼缸中进行实验观察。
①他们作出的实验假设是:各种污染物会降低青蛙受精卵孵化率。
②将3个鱼缸中加入等量的清水,并编号1、2、3;在1、2 号鱼缸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化肥、洗涤剂。
③把青蛙受精卵分成三等份(各100 粒),分别放入上述鱼缸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回答下列问题:(1)青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受精卵→________→幼蛙→成蛙等阶段。
(2)该实验方案中对照组的编号是________。
(3)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支持上述假设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校学生小敏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脑海中时常浮现出一些生物探究创意。
某天,她在游览泗水桃花园时,看着枝头红艳的桃花,突发奇想:如果给桃花授梨花花粉,是否依然能结出果实呢?在老师的支持下,她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究,步骤如下:①在果园里选择20朵含苞待放的桃花,将其平均分成A、B两组。
②将这些桃花的雄蕊去掉,并分别套上透气的袋子。
③分别采集一些桃花花粉和梨花花粉。
④将桃花花粉涂在A组花的柱头上,将梨花花粉涂在B组花的柱头上请根据她们的设计完成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③和④完成的是植物生殖过程中的________,除此之外,在果实和种子形成之前还必须要完成________过程。
(3)实验结果表明A组结出了桃子,那么,设计B组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小杨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五个大烧杯内分别垫上滤纸,并各放入20粒相同的菜豆种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在如图所示的条件下进行培养(油层的主要作用是隔绝空气),数日后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请回答:(1)图中A、B对照,目的是为了验证种子萌发需要________;(2)几天后,A、C、E中的种子均未萌发,B中有1粒没萌发,D中有2粒没萌发。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科学探究【同步练习-解析】一.选择题1.某同学为证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为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他应该再设计一组对照试验,下列设计最恰当的是()A.盆中装水和沙B.盆中装沙,无机盐C.盆中只装沙D.盆中装水和沙【答案】D【解析】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本题是探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的,所以无机盐是变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它条件都一样,且都是适宜的,因此题中叙述的实验组应该是有阳光、温度、土壤(含无机盐)、水分等适宜的条件,对照组应该有阳光、温度、沙土(不含无机盐)、水分等条件,然后做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进而得出结论。
2.戴口罩是防止病毒和雾霾颗粒物等进入人体的一种有效措施,市场上口罩品种繁多。
为探究口罩的防护功能,小敏在三只如图所示瓶内装少量激光打印粉,将甲、乙、丙三种口罩分别在瓶口系紧,外面覆盖一张餐巾纸,通过打气筒打气,使粉末飞扬。
根据实验结果,则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为()A.甲口罩B.乙口罩C.丙口罩D.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甲口罩中粉末最多,乙口罩中的粉末少于甲口罩,丙口罩没有粉末,因此防护功能最好的口罩是丙口罩,C符合题意。
3.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它会繁殖并形成菌落,如图某实验小组欲检测A、B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下列实验方案中最合理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该目的是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设计实验时,应遵循对照原则,即设计只有细菌的空白对照组,将来与含有抗生素的实验组进行对比分析;还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抗生素的有无或抗生素的种类。
可见C正确。
4.实验室测定链霉素对三种细菌的抗生素效应,用3种细菌在事先准备好的琼脂平板上画3条等长的平行线,如图甲所示,将平板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3天,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实验结果看,下列对链霉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它能阻止结核杆菌生长B.它可以用于治疗伤寒病人C.它对结核杆菌比对霍乱菌更有效D.它对结核杆菌比对伤寒菌更有效【答案】B【解析】抗生素是真菌(另外还有放线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菌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七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专题1.(12嘉舟-30)学习了种子萌发的条件后,小明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吃西瓜时为什么没看到过有萌发的种子,而扔在地上的西瓜种子却会很快萌发呢于是小明与学习小组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分析,大家首先根据书本知识,提出了以下假设:假设一: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温度;假设二: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水分;假设三:种子在西瓜内缺乏萌发所需的空气。
经过理性的思考和讨论,大家认为上述假设中有两个难以成立。
你认为假设不成立(写出一个即可),理由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了解到许多植物的种子成熟后都有休眠现象,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仍不能萌发,这是植物重要的适应特性之一。
而导致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西瓜内种子不能萌发是由于果实中存在抑制物质。
为了验证上述资料是否可信,他们决定对此展开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①将一个成熟的西瓜切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并洗净,将瓜瓤捣碎后过滤,西瓜汁备用。
②取两个培养皿,分别贴上注有A、B的标签,每个培养皿中均放人多层滤纸,滤纸上各放10颗西瓜种子。
③在培养皿A中的滤纸上滴加一定量的清水,在培养皿B中的滤纸上滴加。
④将两个培养皿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每天添加水或西瓜汁,以保持滤纸湿润。
连续观察多天,结果如下: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他们找到的资料是否可信。
2.(12嘉舟-33)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实验现象与理论的“不配合”,理性思考这些现象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科学素养。
(1)甲图是研究二力平衡的实验装置,此时小车保持静止。
若在右盘中再加入一个较小的砝码,小车理应向右运动,但实际操作时小车往往仍保持静止。
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3)当实验现象与理论之间出现“不配合”时,可取的做法是。
A.否定相应的理论B.放弃实验,直接认同相应的理论C.查阅资料,了解理论的适用条件3.(12湖州-33)小明看见农民伯伯在用铁锹挖土时,不时往手上吐口水,询问后得知是为了防止打滑。
但为什么许多场合写着“地板湿滑小心慢走”于是他找来弹簧测力计、滴管、一块油漆过的木块和一杯水进行探究。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复习练习(Word 版 含答案)一、探究题1.如图1所示的玩偶,脚部能在弹簧的作用下上下振动。
细心的小明发现,玩偶脚部每振动一次的时间好像差不多,果真如此吗?为了研究弹簧振动快慢与所挂重物质量的关系,小明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测出一个钩码质量,在某一轻质弹簧a 下端挂一钩码,上端固定;把弹簧拉伸到适当距离后放手,让钩码上下振动(如图2所示);测出振动30次所需时间t ,算出每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30t;增加所挂钩码的个数,重复步骤2、步骤3;将数据采用描点法绘制出轻质弹簧a 每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即振动快慢)与所挂重物质量的关系图像(如图3所示)。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回答如下问题:(1)在该实验中,除了图2所示的器材以外,还需用到的测量仪器________; (2)当物体运动到最低点A 时,此时物体的受力情况是______; A .只受到重力 B .弹簧拉力大于重力 C .弹簧拉力等于重力 D .弹簧拉力小于重力;(3)分析图3,可以得到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4)该实验研究有什么具体应用呢?通过查阅资料,小明发现在太空中,人们常用的杆秤、天平等测量质量的仪器都会失效,但是同一弹簧和物体,在地球上或者太空中的振动快慢却是相同的。
如果用上述实验中的弹簧在太空中测量某个水果的质量时,弹簧振动30次所需的时间为15秒,则该水果的质量为________克。
2.不同地砖的粗糙程度相同吗?同学们设计了甲、乙两种实验方案,请你补充完整。
(1)甲: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同一木块在不同的地砖上作________运动,通过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来比较它们的粗糙程度。
(2)乙:将轻质弹簧的一端固定,另端用同一木块压缩弹簧至最短后释放,弹簧恢复到原长后木块离开弹簧继续在地砖上向右滑动(如图)。
①该方案是通过比较_______来判断地砖的粗糙程度。
②若实验过程中,木块均滑出地砖,请说出一种改进方法_________。
1.5 科学探究目录模块一知识网络 (1)模块二知识掌握 (2)知识点一、生活中的探究 (2)知识点二、科学家的探究 (2)步骤1.发现和提出问题 (2)步骤2.建立猜想或假设 (2)步骤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 (2)步骤4.获得事实与证据 (3)步骤5.检验与评价 (3)步骤6.合作与交流 (4)模块三巩固提高 (7)模块一知识网络学习目录知识重点模块二知识掌握知识点一、生活中的探究在探究问题时,我们一般会先假设几种可能的原因,再对每一种原因可能产生的结果进一步探究,直到找到真正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知识点二、科学家的探究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和证据→检测与评价→合作与交流步骤1.发现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从日常生活或科学学习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对于一个生活现象随便提出一个问题是很容易的,但要提出一个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却非易事。
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要问为什么,并且能够分析出生活现象中所隐含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最后还要用科学语言把问题表述出来。
步骤2.建立猜想或假设建立猜想或假设是对探究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的一种设想,即对背景材料的实验目的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要以陈述句的形式进行表述。
步骤3.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老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验证假设的活动方案。
制订计划是科学探究的中心环节,本环节计划得科学、周密与否,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成败。
(1)关于实验材料的数量探究实验中实验材料的数量不能过少,原因是如果数量过少,结果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
当然,采用更多的实验材料更好,但会增加实验的难度。
因此,应根据具体实验选择合适数量的实验材料。
(2)实验变量与控制变量科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对多个因素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七年级上册科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在植物细胞结构中起支持和保护作用的结构()A.细胞膜;B.细胞质;C.细胞壁;D.细胞核。
2.若要使位于视野右上角的图象移至视野中央,移动玻片的方向是()A.右上角;B.右下角;C.左上角;D.左下角。
3.在运动会的铁饼比赛中,裁判员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将会()A.偏大;B.偏小;C.不变;D.都有可能。
4.使用已调好的天平来称鸡蛋的质量时,若指针偏右,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在盘中加砝码;B.在盘中减砝码;C.向右移动游码;D.向左调平衡螺母。
5.用显微镜观察,当光线过强时,应选用()A.大光圈,平面镜;B.大光圈,凹面镜;C.小光圈,平面镜;D.小光圈,凹面镜。
6.真菌在结构上与绿色植物的显著不同之处是()A.没有液泡;B.没有细胞壁;C.没有叶绿体;D.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7.关于体温计与水银温度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都可以测沸水的温度;B.都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C.内径都有一弯曲处特别细;D.都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8.人体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为()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B.细胞、器官、组织、系统、人体;C.细胞、器官、系统、组织、人体;D.细胞、系统、组织、器官、人体。
9.细胞中出现染色体,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分别属于()A.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C.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D.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10.酸奶是在牛奶中加入哪种微生物制成的()A.大肠杆菌;B.乳酸杆菌;C.枯草杆菌;D.酵母菌。
11.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口腔上皮细胞时,发现视野中无光斑,可能的原因是()A.未放置载玻片;B.整理装片时,未使用染色剂;C.物镜未对准通光孔;D.未从口腔内刮取上皮细胞。
12.下列四种结构中,属于器官层次的是()A.血液;B.皮下组织;C.肌腱;D.血管。
13.用体温计测得小明的体温是37.3℃,若没有把水银柱甩回玻璃泡,又用它去测量小刚和王平的体温。
1.5 科学探究1.下列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其排列顺序正确的是(C)①合作与交流②制订计划③建立猜想和假设④提出问题⑤检验与评价⑥获取事实与证据A.①②③④⑤⑥ B.④⑥⑤③②①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2. 1元硬币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
”这时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
就“有位同学手拿一块磁铁吸了一下硬币”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C)A.论证 B.猜想C.实验 D.分析3.在购买西瓜时,我们习惯用手来“拍打西瓜”,然后根据发出的声音来判断西瓜是否已经成熟。
就“拍打西瓜”这个环节,类似科学探究中的(C)A.提出问题 B.建立假设C.收集事实证据 D.得出结论4. 小梅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过去一直开红色的花,现在却开出了紫色的花。
有人认为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但小梅经过一段时间补充水分后,发现还是开紫色的花。
这说明实验结果与原来的假说不相符,最好的处理方法是(A)A.修改假说,重新进行实验B.修改实验过程,使之与假说相符C.修改结果,使之与假说相符D.实验不成功,停止探究5.300年前,意大利科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房间里挂了许多铃铛,然后让蝙蝠在房间中自由飞翔。
第一次未对蝙蝠有任何限制,铃铛未响;第二次蒙住蝙蝠的眼睛,铃铛也未响;第三次塞住蝙蝠的耳朵,房间中的铃铛响了。
下列问题不是..该实验所研究的是(D)A.蝙蝠飞行靠什么躲避障碍物B.眼睛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C.耳朵对蝙蝠飞行是否起作用D.铃铛是怎样发声的6.请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一天,小科在炉子旁边,将手中的铁钩在炉子中烧得通红,他突然想到,如果将磁铁放在火中烧,会有什么现象出现呢?磁性是变强还是变弱?小科猜想,可能会变强。
那么究竟怎样呢?小科设计并做了如下的实验:将一块条形磁铁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些小铁钉,现在用酒精灯给磁铁加热,经过一段时间,当磁铁被烧红后,小科发现小铁钉纷纷落下。
浙教版7年级上册第二章实验探究题、解答题专项突破一、生物与非生物1.(2021七上·绍兴月考)如果你翻动花园、庭院中的花盆或石块,常常会看到一些身体略扁、长椭圆形、灰褐色或黑色的小动物在爬行,这就是鼠妇,又叫潮虫。
当你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
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环境变明亮了吗?某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帮他把探究活动的过程填写完整: ⑴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⑴作出假设:。
⑴制订并实施探究方案: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一侧盖上玻璃板,在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鼠妇,观察鼠妇的行为。
该实验的变量是。
如果在两侧中央各放1只鼠妇,是否可以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为什么?。
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该同学对上述实验重复了五次,结果如下表。
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对上述数据作怎样的处理?。
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答案】作出假设:鼠妇可能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实验的变量是光照;不可以,鼠妇数量太少,存在偶然性;计算出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解析】(2)根据提出问题:鼠妇会选择阴暗的环境吗?因此作出假设:鼠妇可能会选择阴暗的环境。
(3)实验中其他条件都相同,但是环境不同,一组处于光照,另一组处于阴暗,因此实验变量是光照。
鼠妇的数量太少,实验结果具有偶然性。
(4)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准确,应该计算出鼠妇在明亮和阴暗环境中的平均值。
由表格信息可知,鼠妇生活在阴暗环境中的数量多于生活在明亮环境中,因此得出结论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环境中。
2.(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的食物”,方案如下:⑴取两小块大小相同的棉花团,分别滴入浓糖水和清水,放置在纸盒的一侧。
⑴将经过饥饿处理的一小窝蚂蚁放在纸盒的另一侧。
⑴30分钟后,观察并记录蚂蚁的取食情况。
(1)实验用一小窝蚂蚁而非一只蚂蚁,目的是________。
(2)若出现________的现象,则说明蚂蚁喜欢甜的食物。
七年级科学下册期末探究精选试卷综合测试(Word版含答案)一、探究题1.在学习了“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后,小明为了进一步探究:人在液体上方不同角度观察液体中同一物体所成像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他利用透明水槽、白色硬纸板、橡皮泥板、激光笔等器材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如下实验:①在水槽底部的顶点位置S处放置一激光笔,并向水槽内加入一定量的清水。
②打开激光笔,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并调整激光笔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使折射光线对准水面上方人眼的位置E点。
③用铅笔沿着E1O方向伸入水面以下并戳中橡皮泥板,记录凹陷点为A,即为此时人在E1点所看到的激光笔。
④重复步骤②③,使激光笔分别射中水面上方的E2、E3点,并记录橡皮泥板上的凹陷点分别为B、C。
③倒掉水,用刻度尺分别测量顶点S与檬皮泥板上的凹陷点A、B、C之间的距离为s1、s2、s3。
(1)实验中,小明让激光沿着硬纸板传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人的视线与液面的夹角越小,观察到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越浅。
则实验中所测量的s,s的大小关系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普遍性,则小明还应进一步增加怎样的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高空下落的物体,速度会越来越快,而所受空气阻力也会随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物体下落一段距离后将以某一速度做匀速运动,通常把这个速度称为收尾速度。
研究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空气对不同材质的球形物体的阻力与球的半径和球的速度都有关系,下表为某次研究的实验数据:小球编号1234小球质量/g254540小球半径/cm0.50.5 1.52小球收尾速度/(m/s)16404020(1)4号小球在收尾速度时受到的阻力是_____________N。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规律可推断:当半径为1cm、质量为10g的小球下落时,其收尾速度是_____________m/s。
第一学期第一次学业能力测试初一科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25=50分)1、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是 ( )A.观察和实验 B.预习和练习 C.讨论和交流 D.提出问题2、一幢7层楼的普通住宅楼高约()A、2400mm B.60m C.0.024km D.350dm3、一辆五吨卡车的车厢容积..大约是()A.5000立方毫米 B.5000立方厘米 C.5立方米 D.50立方米6毫克..的物体可能是 ( )A .一头牛 B. 一只鸭 C. 一只鸡蛋 D. 一粒米5、科学书从课桌上落到地面上所用的时间,大约是()A、0.5秒B、5秒C、0.05秒D、10秒6、用刻度尺测得物体的长度是,则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A、米B、分米C、厘米D、毫米7、准确量取80毫升高锰酸钾溶液,所选用的量筒的量程最适合...的应是()A、50毫升B、10毫升C、100毫升D、250毫升8、用一只原来示数为36℃的体温计,未经甩一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假如当天的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A、37℃B、35℃C、略低于36℃D、36℃9、下图是本班四位同学用厚.刻度尺测量木块的长度,其中,正确的是()10、其中A图是小明测量过程,则其测量的结果是()11、量筒为什么要做的细长?()A、实验的时候细长的量筒便于操作B、细长的量筒可以做出相对较大的底座,增加稳定性C、细长的量筒与粗矮的量筒相比,相应的刻度间隙比较大,便于准确地读数D、矮的量筒中多盛液体比较多,需要较厚的玻璃,因而不便读数12、在气温是20℃的房间里,用水银温度计测沸水的温度,当水银面经过“20”到“100”之间的某一刻度时,温度计的示数表示()A、房间里空气的温度B、沸水的温度C、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D、什么也不表示13、右图秒表显示的时间正确的是()A、1分12.8秒B、1分42.8秒(13题)14、下列测量工具中没有“0”刻度的是()A、托盘天平B、量筒C、刻度尺D、酒精温度计15、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A、550克=550克÷1000=0.55千克B、×60=390秒C、500毫升=500毫升÷1000升=D、×100厘米=1165厘米16、称量一定..质量食盐时,发现指针偏在分度盘中央的左边,这时应()A、把右边的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B、游码向右移动C、向天平左盘中增添砝码D、左盘中拿出一些食盐17、小明帮爷爷测量窗户玻璃的高度,小明应该选用哪把刻度尺最适合..()A、量程是30米最小刻度1mm 的刻度尺;B、量程是3米最小刻度为1厘米的刻度尺;C、量程是15厘米最小刻度1cm的刻度尺;D、量程是2米最小刻度是1mm的刻度尺;18、下列时间中,表示的是时间间...隔.的是( )A、15分钟前B、吃午饭的时间是11:15C、1秒D、09:0919、想测一张邮票的质量,下列方法可采用的是()A、测螺帽与一张邮票总质量,再减去测得的螺帽质量B、邮票太小了,不可能用天平测C、将一张邮票直接测量D、测100张相同邮票质量,再除以10020、两只刻度均匀的温度计,量程都是0-100℃,玻璃泡容积也一样大,放在同一杯冰水混合物中管内水银面一样高,且都显示为0℃,然后把他们放入另一杯温度较高的水中,观察发现甲上升的高度比乙的高,下列说发准确的是()A、必定其中有一只温度计是坏的B、甲的内径较细C、两只温度计最后的示数不一样,甲的是准确的D、乙温度计较精确21、如右图,装满热的红墨水的小瓶,瓶口用塑料膜封好,放在冷水中,立即用针戳破塑料,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A、红墨水向下运动B、红墨水向上运动C、红墨水仍在瓶中不出来D、红色水流向左右运动22、有些现象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很难得到科学结论。
班级:姓名:开明学校七年级科学辅导训练(科学探究题)1、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
发现生活现象:夏天馒头或面包保存不当很容易长霉菌,在冬天或在冰箱里的馒头或面包比较不容易长霉菌。
①提出问题:霉菌的生活受到的影响吗?②作出假设:。
③设计对照实验:一组是温暖潮湿,另一对照组是潮湿④实验结论:。
2、请你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原因。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
(3)设置实验:先在甲乙两块萎蔫的萝卜中间挖洞,然后,往甲洞倒入蒸馏水,往乙洞倒入20%的食盐水,经过30分钟后测得甲洞的蒸馏水减少,乙洞的食盐水增多了。
设计的变量是(4)得出结论:。
3、将饱满、活力旺盛的玉米种子随机分成甲、乙两组,两组种子所处温度、空气条件相同,甲组种在肥沃、潮湿的土壤中,乙组种在贫瘠、潮湿的土壤中,(1)你认为两组种子是否会同时萌发__________。
(2)若将空瘪或煮熟玉米粒种在上述两种环境中,你认为会不会萌发__________。
(3)该探究实验表明:种子萌发所需的自身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条件是适量的________,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4、某小组在“探究环境条件对叶绿素形成的影响”的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光照能影响叶绿素(1)全班同学们讨论后认为:按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不能对“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进行探究,因为该实验方案中变量有_______个。
(2)请根据“光照能影响叶绿素形成”的假设写出你的实验方案:①环境条件的设计:甲组_______ ,乙组_______。
②实验材料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支持假设的实验结果预期:甲组植株_________ ,乙组植株_________。
5.有同学在养金鱼时,发现金鱼的体色变浅了。
他想证明:金鱼的体色是否会随鱼缸内壁颜色深浅的改变而改变。
于是他做了个简单的实验。
请你帮他将以下的探究过程补充完整。
一、选择题(本题有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七年级科学上册模拟卷)1.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实验中操作不正确...的是()A .加热液体B .滴加液体C .点燃酒精灯D .湿抹布灭火2.小林去华溪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
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 .提出问题B .建立猜测和假设C .制定计划D .获得事实与证据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通过调整目镜、物镜和准焦螺旋,视野最暗的是()A .B .C .D .4.骨髓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因为健康人的骨髓中有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可不断产生各种新的血细胞(如图),该过程经历了细胞的()A .生长B .分裂C .分化D .包括ABC5.生物检索表常用来鉴定生物的种类。
请利用这张简单的“脊椎动物检索表”,鉴定出下列动物中属于Y 类动物的是()A .鹤B .蛙C .兔D .蛇6.笼草是一种常绿半灌木,它长有奇特的捕虫叶,能捕获小虫,但把它归为植物,其依据是()A .它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它是绿色的C .它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D .它不能自由运动7.用体温计先测得小明的体温为37.3℃,若没有把水银甩回玻璃泡就去测量小英和小刚的体温,如果小英和小刚的实际体温为37.2℃和38.5℃,那么两次测量结果应该是()A .37.2℃和38.5℃B .37.3℃和38.5℃C .37.2℃和37.5℃D .37.3℃和37.5℃8.下列动物中,终身用鳃呼吸的是()A .白鳍豚B .娃娃鱼C .鳄鱼D .鲨鱼9.以下四种植物,从生物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角度来看,排列顺序正确是的()①葫芦藓②黑松③向日葵④团藻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1a体外长有毛皮,...........S 类1b 体外没有毛皮,卵 (2)2a 体外长有羽毛,体温恒定........R 类2b 体外无羽毛,体温不恒定.........33a 表皮干燥,在陆地上产..........Y.类3b 皮肤湿润,在水中产. (4)10.在I、II、Ш三个培养皿中,加入不同成份的培养基,分别接种等量的大肠杆菌,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各培养皿中的菌落数(见下表)。
七年级科学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测试一、网络预习构建国际单位:米(m ) 常用单位: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换算关系:103 10 10 10 103 1031Km —→ m —→dm —→ cm —→ mm —→μm —→ nm换算法则:大单位换小单位 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小单位变大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观察: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它的 、 、 。
读数:读数时,视线要 刻度线,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
记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其结果包括 和 。
定义:测量值和 的差异。
特点:只能减小,不能 。
减小误差的方法:a.多次测量求 ;b.使用更加精密的仪器.二、 方法典型导引[例1]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26cm= = m[方法导引] 要做好单位换算的题目,首先必须把单位换算关系弄清楚,即把大小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记清楚,其次抓住单位的“换”和“算”两个字做文章。
cm 到m 的换算关系是100,又小单位到大单位用除,261001⨯m =0.26m 这就由厘米换算成米了。
答案:26cm=261001⨯m=0.26m评注:单位换算题目的解题规律可简单归纳为:“数不变,单位换,进行算”。
使用:尺子要 ,不能歪斜,零刻度线对齐物体一侧。
刻度尺较厚时要让刻度线 被测物体。
[例2] 如下图所示,该物体长度是()A. 10.94cmB. 10.9cmC. 2.9cmD. 2.94cm[方法导引]选A、B项是误把物体右端示数当做物体长度,选C项是没有估计值。
当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未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时,被测长度数值上就等于其两端所对刻度值之差。
本题中物体左端所对刻度值是8.00cm,右端所对刻度值为10.94cm,所以物体的长度为10.94cm-8.00cm=2.94cm。
答案:D[例3]找出下图中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的错误之处。
[方法导引]正确放置刻度尺的方法是贴、正、齐,即(1)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2)刻度尺要放正。
(3)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或某一整数刻度线跟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本题要求指出错误之处,即只需指出错误的地方就可以了。
如解答时写成“①应该对齐零刻度线;②尺应要放正;③刻度尺的刻度线应该紧贴被测物体”,则变成“改正错误之处”反而不符合题目要求。
①被测长度起始端没有对好零刻度线;②刻度尺没放正;③刻度尺的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三、基础训练夯实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国际单位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⑴3.8km= m ⑵60µm= nm⑶24nm= mm ⑷50km= µm.3.给下列数据填上单位:⑴一枚壹分硬币的厚度约1 ⑵中学生的身高大约为1.6⑶课本的厚度大约是6 ⑷一支普通铅笔的直径最接近于7×10-34.读出右图中测量结果:物体的长度为cm5.小朱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分别是462mm ,464cm 和463cm 此物体的长度是 mm 。
6. 一支新中华2B 铅笔的长度大约为( )A. 17.5mmB. 17.5cmC. 17.5dmD. 17.5m7. 在实验室中,小名要测量一水杯的体积和质量,他要用到的测量仪器为( )A. 刻度尺、秒表B. 千分尺、天平C. 量筒、天平D. 量筒、弹簧测力计 8. 1.60m 106μ 可能是( )A. 一个人的高度B. 一本书的长度C. 一个篮球场的长度D. 一座山的高度9. 在运动会跳远比赛中,用皮卷尺测量比赛成绩,如在测量时将皮卷尺拉得太紧,则测量值会( )A. 变大B. 变小C. 不变D. 都有可能 10.下列情形中,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尺是( )A.零刻度已磨损的尺B.量程比刻度尺小的尺C.刻度不均匀的尺D.最小刻度不是毫米的尺 11.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时,下列要求中错误的是( ) A .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 .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的左端量起C .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尺D .记录测量结果时,必须在数值后面注明单位 12.下列关于误差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仪器有关 B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的人有关C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完全避免误差D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四、 能力拓展提升 1.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1)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长 _____ ________ . (2)用激光打出的小孔直径_______ _______ .(3)黑板的面积______________.2.请在测量记录的数值后面加上合适的单位:一本外文字典的厚度:3.5_______,硬币的厚为2.0________,头发丝直径为70_________,墨水瓶的高度为42________,新铅笔长度为1.75________。
3.如下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木块长为_____.4.某同学测得课本的长度为,课本长度的准确值为_______,估读值为_________.5.一个同学用刻度尺测得一物体的长度为,则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A.米B.分米C.厘米D.毫米6.要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为减小测量误差,下列的最佳方案是()A.用刻度尺认真细致地测量厚度B.用刻度尺多次测量一个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C.用刻度尺分别测出10个硬币的厚度,求平均值D.用刻度尺一次测出10个硬币叠放的总厚度,再除以10,求平均值7.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A.B.C. D.8.四位同学用分度值为的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其中错误的测量数据是()A.B.C.D.9.若物体长为,现用作为单位来表示此长度,正确的记录为()A.B.C.D.10.用四种方法测量5分硬币的直径,说明过程。
五、中考演练展望1、(2006,江西大纲卷)如图1-2-1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放置正确的是刻度尺,其分度值是,该物体的长度为cm。
2、(2004,湖北大泽市)王刚同学做了一些测量,却忘了在记录的数据后面标明单位,请你帮他补上.某同学的身高是15.8___________;物理课本的长度是26___________3、(2005,北京市)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B .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C .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D .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参考答案六、基础训练夯实1、米刻度尺2、(1)3.8×103(2)6×104 (3)2.4×10-5 (4)5×10103、(1)mm(2)m (3)mm (4)d m4、2.155、4636、B7、C8、A9、B10、 C11、B(点拨:使用刻度尺不一定从尺的左端量起,如果零刻度磨损了,可以以一清晰的刻度为起点,最后的测量结果是后面的读数减去初试的读数。
)12、C(点拨: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测量仪器的不精密有关,也与测量的人估计不准确有关,故A、B都对.误差是绝对存在的,只能减小,不能消除,故C不对.减小误差的方法有:(1)换用精密的仪器;(2)求多次测量的平均值;(3)改进测量方法.故D也是对的.)七、能力拓展提升1、(1)(2)(3)2、cm mm mm dm3、,4、,5、D (点拨:在读刻度尺的数值时,应估计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若知道正确的测量结果,也可由此理论逆推出刻度尺的分度值.在0.8696m中,末位数字0.0006m是估计的,是分度值的下一位,则前一位应代表刻度尺的分度值,前一位是(即),故分度值是。
)6、D (点拨:一个1分硬币的边厚太小,不足,用普通的刻度尺直接测量其厚度,误差很大.可采取“化薄为厚”的方法,故D为最佳方案.A法的误差很大,B和C 虽能减小误差,但因每次测量一个硬币的误差很大,故其平均值也与真实值有较大的误差,不是最佳方案。
)7、A (点拨:单位换算实际是等量代换,换算过程中,数值不动,用“新”单位的相等量把“旧”单位代换下来即可.如:,故A对。
)8、D (点拨:分度值为的刻度尺,只能准确到,估计到即可,再向下多估读已没有意义,因而是无效的.D中,由此结果判断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与实际的情况不符,故D错。
)9、C (点拨:用不同单位表示同一长度,不能改变有效数字的位数。
)10、解法1:让硬币从记号开始,在纸面上沿直线滚动数周,测出直线长度,先求每周的周长,再用公式求出直径.解法2:用细线绕在硬币上二至三周,量出始末两端长度,先求出周长,再用公式求出直径.解法3:也可把硬币、三角板、直尺平放在桌面上配合使用,如下图从刻度尺直接读出.解法4:把硬币放在纸上,贴着边缘用笔画一图,再剪下对折即可直接在刻度尺上读出.八、中考演练展望1、A mm 2.20cm2、m cm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