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风险评估
- 格式:xlsx
- 大小:13.02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风险评估报告小学风险评估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能够帮助学校管理者识别并评估在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效制定预防措施。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风险评估报告。
一、评估对象小学风险评估报告主要针对小学生、教职工和家长等一系列潜在风险受众进行评估。
小学生,作为评估的核心对象,其安全和健康问题广受关注。
因此,评估报告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可能遇到的诸如交通意外、自然灾害、意外受伤等方面的风险。
教职工评估则关注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包括职业伤害、健康问题等。
家长评估的重点是学校门外的风险,例如学生上下学路途中的交通安全、家庭教育问题等。
二、评估框架小学风险评估报告的框架应考虑四个方面: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监测。
其中风险识别是整个风险评估报告的核心。
它是指识别出小学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防范于未然。
风险评估则是对已识别的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为后续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风险控制是指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减少相关危险因素,确保学生和教职工的安全。
风险监测是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实施情况以及新的危险因素的监测和评估。
三、评估内容小学风险评估报告的内容很丰富,既包括学校内部安全和健康问题,也包括学校门外的风险。
学校内部的风险包括学校建筑、教学设备、人员资质、课程设置、校园安全监管等。
其中学校建筑评估主要涵盖建筑安全结构、建筑物设施的卫生和环境卫生;教学设备评估主要涵盖学生课桌椅、电脑、教具等;人员资质评估主要涵盖教师教育和培训、教师资质认证等;课程设置评估主要涵盖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校园安全监管评估则关注于学校安全管理规范、校园监控设备、校园安全预案等。
学校门外的风险包括交通安全、家长涉及的学业和行为管理问题等。
四、评估要求小学风险评估报告要求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要保证评估过程科学准确,评估结果合理可靠。
同时还要考虑以学校安全为中心,并关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权益和需求。
处理流浪未成年人问题需要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包括救助、保护和庇护,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关怀和支持。
以下是处理流浪未成年人问题的基本工作流程:1. 发现和识别:通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学校等渠道,发现可能处于流浪状态的未成年人。
在这一阶段,可以进行简单的识别,例如观察孩子是否有衣着不整齐、乞讨等迹象。
2. 联络相关部门:一旦发现流浪未成年人,立即通知相关部门,例如社会福利机构、儿童保护机构、警察等。
这一步骤是为了确保问题得到及时的处理和跟进。
3. 评估风险:进行流浪未成年人的风险评估,包括身体健康、心理状况、是否有受虐待经历等。
评估的目的是为了制定个性化的帮助计划。
4. 提供紧急救助: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基本需求,提供紧急救助,包括食物、住所、清洁用品等。
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5. 联系家庭:尽快联系流浪未成年人的家庭,了解家庭背景、原因和动因。
在可能的情况下,协助其重新与家庭建立联系。
6. 法律援助:如有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确保流浪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保护。
这可能包括儿童福祉法律、教育法律等方面的援助。
7. 心理支持:为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流浪可能与家庭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等有关,因此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8. 教育机会:协助流浪未成年人重新融入学校或提供其他教育机会,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9. 长期庇护:对于无法回归家庭或其他长辈照顾的未成年人,提供长期庇护措施,例如安排在寄养家庭、儿童福利机构等。
10. 跟进服务:提供长期的跟进服务,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在庇护和救助后能够逐步融入社会,得到全面的支持。
这一流程需要协同社会工作者、医疗机构、儿童保护机构、教育机构等多方力量的合作,以确保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第1篇一、前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日益复杂,面临的风险隐患也日益增多。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受到伤害,本报告对未成年人风险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旨在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排查背景近年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意外伤害、网络安全等问题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在此背景下,开展未成年人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排查范围及方法(一)排查范围1. 家庭环境:包括家庭暴力、忽视、虐待等。
2. 学校教育:包括校园欺凌、学业压力、心理健康等。
3. 社会环境:包括网络安全、不良信息、违法犯罪等。
4. 法律法规: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二)排查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学术报告等。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未成年人面临的风险隐患。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深入剖析未成年人风险隐患的成因和影响。
四、排查结果(一)家庭环境1. 家庭暴力:部分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现象,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忽视:部分家庭对未成年人关爱不足,导致其心理、生理发展受阻。
3. 虐待:个别家庭存在虐待未成年人现象,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
(二)学校教育1. 校园欺凌:部分学校存在校园欺凌现象,对受害者造成心理和生理伤害。
2. 学业压力:部分学生面临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3. 心理健康:部分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三)社会环境1. 网络安全:网络成瘾、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等问题日益突出。
2. 不良信息:不良信息传播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3. 违法犯罪:部分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危害社会治安。
(四)法律法规1. 未成年人保护法:部分家庭、学校、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意识不足,未能有效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幼儿园未成年人保护评估制度
为了使我园的发展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及时对发展规划进行更改,促进我园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大路幼儿园发展规划自我监测评估制度。
1、成立发展规划自我监测评估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幼
儿园管理委员会成员、幼儿园各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组成。
2、发展规划自我监测评估小组制定监测评估方案.根据
方案及时开展发展规划自我监测评估工作。
3,自我监;州评估小组制定出详细的自我监测评估细则、评估表。
4,每学期必须开展一次发展规划自我监测评估工作,根
据评估细则对学校发展规划实施阶段性全方位评估。
5、自我监测评估工作由学校自我监测评估工作小组开展
评估,小组成员要熟悉评估细则及评估表,掌握评估方法和评估技巧。
第 1 页 共 4 页 儿童家庭暴力风险评估表 一、基本信息 1、儿童姓名:(请填写真实姓名) 2、儿童性别:(男/女) 3、儿童年龄:(周岁) 4、家庭住址:(具体到门牌号) 二、家庭环境评估 1、家庭结构 家庭类型:(核心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隔代抚养家庭等) 家庭成员关系:(是否和谐,有无经常争吵、冷战等情况) 2、父母情况 父母教育程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以上) 父母职业:(具体职业名称) 父母是否有不良嗜好:(如酗酒、吸毒、赌博等) 3、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收入水平:(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 第 2 页 共 4 页
是否存在经济困难:(如债务、失业等) 三、儿童自身情况评估 1、身体健康状况 是否有慢性疾病或残疾:(如有,请注明具体疾病或残疾类型) 近期是否有受伤情况:(如有,请注明受伤部位、原因等) 2、心理健康状况 情绪状态:(是否经常焦虑、抑郁、易怒等) 行为表现:(是否有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退缩行为等) 学习情况:(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等) 四、家庭暴力风险因素评估 1、父母教养方式 是否经常打骂、体罚儿童:(是/否) 是否存在忽视儿童需求的情况:(是/否) 是否对儿童有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是/否) 2、家庭冲突情况 家庭成员之间是否经常发生激烈冲突:(是/否) 冲突是否涉及儿童:(是/否) 第 3 页 共 4 页
儿童是否目睹过暴力行为:(是/否) 3、社会支持系统 儿童是否有亲密的朋友或亲戚可以倾诉:(是/否) 家庭是否与社区、学校等有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否) 五、风险等级评估 根据以上各项评估结果,将儿童家庭暴力风险分为三个等级: 1、低风险:各项评估结果均良好,家庭环境稳定,父母教养方式得当,儿童自身状况良好,社会支持系统完善。
2、中风险:存在部分风险因素,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教育程度低、儿童情绪不稳定等,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家庭暴力行为。
3、高风险:存在多项风险因素,如父母有不良嗜好、经常打骂儿童、家庭冲突频繁等,且已经出现过家庭暴力行为。
学校学生行为风险评估表1. 评估目的该评估表旨在评估学校学生的行为风险,以帮助学校采取措施保障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安全和福祉。
2. 评估内容评估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年级- 班级2.2 行为风险因素对以下行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和记录:1. 违反纪律:学生是否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如迟到、旷课、擅自离校等。
2. 暴力行为:学生是否曾经参与过或发生过暴力行为,如欺凌、打架等。
3. 非法活动:学生是否参与过非法活动,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4. 纪律处分:学生是否曾经受到过学校的纪律处分,如警告、停课等。
5. 行为改善:学生在过去是否有过行为改善的记录,如参加纪律教育、社区服务等。
2.3 风险评级根据学生在各个行为风险因素上的评估结果,进行风险评级。
评级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低风险:学生在各个行为风险因素上评估结果良好,没有明显的行为风险。
- 中风险:学生在某些行为风险因素上评估结果一般,可能存在一定的行为风险。
- 高风险:学生在多个行为风险因素上评估结果不理想,存在明显的行为风险。
3. 使用方法教职员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填写评估表中的相应信息,并对每个行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记录。
然后,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风险评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4. 风险管理措施根据学生的风险评级,学校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风险管理措施:- 低风险:鼓励学生继续保持良好表现,提供适当的奖励激励。
- 中风险:增加对学生的关注度,提供适当的行为指导和辅导。
- 高风险:采取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如临时禁止参加校园活动、安排心理辅导等。
5. 风险评估结果通知学校将根据学生的风险评级及时通知相关的教职员工和家长,并与家长沟通学生行为改善的计划。
6. 数据保护与隐私评估表中的个人信息和评估结果将严格保密,并只在必要的情况下与相关人员共享。
以上所述为学校学生行为风险评估表的简要内容说明。
学校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小学安全风险评估结果
根据小学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以下是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
1. 交通安全:周边道路交通繁忙,可能存在交通事故的风险。
建议增加交通标识和过马路的安全设施,并加强交通安全教育。
2. 操场安全:操场地面不平整,可能导致学生跌倒受伤。
建议修复操场地面,确保平整安全,并设置防止跌倒的设备。
3. 火灾安全:学校消防设施老化,可能导致火灾发生时无法及时应对。
建议对消防设施进行维修和更新,并加强火灾应急演练。
4. 家长接送安全:家长接送学生时,可能存在车辆堵塞和混乱的情况,增加意外事故的风险。
建议设立家长接送专用停车区,并加强相关管理和引导工作。
5. 食品安全:食堂食品质量监管不严,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风险。
建议加强食品质量监控,定期检查食品供应商合规情况,并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6. 自然灾害安全:学校周边可能存在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等。
建议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进行自然灾害安全教育。
以上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小学安全风险,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评估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定量表表A.1困境未成年人基本情况表档案编号:走访时间:走访目的:评估工作人员:1.1 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心理健康状态户籍所在地居住地址所在学校年级和班级班主任姓名联系方式当前身体状况□健康/良好□内外伤□疾病史1.2 家庭资料监护人姓名关系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单位月收入联系方式1.3 所处困境类型困境类型备注(简要描述)1 □失依儿童2 □家庭贫困3 □自身残疾4 □监护缺失5 □监护失当6 □留守流动7 □家庭暴力8 □心理疾病9 □特殊困难(劳教、吸毒、酗酒等)10 □潜在困境风险预警表A.2困境未成年人风险危机评估表未成年人因素内容低危中危高危未成年人受虐待状况1.受虐史第一次被举报曾被举报曾接受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个案服务目前为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个案多次受虐记录家中曾有其他子女因受虐致死或四肢器官遭受永久伤害经常目睹家庭暴力照顾者因素1.生理、智力、精神或情绪能力无生理疾病无智能问题情绪稳定轻微智障疑似或曾有精神病慢性疾病有时无法控制情绪中重度残疾中重度智障罹患精神疾病经常无法控制情绪罹患重大疾病1.年龄12岁至18岁 6岁至未满12岁 6岁以下2.身心状况没有生理或心理缺陷或限制具轻微的身体疾病、身体障碍、心智障碍或发展迟缓有严重的身体疾病中重度身体障碍、心智障碍或发展2.受伤部位膝盖、手肘、臀部躯干、四肢头部、脸部或生殖器、脏器2.对未成年人受虐的态度对未成年人有合理的期待承认未成年人有受虐情况偶尔对未成年人有不合理、不实际期待对未成年人受虐事件避重就轻持续对未成年人有不合理、不实际的期待与要求拒绝承认未成年人受虐待的问题3.自我保护能力有自我求助能力,且可自我照顾和保护,不需要成人协助虽有自我求助能力,但需要成人协助才能照顾和保护自己完全无求助能力且需要成人的协助、保护及照顾3.受伤程度无受伤或轻微受伤,无需送医治疗轻微身体外伤,需送医治疗未成年人需要立即送医处理或住院已有生命危险3.合作意愿有高度意愿与机构合作解决问题表面顺从但配合度不够拒绝或无意愿与机构合作4.酗酒与药物滥用状况无曾经酗酒或药物滥用持续过量酗酒或药物滥用(对未成年人有药物威胁)4.受虐频率两个月一次单一伤害事件(偶尔打,但不是同一因素或同一方式)偶尔发生一次(约一个月一次)未满一周一次持续受虐事件(约一周一次)5.亲职能力适当的照顾或管教知识及能力不一致的照顾或管教知识与能力严重缺乏照顾或管教能力4.问题行为轻微情绪问题或多动偶尔有缺课记录偶尔上学迟到目前在家但曾有离家记录轻微行为偏差其他明显情绪问题或多动经常有缺课记录经常上学迟到偶尔离家未归严重行为偏差其他辍学严重学校适应问题经常离家或目前离家违法行为自杀的想法或行动酗酒或药物滥用极端的敌意、暴力、攻击性滥交、性交易其他5.受生活照顾状况未对未成年人造成明显影响照顾者提供未成年人基本的衣食住行,安全保障不足照顾者未提供未成年人衣食住行,无安全保障6.受虐者威胁程度施虐者已经离家,没有机会接近未成年人施虐者对未成年人没有危害状况施虐者在家,虽有机会接近未成年人,但未成年人受到其他成人保护施虐者在家,能随时接近未成年人,且不确定有其他成人保护未成年人施虐者因素1.生理、智力、精神或情绪能力无生理疾病无智能问题情绪稳定轻微智障疑似或曾有精神病慢性疾病有时无法控制情绪中重度残疾中重度智障罹患精神疾病经常无法控制情绪罹患重大疾病。
第1篇一、引言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地区,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
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面临的潜在风险,保障其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特制定本风险评估报告。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根据我国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1000万人。
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年龄主要集中在6-14岁。
本报告以某地区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其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三、留守儿童风险评估(一)家庭风险1. 监护缺失风险: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监护,容易导致监护缺失风险。
如:无人看管、生活照料不周、安全意识淡薄等。
2. 亲情缺失风险: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亲情缺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如:自卑、抑郁、焦虑等。
3. 家庭教育缺失风险: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容易导致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出现问题。
(二)学校风险1. 教育质量风险:留守儿童就读学校普遍位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相对不足,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2. 心理健康风险:留守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容易因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产生心理问题。
3. 校园安全风险:留守儿童在学校容易受到欺凌、意外伤害等风险。
(三)社会风险1. 网络安全风险:留守儿童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容易沉迷网络,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2. 人身安全风险: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假期等时间段,容易受到不法分子侵害。
3. 自然灾害风险:留守儿童居住地多位于农村地区,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四、风险评估结果根据以上分析,留守儿童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家庭风险、学校风险和社会风险。
其中,家庭风险是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风险。
五、风险应对措施(一)家庭风险应对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留守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
2. 完善监护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监护制度,明确监护人责任,确保留守儿童得到有效监护。
留守儿童风险评估总结第一篇:留守儿童风险评估总结留守儿童风险评估总结新光小学——李德远现在,人们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生的教育不再只着眼于书本知识的传递,而是转向了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健全、技能的训练。
5月中旬,对我班7名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和学习状况等方面作了全面调查,以便于学校更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开展留守儿童管理方面的教育研究。
下面是我的风险评估总结:一、家访得知:1、生活状况方面:监护人多数都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有一个是大伯、大妈的。
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很多连书都没有读过,有少部分是读过一二年级,而且大部分监护人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有的甚至是70岁以上。
由此可见,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年龄制约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监护人的主要责任大多为照顾日常生活,不能督促辅导学习、不能进行思想教育。
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还算可以,对他们给予能有的关爱,只不过,他们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来引导留守儿童的人生。
留守儿童回家后都很听监护人的话,能帮助监护人做家务活,但对我们低年级的留守儿童来说,自理能力还很差,自立能力将是一大缺失,易形成懒惰的毛病。
大部分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能是种点农作物。
2、心理状况方面:有的留守儿童性格开朗,有的性格内向、有的还很任性。
有的留守儿童还不时给父母打打电话,有的从来没有给父母通过电话,有的父母也从来不会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所以很多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3、学习状况:在学习方面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大多数人认为是无人辅导作业、或是数学不懂,或是语文的字不会写。
二、在校老师的观察: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外出打工,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大伯大妈监护,甚至还有同辈监护,自我监护等,由于长期同父母之间欠缺亲情,缺乏家庭良好的教育与管理,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令人担扰的各种问题。
1.家庭教育缺少合力祖辈缺少文化、教育不当,老年人唠唠叨叨,有的又过于溺爱,致使大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弱,一人独处,难以管住自己。
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个案评估与分析----一、个案基本情况陈某,男,16岁,某技术学院学生,2013年出现长期逃学现象,在校内外有大量偷窃行为。
陈某长期处于病态的家庭结构中,父母关系不和导致离婚,父子之间的沟通方式只有打骂,母子之间的沟通只有金钱,父母均没有尽自己的责任。
小陈对父母充满怨恨,又因未满18周岁认知能力、辨别能力不足,便转而与一些不良社会少年为伍。
父母通过社区接触到社工,社工接触父母与小陈,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介入工作。
二、案主情况分析(一)问题的评估与确认该案例中,陈某从13年开始出现长期逃课以及校内外的偷窃行为,并与校外的混社会的成年人为伍,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与家人关系更加恶化,更有走向危险犯罪道路的风险。
与问题相关的情况包括,父母得知情况后,母亲则以泪洗面责骂陈某,认为家里已经给了陈某足够的日常开支费用;而父亲则采用打骂的方式,但两者并没有明显改善陈某行为的效果。
该问题的优势是产生时间不长,频率不是很高;弱势是如果问题延续下去的话,陈某极有可能造成重大犯罪,同时陈某父母双方暴力的管教方式也有使问题进一步恶化的危险。
(二)案主自身的评估陈某,16岁,正处于青春期的特殊阶段,生理、认知都极易出现变化,其性格内向,心灵脆弱。
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疏于关照和家人独立的相处模式给陈某带来明显的被忽视感;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也会给其情绪和行为上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形成错误的家庭观念。
案主自身对偷窃行为问题的反应很冷淡,思想上并不期待有所改变和需要社工的帮助,被迫于父母的压力才寻找社工。
但陈某的母亲对问题行为出现愤怒的情绪以及父亲则打骂孩子,认为孩子的行为问题已涉及品质问题,期望孩子能够不偷钱及认真上学。
案主的优势是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个人独立性强;弱点是情绪控制能力较弱、人际关系能力差、家庭支持系统不健全。
(三)家庭系统的评估1.家庭结构不完整陈某,独生子,父母双方于陈某14岁那年离异,母亲重新组建了新家庭,使得原本完整的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家庭的破碎使未成年人过早的失去了家庭的庇护,感情上无人慰藉,造成未成年人内心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