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879.50 KB
- 文档页数:17
【备考2024】生物高考一轮复习第26讲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要求]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3.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4.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核心素养] (教师用书独具)1.通过神经元膜两侧的离子分布特点分析,建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生命观念)2.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科学思维)3.通过实验“膜电位的测量”,提升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科学探究)4.分析神经调节在实践中的应用,关注科技和社会发展。
(社会责任)考点1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传导形式:电信号,也称神经冲动。
(2)传导过程(3)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图中a←b→c。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的关系①在膜外,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②在膜内,局部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如图)①突触包括d突触前膜、e突触间隙、f突触后膜(填字母及名称)。
②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
③图乙中突触类型为轴突—树突型:B;轴突—胞体型:A。
(2)兴奋的传递①过程②信号变化: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③神经递质④兴奋传递的特点3.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1)某些化学物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①促进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速率。
②干扰神经递质与受体的结合。
③影响分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2)兴奋剂①概念: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
②作用:具有增强人的兴奋程度、提高运动速度等作用。
(3)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课时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重、难点)2.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生用书P15])一、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教材P18~P19)1.结构基础:突触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构成。
2.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3.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4.单向传递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二、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阅读教材P19~P20)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皮层、B.小脑、C.脊髓、D.下丘脑和E.脑干等,它们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教材P20~P21)1.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言语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如S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不同区域名称的英文字母,分别对应相关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W(write)、S(speak)、H(hear)、V(vision)。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连线2.判断(1)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课时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重、难点)一、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阅读教材P 18~P 19)1.结构基础:突触由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构成。
2.传递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3.传递特点及原因 (1)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神经递质存在的部位: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释放的过程: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 作用于突触后膜二、分析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阅读教材P 19~P 20)1.脊椎动物和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A.大脑皮层、B.小脑、C.脊髓、D.下丘脑和E.脑干等,它们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生理功能。
2.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分析人脑的高级功能(阅读教材P 20~P 21)1.人的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既可感知外部世界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听、说、读、写,这些功能与言语区有关,这些区域受损会引起各种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如S区受损,会导致运动性失语症。
不同区域名称的英文字母,分别对应相关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W(write)、S(speak)、H(hear)、V(vision)。
3.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1)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2)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①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
②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连一连判一判(1)突触包括突触小体、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分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
(×)分析:通过胞吐方式。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3.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的稳态;4.举例说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自主神经来调节内脏的活动;5.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兴奋的产生和传导2023:辽宁T3和T15、江苏T21、海南T9、天津T4AB 、北京T17(2)(3)、山东T16、湖南T18、湖北T15和T21(4)、浙江6月T20、广东T19、全国乙T30;2022:广东T15、北京T8、海南T17、山东T9、湖南T4、浙江6月T24、江苏T22(1)(4)、浙江1月T11、全国乙T3、河北T21(1);2021:辽宁T16、海南T9、湖北T17和T23、全国乙T4、天津T2、湖南T11、江苏T6、浙江1月T23;2020:江苏T13和T14CD 、山东T7、天津T14(1)(2)、浙江7月T20;2019:江苏T8 1.生命观念——结合排尿反射等具体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
2.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膜电位的变化曲线,培养科学思维的习惯。
3.社会责任——通过理解毒品对神经系统的危害,增强社会责任感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2023:辽宁T22(3);2022:山东T7、辽宁T5;2020:江苏T26(1)、浙江7月T16;2019:北京T2命题分析预测 1.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以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呈现,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突触的结构、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大脑皮层的功能等知识,或以实验为背景对神经调节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
2.预计2025年高考仍可能延续往年的考查形式及特点,并在新情境下从不同角度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知识考点1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学生用书P218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提醒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1)在离体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即刺激神经纤维中部的任何一点,兴奋沿神经纤维向两端同时传导。
课时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重、难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
1.结构基础(1)突触由图中[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d]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2)其他结构:①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②图中e、f、g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方向:单向传递。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突触类型(如图)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合作探讨]探讨1: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其特殊的结构(如图)。
根据下图信息,探讨下列问题:(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ATP?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消耗ATP吗?提示: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
若释放的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兴奋在由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中,信号的转变方式是什么?提示: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讨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读图探讨以下有关问题:(1)刺激a点,电表①、②是否会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偏转几次?提示:会。
电表①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一次偏转。
(2)该实验能否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提示:能。
[思维升华]1.突触信号转化在突触小体上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第2课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2.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3.兴奋在突触中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形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5.人脑言语区损伤症:W区——不能写字;V区——不能看懂文字;S区——不能讲话;H区——不能听懂话。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结构[据图填空](1)突触: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
(2)其他结构:D.轴突,E.线粒体,F.突触小泡,G.突触小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轴突末梢→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3.传递特点(1)特点:单向传递。
(2)原因⎩⎪⎨⎪⎧ ①神经递质只存在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②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识图连线]2.低级中枢与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三、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1)大脑皮层言语区[填图]:(2)功能障碍[连线]:[巧学妙记] 关联记忆言语功能区及受损相应症状 言语区不同区域名称的简写英文字母,分别取自相应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如S(speak)、W(write)、H(hear)、V(view)。
S 区受损不能讲话(speak),W 区受损不能写字(write),H 区受损不能听懂话(hear),V 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view)。
2.学习和记忆(1)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2)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的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
第2课时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学习目标] 1.概述突触的结构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特点。
2.举例说明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
3.以言语区为例,了解人脑的高级功能。
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类型和结构(1)从图1看出,相邻神经元相接触的突触类型主要有两种,甲为轴突—细胞体型,乙为轴突—树突型。
(2)图2中属于突触亚显微结构的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3)突触小泡内的物质是神经递质,与其形成有关的细胞器为高尔基体、线粒体。
2.兴奋的传递过程(1)从图3看出,神经递质从突触前膜释放的方式为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突触间隙中的液体为组织液。
识别神经递质的特异性受体分布于突触后膜外侧,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糖蛋白)。
(2)结合两图,可以看出兴奋的传递过程为: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3)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兴奋能否由突触后膜传到突触前膜?答案 神经递质仅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由突触后膜向突触前膜传递。
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1)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
(3)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血糖平衡的中枢、控制生物节律。
(4)脑干: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
(5)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6)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相关生理功能有关的结构依次是大脑、小脑、脑干。
2.分级调节(1)结合教材“资料分析”和下面排尿反射的示意图,然后分析:①婴儿会尿床,也就是膀胱内尿满了就会排出,没有控制的意识,请写出婴儿的排尿反射的过程a→b→c→d→e(用字母表示)。
②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g→h→c→d→e。
课时2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各级神经中枢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B.“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C.大脑皮层H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D.学习和记忆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解析:选D 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而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的排尿反射中枢受大脑皮层的控制;“植物人”具有呼吸和心跳,也能排尿、排便,呼吸中枢在脑干,排尿、排便反射中枢在脊髓;大脑皮层H区是听觉性语言中枢,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听懂别人谈话;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2.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神经纤维膜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C.在突触小体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后,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解析:选D 神经纤维膜内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突触小体上完成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下面为突触结构模式图。
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消耗能量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C.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D.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解析:选B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能量,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变。
突触间隙内的液体为组织液,其中的神经递质可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识别。
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4.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的结构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③中的内容物以胞吐的形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B.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结构②上的特定受体有关C.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和②处实现相同的信号转换D.结构①和②之间充满组织液,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解析:选C ③突触小泡内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只有突触后膜上有相关神经递质的受体,因此兴奋的单向传递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有关,B正确;若在X处给予一个适宜刺激,在结构①突触前膜处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结构②突触后膜处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在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充满着组织液,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经组织液运送到突触后膜,说明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离不开内环境,D正确。
课时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结合突触的结构图,理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和特点。
(重、难点)2.结合“资料分析”,概述神经中枢的分级调节,并能以言语区为例,了解大脑的高级功能。
1.结构基础(1)突触由图中[b]突触前膜,[c]突触间隙,[d]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
(2)其他结构:①图中a是指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形成的膨大部分为突触小体。
②图中e、f、g分别是指突触小泡、神经递质、受体。
2.传递过程神经冲动→神经末梢→[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扩散到[c]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d]突触后膜上的[g]受体→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3.传递方向:单向传递。
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e]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4.突触类型(如图)从结构上来说,突触主要分为两大类:A.轴突—树突,图示为:。
B.轴突—细胞体,图示为:。
[合作探讨]探讨1:相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有其特殊的结构(如图)。
根据下图信息,探讨下列问题:(1)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消耗ATP?递质在突触间隙移动消耗ATP吗?提示:不需要。
需要。
不需要。
(2)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一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吗?说明原因。
提示:不一定。
若释放的为抑制性递质,则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兴奋在由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过程中,信号的转变方式是什么?提示:化学信号―→电信号。
探讨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的外表面,读图探讨以下有关问题:(1)刺激a点,电表①、②是否会发生偏转?若发生偏转,偏转几次?提示:会。
电表①发生两次相反的偏转;电表②只发生一次偏转。
(2)该实验能否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双向传导?提示:能。
[思维升华]1.突触信号转化在突触小体上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而突触的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神经递质(1)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有受体蛋白)。
(2)最终去向:迅速分解或被重吸收到突触小体或扩散离开突触间隙,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3.在神经元之间电流计的变化(1)刺激b点时: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尽管ab与bd距离相等,但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所以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2)刺激c点时:兴奋只能由c传到d,不能传到a,a点不兴奋,d点可以兴奋,电流计指针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1.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运动员起跑的一刹那,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A.电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解析】突触小体是指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则运动员起跑的一刹那,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应为电信号—化学信号。
【答案】 B2.下图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神经递质是从①处释放的B.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C.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双向传递D.由①、②、③构成突触【解析】读图可知神经递质是从①(突触前膜)处释放的,A正确;兴奋传递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④(线粒体),B正确;兴奋可以在①和③之间只能是单向传递,C项错误;由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构成突触,D正确。
【答案】 C3.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甲、乙为两个电流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导学号:67330006】A.用一定的电流刺激a点,甲发生一次偏转,乙发生两次偏转B.图中共有4个完整的突触C.在b点施加一强刺激,则该点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并在f点可测到电位变化D.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则a、b、d点都不会测到电位变化【解析】在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在不同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当在a点给予一定的电流刺激,电流表的两接头处先后发生电位变化,所以甲、乙都偏转2次;图中共有3个完整的突触;在e点施加一强刺激,d点可测到电位的变化。
【答案】 C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连线)①大脑皮层a.呼吸中枢②小脑b.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③下丘脑c.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④脑干d.维持身体平衡⑤脊髓e.体温调节中枢和水平衡调节中枢,控制生物节律【提示】①—c;②—d;③—e;④—a;⑤—b。
(2)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的关系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皮层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
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2)人脑的语言功能:①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
②言语区功能障碍症(如图示)(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②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a.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b.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合作探讨]探讨1:图示为排尿反射,读图并探讨以下问题:(1)成人能“憋尿”,但在医院尿检时,也能主动排尿,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主动排尿的过程是怎样的?提示:g→h→c→d→e。
(2)某病人高位截瘫,小便失禁,其排尿反射过程又是怎样的?提示:a→b→c→d→e。
(3)上述示例说明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低级神经中枢受相应的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
探讨2:由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是比较优秀的舞蹈节目。
这些聋哑演员要准确理解指导老师的“手语”所表达的含义,依靠的中枢有哪些?提示:视觉中枢和语言中枢。
探讨3: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与此生理功能有关的神经中枢结构依次是什么?提示:大脑、小脑、脑干。
[思维升华]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的关系4.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解析】A为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无高级神经中枢参与;B和C均为仅由高级神经中枢控制的活动;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说明排尿反射是由低级中枢控制的反射活动,但无意识的人不能控制而有意识的人能控制排尿,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答案】 D5.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①下丘脑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A.①③B.②③C.②④D.④⑤【解析】解答试题过程包括通过视觉获取语言信息和通过书写表达语言信息,因此必须有V区和W区的参与。
【答案】 D1.下列各图箭头表示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或神经纤维上传导的方向,其中不正确的是()【解析】C项中,含有突触小泡一端是突触前膜,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而不能反向传递。
【答案】 C2.膝跳反射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途径是()A.树突→突触→细胞体→轴突B.轴突→细胞体→树突→突触C.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D.树突→突触→轴突→细胞体【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因此兴奋的传递途径是树突→细胞体→轴突→突触。
【答案】 C3.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C.脑中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进行调控D.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解析】语言功能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
脑中的高级中枢对脊髓中相应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
记忆的形成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大脑皮层W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V区受损,患者不能看懂文字。
【答案】 B4.图1是当A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起F收缩过程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D结构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图1图2(1)图2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___,结构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2)神经纤维B在A中的细小分支叫做________,用针刺A时,引起F收缩的现象被称为________。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痛觉的部位是________。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呈________。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填“兴奋”或“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上________的变化。
【解析】图1中A内含有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神经元之间的突触,F(肌肉)和支配它的运动神经末梢构成效应器;图2中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
对于神经纤维来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受到刺激时,转变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乙酰胆碱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外负内正(4)兴奋膜电位课堂小结:学业分层测评(四)(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下图显示一个传出神经元。
该神经元在X 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冲动会达到效应器B .冲动会达到脑部C .冲动会达到Y 处的感受器D .在Z 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解析】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以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了效应器。
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兴奋能够传到Y处的效应器,也能传到Z,但不能传到上一个神经元,不能传到脑部。
Z处为突触后膜,突触后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答案】 A2.神经元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并传递兴奋过程中,发生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和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等变化,上述这些转变依次发生在()A.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后膜B.刺激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C.刺激部位、突触小体、突触后膜D.刺激部位、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解析】神经元受刺激后,由于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实现了机械刺激(或其他刺激)向电信号的转变,然后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到突触前膜时,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由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答案】 B3.下列有关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细胞能产生并传导兴奋的基础是膜的选择透过性B.局部电流会刺激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发生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化C.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后兴奋会向两端进行传导D.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解析】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A正确;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电位为内负外正,受到局部电流的刺激后电位变为内正外负,B正确;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双向的,所以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后兴奋会向两端进行传导,C正确;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