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16课会变的小手套-人美版(12张)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15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请参考使用,祝你取得好成绩!《会变的小手套》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课《会变的小手套》。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材料、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首先来解读一下教材。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
目的是激发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以冬季人们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
这些形象经过简单的添加、装饰就会变成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植物、生动的人物或者其他物品。
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独具个性的作品。
比如在手套中添加一些填充物让手套鼓起来,形象更加逼真。
也可以将手套和其他简单的辅助材料相组合,变化出生动有趣的物品。
还可以利用多个手套组合起来,使作品更加复杂多样。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手套变形形象,同时也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和创作的方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手套的变化方法和变化形式,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
二.下面说一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色,在深入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适型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能大胆地创作出某种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两点: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作品的加工与再创造主要依靠的源泉,一个人的想象力枯竭了他的创作也就终止了。
会变的小手套教材分析:本课作为一节“设计应用”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本课以人们冬季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
教学内容与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应会:能大胆地创作,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出某种新形象。
(2)隐性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较生动的形象。
(2)难点: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形象。
[教学时间]:2课时[教具准备]:课件、小手套、橡皮筋、碎布头、彩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
二、讲授新课。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出示几件手套包扎的小玩具,问小玩具里包着什么?变魔术般打开手套口,露出废纸团,让学生吃惊。
总结:废旧的东西经过包扎修饰变成了有趣的艺术品。
板书课题——会变的小手套(二)包扎材料的选择。
1、包裹材料:小手套。
2、被包裹物:纸团、泥团、稍大一点的干果、各种形状的鹅卵石等。
(三)制作方法课件1、构思。
2、包扎。
一头扎,两头扎,长扎,短扎,留穗扎,圆头扎,多节扎等。
3、添加装饰。
方法:剪贴与描绘。
原则:包扎后的原形特点,突出事物形象特征,去掉不必要的环节,做到画龙点睛。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四、小结:1、讲评保持原形特征、添加得当而生动的作品。
并借此再重申突出事物的主体和特征。
2、布置下节课所带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习用具,安定学生情绪。
二、复习前次知识。
(一)提问回答:1、你认为适合做被包裹物的材料有那些?你选择了什么材料?2、你准备用小手套做什么物体?3、包扎的方法有那些?(二)教师概括小结。
(三)布置作业:每人继续制作一个小玩具,形象与上节课不同,必须突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