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应用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4
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发布时间:2023-03-02T06:19:32.85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4期作者:伍宏[导读] 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伍宏南充市身心医院四川南充 637700在临床一些脑血管疾病中,脑出血属于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在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的患者中,脑出血症状占比达到了45%左右,并且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死率在30%至40%之间,这在整个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类型中致死率最高,因此脑出血如果不及时治疗,对疾病的发展进行干预,会对患者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更容易患有脑出血,这会对他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
因此,脑出血患者在确诊之后,要通过有效的治疗方式来将疾病的影响降至最低,那么在临床上,脑出血规范化治疗有哪些方法呢?下面本文就对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方法做具体的分析。
脑出血常见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低胆固醇血症、缺血性卒中史、凝血功能障碍、药物滥用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等,但这些常见病因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一种危险因素,高血压性脑出血占到了脑出血患者病因的75%左右,而高血压也会增加脑出血患者的危险,特别是55岁以上没有定期服用降压药或者是长期吸烟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
我们就从高血压的角度切入,了解脑出血规范化治疗的办法。
一、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非手术规范化治疗1、常规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一般治疗中,流程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一是让患者呼吸道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二是对明显缺氧的患者或者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要根据情况及时给予吸氧治疗;三是如果脑出血患者处于昏迷状态或者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则需要在发病的两到三天就开展鼻饲治疗;四是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比如若是患者日常过于烦躁,心情比较不稳定,可以选择适量的镇静药让患者保持冷静,若是患者存在便秘的情况,则可以选择缓泻剂来缓解症状;五是做好患者感染的预防,患者日常要做好口腔的护理,保持口腔的清洁,及时吸痰,让呼吸道始终保持一个通畅的状态,如果在对患者治疗期间有留置导管,在留置导管时,要对患者的膀胱进行冲洗,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可以根据情况考虑使用抗生素来预防疾病的感染。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 6 个月末仍有 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 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 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传统开颅手术有着高风险和复杂程度的问题,因此微创清除术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主要探讨GCS评分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血压脑出血的病情分析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与高血压及其合并症密切相关,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该病是由于脑动脉破裂引起的颅内出血,导致局部脑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呕吐、意识不清、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症状。
二、微创清除术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开颅手术需要切开头皮,骨钻开颅骨和牵拉脑组织,对患者的创伤和风险都有较高水平。
微创清除术则可以通过针孔或切口,使用专业设备清除脑出血或脑积水,创伤小,恢复快,同时也避免了开颅手术中牵拉脑组织的问题,从而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三、GCS评分的应用GCS评分是一种用于评估意识状态的工具,包括眼睛反应、语言表达和运动反应三个方面。
该评分系统以15分为最高分,评分越高,意识状态越好。
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GCS评分有以下应用:1、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前和术后,通过GCS评分可以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
术前评估可以作为手术方案制定的重要参考,同时术后GCS评分也可以提供患者术后治疗和护理的指导。
2、监测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虽然风险相对较低,但是术后恢复仍然需要时间。
通过GCS评分监测患者术后意识状态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计划。
3、指导患者术后护理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和护理工作。
GCS评分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术后患者的状态进行及时评估和记录,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和护理方案。
同时也可以随时观察患者的状态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工作。
四、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清除术护理中,GCS评分是一种重要的评估工具。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高血压脑出血诊疗规范【适应症】1.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颅内压持续升高,病情继续加重,在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应争取在脑组织未遭受不可逆损害前清除血肿。
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1cm者。
幕下血肿量>10ml,有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者。
3.GCS评分≤13分,病人呈浅昏迷、不完全或完全性偏瘫、脑疝早期。
【禁忌症】1.有严重心脏病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者。
2.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
3.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1.复习CT或MRI资料,如手术时间距检查时间较长或考虑血肿增大者可复查。
2.血压严重升高的病人应适当降低血压。
3.出现一侧瞳孔散大时可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脉滴注。
【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一般为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2.体位、切口与入路取侧卧位或仰卧位,病变侧肩部垫高,病变侧朝上。
以血肿量最大层面为中心,在患者颞骨上做1个平行于外侧裂投影线的长4~5cm的切口,达骨膜,用乳突牵开器牵开,颞骨钻孔后扩大成直径为2.5~3cm的小骨窗,硬脑膜呈“十”字形切开。
3.血肿定位与清除在颞上回或颞中回先用脑针穿刺证实血肿部位后,做皮质切口,长1~2cm,向深部分离。
在直视下轻轻吸除固体和液体状的血肿,并用双极电凝镊凝固出血点。
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确定无出血点后,可在血肿腔内留置一根硅胶引流管。
4.切口关闭硬脑膜严密缝合,硬脑膜外贴敷明胶海绵,分层缝合各层头皮。
高血压脑出血诊疗指南【流行病学】每年每10万人中大约有12~15人发病。
最新的统计资料显示脑内出血的发病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两倍。
通常是运动活动中发病,这可能与血压升高或脑血流量增加有关。
【血肿部位】基底节是常见的血肿部位,其次是丘脑、脑桥、小脑、大脑皮质、脑干。
脑内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1.豆纹动脉壳核出血的常见供血动脉(可能继发于Charcot-Bouchard动脉瘤)。
高血压脑出血临床路径(县医院版)一、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高血压脑出血(ICD-10:I61.902)行开颅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和急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及呕吐,严重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2.体格检查: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可以出现一些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如不同程度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瞳孔改变等:(1)壳核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先出现对侧肢体偏瘫,严重时可进展为昏迷,甚至死亡;(2)丘脑出血:一般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当内囊出血时也出现偏瘫症状;(3)小脑出血:由于出血对脑干的直接压迫,患者先出现昏迷而非先出现偏瘫;(4)脑叶出血:症状因血肿所在脑叶不同而有所差异,如额叶可出现对侧偏瘫,多发生于上肢,而下肢和面部较轻;顶叶可出现对侧半身感觉障碍;枕叶可出现同侧眼痛和对侧同向偏盲;颞叶出血如发生在优势半球,可出现语言不流利和听力障碍。
3.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高血压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体积,血肿呈高密度影;(2)头颅MRI扫描:不作为首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王忠诚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神经外科学》(赵继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适应征:(1)患者出现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等脑疝表现;(2)幕上血肿量>30ml,中线构造移位>5mm,侧脑室受压明显;(3)幕下血肿量>10ml,脑干或第四脑室受压明显;(4)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血肿量逐渐增加,无手术绝对禁忌症。
中国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2015-05-08 22:06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作者:脑卒中防治系列指导规范编审委员会字体大小-|+一、概述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神经内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亚洲国家ICH 占脑卒中患者的25%-55%,而欧美国家ICH 仅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
ICH1 个月死亡率髙达35%-52%,6 个月末仍有80% 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规范ICH 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技术,有利于降低其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脑出血的分类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病因以高血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肿瘤卒中、凝血功能障碍等多见。
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分类,欧洲将ICH 分为原发性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和原因不明性脑出血;美国有学者将ICH 命名为非动脉瘤性、非AVM 性、非肿瘤性自发性脑出血。
原发性脑出血与继发性脑出血的分类,目前得到较多认可。
继发性脑出血一般指有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由脑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使用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凝血功能障碍、脑肿瘤、脑血管炎、硬脑膜动静脉瘘、烟雾病、静脉窦血检形成等引起,占 ICH 的 15%-20%。
原发性脑出血指无明确病因的脑出血,多数合并有髙血压。
在我国,虽未进行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査,但就现有文献资料分析,原发性脑出血合并高血压者可高达70%-80%,所以我国一直沿用“高血压脑出血”命名。
而在国外医学文献中,多将该病统称为脑出血或自发性脑出血,约占所有 ICH 的 80%-85%。
本指导规范仅限于原发性脑出血的诊断及治疗。
三、辅助检查1.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査是诊断 ICH 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脑 CT、 MRI 和脑血管造影等。
CT 及MRI 能够反映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及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高血压脑出血清除术应用规范
【适应证】
1、基底节区出血、丘脑出血、脑叶出血。
1) 颞叶钩回疝;
2) CT、MRI 等影像学检查有明显颅内压升高的表现(中线结构移位超过5mm;同侧侧脑室受压闭塞超过1/2;同侧脑池、脑沟模糊或消失)。
3) 实际测量颅内压(ICP)>25mmHg。
2、脑室出血
4) 少量到中等量出血,患者意识清楚,GCS>8 分,无梗阻性脑积水,可保守治疗或行腰池持续外引流;
5) 出血量较大,超过侧脑室50%,GCS<8 分,合并梗阻性脑积水者。
行脑室钻孔外引流。
6) 出血量大,超过脑室容积75%甚至脑室铸型,GCS<8 分,明显颅内高压者,需开颅手术直接清除脑室内血肿。
3、小脑出血
7) 血肿超过10ml,四脑室受压或完全闭塞,有明显占位效应及颅内高压;
8) 脑疝患者;
9) 合并明显梗阻性脑积水;
10) 实际测量颅内压(ICP)>25mmHg。
4、脑干出血
严重脑干出血保守治疗死亡率及残废率很高,国内有手术治疗的探索
及报告,有助于降低死亡率。
但其手术指征、术式及疗效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禁忌证】
1、脑疝晚期,双侧瞳孔散大、去皮质强直、病理性呼吸、脑干有继发损害者。
2、患有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手术者。
3、病人和家属拒绝手术者。
【术前准备】
1、控制血压: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 以下可以降低血肿扩大的发生率而不增加不良反应事件。
2、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抬高床头约30°,镇静、镇痛,止血,脱水(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渗盐水、白蛋白、利尿剂等),应用上述药物均应监测肾功能,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维持内环境稳定,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必要时可行颅内压监护
3、呼吸道管理:若意识障碍程度重,排痰不良或肺部感染者可考虑气管插管或尽早气管切开,排痰防治肺部感染。
怀疑肺部感染患者,应早期作痰培养及药敏实验,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
4、可选用头孢唑林等第一代或二代头孢菌素预防感染。
【手术注意事项】
1、手术方式有: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神经内镜血肿清除,立体定向骨孔血肿抽吸等
2、要特别注意保护脑组织、侧裂静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及
未破裂出血的豆纹动脉。
3、脑皮质切口一般不超过2CM,保持无牵拉或轻牵拉操作,切开皮层时尽量沿脑沟分离,缩短切开皮层长度,减少脑组织损伤。
4、轻吸引、弱电凝,保持在血肿腔内操作,避免损伤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和血管。
5、血块与血肿腔粘连紧密时,无须勉强清除,达到减压目标即可,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可于术后放置引流管引流血肿腔,必要时注射尿激酶。
6、如果脑组织水肿明显需要行减压时,可适当扩大骨窗范围,硬脑膜扩大缝合。
7、血肿破入脑室可以冲洗吸出或放置脑室引流管,必要时注射尿激酶加快血肿液化排除。
【术后常见并发症及治疗】
1、血压控制:将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 以下,防止再次出血。
2、颅内感染:可有脑膜刺激征等,腰穿或引流管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和细菌培养可以证实。
应选择有效及敏感抗生素,腰穿或腰池穿刺置管引流脑脊液,维持充足的营养供应,提高病人的免疫力。
3、肺部感染:脑出血后意识不清醒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
昏迷患者应考虑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肺部感染。
疑肺部感染患者,早期痰培养及药敏实验,运用敏感有效抗生素治疗。
加强全身营养支持。
重视呼吸道管理,有效排痰,口腔护理,有呼吸
功能障碍,氧饱和度下降者,尽早呼吸机支持。
4、术后再出血或脑梗塞:必要再次手术清除血肿或去骨瓣减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