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27.54 KB
- 文档页数:2
颞部与额部微创穿刺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病变,出现脑出血的病症。
颞部与额
部微创穿刺手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颞部微创穿刺手术是通过在颞部进行小切口,使用微创设备将出血灶排除。
这种手术
方法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对脑组织的伤害,降低手术风险。
这种手术需要经过颞部穿刺到
达出血灶位置,手术难度较大。
两种手术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颞部手术需要切开颞部皮肤和颅骨,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愈合时间较长。
额部手术虽然创伤较小,但可能引起面部神经损伤,患者面容易畸形。
在
选择手术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
研究表明,颞部微创穿刺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
手术后患者
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病情稳定。
额部微创穿刺手术疗效相对较好,但对于一些严重病例,手术后可能出现并发症,如颅内感染等。
颞部与额部微创穿刺手术是常用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法。
两种手术方法在手
术难度、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等方面有所不同。
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风险,选择
适合的手术方法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摘要】目的比较并探讨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等三种不同方法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及c三组,每组各50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c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损伤缺损(nihss)评分,生活能力(adl)分级及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等。
结果a、b、c三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分别为26.0%,30.0%,56.0%;c组患者临床改善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c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a、b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大骨瓣开颅术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c 组患者则采用新型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即在电钻辅助下专用颅内血肿穿刺粉碎针穿刺进入血肿边缘,接入引流管,抽吸净边缘液化血肿之后再反复多次注入冲洗液抽吸血肿,最后注入肝素、尿激酶留置4h,导出液化液,其间行动态颅脑ct监测血肿体积。
1.3疗效评定标准根据1996年中华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判定,分为优、良、可及差4级。
1.4统计学方法3讨论高血压脑出血是高发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患者具有伤残率、复发率高,术后生活质量低等特点。
传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无法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近年来外科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措施;针对患者血肿部位及体积不同,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及微创血肿清除术治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大骨瓣开颅术具有可以肉眼直视下行血肿清除操作,手术视野开阔,占位清除彻底,颅内压降低确切,但是骨瓣打开较大,手术创伤严重,易引起神经功能损伤,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一般适用于血肿位置深、体积大或出现脑疝症状者。
传统开颅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价值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病变而引起的严重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传统开颅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主要方法,它们各自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探讨它们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价值和应用前景。
传统开颅术是一种经典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它通常需要在患者头部进行大面积骨盖切除,然后通过直接暴露出出血灶并进行清除血肿。
该手术具有直观清晰、疗效确切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控制脑出血的范围,降低颅内压,挽救患者的生命。
传统开颅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手术创伤大、出血量多、术后复苏时间长等。
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来说,传统开颅术的风险更加明显。
相对而言,小骨窗微创开颅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治疗方法,它通过在颅骨上开一个小孔,借助微创技术将引起脑出血的位置直接清除。
小骨窗微创开颅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尤其适合于年龄较大、患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而且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患者容易快速康复,大大减少了手术的风险。
小骨窗微创开颅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术野狭窄、操作受技术要求高等。
经过对传统开颅术和小骨窗微创开颅术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劣势,不能简单地归纳哪一种方法更好。
在实际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病情较轻的患者,传统开颅术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小骨窗微创开颅术可能更为合适。
无论是传统开颅术还是小骨窗微创开颅术,都具有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价值。
它们的出现和应用,大大提高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相信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未来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和生命的希望。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对比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常规手术治疗包括骨窗开颅手术和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两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锁孔入路显微手术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其通过显微镜引导下的创口较小,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减少了颅内组织的破坏和神经功能的丧失。
1.手术过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通过凿入颅骨锁孔,经显微镜引导下取栓凝血、移除积血等操作。
手术操作较为精细,需要医师熟练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术。
2.优点相比于传统的骨窗开颅手术,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创口美观、恢复快等优点,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3.治疗效果锁孔入路显微手术能够较好地控制出血,减少颅内压,但其对于血肿的清除不如骨窗开颅手术彻底。
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方式,其通过开颅取栓凝血、清除积血等操作。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通过开颅切除颅骨、暴露脑组织,手术创伤较大,出血较多,术后恢复较慢。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较好,能够确保颅内压的降低和神经功能的保护。
三、对比分析从手术过程、优点和治疗效果来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常规骨窗开颅手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控制出血,对颅内压的降低效果较好,能够确保治疗效果,但手术创伤较大,恢复较慢,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上各有优缺点,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来说,还需要医师具备较高的解剖学知识和操作技术,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希望本文的对比分析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比较微创穿刺引流术主要是通过引流脑出血灶内积聚的血液,减轻颅内压,缓解脑组织水肿和脑干牵拉,防止因为颅内高压所致的继发性脑损伤。
在微创穿刺引流术中,对于穿刺途径的选择,主要分为软通道和硬通道两种方式。
软通道穿刺是指通过导管或者引流管在脑出血灶内引流积血;硬通道穿刺则是通过头骨钻孔将引流管直接置入脑出血灶。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那么,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来说,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的应用效果又有何不同呢?接下来,我们将从治疗效果、并发症、患者恢复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从治疗效果方面来看,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都能取得显著的疗效。
研究表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能够有效减轻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缓解脑组织水肿,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能够更直接地清除脑出血灶内的积血,避免血栓形成和二次出血,从而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从治疗效果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都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从并发症的发生率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在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所不同。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往往需要对头骨进行钻孔,因此其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要高于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
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更容易受到引流管堵塞、出血再出现等并发症的影响。
在选择穿刺途径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从患者的恢复情况来看,软通道和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也有所影响。
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虽然能够更直接地清除脑出血灶内的积血,但术后患者的头部疼痛和不适感较为明显,对术后的康复影响较大。
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则在术后恢复期间较为轻松,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小。
在患者恢复情况方面,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可能更受患者的青睐。
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劣势,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也有所不同。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对比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
目前,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缓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比较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优缺点、临床研究结果、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前景,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
【字数:241】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与常规骨窗开颅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的效果差异,分析两种手术方法在临床实践中的优劣之处,并为医疗实践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比较研究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从而优化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提升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生存质量。
在不断深入研究锁孔入路显微手术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提供更为丰富的思路和方法,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带来更大的希望和机遇。
1.3 研究意义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常常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目前,常规骨窗开颅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手术幅度大、创伤较大、并发症率较高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技术,可以通过较小的头皮切口和锁骨孔入路,直接切除脑出血部位,减小损伤,缩短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对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选择,不仅要考虑手术效果,还需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比较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和常规骨窗开颅手术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篇一一、引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神经内镜和钻孔引流手术作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两种主要手术方式,其疗效和安全性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比较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共100例,其中接受神经内镜手术的患者50例,接受钻孔引流手术的患者50例。
2. 手术方法(1)神经内镜手术:采用神经内镜技术,通过微创通道进入血肿腔,清除血肿并止血。
(2)钻孔引流手术:在颅骨上钻孔,置入引流管,通过引流管清除血肿并止血。
3. 观察指标术后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等指标。
三、结果1.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神经内镜手术相较于钻孔引流手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和更少的术中出血量。
这主要得益于神经内镜手术的微创特性,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血肿并清除。
2.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经过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表现出较低的发病率。
这主要归因于神经内镜手术的微创性及更精确的止血效果。
而钻孔引流手术因需在颅骨上钻孔,可能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3. 术后恢复情况在术后恢复方面,神经内镜手术组患者较早地表现出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
这得益于神经内镜手术的微创特性及更准确的止血和血肿清除。
相比之下,钻孔引流手术患者的恢复时间较长,可能受术后并发症影响。
四、讨论神经内镜与钻孔引流手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均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恢复情况等方面综合比较,神经内镜手术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神经内镜手术的微创性及精确性,能够更有效地清除血肿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然而,每种手术方式都有其适应症和局限性,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发表时间:2018-07-20T15:30:50.9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8期作者:杜安东1 蒋庆军1 李傲2 别鹏飞1 李敏1 许世[导读]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1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宁夏银川 750002)西北民族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宁夏银川 750002)【摘要】目的:探索传统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与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
方法:(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家属自由选择随机法将其分为开颅组(28)和微创组(30),对比两种术式的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提示在术后肺部感染率两组存在显著差异,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存在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
出血较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关键词】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并发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8-0194-02 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社会发展人类精神压力增加,高血压病患者越来越多。
高血压致脑出血的发病率、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一旦发病,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一定的精神经济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探索永无止境。
不同的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其治疗方式有所不同,但手术是大多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最有效最直接的治疗方法。
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减轻致残率是临床研究的重点。
本研究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
旨在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8月—2017年6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龄32~80岁。
手术在发病后24h以内进行。
所有入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并对其进行头颅CT检查,按照多田公式计算血肿量约30~60ml。
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6~8分26例,9~12分19例,12分以上13例。
鉴于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脑梗死后等引起的脑出血者,出血导致患者发生脑疝者,凝血功能障碍或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以及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均予以排除。
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法
对照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
结合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在全身麻醉下沿血肿中心位置,作一个约5~6cm左右的切口。
撑开头皮开约3~4cm大小的小骨窗,悬吊硬脑膜后切开,电凝皮层穿刺,通过小吸引器将血肿腔内的血肿清除。
出血点双极电凝予以止血,血肿腔留置引流管,常规手术关颅。
术后根据复查头颅CT了解颅内血肿吸收情况2~3d拔除引流管。
实验组:钻孔血肿腔引流术。
根据头颅CT影像学准确定位,选择无大血管经过以及距血肿最近头皮作为穿刺标记,在局部麻醉下切开5mm头皮,手锥直径5mm锥开颅骨,刺破硬脑膜,带针芯的12号硅胶引流管,缓慢向预定靶点逐步进针。
预定深度后拔出针芯,小心抽除部分血肿使得颅内压得到一定缓解,确认引流管位置引流通畅后,于头皮妥善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装置。
对残留血肿可通过引流管注入尿激酶5~8万U每次,盐水溶解后注射到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h后放开。
复查头颅CT了解有无再出血及血肿溶解情况,决定尿激酶应用的次数。
一般术后3~4d血肿引流满意拔除引流管。
1.3 术后处理
两组病例均给予预防感染、止血、抑酸、降低颅压、吸氧、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脑神经营养支持治疗。
对昏迷者宜早期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轻脑缺氧、脑水肿。
1.4 统计学方法
收集到的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如符合正态分布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应用t检验(方差齐时使用)或t'检验(方差不齐时使用),其检验统计量用t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应用Wilcoxon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Z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检验统计量用df表示。
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资料在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实验组共30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3例、应激性溃疡2例、伤口感染1例。
对照组共28例,术后颅内感染1例、肺部感染9例、应激性溃疡4例、伤口感染3例。
按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见表1。
肺部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颅内感染率、应激性溃疡率、伤口感染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微创钻孔引流组肺部感染小于开颅手术组。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用欧洲脑卒中量表(The European Stroke Scale,ESS)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数据应用正态性检验均P<0.05,不符合正态分布,应用Wilcoxon检验,用M(QR)表示,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微创钻孔引流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要高于同期的开颅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治疗方式具有多样性,总体上分为保守及手术治疗,最终目的在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压迫,促进脑细胞恢复,避免发生脑疝危象,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1]。
外科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减轻了血肿的占位效应,改善了局部缺血,减少了血肿分解释放的各种毒性物质造成的间接脑损伤,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改善预后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然而微创颅内血肿钻孔引流术对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结合头颅CT为基本依据,确定血肿位置,穿刺后对血肿进行抽吸和引流,降低颅内压,减少继发性脑损伤,术后残留血肿运用适量尿激酶液化血肿快,充分引流后能够彻底清除血肿。
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创伤小,不容易损伤脑组织,利于保护血肿周围血管神经,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相反,对于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如果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可能彻底解除颅内高压,完全清除血肿,止血彻底,但同时存在损伤大,术后易感染,易发生应急性溃疡,患者住院周期长,住院费用高等弊端。
对于出血量巨大,导致即将脑疝形成的患者笔者同意薛建荣等[2]观点:主张积极开颅清血肿,术中结合颅内压力考虑是否去除骨瓣充分减压,利于降低颅内压平稳渡过脑水肿期。
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只是一个重要环节,疾病的最终转归往往是多方面综合治疗的结果。
造成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除了患者人院时GCS评分、出血量还有并发症[3]。
全身麻醉是导致并发症重要环节,研究提示手术全身麻醉时间超过3h,患者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
除手术治疗外,重要的护理(吸痰、翻身、拍背)、控制血压、抑酸、止血、预防感染等措施不可缺少。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程中控制血压尤为重要,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指南范围内可以预防再出血及血肿范围增大。
病情危重患者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减少脑组织缺氧减轻脑水肿。
本研究在满足手术治疗指征的前题下,就开颅小骨窗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血肿腔钻孔软通道置入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做比较。
在两组临床资料中,年龄、性别、术前GOS评分及术前血肿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结果显示在术后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血肿腔钻孔引流术明显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提示微创手术治疗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且微创血肿钻孔引流手术,手术时间短,不需要全身麻醉,能够快速有效降低颅内压,清除血肿,为病人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利于开展。
综上所述,临床上对于中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腔钻孔引流术能够彻底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是一种值得推广的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不足之处,由于本研究的样本量太小,存在引起偏差的可能,有待后期大样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包永武.微创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灌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体会[J].黑龙江医学,2014.38(1):32-33.
[2]薛建荣,黄河清,陈家康,等.立体定向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08,21(3):171-173.
[3]黄冠又,周焜,巫玉娟,等.高血压性脑干出血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3,18(9):40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