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根据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的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诗歌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抓住具体字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是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以读代讲,适当点拨,评价激励,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质疑解疑、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为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一、范读古诗、激情导入教师范读古诗,把自己对文本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营造了朗读情境,发挥了榜样效应,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二、字正腔圆读古诗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是走进古诗、理解诗意,融入诗境的基础。
首先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诗的停顿和节奏。
然后,指名学生读古诗,这既是展示,更是检查。
通过师生共评,达到字正腔圆的目的。
三、咬文嚼字明诗意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
老师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方法。
让学生根据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诗意。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质疑解疑,教师充分参与其中,适时点播,评价激励,并及时了解学情,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小结等,并相机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更”字,知其语尽情遥,含吐不露,意蕴极为深厚。
在交流过程中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
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四、入情入境悟诗情这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包含了诗人多少的临别赠言啊!其实王维想对元二说的话真是太多太多了,然而在这个分离在即的时刻却什么都说不出来了,似乎一切想说的话都在酒中。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汉滨区培新小学邹军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爱。
《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通过展现朋友即将分别时殷殷话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这首诗用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利用插图,查看注释,想象画面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能有层次、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对诗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课,我就和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激发学生诵读诗文的兴趣,营造古诗文学习的氛围。
2.接着解读课题,引导学生读通、读准、读懂课题。
适当介绍元二,安西的资料。
3.熟读古诗,读通读懂这一环节,通过自读、指名读、引读,范读、齐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送元二使安西》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呈现一节以《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的语文课。
本节课将通过深入剖析诗歌内涵、解读诗人情感,以及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这首经典唐诗。
一、导入首先,我们将通过一段视频导入本课。
这段视频描绘了一幅大唐盛世的壮丽景象,同时配以激昂的音乐。
观看视频后,请同学们谈谈对大唐的印象,以及视频中出现的这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所表达的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接下来,我们将对作者王维进行简要介绍。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佛”。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同时,我们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三、文本解读现在,我们将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描述了诗人在雨中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部分来解读这首诗:1.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又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诗的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又蕴含了什么深意?3.整首诗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四、深入剖析在深入剖析阶段,我们将选取几个关键问题进行探讨:1.诗中的“柳”意象有何象征意义?为什么在送别时常常出现柳树?2.诗中的“酒”意象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更尽一杯酒”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态?3.王维的诗歌风格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见长,这首诗是否体现了这一点?如果是,请说明理由。
五、艺术特色接下来,我们将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
本诗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同时,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1.意象运用: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2.描写手法:诗人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些手法有何作用?3.语言风格: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这种风格是如何体现诗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六、课堂活动设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记忆,我们将设计一些课堂活动。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引言《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绝诗。
该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并借此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友人使命艰险的关切之情。
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和背景介绍,对《送元二使安西》进行深入解读。
1. 诗歌背景《送元二使安西》写于唐代,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玄宗朝。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而安西则是指旧书上称的安息国(今伊朗以东的西部地区)。
在这个背景下,元二作为使者被派往安西,既代表着朝廷的使命,也承担着艰巨的任务。
这首诗即是王之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的作品。
2. 诗歌分析2.1 诗歌结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七绝诗,共有四句,每句四个字。
四句之间形成紧密的对仗关系,呼应着诗人对元二的送别之情。
这种紧密的结构为诗歌赋予了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2.2 诗歌意境诗人通过描写诗中的景物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构建了一幅丰富而动人的情境。
首先,诗人描述了元二离开长安的情景,以此向读者展示了元二出使安西的艰辛之处。
接着,诗人用“去年”和“黄云”来衬托元二的形象,强调了元二是出使者中最为出色的。
最后,诗人向读者呈现了边烽鼙鼓的景象,表达了对元二出行艰险的担忧和友情的真挚。
2.3 诗歌表达诗人通过描绘出元二的形象以及友情的表达,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诗中的描述展示了元二的才华和出使的艰险,同时也强调了自己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元二的祝福。
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达了自己不舍的情感和对友人的关心之情。
3. 诗歌主题《送元二使安西》的主题是友情和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使命的关心。
诗人通过描绘元二离别的情景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艰险行程的担忧。
这与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相呼应,也体现了王之涣对友情和使命的理解和关注。
4. 现实意义尽管《送元二使安西》是王之涣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创作的一首诗歌,但它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这首诗描绘了友情和使命的价值,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关心。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六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席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1、大纲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诗歌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的地点、时间。
环境虽美,但送别友人,心情却十分沉重。
后两句写别前劝酒,实际是敬酒赠言,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关怀及深厚的友情。
这两句通过特定动作与语言的描绘,回环映衬,在殷勤劝酒中包含着惜别的深情和对友人的关切与祝福。
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咏独树一帜。
二、说设计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本设计通过“读、想、议、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目标: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一、陈述导入,引入新课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李白送别朋友的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背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与朋友相送的古诗。
1、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理解“使”“安西”意思。
3、你会说诗题的意思吗?[设计意图:通过通过旧知的复习,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意境中。
]二、学生自读,初明诗意。
1、学生古诗自读一遍,提醒“朝”“舍”多音字的读音。
师范读,引导学生纠正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师提出读诗要求:字字响亮、字正腔圆地把诗读正确、读通顺并划好节奏;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诗意。
3、指名读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主要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新”。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送元二使安西》是诗人送友人元二奉命前往安西时作的,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
刘微老师的这节课让听众感受到了送别的难舍难离,学生的发言有一定深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刘老师按照“古诗四读法”让学生自读自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的理解和感受,从诗句中感悟其中的深意。
曾记得:学古诗,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这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步骤,也是学生自学古诗词的一般思路。
将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课内学习相结合。
精彩的是,刘老师运用填空的形式提取孩子们对于诗人、诗题及有关背景知识信息。
这样做,即帮助孩子们梳理了课外知识,又提高了他们如何加工信息,还为进一步读、悟古诗做了情感铺垫。
在集体学习的基础上,老师让孩子们自选表现送别意思的古诗词,运用一定的方法自学。
这个环节是孩子们体验诗意,体验学法的实践过程,有教有放。
思维很重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比较有效的,语文课在帮助孩子们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大有作为。
老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插图、训练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老师要求孩子们读课文时,非常注意图文对应,诗与图对应,内容与图对应,说话、表演与图对应;听他人读书,与自己手指到的图上画面内容都是对应的,对应中,孩子们读、想、说、做、演融为一体,张开想象的翅膀,悄悄地内化语言文字的内涵,吸收营养。
人们信奉的“把一切知识教给孩子”,暴露不适应性和局限性。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了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刘老师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发现和感悟,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旨在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处理,利用各种信息。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1大家好:《送元二使安西》,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原诗。
(朗读原诗)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二十一岁成进士。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它展现的是送别多年好友远赴边疆就职,临别在即、把酒话别,恋恋不舍的画面,凸显朋友感情深厚、真挚。
下面我们共同学习该诗,去领会诗中的意境:看题目:送元二使安西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题目可解:送别元二出使安西。
来看第一二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
�牛海�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前两句的解释为: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第【1】篇〗《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1、学习读诗、吟诗的方法,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四、说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中通过描绘春天送别好友的情景,深切的表达了诗人与好友离别时的无限依恋之情。
四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写了诗人送别友人元二出使安西的情景。
通过对诗文的理解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学会欣赏古诗文的韵律美;了解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能够从诗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注释、背景介绍、小组合作、赏析指导等方式,使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古诗的方法;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学会阅读和欣赏其他送别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阅读古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珍惜友情、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氛围。
然后,我会简单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最后,我会引出诗题《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跟着我一起书写诗题,并理解诗题的意思(即诗人送别友人元二前往安西的情景)。
2.朗读指导在理解诗题的基础上,我会播放古诗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和重音。
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诗句,为进一步理解诗意打下基础。
3.注释讲解在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熟悉程度后,我会逐句解释诗意,同时穿插一些注释和背景介绍。
这首诗中涉及到的地名“安西”和历史背景需要特别讲解。
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象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为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4.小组合作与赏析指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内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部分进行讨论和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说课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教学理念】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体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
所以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民族这独特的文化;学生才懂得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本教材简析]《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着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着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教学重点: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过程的预设]一、知作者导入新课后,孩子们回忆学习古诗五步法,然后自主学习。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黔西一小:向代皇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对检点国学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方法教学本课时既要站在部分学生已经能朗读背诵的起点上,指导学生进一步通过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补充背景材料等方法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所要表达的感情,又要兼顾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扎扎实实地指导纠正读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归类学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读诗,因为古诗教学就是“三分悟,七分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阅读实践中入情入境,“读”占鳌头;在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
四、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从板书中理解诗题的读法。
以及借助注释理解诗题的意思。
介绍作者。
主要引出王维不仅是个诗人,还是画家。
他的诗被宋代诗人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领悟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3)指导书写“舍”“客”二字。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梁仕秀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它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了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朝”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3、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习按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难点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二、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通过范读、领读、讲读、指名读、离开文本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读得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
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感悟;画,在读中呈现;教学目标,在读中完成。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释题-读诗-唱诗-拓展”四大环节进行教学,这四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
(一)释题,知背景在这一环节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课题意思,然后通过介绍王维诗歌的特点和他曾奉旨出塞的历史,为诗歌的学习奠定基础。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一、说教材《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主题是“珍惜”,在《古诗两首》这一课中,《送元二使安西》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诗人王维与元二友人分别时写的一首送别诗,被谱入乐府,列为“新乐府辞”,称为“送别之词”。
这首诗以酒相送,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段向高段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学生已经开始学习如何运用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去阅读诗歌,但这种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
根据这一特点,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2.借助朗读,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3.体会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读懂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难点: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说教法和学法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阅读诗歌的能力,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想象、品悟诗句,从而感受诗人的情感,达到理解诗歌、体会情感的目的。
同时,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音乐、图片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突破重难点,我将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1.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朋友分别的场景和感受,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送别》这首歌的配乐和相关的图片,营造出一种感伤的氛围,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2.初读诗歌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首先,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接着,我会让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最后,我会播放录音带学生跟着录音读一读诗歌。
同时,我会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诗中谁和谁分手?为什么分手?”,并通过反复读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找到答案。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
西王学区柏芽小学王青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古诗,下面我就这一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说课。
有不足或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
《送元二使安西》是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的相互关爱。
《送元二使安西》正是通过展现朋友即将分别时殷殷话别的情景,体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我为这一课设定了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珍惜友情。
在本课的学习中,首先我根据自学提示一采用了范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古诗的节奏、感情,从而在一开始就营造了一个送别朋友时伤感的气氛,然后带着感情让学生自读,背诵,小组理解诗意。
在理解诗意的情况下来完成自学提示二,再去赏析图片,学生自己想象诗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也在这首诗中学会了要珍惜同学朋友之间的感情。
这每一个教学环节,多媒体资源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完这首诗后不但设置了本课的小练习,让学生检查一下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并且设置了拓展提升,让学生在学习本首诗的基础上学会品味其他的古诗,也就是老师不是“授之以鱼,而要授之以渔”,让学生学会其方法。
板书的设计上除了课题和作者之外,我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雨、柳、更尽、老朋友,由此借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一目了然。
最后让学生自己回想一下这节课的收获。
《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东南小学教师张秀丽。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一个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是唐朝诗人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他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心和祝福。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六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维度确定了教学目标:
知能目标: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过程目标: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轮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读中悟情,读中悟美。
情感目标: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感悟诗情、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品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本课设计侧重从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感悟。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将采用通过情景教学法和诵读体会法进行教学。
让学生读出感情,从而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古诗的意境中,以期达到:情,在读中悟;画,在读中呈现的目的。
五、说教学过程:
1.解诗题,知诗人。
人生自古伤离别,让学生在离别伤感的氛围中,自然的进入送别题材的古诗中。
从而导入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2.诵诗文,悟诗意。
诗歌短小精练,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然后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将诗读熟,读懂。
3. 创情境,入意境
采用多媒体播放古曲《阳关三叠》,感悟渭城美景。
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景,指导学生读出景色的美。
此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这酒。
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回答,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感受,一遍一遍,反复地朗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一句。
这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深层蕴涵的深挚情谊。
要让学生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当时阳关离渭城路途遥远,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元二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
那么安西离渭城到底有多远呢?在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出示元二使安西图,让学生明白渭城与安西的具体地点,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不仅如此,我还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我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出示课件,当学生明白安西哪儿黄沙满天,满目荒凉!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全都在酒里。
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诗人与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最后,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4.默写古诗
根据学生默写情况,强调需要注意的地方。
5.课外拓展,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让学生诵读其他的送别诗,进行比较。
感悟我国古诗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说板书设计
除了课题外,我为本诗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渭城雨
客舍柳依依惜别
这样,根据诗句内容点明渭城景色的优美和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点明本诗的中心。
七、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是课堂知识的延续和补充。
根据本班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具有层次性的题目。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选题目,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