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17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作业】.doc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7
第17讲新兴力量的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7·孝义三模,35)美国中央情报局1960年和1970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
这说明( )A.世界经济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B.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C.美苏争霸削弱了美苏的实力D.美国对欧洲的援助成效显著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欧洲共同体在世界总产值中的比重比美国还大,为苏联的两倍”,可知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有力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故A项正确;战后欧洲摆脱了美国的控制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是“欧洲共同体”,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援助只是收到一定的效果的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2.(2017·北京西城二模,23)“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构想,借着永久性的安排(至少是长久性的),进而统一各个主权国家经济活动、法律系统(就某种程序而言)。
”为此构想奠定基础的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欧洲煤钢共同体C.上海合作组织D.不结盟运动答案 B解析据材料“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政治构想,借着永久性的安排(至少是长久性的),进而统一各个主权国家经济活动、法律系统(就某种程序而言)”可知这一构想是想建立一个实现政治、经济联合的组织,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联合的开始,而欧洲的联合建立了一个政治经济组织——欧盟,故B项正确。
3.(2018·山西一模,35)1958年,法国、德国等国组建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60年,英国和葡萄牙等国组成欧洲自由贸易联盟。
这些组织的出现( )A.阻碍了全球化的进程B.具有鲜明的“冷战”色彩C.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D.缓解了欧洲各国的矛盾答案 C解析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故A项错误;这些国家的合作是为了推动自身经济的发展,与“冷战”对抗色彩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随着欧洲的联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和美苏两极格局,故C项正确;此时为冷战时期,东欧与西欧的对抗仍然存在,矛盾并没有缓和,故D项错误。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发展和加强课时作业(含解析)答案:A4.1983年7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演讲中称:“今后日本作为国际国家应同经济力量相称地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
”这反映了()A.中国的崛起已经引起日本的关注B.经济实力增强使日本政治诉求提升C.日本已完全摆脱美国的政治影响D.日本已经成为国际格局中的一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材料信息日本“在政治方面也积极发言并履行义务……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反映了日本希望成为政治大国的诉求。
故选B项。
答案:B5.(xx·济宁市一模)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联盟并不十分紧密”。
“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
这一时期北约组织的衰落体现出()A.战后美国放弃了世界霸权政策B.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C.苏联在冷战中已具有优势地位D.西欧政治一体化水平的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1962年,法国不再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指挥,北约组织衰落”说明法国不再在军事上追随美国,多极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
答案:B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改名为匈牙利共和国(1989年10月);波兰人民共和国改名为波兰共和国(1989年12月);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保加利亚共和国(1990年11月)……“更名潮”说明这些国家() A.社会制度的变化B.政治体制的变革C.对外政策的调整D.共产党失去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时间信息以及中东欧国家纷纷更改国名反映的是东欧剧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的变化,故A项正确。
答案:A7.(xx·肇庆市二模)有学者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休止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课时作业二十第20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时间/ 20分钟一、选择题1.1950年5月,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被公之于世,“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联邦德国)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
其目的在于()A.顺利实施马歇尔计划B.促进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C.结束德国的分裂局面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基础2.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2017年9月13日至15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会谈,商讨强化日印防卫及海上保安的合作问题,应对其所谓的“珍珠链战略”。
这表明日本()A.开始修改对外政策B.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C.军事实力飞速增强D.致力于维护世界的和平稳定3.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不同,亚洲的“冷战”给了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它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上述评论揭示了()A.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B.“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C.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D.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4.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美国《时代》周刊曾用几个“10”概括了东欧五国的剧变事态:“波兰变化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材料表明()A.东欧剧变发生的时间短、速度快B.东欧剧变是这些国家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总爆发C.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放弃了对东欧社会主义政权的支持D.东欧剧变是在西方策划下产生的连锁反应5.右图是有关美国“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的政治漫面。
该漫画的主题是()A.恐怖主义袭击事件给地球环境带来了灾难B.极端恐怖组织“基地”组织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C.恐怖主义袭击使美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D.美国借反恐大力推行霸权主义6.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1.(2020·河南洛阳二模)1963年1月,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条约规定:两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政府高官要加强密切磋商;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
该条约的签订( )A.为西欧一体化奠定基础B.标志着法德开始走向和解C.消除了欧洲内部的矛盾D.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裂解析:选A。
“两国在外交政策及防务领域等涉及双方共同利益的问题上,要通过磋商尽可能达成统一的立场、形成共同方案”说明德法两国展开全方位合作,这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法德开始走向和解”标志是欧洲煤钢联营的确立,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能说明法德之间的合作,不能说明所有欧洲国家间的矛盾得到解决,排除C项;“1963年1月,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在巴黎爱丽舍宫签署了《爱丽舍条约》”应是团结的表现,而不是分裂,排除D项。
2.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1988年欧共体与经互会相互承认并建立了正式关系;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
这一系列活动表明西欧( )A.在国际合作中彰显自主意识B.拉拢发展中国家以扩大影响C.战略争夺重点转向第三世界D.放弃冷战思维维护世界和平解析:选A。
根据材料“1975年欧共体与46个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国家签订《洛美协定》,消除以往双方的不平等色彩……2003年77个非加太集团成员国与欧盟15国签订《科托努协定》取代《洛美协定》”可知,欧共体(欧盟)与世界多个国家和经济组织签订经济协议,消除了双方间的不平等思想并建立正式关系,这体现了欧共体(欧盟)的自主意识,故选A项。
知能强化练(十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选择题1.1951年法、意、西德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改变了不触及国家主权的松散的合作方式,而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有权决定煤钢生产的价格、原料的分配,对违反规章的企业进行处罚。
后来荷兰等国提议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几经磋商,到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
这反映了()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西欧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C.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D.合作领域由钢铁向能源扩展C[A项出现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罗马条约》只反映出西欧走向经济一体化,故B项错误;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加强经济合作,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而非仅仅是能源领域,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赣州模拟)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B[据材料“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英国不是反对欧洲联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英国提出“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英国的实力下降,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映的是英国对欧共体的敌对的态度,不是希望领导欧共体,故D 项错误。
]3.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A.彻底摆脱了北约影响B.开启了“一体化”进程C.防务一体化正式启动D.仍然警惕“东方”威胁C[根据材料“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可知,欧盟的防务一体化由此开始起步,故C项正确。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勃兰特任联邦德国总理期间(1969—1974年),在外交方面推行“新东方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实现与苏联、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关系正常化,承认欧洲现存边界不可侵犯,与中国建交等。
其意在( )A.加强东西欧的政治经济联系B.缓和紧张的东西方关系C.消除东西方意识形态的矛盾D.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答案: D解析: 联邦德国是美国的盟国,材料反映出它积极改善与苏联的关系,并同中国建交,这明显体现出其意在摆脱美国的控制与束缚,故D项符合题意;联邦德国的外交政策无法影响东西方整体的关系,故排除A、B、C三项。
2.1974年,日本三木武夫内阁提出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对中苏两国采取“不偏不倚”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此后,又提出“全方位外交”“多边均衡外交”。
这说明日本( )A.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B.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意图挑战当时的两极格局D.政治大国地位得到国际上承认答案: A解析: 20世纪70年代随着经济的崛起,日本调整其外交政策,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外交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故A项正确;日本的外交仍然以日美关系为基础,外交上没有摆脱美国的影响,没有体现独立自主,故B项错误;日本的外交客观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但没有主观上的挑战,故C项错误;日本还没有取得政治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3.1961年铁托在一次会议上发言:“当我们走上独立的道路而不同两个对立阵营的国家集团结盟的时候,当我们反对分裂世界的政策和拒绝这个政策所带来的一切时,我们选择了一条艰苦的道路。
”这条“艰苦的道路”()A.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B.形成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C.获得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援助D.冲击了由超级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答案: D解析: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正式形成。
两极格局下,世界霸权掌握在美苏两国手中,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标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但这一新秩序至今尚未形成,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援助,故C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相对独立的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D项正确。
2020 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 1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一、选择题1.(2018 北京朝阳一模,23)1969 年, 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就职演说中说: “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 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 在这种背景下, 我要着重强调⋯⋯需要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勃兰特政府宣示这一政策意在( )A.缓和东西关系, 谋求自主发展B.承认民主德国, 实现两德统一C.稳定欧洲局势, 脱离美国阵营D.主张和平共处, 加入欧洲联盟2.(2018 河南濮阳一模,34)20 世纪60 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 在苏美接触的同时, 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 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
这一主张( )A. 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B. 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D. 宣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3.(2018 山东济南二模,35)1970 年, 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 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 月, 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B. 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 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4.(2018 河南洛阳期中,29)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 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 议会不对选民负责, 而对天皇负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 设众议院和参议院, 两院均由20 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 )A. 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B. 试图效仿美国政体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D. 积极推进民主改革5.(2018 山西晋中适应性调研测试,35) 下面漫画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 表明( )A. 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B. 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 促成美日欧平等伙伴关系6.下图为冷战时期古巴发行的纪念邮票。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考点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材补充『历史概念』世界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趋势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史论观点』欧洲一体化的特点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国家之间建构起超国家的地区合作机制,需要国家将某些主权让渡给超国家的地区机制,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这是区域一体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新趋势。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考点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教材补充『历史概念』欧洲议会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议会,当时由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个成员国的78名议员组成,1962年改称“欧洲议会”,它是欧盟三大机构(欧盟理事会、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之一,为欧盟的立法、监督和咨询机构,总部设在法国城市斯特拉斯堡。
『史论观点』冷战后国际社会面临的新问题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已经不再是左右各国外交的最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民族主义的高涨。
如何处理民族国家追求本民族富强而导致的相互碰撞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巧学妙用]【漫画证史】“赶紧联合,求得生存”【轻巧识记】欧洲“一体化”【易错提醒】不结盟运动【思维导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漫画证史】二战后美日关系的演变《美日邦交之透视》1987年《时代》封面★从漫画可以看出二战后美日关系是既合作又斗争。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实力增强,对美国态度逐渐强硬。
【轻巧识记】苏联解体的原因[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欧洲煤钢共同体②欧洲共同体③独立自主④民主改革⑤朝鲜战争⑥教育⑦第二⑧政治大国⑨美苏⑩1961⑪不结盟⑫国际经济新秩序考点二①社会制度②波兰③戈尔巴乔夫④1991⑤“人权高于主权”⑥2001⑦“一超多强”⑧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考法1史料主旨类——欧洲一体化进程【考题1】(2017·海南单科,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精练17【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一、选择题1.(2018北京朝阳一模,23)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在这种背景下,我要着重强调……需要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勃兰特政府宣示这一政策意在( )A.缓和东西关系,谋求自主发展B.承认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C.稳定欧洲局势,脱离美国阵营D.主张和平共处,加入欧洲联盟2.(2018河南濮阳一模,34)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
这一主张( )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D.宣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3.(2018山东济南二模,35)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同年8月,勃兰特总理实现访苏。
这反映了( )A.两极格局出现缓和B.苏联在军事上超越美国C.多极化趋势的出现D.德国外交实现独立自主4.(2018河南洛阳期中,29)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议会分为众议院和贵族院,贵族院的权力大于众议院,议会不对选民负责,而对天皇负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议会取消了贵族院,设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均由20岁以上男女公民直接选举产生。
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 )A.受到美苏冷战的影响B.试图效仿美国政体C.清除了国内封建势力D.积极推进民主改革5.(2018山西晋中适应性调研测试,35)下面漫画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欧经济实力的对比变化,表明( )A.经济发展增强外交独立性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C.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D.促成美日欧平等伙伴关系6.下图为冷战时期古巴发行的纪念邮票。
仔细观察邮票信息,该邮票纪念的应是( )A.万隆会议B.越南战争C.不结盟运动D.古巴导弹危机7.(2018山西大同二模,35)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7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新人教版1.(xx·浙江杭州质检)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中,其中有两个国家从敌对走向和解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个国家是指下边图中的( )A.②③B.①④C.③④D.①⑤解析①是法国,②是意大利,③是英国,④是德国,⑤是西班牙,据材料“其中有两个国家从敌对走向和解并发挥了关键作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①是法国和④是德国,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2.(xx·四川绵阳三模)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
1967年英国的申请又遭到法国否决。
法国拒绝英国的意图是( )A.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B.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C.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D.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解析据材料“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被法国看成是美国埋的‘伏兵’,会使美国控制欧共体,并挑战法国地位”可知强调欧共体的独立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保持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削弱与英美的经济联系,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注重欧共体成员国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
答案 A3.(xx·湖南郴州二模)“它在人类处于灾难的边缘的时候指出了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的出路.它展示了新的国际关系的前景,而到那时为止,这种关系一直受到集团激烈对峙的抑制。
……它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
它要求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
”与这段话中的“它”直接相关的是( )A.从欧共体到欧盟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C.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关贸总协定》的签署D.联合国的成立解析欧共体或者欧盟并没有“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关键词“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新的国际关系”“受到集团激烈对峙的抑制”“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表明,这不是结盟运动,故B项正确;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都以美国为中心,是美国霸权的一个工具,故C项错误;联合国是美国倡导成立的,战后一直受控于美国,是美国霸权的工具之一,故D项错误。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辽宁大连模拟)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双方相互仇恨的种子,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两国却走向了合作,这说明()A.在世界范围内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是外交出发点B.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C.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最终都会达成谅解D.大国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解析题干材料主要阐述了德法两国由仇恨到合作这一现象。
法德两国在近代历史上彼此战争不断,但双方都不是赢家,因此战后两国走向联合自强的道路,以追求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大化,A项正确。
答案 A2.(2016·四川高考适应性测试)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社论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一社论()A.揭示了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B.反映了法国推行独立外交C.体现了两大阵营对抗趋于缓和D.说明了法国与美国的决裂解析根据材料“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法国推行独立外交,故B项正确。
答案 B3.(2017·云南昆明模拟)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
”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B.反对与大国交往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解析结合“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国间对抗”指美苏对峙,“不得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签订”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成员国参与美苏对峙,但这不能说明B项所述,C项正确。
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独立和主权;“始终”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答案 C4.(2016·贵州贵阳模拟)据日本NHK电视台2014年9月报道,安倍第二次就任首相后积极推进“俯瞰地球仪的外交”,其出访国家数量创日本历史新高。
课时规范练17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一、选择题1.(2018北京朝阳一模,23)1969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就职演说中说:“我们的国家需要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在这种背景下,我要着重强调……需要同苏联以及东欧各国人民和平共处。
”勃兰特政府宣示这一政策意在( )A.缓和东西关系,谋求自主发展B.承认民主德国,实现两德统一C.稳定欧洲局势,脱离美国阵营D.主张和平共处,加入欧洲联盟,需要同东方实现某种谅解”可知是缓和东西关系,德国在两极对立的情况下跟东西方建立和谐关系的目的是谋求独立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论及德国与东西方的关系,不仅仅是民主德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同西方保持合作和协议的关系”可知没有摆脱美国阵营,故C项错误;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与材料时间“1969年”不符,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濮阳一模,34)20世纪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这样可把“铁幕”一块一块地撕碎。
这一主张( )A.体现了欧洲外交独立自主的愿望B.是西欧各国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C.反映了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政策D.宣告了欧、美、日鼎立局面的形成,在苏美接触的同时,欧洲国家应在诸如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同苏联相互交流和接触”得出法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主张与社会主义苏联接触并谋求合作,试图缓和和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体现了欧洲主张独立自主的外交,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主张,并不能说明该主张是西欧国家共同的外交政策理念,故B项错误;材料中戴高乐的主张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无法得知这是法国战后一贯的外交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日本崛起的情况,故D项错误。
3.(2018山东济南二模,35)1970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先后进行了13轮外长谈判,就互不使用武力问题达成共识。
第15讲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2.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和加强『名师导语』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格局的一种基本趋势,它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多极化趋势的曲折发展(如新兴独立国家建立国际经济秩序的努力、第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多极化发展过程中新兴力量的崛起和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构建需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①二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
②西欧国家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①1951年,法、意等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②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③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经济实力增强。
②开始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战后日本的崛起(1)原因①进行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②美国的帮助和扶持。
③政府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2)表现:20世纪80年代,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①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发挥独特作用。
②20世纪80年代,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背景①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许多国家获得独立。
②新独立的亚非拉国家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
1961:标志(2)。
不结盟:非集团、政策(3)(4)斗争任务①初期:制止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
②20世纪70年代: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5)影响①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②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着两极格局。
知能强化练(十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一、选择题1.1951年法、意、西德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改变了不触及国家主权的松散的合作方式,而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组织机构,有权决定煤钢生产的价格、原料的分配,对违反规章的企业进行处罚。
后来荷兰等国提议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几经磋商,到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
这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西欧走向政治经济一体化C.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D.合作领域由钢铁向能源扩展C[A项出现在1991年底苏联解体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错误;《罗马条约》只反映出西欧走向经济一体化,故B项错误;六国签署《罗马条约》,加强经济合作,欧洲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故C项正确;材料“将联合扩大到电力、原子能、交通等领域”,而非仅仅是能源领域,故D项错误。
]2.(2019·江西赣州模拟)1967年共同体宣布成立时,英国前首相麦克米伦表示:我们决不能被吓倒,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
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
材料反映了( )A.英国反对欧洲联合B.欧洲一体化道路曲折C.英国的实力在下降D.英国希望领导欧共体B[据材料“确保广阔的自由贸易区比狭窄的六国共同市场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英国不是反对欧洲联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英国提出“他们不愿意与我们合作的话,就带头反对他们的计划”说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曲折,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英国的实力下降,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反映的是英国对欧共体的敌对的态度,不是希望领导欧共体,故D 项错误。
]3.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这表明欧盟()A.彻底摆脱了北约影响B.开启了“一体化”进程C.防务一体化正式启动D.仍然警惕“东方”威胁C[根据材料“1999年12月,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报告’,并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使其可以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行动”可知,欧盟的防务一体化由此开始起步,故C项正确。
]4.有学者认为,与欧洲的冷战对抗不同,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上述评论揭示了( )A.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影响世界局势B.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的表现C.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与现实原因D.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C[材料中的评论揭示了亚洲冷战对新兴国家的影响,没有涉及到局部热战,故A项错误;冷战时期国际力量对比失衡与材料的内容揭示亚洲冷战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影响不符,故B项错误;“亚洲的冷战给诸如印度、印尼、缅甸等新兴国家相对宽松的空间,他们被殖民的历史构成了共同的身份认同,这些本身拥有多样性文化的国家汇聚在一起,成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舞台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这股政治力量指的是不结盟运动,故C项正确;美苏两极对峙阻碍新兴国家的独立与材料的内容揭示亚洲冷战对亚洲新兴国家的影响不符,故D项错误。
]5.(2019·湖南株洲模拟)1970年8月,拉丁美洲21国宣布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
1972年6月,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在200海里的承袭海行使主权的主张。
1982年10月,联合国通过《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的领海和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这本质上反映了(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美苏霸权地位的动摇D.联合国的国际调节机制增强A[材料中先是拉丁美洲21国、9个加勒比海国家提出相关海域行使主权的主张,然后联合国1982年通过相关规定认可了这些国家的主张,说明当时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国家的国际地位提高,对联合国的影响力增强,因而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美苏依然处于世界两大阵营霸主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联合国最终认同了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国家的意见,没有体现联合国对国际纠纷的调节机制,故D项错误。
] 6.(2019·山西大同模拟)1964年6月,美国《时代》杂志指出“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几乎在世界政治中的每一个问题或地区上,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
”这反映了( )A.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B.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C.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解体D.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D[据材料“1964年6月”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仍旧是世界霸主,故A项错误;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从拉丁美洲到红色中国……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可知不是法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B项错误;材料“北约”是美国与欧洲同盟的机构,据材料“从北约到联合国”可知美国为首的西方同盟并未解体,故C项错误;据材料“法国都采取和美国政策不一致的态度”结合所学二战以后欧洲在政治经济依赖美国的事实,得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D项正确。
]7.2018年4月13日,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以作为对之前叙东古塔地区发生“化学武器袭击”的回应。
对此,俄、叙表示谴责,称打击是非法的。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对军事行动表示支持。
4月14日,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
由此说明( )A.联合国主要由发达国家操纵B.多极化格局面临着严峻挑战C.恐怖主义严重威胁世界和平D.霸权主义导致国际局势动荡D[“联合国安理会也未能通过相关决议草案”表明发达国家没有完全操纵联合国,故A 项错误;多极化格局面临严峻挑战与材料内容反映霸权主义行为不符,故B项错误;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这是霸权主义行为,不是恐怖主义的表现,故C项错误;美军联合英国、法国对叙利亚军事设施进行“精准打击”,这是霸权主义行为,引发世界局势动荡不安,故D项正确。
]8.《剑桥美国史》:“在冷战的背景下,复杂的问题得以简单化,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
1991年苏联的解体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
”这段话旨在强调( )A.冷战客观上缓和了国际局势B.美苏对抗导致世界秩序稳定C.新旧秩序转换中的局势动荡D.美国主导新世界秩序的重建C[在长期的冷战过程中,美苏两国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世界局部地区战争不断,缓和与材料中“美国的主要威胁来自里根所称的‘邪恶帝国’苏联”不符,故A项错误;世界秩序稳定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摧毁了这个框架,开启了通往乔治·布什乐观地称为‘新世界秩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也许不可避免地注定是一条混乱之路”相符,正确;美国主导与现实中的多极化不符,故D项错误。
]9.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开放当天,有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
有人说,德国的统一不是用手来表决,而是用脚来表决的。
这反映了德国统一( )A.符合当时德国历史发展趋势B.肇始于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C.由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决定D.得益于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A[题干中“数十万东德人涌进西德,此后两天,又有100多万人跑到西德,许多人在西德滞留不归”,推知东德渴望德国统一,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时间是1989年,而两德之间的人员往来在二战后一直发生着,故B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东德民心向往统一,故C项错误;题干未提及美国的和平演变政策对德国的影响,故D项错误。
] 10.冷战结束时,西方世界存在一种“美国化”的趋势,也有不少国家将美国视为帝国新象征。
伴随世贸组织的建立和9·11事件的发生,“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包括美国精英在内的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和美国。
这些变化反映了( )A.多极化理论成为世界各国共识B.世界秩序的有序性逐渐增强C.国际格局剧变下认识趋于合理D.冷战后美国的地位急剧下降C[据材料“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是多个角度看问题不是各国共识,故A项错误;材料“9·11事件的发生”不能说明世界秩序的有序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从“美国化”到“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说明对于多极化理论从忽视到多角度认识,即对国际格局的认识趋于合理,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美国仍然处于超级大国地位,故D项错误。
] 11.(2019·黑龙江哈尔滨模拟)2017年底美国国务院宣布:美国决定不再参与联合国主导的《移民问题全球契约》的制订进程,称其“损害美国主权”。
国务卿蒂勒森在声明中说,美国不会支持会妨碍美国“行使移民法律和确保边境安全”这些主权行为的进程。
这一现象说明( ) A.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B.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C.美国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D.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C[材料仅体现了美国一国的思想行为,不能反映出冷战思维依然左右新时期国际关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仅有美国反对参与移民问题,没有涉及国际移民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美国不参与联合国行动,原因是“称其‘损害美国主权’”,可知体现了美国坚持自己的利益,奉行单边主义,排斥国际移民,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美国出于自己的利益反对移民,故国际迁移成为文明演进的重要阻碍与材料不符,故D 项错误。
]12.亨利·基辛格在1993年指出:“美国是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力量……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如日本、欧洲,再过几年还有中国。
”下列表述与基辛格的看法一致的是( ) A.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明显优势B.中国已经成为政治大国发挥更大的作用C.世界政治出现“一超多强”的基本态势D.多极化格局已经基本定型为世界新格局C[材料反映了美国军事和经济均受到了别国的制约,故A项错误;材料不只是在强调中国的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美国……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经济力量……还有可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美国虽然强大,但有诸多的强国掣肘,故C项正确;多极化作为一种发展的趋势,仍在进行中,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